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5.文人的内耗:“新旧党争”到“战和之争”

  自宋初独尊儒学,宋太祖刻石立约,不杀文臣及言事官,列为祖训,终宋一朝,文人拥有宽松的政治氛围,享有其他朝代所没有的言论自由。

  宋代文人们最热衷的就是作词——郁郁乎文哉,在“小楼闲窗”和“欲说还休”的文字游戏中,宋代文人们寻找着自身价值。诚然,儒文化熏陶下的“治国平天下”是文人们追求的最高理想,他们的理想是好的,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可以在字里行间创造出一个强盛时代。他们或许会感叹百姓疾苦,忧虑天下苍生,但这一切都是他们从文字、书本等间接信息中得来,实际上,他们只是“居庙堂之高”,却很少会去“处江湖之远”。更多的时候,他们缺乏具体的社会实践,只是在宏观绚丽的蓝图下自我感觉良好,由此造成的一系列失误乃至灾难,成为国家的不幸。

  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宁元年,开始了宋朝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熙宁变法”。

  此时的宋王朝建国已有百年,由于太祖、太宗立下的“崇文抑武”政策,导致文官数量泛滥,政府机构冗繁,国家体制膨胀如同毒瘤一般,消耗大量社会财富。从宋仁宗后期开始,“积贫积弱”的现象凸现,官场人浮于事,军队丧失斗志,国库的银两总是入不敷出。宋神宗即位,为了振兴国家,大胆任用王安石为宰相,推行“新法”,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变革运动。

  王安石变法,历史上颇为有名,王安石其人甚至被有些人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从今人的角度来看,王安石的许多政策确实利国利民,具有超时代的经济思想:他推行“青苗法”,是采用“借贷生息”货币政策,在青黄不接时把种子借给农民,秋天收取利息,这样政府可以得到利润,农民也得以维持生活;“均输法”、“市易法”也具有现代商业思想,在物价下跌时政府购入物资,进行储备,在物价上涨时抛出,以此平衡物价,既维护了百姓利益,又遏制了大商人垄断的行为,还增加了政府财赋税收,可谓“一箭三雕”。

  这些方法在理论上颇为可行,也类似于今天许多经济学者们的理论。年轻的宋神宗初登帝位,刚满二十岁,热血沸腾,很快就与王安石一拍即合,推行新政。王安石本人也迫切想要改革,凡事都依据他自己的理想原则,要以闪电般的速度进行一场类似“休克疗法”的大换血。

  但中国之大,人口之多,如何经得起王宰相这般迅雷不及掩耳的“革命”?

  “新政”的效果,竟朝着相反方向发展。改革速度太快,王安石不计后果,引发了社会动乱,乃至全国经济瘫痪——当上层的政策传到基层时,几乎完全变味:青苗法本是用来帮助农民,贷款给资金财产不够者,岂料该法的利息率被下层官僚层层加码,演变为“高利贷”,最终成为强迫农民借贷的勒索工具;均输法初衷是平抑物价、抑制大商人重利盘剥,岂知这种“政府经商”成为腐败的根源,最终演变为政府的官商勾结,国家垄断,使许多中小工商业者濒临破产……一时间,北宋王朝陷入政治、经济的极大混乱中,达官贵族、朝廷重臣、各地官员乃至平头老百姓、农民、失业者全部起来反对王安石。

  可以说,王安石的改革是不成功的。自从变法开始,宋廷的文人群体就分裂为两派,一派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他们强调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一派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都是些社会经验不够、又想干大事的低级官员组成。

  “旧党”中涵盖当时许多优秀的人才,司马光、欧阳修、文彦博、苏轼、苏辙等一批朝廷重臣对王安石展开了批判,自此,宋王朝延续数十年的“党争”开始,一发不可收拾。

  最初只是司马光与王安石在朝堂上的争论,既而发展到王安石对司马光一派加以打击,借神宗名义,贬斥了许多旧党中的精英,提拔一些没有经验的下层官吏。在神宗年间,旧党人士屡遭排挤,司马光不得已罢职,苏轼被外放地方,后来苏轼一系列的厄运、乃至下狱论死,都因新党中人的陷害打击。

  宋神宗病逝后,宋哲宗即位,高太后掌权,重新起用旧党,任命司马光为宰相。司马光上任后,尽罢新法,把朝廷制度重新恢复到原来,连新法中一些有利的政策也罢黜了,此时新党人士大遭贬斥,又引发严重的新旧党争,而苏轼因为不容于司马光,又被打成“新党”被贬斥外地;而后,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又再次打击旧党,起用新党,把司马光一派全部打倒,重新施行王安石的政策。在这种反复折腾下,两党之间的攻讦中已经开始变味。由最初的“改革之争”,演变成了“君子小人之争”。大臣们分成两派,相互攻讦,内斗不止。这些文官们都自命清高,自我标榜是“道德君子”,各成一派,各有说辞。从政治观点的不同演变到是非立场的原则问题,今天我掌权了,就要置你于死地,明天你上台了,也要把我往死里整。

  这种内耗在历朝历代层出不穷,汉有“党锢之祸”,唐有“牛李党争”,但都只是王朝末叶时期,时间不长。唯有到宋代,朝廷内耗的状况延续百年,从北宋“新旧”党争一直到南宋“战和”之争,对整个国家的政权稳固产生了相当大的打击。每一次内耗,都会清除掉一批仁人志士、社会精英,可谓是宋王朝为自己挖掘了坟墓。

  北宋“新旧”党争的情况愈演愈烈,到宋徽宗时,游走于新党、旧党之间的政客蔡京掌权,利用新党打击旧党,将司马光、苏轼、文彦博、吕公著、黄庭坚等一百二十人定罪,称做“奸党”,由徽宗亲自书写姓名,刻于石上,称之“元祐党人碑”。此时碑上人多已逝世,他们的子孙都被赶出京师,不许参加科考,“永不录用”。自从新党沦为蔡京的政治工具,新法也变异为国家榨取百姓的工具,将北宋帝国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宋王朝从神宗年间开始,卷入的这场“新旧党争”持续了四十多年,在这种内耗下,北宋王朝走向衰竭。

  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金兵攻破中原,兵临城下,北宋都城汴京岌岌可危,可这时,宋廷内部的朝臣们还在为是战是和争论不休,吵成一团。金人要求宋朝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宋廷内部又产生了意见分歧,钦宗也无法断然而决,只好在十一月七日“集文武百官于崇正殿,议存弃三关之地”。

  在崇正殿上,文官们继续争论不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唾沫横飞,吵闹不止。

  谏议大夫范宗尹赞成割地:“割让三镇,与金人有言在先,如若不给,金人必定认为我大宋失信于人,遂进兵攻打,我们就只有屈辱投降了。”

  宰相何桌反对割地:“三镇是大宋的肢体,割去肢体,国家还能存在吗?天下非陛下一人之天下,我们怎可以重蹈石敬瑭卖国求荣的覆辙?”

  于是,以范宗尹为首,耿南仲、吴仟等七十多人赞同割地求和,以何桌为首,梅执礼、孙傅、吕好问、秦桧等三十六人坚持决战。朝廷之上,这些文臣们喋喋不休,口若悬河,陷入无休止的辩驳之中,相互间争吵不堪,互相攻讦,导致朝廷上下陷入一片混乱,无法进行正常抉择。

  宋钦宗难以抉择,举棋不定,无奈之下,第二天又“集百官议三镇于延和殿,各给笔札,文武分列廊庑,凡百余人”。朝廷之上仍然是争吵不休,主和派与主战派难分上下,在这种无休止的争论中,时间一点点过去,政府的不作为导致军事上陷入更加被动的境地。直到十五日,金人发出最后通牒,“以十五日以前告割地书到,不然,以十五日渡河”,最后宋钦宗不得已才派大臣前去谈判。

  宋王朝最终没能阻止金兵南下,都城汴京攻破,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在大臣们的争论不休中,北宋轰然坍塌,宣告破灭。

  当将士们在前线浴血奋战时,文官们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止。这些饱读诗书的文人辩论起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动辄引经据典,口诛笔伐,可对实际政策没有一点意义,反而在相互的你攻我讦中耽误时间,错过战机。

  北宋的“新旧党争”,到了南宋演变为“战和之争”,朝臣们在对金人是战是和的决议中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内斗。

  从南宋第一任帝王宋高宗赵构开始,主和派与主战派就相互内耗。主和派首领秦桧处死了主战派将领岳飞,此后武将们再次被打压,文官群体完全掌政,由此引开的“战和之争”成为南宋朝廷的常态。

  公元1162年,隆兴元年,南宋第二任皇帝宋孝宗即位,改变宋高宗“求和”政策,打压主和派,启用主战派人士,一时间,朝廷振奋,大有欣欣向荣之景。

  也正是在这一年,宋孝宗任命主战派老臣张浚统率抗金大业,发动北伐。此时朝廷内部又为“和战”展开了激烈争论,宰相史浩的观点与张浚截然相反,坚决反对北伐,力求十年时间养精蓄锐,老将张浚则全力支持北伐,要立即出兵江淮。

  宰相史浩说:“帝王之兵,应当考虑万全之策,岂能以图侥幸心理?”

  张浚反驳:“中原沦陷已久,如今再不攻取,恐怕有豪杰兴起,取而代之,到时军阀割据,日后更难以收复。”

  史浩追问:“中原已经沦陷,再无豪杰,如果真有割据势力的话,为何不见兴起亡金?”

  两人针尖对麦芒,争论走入极端,开始钻牛角尖。

  张浚又说:“正因为中原百姓手无寸铁,才需要我们起兵拯救。”

  史浩又说:“金国残暴,百姓自会像秦朝陈胜、吴广起义那样揭竿而起,又岂会等待救兵?”

  张浚认为起兵北伐是民心所向,史浩则认为太过冒险,需要养精蓄锐。

  主战派与主和派在朝廷上辩论五日,谁也说服不了谁,难以决断。朝中大臣,张浚、王十朋、胡铨等人主张立即北伐,史浩、陈康伯等主守,虞允文、陈俊卿等主战但不主张立即北伐。

  我们通过比较北宋徽宗、钦宗时代,可以发现,当历史到了南宋宋孝宗时代,情势已经发生变化,由于之前秦桧执政二十年,朝中精英被铲除殆尽,大臣都老的老,死的死,军队士气不高,长年疏于练习。宋孝宗刚刚登上皇位,准备得相当不充分,无论是人才还是兵马粮草都极度缺乏,此时欲以北伐重振国威,实在是过于急躁了。此时主和有利,主战有弊。

  史浩稳重的观点是正确的,他对张浚说:“你想收复中原,这是忠义之举。可是这样不自量力出兵,就是空徒虚名罢了。以十年时间培养人才,厚积薄发,后世同样会赞赏你的功劳,这样不是更好吗?”(“明公先立规模,使后人藉是有成,亦明公之功,何必身自为之?”)

  张浚却回答:“我年纪大了,再不北伐,恐怕时日无多。”

  主战派张浚刚愎自用,志大才疏,他本是文臣,不懂领兵作战,早在宋高宗时期就因鲁莽出兵坏了大事。此刻他年岁已大,愈发固执,生恐北伐大功为他人抢夺,名利心日趋加重。第二天张浚就暗地上书宋孝宗,避开宰相史浩,立即出兵北上。

  与当年宋神宗如出一辙,这位宋孝宗也是初登皇位,血气方刚,急功近利,欲要做一番大事业。他与张浚一拍即合,命张浚统领抗金一切事务,于四月发大军攻金兵。

  但由于这场北伐准备仓促,很快就出现弊端。战争才进行不到一半,国库就因空虚拿不出足够资金,加上前线军队配合不佳,内部将领不和,导致在符离遭遇金军阻击,大败。这场宋金之战,宋军溃逃惨死者数不胜数,南宋朝廷好不容易积累下来的粮草铠甲,也都被烧毁殆尽,在金军的趁胜追击下,南宋军队损失惨重,退回长江以南,只能依靠天堑维持均势。南宋王朝元气大伤。

  北伐失败后,金兵大举南下,欲以报复,宋廷岌岌可危,内部主和势力再次抬头。于是,在宋孝宗的朝令夕改下,主战派人士被冷落,主和派人士汤思退等人上台执政。汤思退其人原本是秦桧党羽,掌握朝政后,又开始打击主战派,并且暗示金人出兵两淮,影响宋廷决议。迫于压力,宋孝宗与金人签订“隆兴和议”,割让商州、秦州(今甘肃天水)。

  宋孝宗是南宋一位颇有雄心的帝王,可是他在位二十八年,先后出任宰相的有十七人,参知政事更是有三十四人之多,如此频繁地更换宰臣,这在宋朝历史上是很少见的。南宋朝廷内部的动荡,主和与主战两派势力内耗不止,国家效率低下,决策难以执行,这是宋孝宗的一大败笔。

  反观整个宋王朝,其任命官吏的体制最典型的特征是:注重分权,削弱朝臣的权力。这一方面维护了内部稳定,三百年间几乎没有发生武将、宦官、外戚乱政掌权的事件,另一方面又大大降低了政府效率,人浮于事,官员不作为,党争频繁。

  在宰相的具体人选上,宋孝宗秉承“异论相搅”的祖宗家法,提倡大臣之间存在不同的政见,以此来相互牵制他们。

  殊不知,正是这种做法,使宋孝宗的中兴大业难成。隆兴元年,宋孝宗以主和派汤思退为左丞相,主战派张浚为右丞相,让主和派重新控制了朝政,他们对金人采取妥协政策,放弃江淮防线,导致金兵大军压境,最后迫使宋孝宗屈辱求和;

  乾道年间,宋孝宗第二次北伐,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在任命主战的叶颙为左丞相的同时,任命主和的魏杞为右丞相,不仅没有起到相互制衡的作用,反而导致二人互相攻讦,两方势力内斗,使国家政策难以施行;

  仅仅一年后,宋孝宗无法忍受二人,觉得他们意见分歧,败坏朝政,罢去了两人相位。但是,宋孝宗并没有改变其错误的用人方法,“注重分权”的祖训始终左右着他的思想。在乾道八年,他又想要北伐,于是任用主战的虞允文为左丞相,又将主和的梁克家升为右丞相,结果可想而知,主战派虞允文顾虑重重,担心主和派从中作梗,破坏抗战方针,所以迟迟不肯从四川出兵,最终北伐大计流产。

  宋孝宗既用主战派,又用主和派,朝令夕改,使得两方势力水火不容,结果数十年下来,大业无成,张浚、虞允文都已逝世,史浩、汤思退也罢官回乡。

  其实,早在北宋真宗时期,皇帝就有意制造这种“文官内斗”的状态。宋真宗任命王钦若为宰相,又同时任命派系不同的寇准为宰相。有人表示不理解,宋真宗却说:“且要异论相搅,即各不敢为非。”所谓“异论相搅”,就是同时起用派系不同、政见不同的大臣,以便相互牵制,削弱两方,最终目的是稳定皇权。皇帝们的皇权是稳定了,可是江山却是拱手让人,被北方蛮族一拨接一拨地攻占。

  宋朝帝王中难得出了神宗和孝宗两位,都力图中兴,可惜偏偏都轻率急躁。北宋之亡,实亡于神宗时期的新旧两党,宋神宗与王安石,君臣两人心怀大志,却急功近利,使后世陷于党争,开创北宋内耗不止;南宋的偏安一隅,成形于孝宗两次失败的北伐,宋孝宗与张浚,君臣两人都想重振河山,却鲁莽盲目,使北伐功亏一篑,给后世制造争端,导致南宋“战和”纷争。

  这南北宋两对君臣,竟却如此相似!岂非上天在冥冥之中暗示什么?

  宋王朝的“崇文”政策,使文臣们地位有史以来上升到最高,可惜的是,这些通过科举选出来的文臣,只懂得诗词歌赋,缺乏社会实践和世事的磨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好端端一个大宋王朝就葬送在他们的口诛笔伐中。

  古人云:君子群而不党。岂料宋代文人纷纷结成党派,或“新党”或“旧党”,或“和派”或“战派”,相互间你攻我讦,在朝廷上争论不休,从大打口水战发展到置对方于死地,最终弄得两败俱伤,对人对己没有半点好处。宋朝皇帝们也在这种无休止的争论下头脑发热,或是难以抉择,或是贸然武断,一次又一次引发为国家灾难。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