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5.中西文化差别:从《九章算术》与《几何原理》所发现的

  以今天的观点来看,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个国家落后挨打的根源,也在于科学技术的落后。明清之后,中国的自然科学发展相对于西方落后,尤其是到清朝中叶,科技几乎停滞不前,还有不小的倒退——人们探讨其中根源,为此争论了一百多年,有认为是制度的问题,有认为是文化的问题,有认为是封建统治者愚民的问题……诸多解释,不一而足。

  自然科学的落后,是中国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此我不能铺开来写,毕竟这个话题极为复杂深刻。但其中有一个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中国的科举制度。

  科举发展到明清两代,独尊理学,只用八股,一切以四书五经为蓝本,思想被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加上中国传统的思想本就是“重德轻技”、“重农抑商”,强调道德、人伦纲常、人际关系的感性文化,忽视技术原理、逻辑推理的理性精神,认为这是“奇技淫巧”。

  一定会有人说:明朝的自然科学不是很繁荣的吗?有李时珍这样的医学家,有宋应星这样的科学家,有徐光启这样的中西文化大师,有徐霞客这样的旅行家。怎能说中国人不重视科技呢?

  确实,这些都是中国自然科学的结晶:《天工开物》、《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只是,这些科学著作是完全拒绝于科举制度之外,也没有得到政府的任何提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科举考试是每个中国男子的梦想,只有四书五经才是“正经学问”,至于发明创造、科学探索,完全是“奇巧淫技”,只有极少数“另类”之人才会去做。

  让我们来看看,明代的四大科学著作,这些作者都是什么样的人?——

  《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其家庭是受官绅欺侮、地位很低的民间医生,父亲为了李家能出人头地,希望李时珍去考科举。李时珍年轻时三次考举人,都失败,最后无奈无缘官场,只好放弃科举考试,自发研究医学,而且,当他下定决心走从医这条路时,写诗云“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是一副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模样。可见在当时,从事这样的科学医术研究,是不被主流文化接受的,需要承受极大精神压力,几乎属于人们眼中的“异类”;

  至于《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五次进京应试,皆名落孙山,最后只得在江西分宜县当一个小小教谕。由于对仕途失去信心,宋应星利用业余时间凭兴趣写出了《天工开物》,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爱好,宋应星在自己书序言中说“欲购奇考证,而乞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我想做一些试验来验证自己的推理,却又没有钱财,我想与同道中人相互探讨原理,却又没有这样交流的场所”,可见在中国社会,自然科学的研究是受压制、冷落、不被重视的,只有宋应星这样在官场郁郁不得志的人,才会借此打发闲暇时间;

  《徐霞客游记》的作者徐霞客,明显属于中国文化里的一个“另类”。他早年只考过一次童子试,没有考取,便不再应考,而是遍览名山大川,游历探险,这与当时千千万万年轻人苦读圣贤书是截然不同。也正因如此,说明他的出现只是中国偶然现象。徐霞客其人是一个极度富有冒险精神的人,一生几乎都在探险中度过,但我们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到:他这种行为完全是自发的,相比于哥伦布、麦哲伦探险得到西班牙政府的支持,张骞通西域有西汉政府的政策,以及西方科学家、旅行家得到科学院和皇室的大量资金赞助来说,明代的徐霞客,无疑得不到官方任何资助。他能靠的仅是自己的一双脚,一双手,孤独地在大川河海中漫行,没有人能够理解,甚至在夜晚繁星时也只能一人细细品味孤独。这对于常人来说是难以承受的,所以,徐霞客只能是一个特例,而绝不可能成为中国对自然科学探索的主流现象。以上这三位大科学家,都与科举无缘,更得不到民众、政府的支持,中国传统文化下,科举制度不仅不能选拔出自然科学的人才来的,而且排斥和压抑自然科学,中国整体的落后,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至于说到《几何原本》的译者徐光启,这个人更加是传统文化中的“异类”。徐光启能够在官场如鱼得水,也能在自然科学方面大有成就,他绝对是特例,而不是中国人的常态。徐光启本人生长在上海,一个商人家庭,一直以来,上海文化就明显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农业文明比较下显得有些“不伦不类”,精明、算计、海洋文明——从一定程度上说,徐光启不是中国的常态,更不是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农耕文明的象征。徐光启这样的人在整个中国社会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而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依然在“存天理,灭人欲”、“重农抑商”、“重道轻技”的思想中生活。

  中国一直以来缺乏科学精神,这与中国人“重现实”心理如出一辙。传统文化重视的是家族血缘、伦理道德,儒家文化关注的是“如何与人打交道”,而不“如何与自然打交道”。所以感性思维占据了主导地位,而理性思维一直就先天不足,只有通过印度佛学的引入、西洋科学的传输才能弥补。

  诚然,在宋明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有相当发展,中国人一向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常常出现在书籍文字中。只是,我们很不幸地看到,这些发明对国人本身并未起到发展作用,诚如鲁迅描述的那样:火药被西方人用来做成武器,却被中国人制造成烟花爆竹;罗盘在西方应用于航海技术,却被中国人当做看风水的工具;纸张和印刷术促进了西方文艺复兴,在中国全变成了明清的“四书五经”,陈腐思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发明与其叫做“发明”,不如叫做“发现”。

  在古代生产力落后的时代,技术的提高取决于人们经验的积累。在这种情况下,人口基数大的中国比人口稀少的欧洲占有优势,发现新技术、发明新东西的概率也比西方更大。所以从秦汉到唐宋时期,中国的“科技”一直遥遥领先,主要靠的是人口数量的优势。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技术发展越来越取决于逻辑的推理、理性的论证、实验室里的模拟等手段——这正是以希腊文化为背景的西方人所擅长的,而是以孔孟现实人生哲学为背景的中国人所缺失的。

  “发现”与“发明”实则有很大区别:发现更多的是人们在劳动生活中经验的积累,只知现象不知原理;发明注重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逻辑推理、试验来证明创造。

  同样是火药,中国人“发现”了黑火药,欧洲人却是“发明”了黄火药: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将硝石、硫黄、木炭等几种天然物混合在一起,可以引爆,这是一种简单的混合物,属于物理范畴,而且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无法提供理论依据;欧洲人则是在理论依据的指导下,使用化学合成手段,合成一种叫做苦味酸的黄色晶体,以及后来的硝化纤维、硝化甘油、三硝基甲苯等诸多化学品,都是通过在实验室里分析、推理出来的。两者的思维模式完全不一样,制造出来的火药本质上也不一样。

  同样是罗盘,中国人用的是“水罗盘”,欧洲人用的是“旱罗盘”:水罗盘与其说是发明创造,不如说是简单的器物叠加,仅仅是把磁针放在一个中间凹陷处盛水、边上标有方向的盘子里,就行了,没有任何技术构建和理论支持;旱罗盘则是在理论基础上的演进,早在13世纪,柏尔格利纳斯就著有《磁论》一书,对磁极、磁针、磁力和地磁的科学原理进行了实验研究,后世以此为依据制造出旱罗盘,包括在多个枢轴上水平安装或悬挂的磁针,可在枢轴上自由活动直到与地球磁场在一条线上,在技术上要复杂先进得多。两者的思维模式也不一样,所以才有了“中国罗盘只能看风水,西方罗盘却能用于航海”的现象。

  何谓科学?科学必须是从某些假设或理论出发,通过精密计算和严格推理,然后得到可以和观测比较的结果。严格来说,中国人通过日常生活积累的经验,没有任何原理做支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中国人关心的是“怎么做”,西方人关心的是“为什么要这样做”,此乃天壤之别。

  中国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形成自给自足的农业体系,农民世世代代耕种在熟悉的土地上,春种、秋收、冬藏,年复一年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求富裕,但求安适。“两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这正反映小农经济生活方式的文化心理。农民们不需要太多的变化、创新,也对此毫无兴趣,那些研究自然现象、探索本质的行为统统被斥为“奇巧淫技”、“玩物丧志”,人们关心的是现实生活一点一滴,对精神彼岸没有特别的关注,所谓“未知生,焉知死”正是中国人重现实的至理名言。

  西方文化来源于希腊逻辑思维和犹太人精神信仰的结合。希腊半岛土地贫瘠,只生产葡萄和橄榄,人们必须通过制造工艺、酿造酒食来换取外界粮食,促进了商业经济、创新思维的发展;纯正的宗教信仰使西方人相信,上帝创造世间一切,群体意识在《圣经》的引导下充满了探索激情,许多科学家本质上是神学家,他们相信自己是在探寻上帝冥冥之中的真理。正因为如此,西方人发展起了科学精神,构建了一整套理论、假说、论证、实验的体系,从而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原动力。

  作为科学发展的理论知识,数学无疑是最基础的学科思想。古代中国和西方在基础数学方面都有过杰出的著述,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中国的《九章算术》和欧洲的《几何原本》,来观察中西两种不同思维:

  《九章算术》采用问题集的形式,收录的全是与生活休戚相关的问题,每道题有问(题目)、答(答案)、术(解题的步骤),如第一章“方田”讲的是田亩面积计算,第二章“粟米”讲的是谷物粮食的按比例折换,如“今有牛、马、羊食人苗,苗主责之粟五斗,羊主曰,我羊食半马(所食),马主曰,我马食半牛(所食),今欲衰偿之,问各几何?”,又如“今有邑方不知大小,各中开门,出北门二十步有木,出南门十四步,折而西行一千七百七十五步见木,问邑方几何?”“答曰:二百五十步。”

  这些算术直白真实,是农业生活中的反应,只是机械地教人如何算数,没有上升到现象背后的本质。

  希腊的《几何原本》则不同,有严整的逻辑体系,追求的是抽象的概念研究。全书分十三卷,讲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三角形边和角的大小关系、平行线理论、圆的构造及内接和外切多边形,也包括比例和算术的理论,涉及立体几何的内容。

  《几何原本》提出了系统的分析法、综合法和归谬法,在理性逻辑上将原理一条条演绎出来。该书提出五条公理:1.等于同量的量彼此相等;2.等量加等量,其和相等;3.等量减等量,其差相等;4.彼此能重合的物体是全等的;5.整体大于部分。还提出五条公设:1.过两点能作且只能作一直线;2.线段(有限直线)可以无限地延长;3.以任一点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可作一圆;4.凡是直角都相等;5.在一平面内,过直线外一点,可作且只可作一直线跟已知直线平行。

  此上比较我们可以显而易见地看到:

  古希腊数学属于公理化演绎体系,着眼于“理”——首先给出公理、公设、定义,而后在此基础上有条不紊地、由简到繁地进行一系列定理的证明;中国数学属于机械化算法体系,着眼于“算”——把问题分门别类,然后用一个固定的方程式解决一类问题的计算。所以中国只能称之为“术”,西方则称为“学”。

  在《九章算术》和《几何原本》中,都同时提出一个定理:勾股定理。用中国式语言表述: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勾”等于3,另一条直角边“股”等于4,那么它的斜边“弦”就必定是5.即,32+42=52.

  在希腊数学那里,用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语言表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应该符合a2+b2=c2的数学原理,此即毕达哥拉斯定理。

  从勾股定理到毕达哥拉斯定理,从中国的32+42=52到西方的a2+b2=c2,诈看上去,似乎一样,其实不然,这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从经验到理论的过程,是质的变化。

  这一对比典型地反映了一个事实:中国人拥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直觉,但不善于将经验上升到科学理论。

  所以中国尽管能靠人口优势积累大量经验,但这些经验通常难以形成定理、规则;尽管中国有四大发明那样的历史,可从来没有过系统的理论作为依据。乃至许多技术不能举一反三地衍生推进,常常失传,或是经过几代人时间就不知其所以然,后世子孙们只知“是这样”,却不知“为什么是这样”——最典型的就是中医科学,上千种草药针对人体气血、脉络的调养,各种玄而又玄的“虚”、“火”、“穴位”、“经脉”名词,江湖土方、民间古语,尽管颇有疗效,为国人信任,但人们显然很难再说清这些医术的原理本质了。

  相反,西方科技通过其特有的思维塑造成一系列定理,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准则,当造纸术、印刷术发展起来时,这种优势扩大到整体国民,普及教育,西方世界的优势很快就显现出来了。

  在中国明代,尚有诸多民间自发的科学家们为事业献身,到了清代,理学的束缚、思想的僵化更加严密,昔日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所传入的西学思想,都成为古籍中尘封的文本,不为人所知。

  清朝时期,康熙大帝是历史上对自然科学最感兴趣的一位帝王(或许还有杨广),然而这位被儒家理学同化了的异族皇帝,根本不可能想到要把这些“奇巧淫技”推广到整个社会,到了雍正、乾隆时,异族开拓进取的精神几乎被理学保守的思想取代,故步自封,闭关锁国。

  当西学思想传入中国皇宫时,诸多西方传教士只能在圆明园里构建华丽的宫殿,华夏大地的国民们对此一无所知。而当清末的学者们打开锁国百年的视窗时,才发现,昔日的科技之光隐约在中华的门口显现过,却最终隐埋于科举制度的呆板枯燥、理学儒家文化的浩大厚重之中了,一切腐朽陈老的故纸堆都在坚船利炮中灰飞烟灭了……

  §§三 皇帝的人格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