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榆数十载,经常陪同客人参观红石峡。面对这奇山秀水中的历史文化宝库,客人惊叹之余,无不发生极大的兴趣,讲解员有限的讲解根本不能满足要求,索取资料又无果,往往抱憾而去。此时,我十分尴尬,出一册资料全集的念头悠然萌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想法越发强烈,故跃跃然动手操作。此后,有多少个双休日在红石峡考证、推敲、凝思文字字幅的信赖度,又在多少个不眠之夜查对、核实、斟酌资料的真伪,经历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也体验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意。
由于历史久远,自然风蚀和人为破坏造成许多古迹残缺不全,给解读字幅题意增加了不少难度。一是一字难求,如“天开图画”仅存“田”字上一横;“瀚坛天锷”只有第三字“天”字较清晰,第一、二字因崖石坍塌而消失,第四个字因风化难以辨认;“省雄方障”仅留半个雄字(缺边旁)和方字;“陕北雄关”也仅有半个雄字(缺边旁)和繁体关字的半字,致使全幅内容很难完整解读。再是繁简转化复杂,繁体字转化为简化字难,简化字转繁体字更难,如题刻人籍贯辽东,把“辽”字转化为繁体后方可在《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找到现在所在地方。二是一时难得,一座碑记或小字幅以天干地支计时,首先要确定朝代,如万历年间或者康熙年间、乾隆年间,再以天干地支相对应的表中查到公元纪年,最后才能确定距今有多少年。不少残缺的部分已无法得出准确的时间,只有通过同一时期的相关人物推算,存在有不少不确定的因素。三是一像难全,远时树隐,近时距短,高不成,低不就,很难找到合适的位置,得到一幅完整的照片十分不容易。还有许多一言难尽。不过苦在其中,乐也在其中,当有新的发现,那份喜悦和振奋确实激动人心。
此书形成过程中,得到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文物局、榆林学院、榆林电信分公司、红石峡文管所、市文化文物保护研究所以及榆阳区文管所、榆阳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龙云、高欣为全书的结构、顺序、文字作了大量指导和修改,杨颜、石晓强在调查及查阅资料调上,贺祯厚、加建新、王立轩在字体字幅辨认上帮了很大的忙。这本书的面世,凝结着许多人的心血,在此表示真诚的感谢。
资料收集、整理十分不易,历史文化研究更为艰深,但愿这本书能在红石峡乃至陕北历史文化研究中发挥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肯定还会发现书中存在许多不当之处,恳请专家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