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渭桥遗址位于西安市高陵县耿镇白家嘴村西南侧,北距今渭河河道2.6公里。系唐代桥梁遗址。
由当地村民在白家嘴村西南发现的《东渭桥记》残碑得知,在开元之初京兆尹孟公(经考证为孟温礼)上奏朝廷建议修建东渭桥,所奏得到唐玄宗的认可后,玄宗专门为此颁布诏书规定了时间、范围,并派遣专人负责此事,而此人在经过详细的布置后又命令京兆府士曹刘惟超以及东渭桥附近奉先、美原、华原、高陵、同官、三原、富平七县官吏参与修桥之役。
东渭桥的建成不仅沟通了唐长安城与渭北各关卡要隘的联系,而且成为了渭水漕运的一个中转集散地。因此,东渭桥在战略、交通上的重要地位,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广德元年(763)吐蕃率吐谷浑、党项、羌等少数民族分路进犯长安,三年(765),代宗命李忠臣屯兵东渭桥以应敌军。建中四年(783)朱泚叛乱入据长安,德宗出奔奉天避难,刘德信为救援京师亦率军进驻东渭桥,兴元元年(784)神策军将领李晟也先屯兵东渭桥,与驻守奉天的浑咸部队互相接应,攻入长安平息了朱泚之乱。东渭桥作为连接渭河南北的一条纽带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以靖益僧圆仁为代表的日本第十八次遣唐使也是从东渭桥进入唐长安城的。
1981年9月至1983年11月,陕西省文管会和高陵县文化馆对遗址进行钻探与发掘,明确了遗址范围。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548.8米,宽11米。与《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谓“南行三十五里到高陵渭桥,水阔一里许,桥宽亦尔,镇临渭水”。所载东渭桥规模与田野考古发掘资料基本吻合。
在发掘范围内,共发现自南向北依次东西排列的木柱22排,总计418个,残高约在0.5至3米之间,分方形与圆形两种。在桥址南侧木桩下部,发现人工雕凿长方形青石条合砌之分水金刚墙4处,已坍塌移位,在桥址最南侧,还发现青石雕兽头1件,已倾伏仰卧。
遗址出土文物有大、中、小型蘑菇状泡钉、铁栓板、铁板、铜佛像、各时代铜钱、铁剑等。遗址在1983年11月份发掘完成后即回填保护。
2001年6月25日,东渭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遗址为农田,保存状况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