s 阅读页

第104章 风水(1)

  风水概念

  风水也叫“堪舆”,也被称做“相地”。《风水辨》中说:“所谓风者,取其山势之藏纳……不冲冒四面之风;所谓水者,取其地势之高燥、无使水近夫亲肤而已。若水势屈曲而又环之,又其第二义也。”堪舆为天地之学,所谓堪舆,就是“堪天道,舆地道”。它涉及天文、地理、易经、八卦、天干地支、《诗经》、《书经》、《洛书》、《河图》等方面的知识,非博学而一贯者,稍失真谛则讹谬千里,诬世惑民。堪舆是一种文化,需要学悟兼行,功德一致。所谓“法无优劣,悟为高”,功道如此,堪舆亦然。

  中国风水的核心内容就是天地人合一思想,因此,在堪舆时力求天道自然与人达到完美的协调关系,这是中国风水的宗旨。

  世间万物都处在天地相应的整体关系中,这是古人对太阳、太阴(月亮)、二十八宿以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运行规律所产生的昼夜节令变化和灾情发生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后得出的自然法则。古人已经认识到宇宙天体的存在和显现,以及时空交替等,都能够和谐地共存,这是因为它们都处在自己的适当位置,遵循着一定量和运行轨迹,才使各种相互作用达到平衡水平,这其中是由于“数”在起作用。遵循“理”,在一定“数”的平衡作用下,是推动世界形成,成为一切存在物的能量、并且释放出能够相互影响的能量,这种能量又被称做“气”、“理”、“数”。“气”就是中国风水最讲究的内容,但它们都是不能直接看到的。然而,大地之上的一切事物却又是实实在在的以其外在形象,潜在地反映着理、数、气。通过地和天的对应比较,就可以发现其“形”,从中把握一定理和数之下的气的作用。

  中国风水是满足人们心理和行为需要的天地人合一的哲理,是一种宇宙论的解释方法。为了选好风水,人们就要观察地理环境的空间形象(诸如:地理经脉、水脉、气场等)四季变化,以及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等。并且依据时间和空间的关系,选择最有利的地理时空位置。正因为如此,西方学者将中国风水评价为风水实际为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景观学、规划学和建筑学的一种综合的自然科学。风水是使生者与死者之间所处宇宙气息中的地气取得和合的气术。

  由于人们的元精与宇宙之精属同源,所以人的元精要重走宇宙之精的全部过程。因此,所谓的特异功能,实际是普遍存在的功能。宇宙间的一切功能,人都具有,不过,这些功能是被压缩在一定的时空内而被重演。人必须按照宇宙的信息程序发生,不能超越。按照物种进化的顺序,在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复杂性这一宇宙演进过程。因此,人的各类功能只能在短暂的时间里重演和再现宇宙演进过程,而且重演的空间也小。

  现代科学提出的人体生物节律理论,证明了中国祖先关于宇宙与人体之间有着关联的重要思想理论。

  所谓人体生物节律,就是说人体内存在着能够控制和调节生命进程节律的生物钟,每一个人,从他的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其体力、情绪、智力所呈现出的盛衰起伏的周期性变化,都受到人体生物节律的影响。

  现代生物学研究方面又提出了“生命全息律”理论、认为生物体一个全息元上的各个部位,都分别在整体上或其他全息元上有各自的对应部位;全息元的一个部位相对于该全息元的其他部位,与整体或其他全息元上所对应的部位的生物学特性相似程度较大,各部位在全息元上的分布规律与各对应部位在整体上或其他全息元上的分布规律相同。这样生物学特性不完全相同的各部位的分布结果是全息元在不同程度上成为整体的缩影,并且,各全息元之间也在不同程度上是相似的。例如,我国中医理论认为,人的耳朵外形就是一个人的倒胚胎,因此,耳朵上的各部位就对应着人周身相应部位。现代科学从“生物全息”出发,进一步扩充认识,由此得到了“宇宙全息律”。所谓“宇宙全息律”是指同一个体的部分与整体之间,同一层次的事物之间,不同层次与系统中的事物之间,事物的开端与结果,事物发展的大过程与小过程,时间与空间,都存在着相互全息的关系。宇宙万事万物,信息同源,程序相同,节律相应。这就是中国风水学“天、地、人合一”科学命题的现代解释。

  人与风水的关系

  古人云:“风水者,有曰,一德、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之说。”古代风水书中又说:“好气场要以德求之。”可见,好的风水气场由德而求的,如果没有好德,即便有了好的风水也会气数殆尽。

  人与天地之间是通过什么东西来互相感应的呢?是风水中所说的“气场”。现代物理学研究表明,物质存在是以两种形态表现出来的,一种是由基本粒子组成的实体,一种是感官不能觉察到的场态,如磁场,场和形体是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可分割的存在形式,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场与形可以互相转化,如中国风水学中所说的“聚则成形,散则化气”。

  现代物理学认为“场动成波”,故而,场与波也应是一回事。例如,电磁振荡可以变成电磁波。那么,物质有“场”,人究竟有没有“场”,现代人体科学证明,人具有“人体能场”这一自然法则,生物和非生物之间是没有本质区别的,从现代物理学和电子学应用晶体的形成和生长过程的实验中可以看到它求生的挣扎和一切生物的生存竞争一样激烈。生物是从非生物进化而来的。十九世纪,赫尔蒙特和迈斯默通过实验发现,生命体和无生命体都有一种“流体”,并能间隔一定距离而相互作用,这与引力无关。二十世纪之前的研究者认为:人体场是一种万有能的特征表现,而这种能是与人的生命紧密相连的,它可以被描述成发光体,这种发光体围绕着和穿透人的肉体,并散发出它自身特有的“辐射”,如同中国风水学中所称的“气”。到了二十世纪,包瑞克和里标尔特进一步证实了人类确有一种能;它在一定距离内,可使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作用,能对别人产生健康或不健康的作用。这种在一定距离内可以授予或施加作用的特性,就是一种与电磁场类似的“场”。一九一一年,基尔纳通过实验证实了他所测试到的“人体场”,说沿着全身周围,看到了鲜明的“雾”,分为三层,最靠近皮肤的是由四分之一英寸厚的暗色层,它外面的是两英寸厚的颜色较淡的一层,最后,再向外是一圈外廓不清,大约六英寸厚的外部弱光。基尔纳发现的这种“气”是因人而异的,被测者的年龄、性别、智力、健康情况等不同“气”也有所不同。比如,被测者如果患有疾病,所表现出来的“气”也带有斑点及不规则性。这与我国中医“望诊”中的气色相类似,我国民间也常有“气色不好”的说法,与此相类似。

  人体生命场具有周期波动性,并与人的精神、心理状态相关。中国风水学在长期的实践中,从定性上已经悟出了人体乃至人体与天地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并在天地人感应的原则下,将宇宙万物万事之间的相互关系纳入到“风水罗盘”之中,精细排布出人类择居立业的最佳模式。现代科学认为,天地人之间相互感应的媒介应该是“场”。这种“场”有两个主要特性,一是全息性,二是阴阳性。全息性和阴阳性共同构成宇宙螺旋场效应。中国《易经》将这种“场”概括为八个字,“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人体和人体场的全息性,在中国风水学中,将人与八卦方位,节气时令和日月星辰相配,有效地运用于人类对各种营造的选址、规划中,为人的生存提供更有利的条件。中国风水学将之称为“物物一太极”,也就是说,天地人的各个部分都有相似的对应关系。

  人体和人体场的阴阳性是通过五行相生相克关系来找到它们矛盾之处,并予以解决,使之达到平衡状态。人体场及生物场则是由宇宙螺旋场决定的,宇宙螺旋场的全息性决定了万物的“长相”,阴阳性则决定了它们的“性别”。

  中国风水学是在对自然系统和人体系统的综合研究中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全息性和阴阳性,并把它们的构成性态概括为螺旋性,阴阳八卦图和星宿图就是对这种“场”的螺旋性态的表示。

  中国风水学和中医学中,都有风水镇宅符,中医的旁门“祝由科”,以螺旋场能的原理所画各种符号,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古人对宇宙场的基本认识,用它们来达到天地人之间的平衡状态。中国风水学中常用的“月节纳卦张布为舆图”、“人与天地相参图”、“阴阳期度赏罚仁义图”、“斗枢旋转晦朔合符图”、“据八摘符先天六十四爻卦图”等,都是力图揭示宇宙螺旋场与人体场的对应关系的著作。

  中国风水的分类

  中国风水在传统文化中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儒家为代表,诸子为附庸的主流派;一类是以道家为代表,并且糅合了方技术数等知识体系所形成的非主流派,或称实用文化。从我国考古发现证明,古代真正流行的风水书籍主要是后者,所以真正的风水学概念应是道教风水,而非儒家风水。中国风水可以追溯到早期文明和史前时代,这一时期的风水观念,近似人类共同的原始思维。后来又出现了“萨满类型”的代表文化,而且是以中国为代表,世界绝大多数的地区更具普遍性的世界文化论点。

  我国的方技术数简称为“方术”。包含两方面:一曰术数,是研究宇宙天地知识体系的,术数又称做“数术”。二曰方技,是以研究人体为主的知识体系。术数又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策略,权术。如《韩非子·奸劫弑臣》中所云:“夫奸臣得乘信幸之势,以毁誉进退群臣者,人主非有术数以御之也。”二是指法制、治国之术,即指用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等数理来推测社会与人事的变化和发展趋向。这里的“术”,就是方法,技术,“数”,就是指宇宙及人理的生灭规则,也可以解释为世事的气数和命运。

  术数,始于西汉,汉成帝颁诏书重整先秦散失书籍,按学科分类。《汉书·艺文志》中云:“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于是建藏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术数最早见于“殷墟甲骨”,是用来占卜的,另一种说法是术数源自原始社会的伏羲时代,这一时期出现的河图、洛书记载了中国最古老的术数学中的“数”,即“规则”。商代和西周时期的甲骨文中证实,术数在商周时期至少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卜,二是筮。我国的《周易》就是产生于这一时期的著作。后来,占卜和筮被合成一个词,成为一切占卜活动的名词。

  卜与筮的使用目的是相同的,但因为使用材料的不同,二者有了区别,卜高于筮。卜是用龟甲或兽骨做卜骨。在卜骨上经过钻、凿等加工处理后,放在火上灼烤,根据灼后的龟甲或兽骨裂出的“兆象”来推测判定事物的吉凶。在甲与骨的两种卜具中,龟甲又高于牛骨。龟卜一般都是王或部族首领采用的方法。“卜”字是龟甲灼裂后的表现形态。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三五不同龟,四夷各异卜,然各以决吉凶。”《太平御览》的卜法篇中又记载有蚕卜、虎卜、鸡卜、鸟卜、樗蒲卜、十二棋卜、竹卜、牛蹄卜等各种杂卜。由此也可以看出,卜筮所用之物都是民间俗信以为带有“灵气”的自然物,如:甲蓍草、竹枝等这些最早被用来做卜具的物让位于人造“灵气”物。蓍草是生长在我国北方的一种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一本多茎,有的茎可多达六七十根。蓍草的茎和叶含有芳香油,能散发出一种香味。全草可以入药,因此古人把它奉为“灵草”、“神草”,并且,蓍草与龟甲,兽骨都被古人视为长寿、神灵的象征。南方没有蓍草,因此用竹枝、竹棍作为卜筮用具。《周易》是最有影响的筮法,主要以八卦、六十四爻为占卜卦象。在此基础上,后人又演绎出了“火珠林卦法”,俗称“六爻卦”、“文王课”等。在《周易》之前有两种卜筮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商代出土的数字卦多由一四五六七八组成,周代出土的数字卦中在商代的基础上多了一个九,在商周的数字卦中没有二和三的数字,有的还没有四这个数字,这是古人为了避免一二三四的相互混淆,采取了已经被当时公认了的“归并”方法,这种经过归并后记录下来的数字卦被称为“归藏”,与归藏相反,采用一二三这三个最小数字所写成的“一一一”卦画,被称为“连山”,因“山”与“三”同音,所以名连山。“一一一”卦,即为乾卦,所以归藏无一二三或无一二三四。后世把《连山易》、《归藏易》、《周易》总称为“三易”。《连山易》是神农时期的易,《归藏》是黄帝时期的易,《周易》则是周文王时代的易。《连山易》由艮卦开始,《归藏易》由坤卦开始,《周易》则以乾卦开始。

  商朝武丁到帝乙时期的甲骨文中有许多“一”字,“一”就是古代的筮字。《周易》之前有两种筮,一种是由“一”、“一一一”组成的画卦,是一种刻在商末周初的铜罍上的画卦,第二种是由张政良先生考证出来的卦字卦。

  筮,也可以叫做数卜,是以计数组成卦的方法来进行推测的一种术数方法。如用蓍草或其他可数物为工具,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排列后,得出一组数字,成为卦,来推测判断事物吉凶变化。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术数随着八卦与周易、阴阳五行、星象学、天干、地支等学说的发展,逐步又出现了星、筵箪、相阴阳、占梦、占寝兆、禳择等多种形式,产生了术数中著名的三式太乙、六壬和遁甲,并由此创造了六壬盘和太一九宫盘,这是中国风水罗盘的早期模式。

  秦汉时期,术数得到了迅速发展,汉武帝时,术数又被分为“五行家”、“堪舆家”、“建除家”、“丛辰家”、“天人家”、“太乙家”。这时的中国风水学已经趋于成熟并被广泛应用。

  到了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术数走上了易卦道路。术数在这一道路上走出了《焦式易林》、《京房易》和《太玄经》三大术数派别。《焦式易林》是根据一年二十四节气变化规律,把六十四卦分派到全年之中,以卦直日,创立了新的筮法。同时,又将每一卦演变为六十四卦,并给所有的卦都记载了繇辞(有部分卦的繇辞重复),使繇辞数量达到四千条之多,成为后世“签书”之祖。扬雄所著《太玄经》则依《周易》的方法对周易八卦前的古筮法进行探讨,创造了以“一”、“一一”、“一一一”三种基本符号组成的四爻卦。《京房易》接受了《焦式易林》的以卦直日法,并融会了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学说,创立和发展了纳甲、飞伏、世应等一整套专门术语,成为后来以钱代箸的火珠林法的渊源。火珠林卦法,以钱代箸,故而又称为“钱代箸法”。其法分为三个步骤,画卦、装卦、断卦。因为此法简单方便,后世颇为盛行,因此广播民间。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谶书、杯珓和灵棋经等多种术数形式。现在世上流传的术数典籍主要有《卜筮正宗》、《增删卜易》、《断易大全(筮法)》、《六壬金口诀》(六壬)、《渊海子平》、《命理探源》(八字批命)、《麻衣神相》、《柳应相法》(相术)、《推背图》(谶书)等。

  中国术数学原理是:人为自然界天地作用的产物,人在天地间的生存、运动,宇宙万物的生存运动,都是在时间与空间中进行的,因此,天、地、人以及宇宙运动无不受到一种“数”的制约,数也就是一种存在,数的存在形式怎样?是点、是线、是力、是波、是场、是联系、是规律,大概是这一切的总和。

  堪舆

  堪舆最早出自汉朝淮南王刘安主持门客所著《淮南子》,即《淮南鸿烈》第三卷《天文训》,其中云“堪舆徐行,雄以音知雌”。其训说:“天地运行之道,致月令有阴阳变化,有相冲克之时,也有和合之时,前者凶,后者吉。”盖“堪舆”之义,实为天地之道。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云:“堪,地突也。”“舆,车舆也。”又曾经说:“堪,天道,舆,地道。”“堪舆是谓天地之道。”司马迁在《史记》中有《日者烈传》,言及此时卜筮者流有“堪舆家”。东汉初,班固所著《汉书·艺文志》卷十中始载有堪舆理论专著,有谓《堪舆金匮》十四卷,与言阴阳五行,时令月辰,灾应诸书同列“五行家”类,为当时的“数术”六种之一。班固评五行家曰:“其法亦起五德终始,推其极则无不至,而小数家因此以为吉凶,而行于世,寖以相乱”。又在《数术略》末总论云:“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

  堪舆术在汉唐极盛,其中对后世影响颇深的有唐人吕才出自《堪舆经》的五姓之说,即五音姓利之说,“言五姓者,宫、商、角、徵、羽等,天下万物。悉配属之,行事吉凶,依此为法”。唐贾公彦疏引《周礼》和《问占梦注》亦可知堪舆之义。

  中国风水将宇宙万物万事之间的关系纳入“风水罗盘”进行堪舆,其中有无穷的奥妙。晚唐风水大师杨筠在他的《青囊奥旨》中说:“先天罗经十二位,后天方用干支聚。四维八干辅支位,母子公孙同一类。二十四山双双起,少有时师知此义。”那么这些玄奥又是出自哪里?据说,《青囊》是堪舆学的秘本著作,在我国古代是极为流行和很有影响的。因此,后世也将青囊作为堪舆学或风水的代名词。如唐代诗人陈子昂在《陈伯玉集》中的《酬田逸人游岩见寻不遇题隐居里壁》一诗中就有“传道寻仙友,青囊读卜来”之句,其中所言青囊就指流行于世的《青囊》之著。

  青囊最早典出《晋书·郭璞传》。传云:郭璞,“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筮卜,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政天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璞门人赵载尝窃青囊书,未及读,而为火焚。”这段文字将郭璞得青囊,以及青囊所指说得很清楚,但又将青囊说得很玄。又有《九天玄女青囊海角经》序提到了青囊,并将该书的含义作了概括云:“青囊内传,海角秘文,浮黎正统,镇世鳖极,八卦八门,六甲天书,始青之下,囊万象。”说明此书是穷极阴阳八卦,包罗万象的著作,而且是“始青”之纪出世的作品。

  我国古代风水中经常出现并运用很广泛的青鸟,也与堪舆相关。有关青鸟的说法很多,一般认为“青鸟氏”是古代记时的天文历法之官,属于上究天文的官。《左传·昭公十七年》中云:“少昊之国,以‘百鸟名百官’,其中青鸟氏,司启也。”《山海经》中又将青鸟说成是西王母的使臣。汉代班固所著《汉武故事》一书中亦有此说,云:“七月七,上于承华殿斋,日正中,忽见有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对曰:‘西王母暮必降尊像,上宜洒扫以待之’。”故而,后人又将青鸟作为传递信息的使者。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无题》一诗中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从以上这些古籍所载可以看出青鸟与“墓”和“祭扫”有关。从李商隐诗中又可以看出,青鸟应当是探阴宅之路的使臣。因为“蓬山此去无多路”的蓬山应指蓬草丛生的灵山,“殷勤探看”,指的是对灵山的勘察。

  青鸟是我国古代专门相冢、相墓的堪舆学家,是地道的阴宅专家,因此,古人就以他的人名来专门指阴阳风水。历史上对青鸟的说法很多,有说青鸟是黄帝时期的人,如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内篇·极言》中就言说:“昔黄帝……相地理则书青鸟子说。”宋代张君房在《云笈七签》中就载有《轩辕本纪》其中云:“黄帝始画野分州,有青鸟子,能相地理,帝问之以制经。”也有说青鸟子是商周时期的人,更有人说青鸟子是秦人,并著有《青鸟经》一书。

  青鸟子的风水学到了唐代才颇有名声,士庶均以青鸟为风水规则,并被一些文人墨客赞之。如刘禹锡在《刘梦得集》中的《河南观察使故相国袁公挽歌之三》中云:“地得青鸟相,宾惊白鹤飞。”柳宗元在《柳先生集》中的《伯祖妣赵郡夫人墓志铭》中云:“艮之山,兑之水,灵之车,当返此,子孙万代承灵址,谁之言者青鸟子。”

  青鸟子有著作流传于世,《四库全书》将其著作辑入,名为《青鸟先生葬经》,但已非青鸟子古本之《相冢书》或《葬书》了。《青鸟先生葬经》为后世阴宅风水的宗法之书。

  从青鸟子的相冢、相墓来看,自青鸟子开始,就已经将堪舆学或称风水学进行了分类,形成了阳宅堪舆家(即专门从事为活人的择地、择居、相宅及规划营建等活动)和阴宅堪舆(即专门从事为死人择地、择墓以及规划营建)两大分支。他们各有所长,各有学说,成为阴阳学理论的主流。

  阴阳学说

  “一阴一阳谓之道”,这是阴阳学说的精髓。阴阳这一概念起源于夏朝。它的依据是成于夏朝的《连山》一书。《连山》中已出现了阴爻“一一”和阳爻“一”这样的符号。据《山海经》称: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亡,说《连山》;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烈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从中可以看出,《连山》、《归藏》、《周易》都是由《河图》衍化而来的但各有不同。

  阴阳学将宇宙万物分为阴与阳两大类,认为事物的形成发展与变化,都是由阴阳两气的运动与转换规律所产生的结果。它们是可以互动互变的。最早的阴阳概念是建立在阳光的向背基础上的,向阳的一面被称为阳,背阳的一面则称为阴。阴阳学将这一自然规律广泛运用到自然界和社会界的所有现象。将阴阳的属性概括为,凡明亮的、上面的、外面的、热的、动的、快的、雄性的、刚强的,以及单数的,都是属于阳;凡黑暗的、下面的、里面的、寒的、静的、慢的、雌性的、柔弱的,以及双数的,都属于阴。阴阳的规律是阴阳互根,也就是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具有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特点,是处在统一体内的。

  在阴阳学说下,阴阳作为行业出现在民间为人们相阳宅、相阴宅。

  相阳宅法是古代风水术中有关居住建筑选址、布局、处理及确定兴造时间的方法及理论。其中“形法”是择址选形之用,“理法”则偏重于确定宅内方位格局,“日法”是用于吉日良辰以事兴造。此外,还有“符镇法”,此为补救各法选择不利所采取的措施。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