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钢琴大王李斯特

“悲伤和伟大就是艺术家的命运。”这是音乐家弗朗兹·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的名言。他以作曲家、指挥家、教师和音乐活动组织者的身份,占据了19世纪艺术生活的中心位置。然而这位取得了巨大成功的艺术家没有脱离浪漫主义的伤感,有一次他说道:“死去,在年轻时死去——多么幸福!”

李斯特是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1811年他出生于匈牙利,父亲是匈牙利一位富翁的管家。李斯特年仅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为了李斯特的进一步深造,父亲变卖家产,凑了一些钱,全家迁居维也纳。一家三口在维也纳的生活十分清苦,他们挤在一间小屋内,靠打工勉强维持生计。为了学琴,李斯特的父亲为他聘请了著名的钢琴家车尔尼作为教师。小李斯特每周上三次课,每次来回都要步行两个多钟头,但十岁的李斯特不畏辛苦,从来没有间断过钢琴课。车尔尼也十分欣赏这位刻苦的学生。两年后,李斯特的钢琴技艺突飞猛进,他已经可以在维也纳举办音乐会了。有一次,他的演奏会观众中出现了一位全聋的老人,这位老人虽然无法听见李斯特的演奏,但他的心灵似乎感受到了这位少年天才的伟力,于是老人在演奏会结束之后,热情地搂住这位神童,亲吻了他的额头。这位老人正是音乐大师贝多芬,而这一新闻则上了当时欧洲的各大报纸,使十二岁的李斯特一时名扬全欧。

在一些匈牙利贵族的资助下,李斯特来到了巴黎,继续他的音乐生涯。李斯特的性格开朗、热情,交游广阔。他在巴黎时,经常与法国伟大的作家雨果来往,他们都具有人道主义思想,追求平等、博爱、自由,在艺术上主张革新。相似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使二人十分投机,雨果总是李斯特作品的第一个欣赏者,而李斯特也经常第一个欣赏到雨果的文学作品。李斯特的作品中,有几首就是根据雨果的诗的意境而作的曲,而雨果的一些诗,也是从李斯特的旋律中得到灵感而写出来的,难怪后人将这两位艺术家称为一对“精神上的孪生兄弟”。

1831年,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出现在巴黎,引起了轰动,他使李斯特认识到演奏大师所能达到的高度。李斯特观看了帕格尼尼这位小提琴魔术师的演奏绝技以后,就下决心做钢琴方面的帕格尼尼。他学习用钢琴去做那些辉煌的、不可能做到的、奇迹般的事情。他也写一些过去从来没有人在钢琴上弹过的乐曲。他相信没有任何音乐是钢琴这种他所热爱和选择的乐器所不能表达的。他改编了过去曾经被人们写过的几乎一切种类的音乐,从大歌剧到贝多芬的交响曲。李斯特认为:若用钢琴改写歌剧和交响曲,他就能把那些可爱的旋律带给那些本来永远也不会有机会听到它们的人。

李斯特是最伟大的钢琴家和节目主持人之一,他用手指表演,他的个性魅力产生了许多传奇。演出时,他不是像以前的习惯那样背对着或面对着观众,而是采用了现在普遍采用的更有效果的坐姿。这种姿势显出了他的轮廓清晰的侧面像,使人联想起但丁式的人物。他俯身在键盘上,发出雷鸣般的轰鸣,也有爱语絮絮,令贵妇人神魂颠倒。地位稍低一些的女士们争抢他的鼻烟盒,把他的手帕撕成碎片。李斯特对这些作为传奇的一部分的滑稽行为加以鼓励。但是,在这些现象表面的后面,他是一个真正的音乐家。李斯特为他的朋友和信徒演奏贝多芬后期写的奏鸣曲,他们永远也忘不了那种感受。在巴黎,著名音乐家如同五月里的知更鸟一样多,可是李斯特还是成为他们中间的宠儿。

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出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本人则具有超群的即兴演奏才能,他也因此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作曲方面,他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原则。他作有《塔索》《匈牙利》《前奏曲》《玛捷帕》《普罗米修斯》等十三部前奏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高级练习曲等,大大开拓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

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是和李斯特的名字分不开的,正如圆舞曲和施特劳斯、交响曲与贝多芬的名字分不开一样。它的钢琴曲已列入世界古典钢琴曲的文献宝库。李斯特所创作的十九首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些作品不但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而且,为狂想曲这个音乐体裁创作树立了杰出的音乐典范。这些作品都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卜赛人的民歌和民间舞曲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和发展而成的,因而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这些乐曲结构缜密、乐思丰富活跃,音乐语言与音乐表现方法同匈牙利乡村舞蹈音乐和城市说唱音乐有密切联系,乐曲的形式虽然不时地变化,可是音乐形象始终鲜明而质朴,体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统一。

在这位钢琴家的传奇中,不可分割的是爱情的传奇。李斯特没有结过婚,在五十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生活道路充满的是叹息、眼泪和自杀的威胁。折磨他的人中有乔治·桑,他们曾一起在瑞士度过一个夏天;还有洛拉·蒙泰和玛丽·迪普莱西,后者是小仲马《茶花女》的原型。对李斯特艺术发展起过更重要作用的是他和玛丽·达古尔伯爵夫人的关系,后者用丹尼尔·斯特恩的笔名写小说。他们一起出走到瑞士,过了一段田园诗般的生活,这段时间持续了几年。他们有三个孩子,其中的科西玛后来成为了瓦格纳的妻子。李斯特和伯爵夫人在怨恨中分手。伯爵夫人后来把李斯特作为她小说中的讽刺对象。

李斯特在他的名声达到鼎盛时期时退出了舞台,为的是献身于作曲。李斯特晚年时,来到了罗马,到那些美丽的古老教堂去祷告。在这里,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和音乐家们,曾经为歌颂上帝的光荣而创作出了他们最好的作品,许多伟人和善人曾经也来此崇拜上帝。早在李斯特还是一个十六岁的孩子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那时的李斯特曾想做一个牧师。但是教区里的一位善良的神父规劝他,认为他不应该浪费上帝赋予他的超群的音乐才能,于是他暂时放弃了这一念头。而步入晚年的李斯特认为自己既然已经老了,理所当然应该进入教堂,皈依基督。于是在晚年,他便以“神父李斯特”之名为人所知。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