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桥遗址位于西安东郊灞桥镇柳巷北侧,该桥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唐、五代、宋沿用,修葺,元代废毁,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灞桥遗址为一大型半圆拱厚墩联拱石桥遗址,处于当时隋大兴、唐长安城通往潼关路、蒲津关路、蓝田关路的要冲。1994年4月,当地政府组织村民清理河道时,发现石桥墩。同年4—6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勘探和局部发掘。该桥横跨灞河,呈西南—东北走向,总长估计达400米左右。此次发掘揭露出石砌桥墩4座,残券拱3孔。桥墩为船形,长9.25—9.75米,宽2.4—2.53米,残高2.68米,两端有分水尖和石雕吸水兽。拱跨5.44—5.76米,保留有部分石砌拱券,墩下铺砌一层宽达17米的石板,其下钉满木桩以成桥基。出土隋唐琉璃瓦,宋、金、元代瓷片,以及唐代“扶风郡王赠司徒马府君神道碑”一通,证明宋元佑年间修葺石桥时“覆唐碑700余通于桥身”的记载。2004年9月30日,由于灞河发水,又有11座桥墩被冲刷露出水面。文物部门对其进行勘测,并对其实施保护。
灞桥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规模最大的联拱石拱桥,为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史、科技史以及隋唐交通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被评为1994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1996年11月20日,灞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