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13章 神祇(4)

  龟与蛇(龙)的信仰氏族是两个近亲氏族,这两个氏族间男女通婚后,他们的后代便是龟蛇氏族的共同后代,这大概是最早的氏族部落间的联盟,所以他们共同信仰的图腾就是“龟蛇相交”图。三皇中的伏羲与女娲二人的下体就是相缠成蛇状的。伏羲被后人奉为生殖之神,女娲被后人尊为人类始祖。

  在我国古代神灵信仰中,无论是自然神,还是社会神,他们最初的原始形象大都是鸟头人身,人头鸟身,或是人头蛇身,蛇头人身,这与玄武信仰的龟蛇相交体如出一辙。应该说,这些形象都是记录了本氏族的原始状态,即前面已经说过的生命起源的奥秘。鸟头是飞龙的后代,蛇头是爬行恐龙的后代,龟是海洋恐龙的后代。总之,一切动物都是从恐龙的蜕化和异化中产生的。所以,在原始宗教中仍然保留着它们的基本形象。

  玄武被道教吸收以后,他的主要神职是镇守北方,成为北方总司令——荡魔天尊玄武上帝。玄武被道教这么一任命,他原来的生殖神面目已荡然无存了,为后人所不晓。

  从宋代开始,玄武信仰被人格化了,并开始为他塑像。宋孝宗时,有一进士叫叶方,得到一张旧画,上画“真武仗剑坐石上,一神将甚凶猛,持斧立于旁”。这是早期的真武像。后来在这一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绘其像为:披发黑衣,仗剑龟蛇,从者执黑旗。这一形象后来成为真武的标准像,后世也均以此像为真武的标准像。真武大帝一般是在庙宇群的北庙中立像受祀。在宋以前,真武大帝被称做“玄武大帝”,因为避讳才改称为“真武大帝”的。元代的蒙古族也很崇尚真武,忽必烈就下诏在元大都建大昭应营,以祀玄武。元成宗又加封真武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成为北方最高神。

  真武信仰达到高潮是在明代开始的。永乐皇帝朱棣由燕王起兵准备夺取皇位时,就宣称有真武显灵,是他的保护神。后来果然如愿,他称帝坐了天下。因此,他便加封真武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并将传说中的真武修炼地武当山赐名为“太岳太和山”。永乐皇帝尊崇真武是为了神化自己,有说法,武当山真武之全像就是以朱棣的相貌塑成的。(这一说法又与洛阳龙门奉先寺中卢舍那佛是以武则天的相貌塑成的说法相雷同)至今,在武当山仍然流传“真武像,永乐像”的传说。真武大帝经朱棣这么一封,就成为北极大帝了。

  陕北民间特别信仰真武大帝,称他为“祖师”。真武庙在陕北很多,最负盛名的是佳县白云山,不仅是以真武大帝为主形成的庙宇群,还有“五龙捧圣”庙与之相配。另如延安清凉山,不仅祀奉真武大帝,就连祀奉真武大帝的山顶也改称“太和山”,以与武当之太和山相呼应。

  龟蛇二将(水火二将军)

  龟蛇是真武大帝的形象。有些经书中竟然将龟蛇说成是金阙真尊的化身、太始的化身,甚至说他是玉皇大帝的化身。随着真武大帝、玉皇大帝形象的确立与人们的普遍认可,再将“玄武(真武)谓龟蛇”的说法就不能继续下去了,遂即,便衍化出了龟蛇为真武大帝二部将的说法。

  据《玄天上帝启圣录》、《神仙通览》等书中所云:商纣王以六大魔王,即水魔、火魔、旱魔、蝗魔、瘟魔、妖魔扰乱天下,玉皇大帝命玄帝(真武大帝)帮周武王伐纣以除诸魔。真武大帝披发跣足,金甲黑袍,仗降魔剑,统领甲丁神将,与六大魔王大战。其中有四魔因不敌而逃。水、火二魔自恃着坎离二气(在八卦中坎代表水,离代表火),变化成苍龟、巨蛇,乃与真武大帝争战。真武“施大威力,撮二魔于足下,不能变动”。龟、蛇归顺真武后,玉帝封苍龟为太玄水精,黑灵尊神;巨蛇为太玄火精,赤灵尊神。其余四魔闻得水、火二魔被封为尊神后亦前来真武大帝麾下拜服,真武均收为部从。

  因为龟蛇二将的前身为水、火二魔,所以又将龟蛇二将称做“水火二将”。但在明人小说中龟蛇二将又有其来历和名目。在《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五十六回中说:龟是皎陵圣水大元帅,原是真武老爷身边的花脚乌龟,长有十二丈,浑身有九宫八卦之纹,后受封为将;蛇是丹陵圣火大元帅,原是真武身边的一条赤练花蛇,长有三十六丈,浑身鳞甲,后受封为将。

  《北游记》中说:真武大帝当年还是净乐太子,在武当山中修炼之时,渐入仙道,但未去五脏六腑。妙乐天尊显出神通,将两个瞌睡虫打在真武身上,真武便睡着了。天尊即令一神将剖开真武肚皮,将肠、肚取出,放在山岩之下,用石头盖住。然后将真武的衣衫放入肚中,缝合好以后,将还魂丹放入真武口中。真武醒过来后自觉身轻如燕,一切杂念烦恼尽去无遗,遂得道成仙。

  那副肠、肚因是真武体内之物,真武成仙而去,它也有了灵气,经天地年深日久的养育后,肚子成了龟怪,肠子成了蛇怪,二怪就在武当山做起鬼怪营生来了。真武闻知后便前往武当收服二怪,用剑指出丙丁火和壬癸水来,因龟属水,最怕的是火,蛇属火,最怕的是水,真武用火烧水淹的办法对付二怪,二怪无奈,只得归顺了真武大帝。真武押着二怪上到天庭向玉皇大帝奏明此事,玉帝大悦,当即封龟、蛇二怪为水、火二将军,并常随真武行法。“真武肠肚变龟蛇”的传说至今仍在武当流行。武当山的龟蛇二将的形象,一为真武大帝的“坐骑”像,是龟的原型,形象为蛇绕龟腹,翘首相戏。另一种为执旗捧剑的武将形象,戴盔贯甲,衣带飘垂,威武庄严。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青龙、白虎是道观的守护神,他的职责是守卫道观的山门,就像佛教寺院的“哼哈”二将一样。青龙、白虎二位神像被一左一右塑在道观的山门之中,威武森严。左边的是青龙神,叫孟章神君,右边的是白虎神,叫监兵神君。

  道教有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守护神的说法。《抱朴子·杂应》中在叙述《太上老君》形象时说:“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朱雀叫“陵光神君”,玄武叫“执明神君”。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名目来源于古人对星辰的崇拜,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二十八宿”和“四象”的说法。古人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合称为“四象”,又称做四方四神。这四方四神在当时已被广泛运用在军队的阵列中,为军队的保护神。军队在行军的时候总是“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见《礼记·曲礼上》),在旗帜上也画有这四种图像,用以表明前后左右的阵列,并以此来鼓舞士气,以企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前人在论及这样做法的作用时说:“如鸟之翔,如龟蛇之毒,龙腾虎奋,无能敌此四物。”(见《礼记·曲礼上》)

  后来,玄武(即真武)在同伴中脱颖而出,一步登天,跃居北极大帝,位高而显赫,青龙和白虎则没有出息,只当了道观的守门官,朱雀则只是代表南方的一个星宿。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在民间也常被“祝由十三科”所用,如若有人患有无名肿头,风刺以及邪魔诸疾,医家就会在病人身上用墨笔写上“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字样,说来也怪,一些风刺或无名肿头一经书写后就会消失掉,所以被民间常用,流传至今仍不废弃。

  金童、玉女(周公、桃花女)

  根据道教的说法,凡是神仙们居住的洞天福地都有得道升天以后的童男童女来伺候他们,这些童男童女就叫做“金童玉女”。玉女原本指的是仙女,后来又将伺候仙女的侍女也叫做玉女。所以就有了古人所云“金童擎紫药,玉女献青莲”这样的诗句。在《汉武帝内传》中就有关于这类仙女的记载。说汉武帝在承华殿闲居时,忽然看见有一穿着青衣的女子来到面前,武帝问她是谁,青衣女子说她是墉宫玉女王子登,受王母所使前来。这类玉女的主要职责是替主子通报传达信息,端茶递水,类似“听差”。金童玉女这一说法的大量出现是在宋元以来的戏剧中,成为神仙戏的主要角色。例如,宋元时期就有南戏《金童玉女传奇》,元代贾仲明的《铁拐李度金童玉女》的杂剧中所讲故事是:王母开蟠桃会时金童玉女有了思凡之念,被贬下人间,金童叫申纯,玉女叫王娇娘,二人偶然相遇便产生了爱慕之情。后来因几次受到挫折,不能结成夫妻,都得了相思病。请来神婆为他们跳神,说他们前生命中注定是夫妻,能够得以成亲。但就在这时,仙女董双来到人间,说他们二人是金童玉女下凡,现在业缘已满,理当升天,还是没有成亲。最有影响的神话戏是元代李好古所作之《张生煮海》,说张生与龙女琼莲本应成婚,但他们是上界的金童玉女临凡,被东华仙人将他们二人接引归位了。

  北方真武大帝身边的金童玉女虽属“听差”,但比以上所说的金童玉女的地位要高。据《真武本传妙经》中说,他们二人捧册端宝,分掌威仪,书记三界中善恶功过。虽属小神,但权力不小。这两个在民间又称之为周公、桃花女。

  关于周公和桃花女的说法是源于元明时期的戏曲和小说。但桃花女的故事在此之前已在民间流传着。戏剧就是根据民间流传编写的。如元代就有了《桃花女破法嫁周公》的杂剧,此戏又叫做《智赚桃花女》、《破阴阳八卦桃花女》。戏文说的是周公开业算命三十余年,从未出过差错。有一天,一位叫石婆婆的老妇前来算命,因儿子石留柱外出已久,尚未回来,想问究竟有何吉凶。周公开课占卜,从卦象上看出石婆婆的儿子在外必遭横死。石婆婆心灰意冷,在回家途中遇到了桃花女,桃花女给石婆婆教了禳解之法,救了儿子石留柱。石婆子便找到周公,说他的卦不灵,要回了卦钱。周公又给他的仆人彭祖算命,断定他三日内必死无疑。彭祖遇到桃花女后,桃花女教给他禳解之法,祭拜北斗,得以延命长寿。彭祖活着见了周公后,周公逼彭祖说出不死之因,周公顿生妒意,认为天下有了桃花女自己的算卦生意就不好做了,因此,请彭祖做媒,娶桃花女为“儿媳”,企图害死她。

  桃花女进了周公家门后,周公虽然费了不少心机加害桃花女,但都被她破掉了,结果是周公差点将自己的女儿害死。为了除掉桃花女,周公便与桃花女斗起法来。正在难解难分之际,真武大帝出现了,并向他们说明,他俩原是金童玉女转世,而今业缘已满,应归复天位,将他们收在身边,成为小神。

  桃花女斗法的故事不仅被戏剧采用,小说也有用者。《西游记》第三十五回中写道:孙悟空把银角大王装入宝葫芦里后,口中不断地向“桃花女”祝告。明末时期的志怪小说《七曜平妖传》中也有桃花女的情节。清代道光年间出现的由无名氏编写的《桃花阴阳斗传》更是讲桃花女的专门小说,在这一小说的影响下,后来又出现了《桃花女斗法奇书》、《桃花女阴阳斗异传奇》等书。小说博采了世代相传的说法,并加以神奇渲染,使桃花女的形象深入民间,深入人心。桃花女之所以在民间有如此大的影响,是人们对桃花女那种与“人之死生大数”相抗争的精神的向往,她能将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而长命百岁,如,没有桃花女的禳解之法,石留柱和彭祖早已死了,彭祖也不可能活到八百多岁。

  那么,桃花女与周公这两个金童玉女的前世是什么呢,据《桃花女阴阳斗传》说,真武玄天上帝在雪山修道时,用戒刀剖腹洗肠,不想昏了过去,醒来后,竟将戒刀遗弃在雪山。经过千百年的天精地母的养育,戒刀修成了一个阳体,刀鞘修成了一个阴体。数百年后,王母召刀鞘上天,管理桃园,就成了桃花仙子。戒刀做了太上老君的童子,后来他思凡下界,投胎到商朝诸侯周乾家中,周乾死后,他子袭父职,人称周公。周公下界后的数十年里,天界知晓了此事,王母承玉帝之命,命桃花仙子下界收周公归天。桃花仙子来到人间后投胎到任太公家中,叫桃花女。

  桃花女知道自己是来收周公的,故意破周公之法,收其归天,所以才有了二人斗法的故事。

  周公为了害死桃花女,自己明明没有儿子,偏说为儿子娶亲,骗桃花女来家后加害,所以在娶亲过程中安插了许多凶神恶煞来对付桃花女,这些都被桃花女识破,并一一破解了。这一娶亲过程很有民俗价值。如花轿上要绣八洞神仙,花轿帷要用杂色绸布结成。要有空宝瓶一对挂在轿上,轿内要放五谷熨斗一个。花轿一到婆家门口,婆家人要手提熨斗绕轿三周后方才进门。在大门和二门处要放马鞍一个,方斗一个,新人下轿跨过马鞍后才行拜天地之仪。从大门处到内堂的路上要铺上彩毡,这样使新人下轿后脚不沾地,以防鬼煞使绊。花轿来到男家大门口时,女方家人要用柳木弓一张,桃木箭一支,搭在弓上,并高声念道:“柳木弓,桃木箭,射了左扇射右扇。丧门吊客影无踪,一切凶神不见面。”念完后,照定门上正中一箭射去。另外,新人在离家时,要由父亲抱着上轿,并念道:“夫妻百年和好,子孙万世昌盛,福寿绵长,百无禁忌。”这些都已成为后世婚俗中不可缺少的仪俗。

  陕北民间对周公和桃花女的信仰很深,有俗语云:“周公的好算法,不如桃花女的好禳法。”所以,凡有禳镇之事,人们都向桃花女祈祷,以求得她的禳解之法,破灾消难。对周公的信仰是说他的算卜很灵,尤其是《周公解梦》一书,更为民间所看重,一旦做了不吉之梦,就从书中查找梦兆,以求从中得到兆示和解厄之法。

  东王公

  东王公又被称做“木公”、“东华帝君”,是道教尊神之一。人们对东王公的信仰是起源于原始宗教中对太阳的崇拜,因此,东王公又被奉为“太阳神”。但也有人认为东王公是由太昊或伏羲衍化而来的。

  《列仙传·拾遗》中说:木公,也叫东王父,也叫东方公。盖青阳之元气,百物之先也。皇甫谧的《帝王世纪》中又说:“太昊帝包牺氏……继天而生,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假托东方朔所作的《神异经·东荒经》中对东王公是这样描述的:东荒山中有大室,东王公居焉。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而虎尾。在我国神话传说中言道:东王公整日与一位美貌仙女玩投壶游戏,每轮一千二百下,若不中,天发嘘声;若偏天发笑声,并化为闪电。就是根据这些传说,道教在其经典著作《真灵位业图》和《枕中书》中都将东王公定为“扶桑大帝”。葛洪在他的《枕中书》中是这样说的:“元始群经一劫乃一施太元母,生天皇十三头三万六千岁,书为‘扶桑大帝东王公’,号曰‘元阳父扶桑大帝’,住在碧海之中。”由此可以看出,东王公是元始天尊的太子了。

  在《真灵位业图》中,将东王公列到“上清左位”。称为“太微东霞扶桑丹林大帝上道君”,道教后来又将东王公与西王母联系起来,让他们二位共同担负起化育万物。治理阴阳二气,划分天地的功能,凡天上人间,三界十方,男子得道登仙后,由东王公管理,女子得道升仙后,由王母管理。《三教搜神大全》中说:东华帝君是由湛然无为的道气凝聚而成的,为了化生万物,先是东华至真之气,在海中化生为木公,治理东方阳和之气,自号王公。

  传说东王公住在东海的方诸山上,他手下有三十五位神仙帮他察录人间祸福。方诸山上有一东华台,东王公每遇丁卯日于此察看天下四方学道修炼之人的情况,以他们的实际功业来为他们评定成仙后的等级。神仙品级共有九个,即九天真皇、三天真皇、太上真人、飞天真人、灵仙、真人、灵人、飞仙、仙人。每个得道成仙的人飞升上天后都要先去东王公处报到拜谒,然后再去拜谒金母(王母),走完这一程序后,才能飞升九天,入三清界谒见元始天尊。这一成仙过程在汉朝已出现了用儿歌概括此说,相传,汉初有几个小孩在路中游戏,其中有一个孩子唱说:“着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说的就是此意。但在当时是无人知晓此意的,只有张良从这一儿歌中知道这些小孩就是东王公属下的童子,他们在教化世人。

  东王公在紫府对神仙的功力、操行、品德,进行考察。紫府是仙府三岛十洲中的一洲。东王公考察神仙是从他的仙绩来考虑的,如果仙绩显著,可以把地仙升入神仙,神仙升入天仙,再给予相应的待遇。这一过程又类似人间官员的述职与评审过程。难怪道教徒们要对他顶礼膜拜,是为了求他提升自己入仙列。

  东王公被道教经过加工后,由原始日神变成了由元始天尊与太元圣母所生的总管男仙和仙级评定的先天尊仙,所以,凡想成仙的人都要对他礼拜。

  西王母

  关于王母的来历已在玉帝神系“王母”中述过。在《穆天子传》中,西王母完成了由神到仙的转变。其中云:甲子年的一个吉日良辰,西王母邀请周穆王到昆仑山去,周穆王很高兴,带了珠宝美玉和华美的衣物来见西王母。到了傍晚时分,穆天子在瑶池边宴请西王母。西王母情绪很好,竟然给周天子唱起了歌谣,其谣云:“白云在天,山恭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复能来。”穆天子听后兴起,随即也和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此及三年,将复而野。”天子随后飞升上了弇山,把见到王母的经过记在石头上,种上槐树,并刻上“此为西王母之山”。这一转变是因西王母拥有不死药而由怪物转变为神,又因他能歌善舞,做诗赋词,充满着生活情趣,又遇到了穆天子,所以又将她说成是仙。仙,富有人情味,故而说她又由神转为了仙。

  到了汉代,由于汉武帝喜好道术,于是,后人在《汉武内传》等书中说他与西王母有私交,所以,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吃过蟠桃,《汉武内传》中说,一天的二更以后,有白云飘然而起,向皇宫飞来。这时,空中仙乐四起,人马嘈杂。一会儿工夫,王母在殿前降下,后面跟着九千仙人。他们有骑龙的,有跨虎的,也有乘着白鹤的,坐着白麒麟的。这些仙人们全都是满身发光,把整个宫殿照得如同白昼。王母落地后,仙人们突然不见了。只有王母乘着紫云辇,驾着九色斑龙,有五十多位天仙跟随。他们个个有一丈多高,手中拿着□旄之节,佩带金刚灵玺,戴着天真之冠,在殿下侍候。王母带着两个十六七岁的丫环,穿着青色绸缎制成的衣服,容眸流盼,神姿清发。武帝见后不禁叹曰:真美人也。王母上殿后面东而坐,穿着黄金褡鬣,光彩鲜明,光仪淑穆。她肩挎灵飞大绶,腰佩分景之剑,头上梳着太华高髻,戴顶太真晨婴冠,穿着描凤的乡鞋,天姿掩蔼,容颜绝世,飞鸟看了撞墙,花儿见了枯萎,真灵人也。汉武帝看呆了,王母用七枚蟠桃招待武帝。武帝吃后回味无穷。并偷着藏了三枚桃核。王母看见后笑着说:“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武帝只好作罢。

  葛洪在《枕中书》中说:西王母是元始天王与太元圣母所生的九光之女,并赋号太真西王母,统领女仙。

  西王母由原来一个民间神经道教推崇后进入了道教先天真圣的神仙谱系,并成为女仙的首领和阴阳二极中阴极的代表,与东王公一起缔造了世界。因此,人们对东王公和王母一样重视,对他们礼拜。后来,王母又被奉为玉帝之妻,人们在朝拜玉帝的时候也对王母朝拜,就这样,王母在人们心目中越来越重要了,而东王公却不被人们所重视了。

  三官大帝

  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的合称。三官又被称做三元,即上元、中元、下元。因此,三官大帝也称做“三元大帝”。供奉三官的庙宇在叫法上有很多名称,如:三官庙、三官殿、三官堂、三元殿、三元庵等。

  三官庙在我国很普及,稍大的庙宇里都有三官殿。老百姓信仰三官,三官在老百姓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老百姓为什么要信仰三官,三官来历以及哪三位“官”被称做“三官”,知者甚少。

  关于三官信仰的起源有四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起源于五行说,三官指的是五行中的“金”、“水”、“土”三气。持这一说法的认为:“金为生,候天气”,“地气主成,土为成,候地气”,“水气主化,水为化,候水气”。金、土、水因候天、地、水三气,“用司于三界,而为三官者”。

  第二种说法是三官指周幽王的三位谏臣,即唐宠、葛雍、周武。这三位谏臣被尊为“三官”后,又称为“天门将军”。

  第三种说法是元始天尊取始阳之气,清虚七气,晨浩五气,总吸入口中,历“九九之期,觉得其中融会贯通,结成灵胎圣体”于正月十五日从口中吐出一儿,于七月十五日又从口中吐出一儿,再于十月十五日吐出一儿。这三子便是尧、舜、禹,他们都是天地莫大之功的圣人,为万世师君之法,后来被封为三官大帝。

  第四种说是流行于民间的说法。说三官是弟兄三人,他们的父亲叫陈子寿,也被尊为陈郎。在传说中,陈郎是个美男子,龙王爷有三个女儿,都嫁给了陈郎,各生了一子,并且都是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人。老大出生在正月十五日,被元始天尊封为上元一品九气天官,赐福紫微大帝;老二是七月十五日出生的,元始天尊封他为中元二品七气地官,赦罪清虚大帝;老三是十月十五日出生的,元始天尊封他为下元三品五气水官,解厄调阴大帝。

  三官大帝是道教塑造出来的大神,道教把三官大帝的诞日规定为“三元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日,七月十五日为中元日,十月十五日为下元日。因此,“三官大帝”又被称做“三元大帝”。

  道教在塑造三官大帝的同时给了他们很大的权力。他们所执掌的又是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权力,因此,老百姓都很敬重他们。比如:想求功名富贵和延年益寿的,就要去参拜赐福紫微大帝,也就是天官,求他赐予功名富贵,保佑长寿;如果身犯有罪,想得到朝廷的赦免,就要去参拜赦罪清虚大帝,即地官,以求免除牢狱之灾;如果想消灾免祸,就必须去参拜解厄调阴大帝,即水官,以求逢凶化吉,免遭祸殃。三官大帝有如此大的权力,这也是三官庙香火很旺的一个重要原因。

  历代帝王也很推崇三官,并且规定了一些禁忌行为。例如,唐朝规定,在三官大帝神诞的“三元”日里,要断屠三日,“令百姓是日停宰杀渔猎”。到了宋代,还规定了在“三元日”期间停止对死刑犯人的审讯和死刑的执行。

  在三官信仰中,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是天官,因为“天官赐福”么,他既然可以给人赐福,老百姓也就把他看做是“福神”。民俗中有一年四季供奉天官,以求赐福的习俗。因为天官被封为一品九气天官,所以在民俗画中将他绘成一位身穿大红官服龙袍,腰系玉带,手执如意,五绺长须,面容慈祥的官员形象。在有的民俗画中还增添了五个童子跟随着天官,他们手中捧着仙桃、石榴、佛手、春梅和吉庆鲤鱼灯,以寓意长寿,多子多福,喜上眉梢,鲤鱼跳龙门,五子登科,五福临门等吉祥祝愿之意。

  在世俗观念中,“福”不仅仅是长寿,多子多孙,还有“财”也被包含在“福”里,所以天官在老百姓心目中有时候又成了“财神”。但天官与财神之间有很大区别,比如,财神仅能给人带来财,而“禄”这一唯官可享的福气财神是带不来的,官有禄,有禄可享福,只有天官可以做到。但在“福”、“财”相存观念下,清代开始流行“赐福财神”,这一财神实际就是对天官的换名,其画面是:天官手执如意,坐在元宝上,上方绘有金山、银山、花卉、云龙和一个大的“福”字。下方是聚宝盆,还有一个童子手执“日日生财”旗,两旁为和合二仙及招财仙官和利市仙官。这一形象是将天官像周围增加了有“财”意的图案,但神像并非真正的财神,赵公明才是真正的财神,他是终南山人。民俗画将他描绘成头戴铁冠,手执铁鞭,面如黑炭,胡须四张,跨一黑虎。他的神仙品位是正一玄坛元帅,他还能驱雷役电,呼风唤雨,除瘟剪疟,祛病禳灾,如果有了讼冤伸抑,赵元帅还能帮个大忙。因为赵公明的装束很威武,又有一些手段,在文财神出现以后,人们便将赵公明称为“武财神”。

  从以上这两位神仙的形象上就可以看出天官与财神有很大差别。首先是他们两位的容貌不同,天官面容慈祥,财神威猛严肃。其次,他们的神器不同,天官手执如意,财神手执铁鞭,最后是他们的“神幅”不同,天官所执是“天官赐福”,而财神所执则是“财神到”。但在民间则认为,能给人带来财运的神面容应该是慈祥的,所以就把天官与财神混为一人了。到了近代,民俗中又将天官,员外郎(表官禄)和南极仙翁三神合在一起,称做福、禄、寿三星,把三神绘制成画,叫做“三星图”,挂在中堂,以表示“三星在户”,用来象征主人家的多福长寿,喜庆满门。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星照”就是这个意思。

  在民俗信仰中认为,天官给人们带来的是直接的好运,因此,人们在一年四季中都供奉天官。天官诞日的上元节又与元宵节在同一天。以上元节而论,这日是祭祀天官的日子,以元宵节而论,这日是春节期间的一个喜庆日子,人们一般将这两个节日放在一起过,但是,祭天官还是这日的主要目的。南北朝以后,元宵节的欢庆场面和气氛已经远远超过了上元节祭祀天官的场面与气氛,而且,元宵节的气氛愈演愈烈,以致后来,直至现在,人们在正月十五这天很难看出祭祀天官的迹象了。给人们在脑海里留下的印象则是纯粹的元宵节了。但在宗教信仰中,正月十五这天仍然是祭祀天官的日子,与此同时祭祀的还有门神、蚕神等神明。另外,还有迎紫姑的活动。由此看来,正月十五既是民众欢庆的元宵节,也是宗教举行祭祀活动的上元节。

  中元节在道教中是地官的诞节。有人将地官与地藏王扯在一起,所以又说中元是地藏王的诞节。其实,地藏王是中国佛教中四大菩萨之一,与地官不相及。既然中国民俗将他俩扯在一起了,那么地藏王与地官的神职功能就是一样的了。说地官,或说地藏王掌管着地狱、水府的事情。但中国佛教在七月十五日举行的“盂兰盆会”上所作法事与鬼有关,所以民间又将这日称做“鬼节”。世间有“七月半,鬼乱窜”的俗语,此说是指民间传说七月初至七月中旬这段时日里,阴气太盛,是鬼活动最厉害的日子。因为鬼属阴,在阴气很盛的日子里鬼出来活动是很可怕的。

  为什么把七月十五定为鬼节,其说法很多,但主要是两种,一则因佛教影响了我国民俗,另则是道教规定了中元是地官赦罪清虚大帝的诞日,又掌管着赦免大权,将佛道两教的说法合二而一是民间非常愿意接受的。因此,七月十五日就是在宗教影响下,形成了民间所说的“鬼节”习俗。但鬼节也有纯民间的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说法是,玉帝任命阎王管理地府,但他很不负责任,玩忽职守,制造了很多冤案,因此,地狱冤鬼不服阎王,经常在阎王判官面前吵吵闹闹。由于冤鬼太多并为自己蒙冤而放声大哭,以致地府之中的怨声冲天而上,惊动了玉皇大帝,不知地狱发生了什么事情,便下令命阎王于七月十五日上天庭向他汇报地狱的情况。阎王一走,地狱里便没有了管理者,阎王只好给众鬼放假一天,让鬼魂回到阳间看望他们的后代。阎王上到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了地狱所发生的一切,玉帝听后很是恼火,命阎王将冤鬼卷宗拿来,自己要亲自审理一番,将许多冤案纠正了。自那以后,玉帝命阎王于每年的七月十五日带着卷宗上天述职汇报一次,并亲自审理一番地狱积案。到了这一天,阎王照例给鬼放假一天。从此,地狱没有了怨声,鬼节习俗也形成了。

  还有另一种说法是:七月十五这天,“地官校勾搜选人间,分别善恶,诸天圣众普诣宫中,简定劫数,人鬼传录。饿鬼、囚徒,一时皆集,以其日作玄都大献于玉京山,采诸花果,珍奇异物,幢幡宝盖,请膳饮食,献诸圣众。道士于其日夜诵是经,十万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俱饱满,免于众苦,得还人中。”(见《道经》)

  也有说法,鬼节与祭祖有关,到了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日的这些日子里,阎王便打开“鬼门关”,让亡灵们离开阴曹地府,回到人间与亲友们会面。人们为了迎接祖先“回家”,准备大量的纸钱和美食供祖先享用,被民间俗称为“接老客”,此俗一般是在头一天的晚上,打着写有亡者姓名的灯笼,于村外朝着祖先安葬的方向焚香,烧纸将祖先的阴灵迎回家中后便一日三餐地供奉祭祀起来。到了最后一个晚上,又要将祖先的阴灵送出村外,让他们回地府去。这时,要烧大量的纸钱,民间俗称为“烧包”。此俗的目的是让亡灵多带一些钱回到地府后使用。同时还要另外烧一些纸钱,是散给那些孤魂野鬼的,目的是祈求他们不要骚扰亡灵和家人。

  中元节祭祀使用的祭品大都为蔬菜瓜果一类的时令食品,也有一些时新食品。

  在中元节期间既然给鬼放了假,有后代的鬼魂当然是回家看望自己的后代。那些没有子孙的孤魂野鬼,它们是无家可归的,就在山野沟壑里到处乱窜。那些魂魄轻的人在这段时日里是最容易撞上山鬼的,所以,人们在鬼节烧香上供,一则是祈求自己的祖先保佑他的后代平安吉利,另则也是求那些孤魂野鬼不要对自己有所伤害。在这一俗信下,有的人家或村庄还作法事活动,以驱除害人的恶鬼,保佑家宅和村庄的平安。

  陕北民间于七月有“安土”和“献土”的习俗,以祈求后土娘娘保得家宅平安,人口兴旺。

  下元节在农历十月十五日,是一种宗教性节日,即道教的下元节,民间宗教的禳镇节。道教认为,下元是水官解厄的日子,因此,有家宅不安,村庄不宁的事情发生,人们就会于这日设斋建醮,作法事活动求得水官禳灾驱邪。此俗在陕北民间被称做“打清醮”或“打老醮”。所谓“清醮”,就是家宅或村庄不洁,有污秽成妖作怪,为害家人或村人,便设坛作法,请三清之护法神下界以逐之,清理妖邪,以安家宅或村庄。“打老醮”是因妖邪太厉害,非太上老君下界而不能逐之,所以设坛请神请的是太上老君,故名。

  打醮是一种精彩的宗教仪规,既有俗信观念,又有相当的观赏性。不过,打醮费用很高,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