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遗址位于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南操场东侧,唐长安城明德门遗址东去约950米。南邻该校体育系中专部学生宿舍,北依该校自考中心女生宿舍,东以砖墙与瓦胡同村相隔,西南距陕西广播电视发射塔650米。遗址初建于隋,唐代沿用近300年,比北京天坛早1000余年,是全国范围内保留下来的惟一一处早于清代的圜丘遗址。
1999年3—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对隋唐长安城圜丘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圜丘的基本形制已经搞清楚。圜丘,又称“圆丘”,元代以后也称天坛,是皇帝进行祭天活动的礼制建筑。
天坛遗址高出现代地面8米,经过千余年风吹雨打、人为破坏,黄土建筑的坛体已经坍塌。经过考古工作者艰苦细致的工作,揭露出残存的台壁根部,解决了唐代圜丘的基本形制。唐代圜丘为四层不同直径圆台重叠的露天建筑。圆台面径自下往上逐层均匀递减,第一层(最下层)圆台面径为52.45—53.15米,第二层面径为40.04—40.89米,第三层面径为28.35—28.48米,第四层面径为19.74—20.59米。每层台高也大致相近,第一层为1.85—2.1米,第二层为1.7—1.85米,第三层为1.45—1.75米,第四层为1.75—2.25米。环绕每层圆台,均匀设置十二个陛阶,陛阶宽1.8—4米。第一层圆台午陛(即南阶)比其余十一陛阶宽,也比其余十一陛阶长,是皇帝登坛的阶道。
圜丘为素土夯筑而成,除了修补部分用少量砖填垫外,没有发现砖石包砌的痕迹。圜丘的台壁和台面均用黄泥抹平,其上再抹一层参合了谷壳和麦秆的白灰面,白灰面厚0.4—1.1厘米。因此,唐代圜丘的外观是白色的。考古发掘揭露出来的多层白灰面的叠压,各层圆台直径和圆台高低有所变化,反映出圜丘经过多次小修和数次大修。唐长安城圜丘遗址的发掘,为唐代文献中祀天礼仪的记载提供了实物证据,也为研究我国礼仪制度的演变及其历史作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1957年5月31日,天坛遗址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3—2004年,西安市文物局实施了该遗址的保护工程,并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