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八节 毛泽东与杨步浩

本书选录的是该剧上集。(节选)

(电视剧)

韩光耀序幕

1976年9月15日上午(北京)

天气阴沉,秋雨淅沥。

天安门和所见各处,下半旗。毛泽东灵堂哀乐阵阵,守灵战士胸戴白花,面色悲哀、严肃。

一位头上扎着羊肚子手巾,身穿粗布衣衫的老农胸前戴着一朵白花,双腿跪在毛泽东水晶棺前;撕心裂肺地放声嚎啕,老泪纵横。

“主席呀!我来看您来了,你咋走了……”陪同的工作人员双手扶起他说:“老英雄,起来吧!你要节哀,化悲痛为力量。”

一位前来吊唁者问:“这是哪一位?”

陪同者说:“他是原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毛主席生前好友杨步浩,这次被特邀来北京给毛主席守灵。”

杨步浩被搀往灵堂旁休息室,工作人员端上热茶。他从挎包里拿出毛主席几次接见他的照片,泪流满面。

(银幕叠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震接见杨步浩的照片9幅,推出片名)

一、原陕甘宁边区甲等劳动英雄杨步浩。

二、1946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延安川口区碾庄乡群众给毛主席送“金字匾”留影。

三、同日毛主席与杨步浩及送“金字匾”的秧歌队员留影。

四、1952年12月11日,毛主席在中南海丰泽园接见杨步浩。毛主席正在看杨步浩带来的延安六乡乡长给毛主席写的汇报材料时留影。

五、1961年10月20日,毛主席在中南海丰泽园接见杨步浩,毛主席送给杨步浩一套华达呢棉衣。杨步浩穿着毛主席送的棉衣与主席留影。

六、1943年春节,杨步浩去南泥湾劳军时与三五九旅旅长王震留影。

七、1973年6月9日,周总理陪同越南党政领导人访问延安,中途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会客室接见了杨步浩,并代表毛主席向杨步浩问好时留影。

八、1975年,朱德委员长代表毛主席在北京自己家里接见杨步浩时留影。

九、1975年,王震副总理代表周恩来总理在家里接见杨步浩时留影。

上集

1941年农历正月初二(杨家岭毛泽东办公室)

清晨,窑内射进一缕阳光,毛泽东手夹一支烟,在室内踱来踱去,陷入了沉思。

(画外音)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寇对我根据地发动了疯狂地扫荡,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不仅停发了八路军军饷,而且对我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加上自然灾害使粮食歉收,使我们遇到了极大困难……

室外操场上,八路军衣衫单薄,光脚穿着草鞋。

毛泽东走出窑洞,站在门口,眼睛投向操练的战士的衣着……

哨子响了,开饭了。

灶房门口,一个个战士,每人一碗煮着野菜的稀汤。毛泽东站在一旁,视线又移到战士的碗里——

毛泽东眼睛湿润了……

警卫员:主席,吃饭了。毛泽东回到窑洞。

警卫员端上一碗野菜汤,一碟野菜,窝窝头一个。

毛泽东掐灭烟头,端起碗几口就喝下了这碗稀汤,没有去动那个窝头。

警卫员进来收拾碗筷时,毛泽东将窝头塞到了他手里。

警卫员:“这是你的一份,我总不能……”(语塞)

毛泽东沉下脸说:“你年轻,不经饿,快拿去吃吧!”

警卫员见主席态度严肃,只好眼含泪水,拿着窝窝头出去了。

毛泽东两只眼睛射出愤怒的光,把右手在桌子上一拍说:“老蒋!看你能把我困死不成?”

门外传来了说话和脚步声……

毛泽东走出窑门口向前望去,留守兵团的萧劲光、莫文骅等来了。

毛泽东:“你们几个来了,请进。”

萧劲光、莫文骅等几人落座后,就开门见山地说:“主席,蒋介石向我们发难了,今年的军饷没给,连去年拖欠的也不给了。你说,这咋办呀?”

毛泽东沉思不语。

萧劲光、莫文骅:“咱们得想个办法呀!”

毛泽东:“我想过了,办法有三个,一是等着饿死,束手待毙;二是把部队解散了,大家回家去,聋子放炮——散了;三是自己动手,开展大生产运动,克服困难。你们赞成哪一个呀?”

萧劲光、莫文骅同说:“我们赞成第三条:自己动手,克服困难。”

毛泽东给萧劲光、莫文骅每人发了一支烟说:“那好,你们回去开个动员会,组织讨论,行动起来。”

银幕上出现:

1.动员大会场面;

2.军民大生产场面;

3.南泥湾大生产场面(资料片)。

1943年农历正月十四(延安县委大门口)

一大早太阳还未露脸,天气清冷清冷。

县长刘秉温:“今天你们代表延安县去南泥湾慰问三五九旅屯垦部队。杨步浩为团长。任务有两条:一是慰问部队;二是要向部队学习生产经验。”

杨步浩:“县长的指示,大家记下了吗?”

队员答:“记下了。”

杨步浩:“那就出发,抓紧时间,路还远着哩!”

(慰问团打着红旗,抬着慰问品,敲锣、打鼓排成一字长蛇阵,向南泥湾前进。)

1943年农历正月十五(金盆湾,三五九旅旅部所在地)

山高水清,春光明媚。

人山人海,军民联欢大会在这里举行。

金盆湾村中北山下,面南一排窑洞前宽敞的场子里,临时搭起了一个主席台。

主席台上方挂着一块红布横额,上书“南泥湾军民联欢大会”。

横额下放了一张桌子,左边放了一张条桌,桌子上摆着花生、糖果、红枣等。主席台前的桌子上摆放着猪、羊等慰劳品。

上午9时许参加会议的部队代表排着整齐的队形,打着红旗,唱着歌或喊着一、二、三、四,陆续进入会场。

杨步浩带领的延安县慰问团及秧歌队的成员被安排在前排就坐。各进场部队向值勤首长报告人数。

周围各村的群众,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也蜂拥而来,会场周围有持枪哨兵站岗。

院子里、山坡上人头攒动,红旗招展,人声鼎沸。突然,人群中爆发出一片掌声,人们的目光都注视着主席台,原来是王震旅长带着旅部的人先来了。

王震旅长向大家挥手致意,并与杨步浩亲切握手。

值勤首长向王震旅长报告部队集合情况。

在一片掌声中,王震旅长发表讲话:

今天是元宵节,延安县委、县政府派来慰问团,慰问我们的屯垦部队。我代表三五九旅的全体指战员,向慰问团表示热烈地欢迎和衷心地感谢!

(会场上响起了口号:拥护八路军!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此起彼伏,回荡在南泥湾上空,打断了王震的讲话!)

王震旅长接着讲: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三五九旅的指战员,响应党中央、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坚决执行了朱总司令的命令,我们相信国民党的封锁一定会被团结一心的军民彻底打破。前几天,我去毛主席那里,看到了毛主席也在开荒种地,也要向边区政府上缴公粮。

……

会场上口号声又起。

(特写镜头)杨步浩第一次听到毛主席也有生产任务,也缴公粮,很是惊奇。他想,毛主席那么忙!哪有时间……他陷入了沉思……

1943年6月20日中午(杨家岭,中共中央所在地)

晴空万里,阳光灿烂。杨步浩背着干粮,吆着三头毛驴,驮着一石二斗小麦,行程60余里,突然来到杨家岭中央办公厅门前。

警卫说:“喂,这位大叔,您找谁呀?”

杨步浩:“小同志,这里是中央办公厅吗?”

警卫员:“是,你赶着这些毛驴到这里干吗……”

杨步浩:“小同志,我是来给毛主席交‘代耕粮’的。”

警卫员手摸着头说:“代耕粮……?噢!我去报告。”

杨步浩坐在大门外,一边抽旱烟,一边把头上的毛巾取下来擦汗。一会儿办公厅出来一位负责人——李维汉。

李维汉看了看杨步浩和他赶的毛驴说:“同志,您要找毛主席吗?”

杨步浩:“对,我要找毛主席,给他交代耕粮。”

李维汉:“您贵姓?”

杨步浩:“我姓杨,叫杨步浩。”

李维汉:“噢——想起来了,想起来了,听延安县的县长曹扶来谈过此事,可主席……”

杨步浩:“毛主席怎么啦……”

李维汉:“没什么,我是说,这事要报告毛主席。”他转过身来又说:“老杨,咱先到办公厅接待室休息一会儿,我去报告主席。”二人一边拉话,一边赶着毛驴走进中央办公厅院子。

李维汉喊:“来人啦!”

办公厅出来两位同志,他们三人与杨步浩一起把毛驴鞍上的粮食卸下,把三头毛驴拴在办公厅旁边的树上。接待室的同志很客气地将杨步浩招呼到室内。

中央办公厅警卫室。

李维汉走进警卫室,高兴地说:“老杨同志,毛主席上午正在开会,下午接见你。”

杨步浩:“好!那我就在这树阴下歇一会儿。”

李维汉:“那怎么行。”说着一手拉杨步浩进办公厅,一面吩咐警卫员通知炊事员,给杨步浩准备饭。

杨步浩摆着手说:“不用,不用,我拿着干粮,喝点水就行了。”

杨步浩坐在办公厅,手端着工作人员倒下的热茶心神不安地在想:(画外音)秘书长刚才话说了个半截子,是不是主席不同意我“代耕”?正在这时候……

警卫员:“秘书长,饭好了,请客人去灶房吃饭。”

李维汉:“老杨同志,去吃饭吧。”

杨步浩:“我拿着干粮,我拿着干粮……”一再推谢!

李维汉:“那怎么能行呢?你不吃饭,主席要批评我们的。”

杨步浩低着头,随着秘书长来到灶房,满脸疑惑不解的样子。

李维汉:“老杨同志,请坐。”李维汉陪着杨步浩坐在旁边,他已看出杨步浩有些心事。炊事员端上热气腾腾的小米饭、一小盆烩菜说:“吃吧。”

杨步浩:“给你添麻烦了。”

炊事员:“别客气,快吃吧。”

李维汉对杨步浩说:“你先吃饭吧,吃了饭,我再来找你。”

杨步浩:“好!好!”

炊事员:“杨老弟,听说你给主席交‘代耕粮’来了。”

杨步浩:“对!大师傅,秘书长刚才说个半截子话,是不是主席他……”

炊事员:“不瞒你说,大生产开始时,中央机关成立了生产委员会,李富春主任考虑到首长工作忙,就没有给毛主席等领导同志分配生产任务。毛主席知道后,批评了李主任(学湖南腔):大生产运动,是党中央的号召,边区政府的决定,我怎么能当一个特殊公民呢?我也要完成生产任务,也要给政府交公粮。”

杨步浩:“唉——毛主席一天要处理那么多大事,哪有空去完成生产任务呢?因此我寻思,替主席减轻点负担……”

炊事员:“老弟,快吃吧,饭都凉了,先吃饭,吃了饭再说。”

杨步浩端起碗,狼吞虎咽地扒拉了几口,放下碗筷,擦了擦满头的汗,急忙喊了声:“师傅大哥,我先走了。”

炊事员:“慢,我送你到办公厅去。”

杨步浩:“不用,你忙吧!”他三步并作两步来到办公厅。

李维汉:“老杨同志,请坐。”

杨步浩:“粮怎么交呢?”

李维汉:“老杨同志,你先别着急,粮先放下,主席请你到他那里去。”接着朝门外喊:“贺清华,你带老杨去吧!”

杨步浩由警卫员贺清华领着,向毛主席办公室走去。他心里有些激动。

杨步浩:“小同志,我见了毛主席该说些啥呀?”

警卫员:“杨同志,你别紧张,主席这个人,平易近人,一点架子都没有。我就是咱陕北延川人,跟他都七年了,有啥不懂的,有我哩。”

杨步浩:“我没文化,又是个农村受苦人。”

警卫员:“受苦人,怕啥?毛主席就喜欢受苦的人,还向他们调查许多问题。去了,你心里想说啥就说啥,甭怕。”

杨步浩:“可主席是领袖呀!”走着、说着已经来到办公室了。这时主席已经在办公室门前迎候。

毛泽东见一位头上扎着羊肚子毛巾,中等个头,穿着粗布衣衫,身体挺结实的农民,迎上去,伸出一只大手,紧紧握住杨步浩干瘦的手,微笑着说:“你就是延安那个劳动英雄杨步浩吗?”

杨步浩:“主席,是我。”一边说,一边点头,显得有些拘束。

毛泽东把杨步浩请进办公室,杨步浩坐下,忐忑不安地环视了这室内的一切。心里在想(画外音):“主席怎么也这么穷,和咱老百姓的窑里差不多。”又看了看主席,穿的裤子还打着补丁……又在想(画外音):“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领袖,怎么穿着打扮和咱受苦人一样呢?”

毛泽东:“你是什么时候从家里动身的?”

杨步浩:“今日一大早,天刚蒙蒙亮。”

警卫员贺清华递给杨步浩一杯茶。

毛泽东:“请喝茶。”接着递给杨步浩一支纸烟。

杨步浩坐在毛泽东办公室简易沙发上,毛泽东也坐了下来。

毛泽东微笑着:“家离这里,有多少路?”

杨步浩:“60多里。”

毛泽东:“你家里今年能打多少小麦?你就运来这么多,口粮留够了吗?”

杨步浩见主席如此亲切,又是倒茶,又是递烟,问长问短,紧张的心理一下子消失了……

杨步浩:“家里吃的粮,留下了。”接着说:“秋田还能打十几石,还有洋芋、南瓜,乱七八糟的。您放心,家里的粮吃也吃不了。”

毛泽东:“村里的生产搞得不错吗?夏田丰收了吗?”

杨步浩:“主席,自从咱中央到延安,农民翻了身,分了土地,分了牛羊,分了窑,生产劲头可大哩!又遇到风调雨顺,夏田今年丰收了,秋庄稼也长得好,家家户户有余粮。”

毛泽东兴致勃勃地说:“今年夏田每亩地能产多少麦子?”

杨步浩高兴地说:“一亩地能打三五斗哩。”

毛泽东:“那实现‘耕三余一’怎么样?”

杨步浩:“尔格,秋庄稼长得绿茂茂的,我看今年秋后,就能达到‘耕一余一’。”

毛泽东听了杨步浩谈了农村的收成,站起来,点燃一支烟,凝视着窗外的天空,深情地说:“老杨啊!只要边区的老百姓有粮食,能过上好日子,比啥都好……”

杨步浩:“主席,你为我们老百姓操碎了心,可你还穿着补丁衣服……”

毛泽东:“现在正是抗战的困难时期,咱们共渡难关嘛,我毛泽东最盼望的就是乡亲们能过上好日子……”毛主席只是同杨步浩拉一些家常,一句也没有提“代耕粮”的事,杨步浩心里直发毛,要是主席不收那咋办呀!

太阳西斜,天上飘来一片片浮云。主席正要提出下一个问题时,突然杨步浩插话:

“主席,‘代耕粮’您就收下吧,您对老百姓,这么好,我们这些受苦人真没办法报答您的恩情,这只是表达我这个受苦人的一点心意……今天,我很高兴,见到了您,话也拉了,午饭也吃了,您也忙,尔格,我也该回去了,乘黑走路凉快。”

毛泽东:“老杨,别忙!别忙!我还有话要问你哩。”

贺清华:“主席,开饭时间到了。”

杨步浩又一次准备告别……

毛泽东:“咱们一起去吃饭,晚上再好好聊聊。你也难得来一次。”

杨步浩:“我还有那几头毛驴呢!你这儿是干净地方,我就不添麻烦了。”

毛泽东:“那有什么关系呀,这里有喂牲口的地方,把它交给警卫员啊。”

毛泽东与杨步浩一起共进晚餐。主席自己吃小米饭,而特意给杨步浩添加了一碗大米饭,菜是一碟白菜,一碟辣椒,一碟土豆丝。主席不时给老杨的碗里夹菜。

延安的夏夜,月光微弱,山川里显得格外的宁静,只听见延河水在哗哗地流淌,远处传来一声声隐隐约约夜莺的叫声。毛泽东办公室里,美孚煤油灯闪闪发光,毛泽东与杨步浩继续在杨家岭的窑洞里促膝长谈。毛泽东拿出招待外宾的“炮台烟”和最好的毛尖茶叶,招待杨步浩。

毛泽东:“老杨,你的消息好灵通呀!你是什么时候听说我也种地,有缴粮任务呢?”

杨步浩:“这是今年正月,我去南泥湾慰问三五九旅战士时,听王震旅长讲的。当时,我听了,心里就“咯噔”一声,主席一天那么忙,哪有时间种地呢?我是个农民,只要加把劲就赶出来了,因此向县上提出替您代耕的请求,县上也答应了。”

毛泽东:“老杨同志,你为什么要替我代耕呢?”

主席的一句问话,勾起了杨步浩的一段苦难家史……好长时间他低着头沉默,辛酸的往事又一次涌上心头……

杨步浩叹了一口气:“唉——主席呀!你可不知道呀……”

毛泽东:“有什么苦,你就说吧!”

杨步浩:“我原是横山人,家里是个佃户,租地主家的地,老天爷年年旱,租子年年交不了,压得全家喘不过气。民国元年(1912年)我8岁时,母亲得病无钱治疗,周借无门,全家人眼看着要饿死,干急没法子,就这样,母亲咽了气……

“民国十四年(1925年)我刚10岁,为还账就给地主当了长工。在地主家里,我给人家提屎盆、倒尿盆,喂猪、砍柴,一不小心,常常被打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

“民国十七年(1928年),陕北大旱,颗粒无收,地主逼租,债主逼债,山上树叶都被采完了,树皮也被剥光了。我一天沿门乞讨40多户,家家都揭不开锅,有几家好心人家,给我一碗麸皮,回到家里,熬成稀糊糊,父亲舍不得喝,只喝了两口,说留给我的小女儿喝。

“晚上,父亲把我和我的小女儿叫来,用颤抖的手摸着娃娃的头对我说:‘儿啊,常言说,树挪窝死,人挪窝活,我看要活命,你还是带着一家下南路逃难去吧。说不定,还能讨个活法,我老了,就不拖累你了。你要把婆姨娃娃带好……’一会儿就咽气了。

“父亲也是被活活饿死的,”杨步浩抹了把泪接着说,“没过几天,我那个6岁的小女儿又活活饿死了。”

杨步浩强忍着悲痛,用颤动的声音说:“给地主熬长工,一年12块工钱,到腊月,全抵了账,分文得不到。那年月穷人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万般无奈,我只好领着婆姨逃出来,一路上寻吃讨饭,也不知道走了多少天,走了多少路,来到了延安县碾庄乡石家畔村。”

毛泽东抽着烟,神情专注地听着,说:“后来呢?”

“那年头天下老鸹一般黑,到延安我还是给人家扛长工,受尽了牛马苦,吃的是猪狗食。盼星星,盼月亮,只盼着老天能睁眼,让咱受苦人把身翻。

“1935年您率领红军到延安,领导咱穷人翻身了,我家分了窑,分了土地,分了牛羊,我这棵草才落地生了根,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

“今春,听说大生产运动中主席和中央领导都有生产任务哩!我想,主席哪有时间种地,我就想着给主席‘代耕’,后来跑到县上找到曹扶来县长,谈了我的想法,曹县长说这是件好事。人常说,吃米不忘种谷人,穿青不忘种蓝人,没有您和共产党的领导,我现在还是个揽工汉,您说,我能忘了您的恩情吗?”

夜已经深了,只有天上的繁星和毛泽东窑洞里微弱的灯光在闪烁,相映成辉。窑洞里,领袖毛泽东和农民杨步浩手握在一起,心贴在一起。

毛泽东:“老杨呀!你是苦水里泡大的,真正是无产阶级。你的一片情意,我领了,粮就交到仓库里。我的地嘛,还要种,因为我不能当一个‘特殊公民’……”煤油灯旁,几只扑灯蛾飞来飞去,毛泽东右手指夹着一支烟,一缕缕青烟缭绕在窑洞里。毛泽东继续与杨步浩谈着……

这一年,杨步浩被延安县推选出席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

1944年11月26日(延安南关,边区政府大礼堂)

大礼堂张灯结彩,正门顶头彩旗飘扬,横额上写着“向劳动英雄学习,向劳动英雄致敬”。主席台上方挂着一块红布横额,横额上写着金黄色大字“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会场”。主席台后帐上挂着毛主席、朱总司令肖像。

主席台下摆着一排长凳。

吴满有、杨步浩、赵占魁、郭凤英等200多名劳动英雄三三两两在欢乐的大生产交响乐声中走进会场,后边坐着部队和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各界人士……

上午10时,边区政府秘书长走向主席台宣布: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大会开幕。首先请主席团就位。林伯渠主席、马明方、伍修权、王子宜、白如冰、吴满有、杨步浩、郝树才、赵占魁、郭凤英在热烈的掌声中走向主席台。

林伯渠主席致开幕词:“……像这样的盛会,在边区乃至全国都是空前的。在毛主席领导下,我们的军队和人民生活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和艰苦的边区。在短短的时间内,居然做到丰衣足食,这是八路军和边区人民伟大力量的表现。边区军民用血汗改变了旧时代,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创造者,就是在座的200多名劳动英雄……劳模会将在边区历史上和中国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台下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11月27日上午,会议进行经验交流。

吴满有、杨步浩、赵占魁、郭凤英先后在会上介绍了生产经验。

杨步浩在会上说:“旧社会被称为‘下等人’的受苦人,尔格翻了身,在毛主席和共产党的领导下,把赌博、吸大烟、懒汉、二流子都变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今后,更要加紧生产。我还要向吴满有,向这次参加会议的200多名劳动英雄学习!”

11月28日上午,举行颁奖大会。

林主席、李副主席等出席会议。

大会宣布:吴满有奖励3万元(特等);

杨步浩奖励2万元(甲等);

……

11月29日中午,毛主席、朱总司令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接见了全体代表。毛主席在会上发表了《组织起来》的讲演。会后宴请200多名劳动英雄。中央领导与劳动英雄欢聚一堂,与代表举杯共庆“发展生产、丰衣足食”。毛主席、朱德、林伯渠同杨步浩、吴满有等共坐一桌,频频举杯,向劳动英雄祝贺。

30日上午,锣鼓喧天,人山人海。

延大宣传队来到杨家岭。秧歌队扭了起来。

小节目开始了。

《向劳动英雄看齐》《赶骡马大会》《兄妹开荒》,歌声、锣鼓声、欢呼声在杨家岭上空回荡着。杨步浩同毛泽东坐在一起,观看演出,一边交谈,一边鼓掌。

1945年8月28日(延安飞机场)

秋高气爽,延安机场,群众从四面八方涌来。海潮般的人群把机场围得水泄不通。

日本无条件投降。

毛泽东、周恩来等,赴重庆谈判……

毛泽东告别延安各界群众,登上飞机,在机舱口挥动礼帽向欢送的群众致意。

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消息不胫而走……传遍边区,传遍全国各地。消息传到了碾庄乡石家畔农民杨步浩耳朵里。

杨步浩听到毛主席赴重庆,心里总是乱糟糟的,常常在山里劳动时翘首望着延安,望着天空,心里总是在想(画外音):“主席呀!您不能去重庆呀!蒋介石可是个‘龟孙子’……你在重庆,叫人好担心呀!”

晚上,杨步浩又说梦话了:“主席,你可要小心呀!蒋介石可是只‘狼’……”

梦话惊醒了睡在身边的老婆。

老婆说:“他大,你又在说梦话。”杨步浩糊里糊涂地翻个身,又睡了。

第二天,吃过早饭。

杨步浩对老婆说:“今天,我到乡上去。”

老婆问:“到乡上做甚去?”

杨步浩:“打问毛主席在重庆的消息。”吃过饭,杨步浩急急忙忙跑到碾庄乡政府,找到乡长。

杨步浩:“王乡长,主席去重庆,我们都不知道,去了也没有点音信儿,乡亲们都很担心。”

王乡长:“老杨同志,主席去重庆谈判的消息和情况,我们也不清楚。不过,我想,蒋介石也不敢怎么样。”

乡政府的干部听说杨步浩来了,都来向杨步浩打招呼,碾庄村的村长、不少的乡亲们也赶来想打听毛泽东在重庆的消息,可谁也没有打问到。

一位老大爷说:“杨步浩兄弟,你就去一回延安,替咱们打听打听毛主席在重庆的消息,你在那搭人熟……”

大伙儿:“对,老杨,就托你给咱们去延安打听打听吧!省得大伙儿心焦。”

杨步浩:“行,今天,我就不回去了,明天我就去,不然,快把人急死了。”

杨步浩当天晚上就住在碾庄乡政府,第二天,一大早就向延安出发了。

中午左右,杨步浩急匆匆来到了中央所在地杨家岭。杨步浩直接走进中央办公厅,办公厅的同志一看,这个不速之客是杨步浩。

中央办公厅同志:“老杨同志,好长时间不见你,今天咋一声不响地来了……请坐,喝水,抽烟。

杨步浩:“今儿个有大事要问你们,主席去重庆谈判,走的时候,六乡的乡亲们一满不知道,到重庆这么长时间了,一点消息也没有。昨儿个,我到乡上,乡亲们都为主席的安全担心呀!托我来中央,打问主席和周副主席在重庆的消息……”

办公厅同志:“感谢乡亲们的关心。你放心,主席、周副主席在重庆的安全有保障,吃饭有人陪,晚上有站岗放哨的,一切情况都好,很安全……”杨步浩喝着茶,抽着烟,听中央办公厅同志的解释……

杨步浩:“蒋介石从来说话不算数,翻脸不认人,万一……”

办公厅同志:“不会的,中央估计,量他也不敢把主席、周副主席怎么样!”

杨步浩:“那主席什么时候回延安?”

办公厅同志:“回的时间么,要看谈判的进展情况。”

杨步浩:“那就好,我们六乡的乡亲们也就盼咱们的领袖安安全全回到延安……”杨步浩喝了口水,站起来与办公厅的同志握手告别……

办公厅的同志:“老杨,你吃过饭再回么。”

杨步浩:“不了!”说着已经走出了大门外,大步流星往回赶……他心急如焚,一路上汗流满面,赶到半后晌,就回到乡政府。这时他的心放下了,顿觉肚子咕咕地在叫。乡政府的同志招呼他吃饭,他一下子吃了三老碗……

听说杨步浩回来了,乡亲们都赶来了,乡政府的干部也围拢过来,都想打听主席在重庆谈判的消息……”

杨步浩:“中央办公厅的同志经常与重庆有联系,情况很清楚,主席在重庆……”把他在延安问到的消息一五一十地传达给乡政府干部和碾庄村的乡亲们。大家都放心地散去了。

1945年10月中旬(延安·石家畔)

阳光普照山川,田野里的糜谷喷放出阵阵清香。杨步浩得到了毛主席回延安的喜讯,他专门去别村,听从延安回来的人讲述见到主席回延安的情景。当晚,杨步浩和村长召集全村的乡亲们,报告好消息。

杨步浩:“主席是10月11日那天回到延安的。听说主席回来那天,延安城里的人,四面八方的群众都涌到机场。飞机场,人山人海的,老的少的,男的女的都来迎接咱毛主席回延安。敲锣打鼓,口号声不断头,几家子秧歌队排了几行子唱着:

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

联合各党派,重庆把会开。

共商建国事,大家都欢迎。

“飞机在机场降落后,绕延安机场一圈,才停下来。毛主席等领导人出现后,千千万万群众的欢呼声、口号声,一阵高过一阵,机场上就像开了锅的水一样。”

全村200多口人听得如痴如醉,都说毛主席安全回到咱延安,咋好了,这悬了43天的心该放下了。

回到家里,杨步浩对老婆说:“明天,我上延安看望主席去。”

老婆说:“没有个好拿的。”

杨步浩:“咱农村,鸡蛋就算最好的,装上一筐子,再提上两只鸡,拣肥一点的,让主席补补身子,重庆谈判可费脑子哩!”

次日,天刚蒙蒙亮。杨步浩一骨碌爬起来,挑上两只肥母鸡和一筐鲜鸡蛋,就向延安出发了。

12点以后,杨步浩来到枣园毛泽东住处。

杨步浩看见警卫员:“小同志,你又轮岗了。”

警卫员:“杨同志,您咋多时不来了?”

杨步浩:“我成天在劳动,没有事,我就不来嘛。主席在吗?”

警卫员:“在。”说着让杨步浩进主席办公室。

毛泽东:“老杨同志来了,快请坐!”

杨步浩:“主席,您可好,您去重庆,六乡人可心焦哩!你瞧,我的眼睛都熬煎红了。”

毛泽东:“很感谢你们的关心。”警卫员端上一杯热茶,毛泽东递给杨步浩一支纸烟。两位老朋友,久别重逢,又一次交谈起来……

杨步浩喝着茶、抽着烟说:“主席,您为什么不叫蒋介石到延安谈判?”

毛泽东笑着说:“蒋介石无脸来延安!因为他搞的是两手:假和谈,真内战。去重庆也是一种斗争嘛。”

杨步浩:“谈的怎么样?”

毛泽东:“订了协议,蒋介石在协议上签了字,以后再发动内战,他就在全国人民面前输了理。”

杨步浩:“蒋介石那号人,从来不讲信誉。主席,他不讲信用,咱们就别客气,就打他狗日的……”

毛泽东:“是呀!他从来不给人民自由和和平,你看他一面谈判,一面又向解放区侵犯,看来,咱们还得有所准备。”接着问:“今年的收成怎么样?”

杨步浩想了想说:“还差不多。”

毛泽东听杨步浩对今年农村的收成说的吞吞吐吐,知道收成不是那么理想,就进一步问:“明年群众会不会受饿?”

杨步浩:“不会的,现在已经实现了‘耕二余一’,就是明年一颗不收,老百姓也保证不会饿肚子。”

……

杨步浩:“主席,这次,我是专门来看望您的,没有个拿上的,就是农村的这些鸡蛋和鸡,给您补一补身子。”

毛泽东:“老杨呀,你来了,我欢迎,可你还拿什么东西,这可不好呀!快拿到街上换几个钱,还可给家里添些油盐……”

杨步浩:“这点东西,能值几个钱!”这时电话铃响了,主席到隔壁接电话。杨步浩趁主席没注意,悄悄地走了,并给警卫员耳语……

警卫员:“唉——杨劳动英雄,您就放心地回吧!”

杨步浩:“有时间,到我们那山沟来看看。”

警卫员:“有机会,我一定会去的。”

1945年12月7日(碾庄乡石家畔)

西北风凛冽,天气干冻、干冻。六乡人民响应毛主席的“备战、备荒”的号召,冬季生产轰轰烈烈。

石家畔村民正在忙着积、送肥料,突然底沟传来嗒嗒嗒的马蹄声,接着又是马长嘶一声——,杨步浩向底沟一看,一位穿军装的战士,向村里走来。呀!这不是毛主席的警卫员吗?杨步浩撂下手中的活,跑了下去。

杨步浩:“小贺,你来了……”

警卫员:“我说一定会来的,你看,这不是真的来了吗?”杨步浩接住马缰绳,两人会心地笑了。

杨步浩:“路上雪还未消完,不好走。”

警卫员:“不要紧,骑着马。”杨步浩领着警卫员,回到了家里。把警卫员让到热炕上,老婆端来了一碗开水,警卫员边歇着边喝水。

杨步浩:“天气这么冷,你到这穷山沟,有事吗?”

警卫员:“杨同志,年关已近,主席挂念着你,派我专程来给你送年礼的。”说着从行军袋掏出:两瓶酒、一块大肉、两盒饼干、一身细布衣服。杨步浩:“小贺,主席他……”杨步浩看着主席送来的这么多的东西,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他激动得结结巴巴的不知说啥好……只是眼睛湿润了。

杨步浩端着木盘子,木盘子里盛着丰盛的年饭:一碗黄米酒、油糕、油馍馍,还有炒肉、炒豆腐等等。

警卫员:“杨同志,你把年饭都做好了……”

杨步浩:“小同志,你喝这酒。”

警卫员尝了一尝。

警卫员:“这酒挺好喝的。”

杨步浩:“这是毛主席来到陕北,穷人翻了身,生产有了余粮,才能酿这种度数底,又健胃的米酒。”……

饭后,杨步浩带领小贺找到村长,在村里调查了冬季生产情况。他把村里的积肥、送肥、打柴情况等一一做了笔记。

吃过中午饭,警卫员:“杨同志,你老在,我任务完成了,就回去了。”杨步浩送警卫员,并给主席捎上一坛子米酒和年糕、油馍馍等。

警卫员:“主席说过,要告诉乡亲们,眼下不仅要备荒,还要备战,蒋介石的签字靠不住。”

杨步浩:“对着哩!我们也准备宣传备战……”他与警卫员边走边说,送警卫员一里多……警卫员跨上战马,杨步浩直到一股灰尘散去,才往回走。

警卫员走后的一个夜晚,六乡各村的干部,聚集在杨步浩家里,杨步浩老婆备了菜,杨步浩拿出酒、糖、饼干……

杨步浩:“我敬大家一杯,这酒、糖都是毛主席派警卫员送来的。主席还送我一身衣服。”杨步浩拿出衣服让大家看……

众人说:“这酒是好酒,味真好。”大家吃着、喝着。

杨步浩:“今夜,有两件事和大家商量商量,一是主席让警卫员捎话,叫咱们不仅要备荒,而且还要备战;二是我划算以咱们六乡的名义给毛主席送块匾,时间定在明年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大家看怎样?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同意不同意?”

一个村长:“备战问题,咱们就开展起来,民兵训练,提高警惕,防止坏人;备荒,大家要搞好生产,多打粮食,各村都要行动起来。”

一个村长:“这两条都重要,咱们就把主席的指示传达给群众,备战备荒立马就能开展起来。关于送金字匾,我同意,到正月十五给主席和中央领导送匾拜年,表一表咱六乡人民的情意。”

各位村长异口同声地都表示同意。

碾庄村长:“那就把制匾的事由老杨安排一下,大家分头去办……”

杨步浩:“那我先谈个意见:匾由我负责办理,匾的大小计划四尺长,二尺三宽,木料用红松木。四边刻上花纹,红底金字,要用油漆刷一下,中间写什么字,我心里还没数……”

有的说刻上“共产党万岁”,有的说“翻身不忘毛主席”等。大家七嘴八舌头,说了一大摊。

这天晚上,正巧乡上小学的校长贺喜元也在此。他说:“匾上写‘人民救星’四个字,你看,行不行?”

杨步浩:“这四个字好,就刻上‘人民救星’,大家谁还有不同意见……”

大伙说:“同意,就写上这四个字。”

杨步浩:“好了,我和乡政府联系,取得政府支持……”

“各村抽调10人练秧歌,在碾庄村集合。”

“贺校长负责排练秧歌。”

“碾庄村、石家畔村村长负责联系两班吹鼓手。”

聚会散了,各负其责,第二天就行动起来。

1946年农历正月十五(中共中央军委所在地王家坪)

天空如洗,阳光明亮,残雪融化,大地暖和起来。六乡群众给毛主席拜年送匾的秧歌队来到延安。

秧歌队最前边是四个人抬着的“人民救星”金字匾。匾的上方挽着一块红绸子。绸子在匾中间和两头各挽着三朵红花儿,搭在匾上。

二排是班吹手(8个人)奏着乐。一个个鼓着腮帮子,使劲地吹。

三排是敲锣打鼓的(5个人)打着锣鼓。

四排是六乡的秧歌队,摆成了一条长蛇阵。

秧歌队后尾随着六乡和延安围观看热闹的群众。

秧歌队在鞭炮、锣鼓声和群众的口号声、欢呼声中,来到了王家坪。

伞头刚打开了场子。忽然一片高呼声:“毛主席来了!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欢呼声、口号声响彻云霄……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兴致勃勃地迎了上来。

毛主席接住“金字匾”(军委同志抬着匾)。

杨步浩:“各位领导、同志们,今儿个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我们六乡人民给党中央、毛主席来拜年,送来‘人民救星’金字匾。毛主席率中央红军来到延安,领导穷人翻了身,开展生产大运动,使大家过上了好日子,是我们的大救星,我们很感激,所以送来这块匾,表一表我们六乡人民的心意。”

“请毛主席讲话。”

毛泽东在桌子前站了起来,微笑着说:“延安县六乡的520户,2000多口人,经常和中央来来往往,像亲戚一样,今天又送来‘金字匾’,你们对中央这样关切,感谢六乡人民,祝贺六乡人民生产发展,丰衣足食。”大家热烈鼓掌。接着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开始了,首先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绣金匾》:

“正月里闹元宵,金匾绣开了;金线银线绣金匾,把咱的心意表;一绣毛主席,领导的主义高,一心一意为人民,我们拥护您……”

毛泽东拉着杨步浩的手,村长、学校校长贺喜元等坐在旁边,观看秧歌。

这天演的还有《兄妹开荒》《耕三余一》《丰衣足食》《二流子王三宝转变》等。

毛泽东问:“这个节目演的啥?”

杨步浩:“农村一个好吃懒做的二流子王三宝转变成劳动英雄,戴上了大红花。”

毛泽东高兴地拍手鼓掌,连声称赞:“这个节目演得好!”

安塞腰鼓,年轻人一个个鹞子翻身,龙腾虎跃,虎虎生风,毛泽东:“娃娃们打得好!”鼓掌。

杨步浩对主席介绍:“这个贺喜元,是六乡学校校长,我们六乡的文化人。”

毛泽东与贺喜元握手问好。

毛泽东:“贺喜元,今年多大了?有多少学生?”

贺喜元:“40多岁了,学校有60多名学生。”

毛泽东:“要多教妇女识字,学文化。来,咱们照个相。”历史被凝聚在镜头里,一张珍贵的照片由远到近,展现在人们面前。

照相后,毛泽东在军委礼堂设宴招待秧歌队。毛泽东一再请大家吃好喝好。

光阴似箭,大家都在备战、备荒的生产忙碌中,不觉到了年终,边区人民都在总结当年的生产经验,计划来年的生产。

1946年11月17日上午(延安枣园)

天气滴水成冰,冷风刺骨。

毛泽东:“小贺,来一下。”

警卫员:“主席,有事吗?”

毛泽东:“明日是杨步浩的40岁寿辰,你代我和朱老总去给杨步浩祝寿,你去过一次,路也熟悉。”说着拿出一包东西递给小贺,“你骑马去,回来时和杨步浩一块来延安……”

警卫员贺清华骑了一匹马,马鞍子上搭上了主席给的寿礼,跨上战马就出发了。

11月17日中午(延安县川口区六乡石家畔)

杨步浩做梦也没梦到,主席会派人来给他祝寿。石家畔的村民与平日一样,拾柴的、推碾的、挑粪的,冬闲无闲人。

突然,警卫员来到了杨步浩家。

杨步浩:“小贺,你咋来了?快回家暖和暖和。”

警卫员:“我到你这里玩几天,行吗?”

杨步浩笑着说:“我早想请你到我这里来转转,可你总是忙,今儿个咋有了空了呢?”杨步浩接过小贺的行李,把小贺请进了自己的土窑洞里,招呼小贺坐下,递给小贺一碗开水,还放了两勺白砂糖。小贺接过水,笑嘻嘻地说:“这土窑真暖和。”

杨步浩对老婆说:“快拾掇饭,来客了。”两个人坐在炕上就谈起来了。

杨步浩:“主席还好吗?”

警卫员:“主席最近很忙,开会,写文章,常常熬夜。”

杨步浩:“中央忙,主席更忙,这时候你来,一定是有啥当紧事?”

警卫员:“你猜,看你能猜着吗?”

杨步浩手摸着头,想了一会儿说:“一定是有重要事,什么事,我猜不透。”

警卫员:“是重要事,你一定知道的……”

杨步浩:“我这受苦人,榆木脑袋,猜不出……”

警卫员:“那我就说破了。”

杨步浩老婆:“他大,饭熟了,快端饭。”杨步浩正要听小贺透露他来做甚,饭熟了,心里想,那就先吃饭吧!说着跳下炕,把他家的那个木盘子端在炕上,他坐在警卫员旁边,陪小贺吃饭。

杨步浩:“小贺,你说吧!你到底来做甚?”

警卫员抄了一筷子菜,放到嘴里说:“杨劳动英雄,明天是你40岁大寿,主席派我代表他和朱老总来给你祝寿的呀!”

杨步浩听了小贺的话,右手在大腿上使劲地拍了一下说:“我咋忘的什么也不记得了,可主席、朱老总他们一天操劳国家大事,还把我一个受苦人的生日放在心上。这,这叫我咋说呢?”

霎时,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放下筷子,颤动的声音说:“主席呀!朱老总呀!你可叫我咋办呀!”

警卫员:“你可别这么说。你对革命是有贡献的呀!主席他们也是很感动的。”说着,村长进来了。接着村子里的乡邻三三两两来到杨步浩家,都向主席的警卫员问好!并打探警卫员来石家畔做甚?

警卫员:“主席派我来是代表他和朱总司令为杨劳动英雄祝寿的。杨劳动英雄,对革命贡献可大啦!去横山搞宣传,组织移民,给主席代耕,超交公粮,帮助贫困户,带动全乡成为模范乡。可是我来,发现杨劳动英雄家,没有一点动静,竟然连明天过生日都给忘掉了。”

村长说:“老杨,咱们就给你过个寿吧!热闹、热闹,也庆祝今年的丰收。”

杨步浩:“亏你说得出口,咱们受苦人出身,人老八辈子都没过个生日。再说,中央、毛主席等领导都不过寿,不祝寿,咱算老几哩,我不同意。”

村长说:“你怎么这么糊涂,主席、朱总司令都派人来了,你还不过,你能对得起谁?这事,就这么定了,今儿个我是村长,由我来主持,由不得你。”来的那几个乡邻们都说:“就按村长说的办,咱们热闹红火一次。”

杨步浩老婆:“热闹一下也好,老杨一天忙得昏天黑地,连自己的生日也忘了,只是太匆忙了。”

村长说:“咱有现成的酒、肉、烟、茶。叫几个手脚麻利的帮忙,不就行了。”

杨步浩:“我的老天爷呀!这下可叫我咋领情呀!”

警卫员:“杨劳动英雄,就由他们去办吧!反正都是自愿的,也就村上的几个人么。”

下午,杨步浩家里来了几位邻家妇女,给老杨家帮忙做豆腐、蒸馍、擀面、切萝卜、煮肉、洗菜,说说笑笑,好不热闹。

11月18日中午,院子里摆满了桌子,村民们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来了。

村长:“今天给老杨过40岁生日,毛主席、朱老总都派人来祝贺了。”

毛主席的警卫员小贺坐第一张桌子。学校校长贺喜元、碾庄村长、村里的几位老者做陪。

村里的其他乡亲们,按年龄辈分挨次坐,各家把自己的娃娃招呼好,不叫胡乱跑……

村长的安排,就像军令,人们三三两两地都坐在席位上。

村长喊:“祝寿开始。首先给杨步浩戴红花。”由村里一位70岁的老者给杨步浩胸前戴上红花。

“第二项:上贺礼。”毛主席警卫员拿出主席和朱总司令的礼品。

村长唱:“毛主席、朱总司令上红幛子一块(上写金黄色大字“与民同寿”)、好酒两瓶、礼洋20元……”

“感谢毛主席、朱总司令!”场上一阵掌声。村长继续唱:“张元家一块布、李祥家一瓶酒、王虎家一只鸡、赵三娃家一筐红枣……”

村长喊:“第三项:上席。”两个跑堂的,跑前跑后,端着盘子在人群中穿来穿去,一会儿菜就上齐了。

村长:“第四项:谢礼,由杨步浩两口子给大家敬酒。”杨步浩戴着大红花,拿着酒瓶和酒盅来了。村长一看说:“你一个人,嫂夫人呢?”

杨步浩:“别叫她了,妇道人家,惹人笑话。”

村长:“不行,你当上劳动英雄,还有嫂夫人一份功劳呢!”席场一阵拍手一阵欢笑……村长叫几个后生去请杨步浩老婆。

老婆:“我忙着,顾不上。”村长听见她不来,自己去拉杨步浩老婆。

老婆:“你这死鬼,净出洋相……”逗得大家一阵起哄。娃娃们都站在凳子上看热闹。山庄沸腾了……大家谈着、笑着、吃着,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杨步浩端着一个小木盘,老婆拿着酒壶,一桌一桌地给大家斟酒,P股后边还跟一个小子娃,不知谁说了一句,后边还拖个尾巴!小子娃听这不是好话,就撵着打那位青年,气氛格外的热烈。

今天吃的是8碗,还有炸油糕,摊黄,最后是,宴席一直延续到下午3点左右……祝寿完毕,乡邻陆续散去,只剩下村长、毛主席的警卫员和杨步浩家的人了。

警卫员:“时间不早了,我要回去了,走时,主席安顿说,让我接杨劳动英雄去延安,你准备一下,咱们一块走吧。”

杨步浩对村长说:“那你辛苦点,把借人家的东西还给人家,我立马就去延安了。”

1946年11月18日晚(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

夜晚月光暗淡,残雪片片,西风凛冽。

毛泽东在中央政策研究室接见了杨步浩。

毛泽东:“我们又见面了,你知道我请你到延安干什么?”

杨步浩:“不知道,可在这大冬天,叫我到延安来,必定有重要的事儿。”

毛泽东:“算你猜对了,咱们在延安住不安稳了,胡宗南要进犯延安了。”尽管主席谈得很轻松,杨步浩还是有点震惊。

只见杨步浩气愤地把桌子一拍说:“胡宗南这个龟儿子在边区周围捣乱多年,现在又要算计咱延安了,真是头顶长疮,脚底流脓,坏透了。他敢来,咱就男男女女齐上阵,管叫他肉包子打狗——有来无回。”

毛泽东:“别急,胡宗南,我们是要消灭的,但在战略上还要讲究,不像你说的那么简单。今天我要向你请教一件事情。那就是边区人民这几年生活好转了,现在丰衣足食,每户家中都存了很多的粮食,如果胡宗南的军队真的打过来了,你说,这粮食可怎么办呢?”

杨步浩:“主席,我还当什么大事,粮食您不要担心,打个土窖把粮食藏起来就是了。”

毛泽东高兴地问:“怎么藏?”

杨步浩:“打土圆窖,各区、各乡、各家户都打,把粮食放进去,上面铺上土,用犁一翻,用磨磨得平平的,谁也寻不上。”

毛泽东急切地问:“能窖几年?

杨步浩抬起一只手的三个指头说:“能窖两三年。”

毛泽东:“你会打这种土窖吗?”

杨步浩:“主席,我会,这很简单,比您写文章容易得多哩!”正在这时秘书送来一份文件。

毛泽东拿过来,看了一眼,放在桌子上说:“我一会儿看,你先去吧。”他递给杨步浩一杯茶和一支烟,自己点了一支烟。

毛泽东:“那你明天试打一个土窖,我看看。”

杨步浩:“行。”

毛泽东:“打窖都需要些什么东西?”

杨步浩:“镢头、铁锨和谷草。”

毛泽东看了看表,已经是午夜了,他一点睡意也没有,站起来说:“休息吧!不早了,你是走了几十里路的。”

杨步浩告辞,随警卫员而去。

次日:毛泽东与中央书记处两位同志、警卫员一人、杨步浩拿着工具,兴致勃勃地来到枣园的一棵梨树旁边……毛泽东和办公厅的几个人站在旁边,杨步浩拿起镢头就地一转画出了一个圆形。照着圆圈开始掏土打窖了。只见他一会儿挖,一会儿铲,忙得满头大汗。主席聚精会神地看着,注意他的每个动作。不一会儿,一个一米宽的土窖就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杨步浩又把谷草一把一把拧好严严实实地围了一圈,底子又铺了一层干草,就成了。

办公厅的一个同志说:“就这么大?”

杨步浩:“这是个试验,正式打的时候,可根据藏粮多少决定大小,把粮食倒进去后,上面用谷草封严,再覆土,只要你记住位置,外人是一点也看不出来的。”

毛泽东连声称赞:“好。真是个简便易行的好法子。现在边区正在召开治安会议,请你到会上给大家介绍一下,好不好?”

杨步浩说:“好。”当天下午,杨步浩到大会上介绍了打窖藏粮的办法。

第三天,杨步浩起身要回家。

毛泽东:“今天你还不能回去,还有一个任务。”

杨步浩:“还有甚任务?”

毛泽东:“北门外,美国观察组那儿有个记者要了解边区的情况,你去回答一下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杨步浩:“主席,这怕不行,我从来没和那些‘洋鬼子’打过交道,怕回答不好。我说的陕北话,怕他们也听不懂。”

毛泽东:“不要怕,你咋想就咋说,有翻译帮你哩。”毛泽东用小车把杨步浩送到北门外。杨步浩一下车,美军观察组的十多人就围了过来,争着握手,打招呼。杨步浩只是点头。

杨步浩:“你们要问甚,就问吧!”观察组一看来了一位头上扎着羊肚子毛巾的农民,就问了些简单的问题。

观察组:“你说共产党好还是国民党好?”

杨步浩:“我们老百姓都说共产党好。共产党爱护老百姓,共产党毛主席、红军来到陕北领导我们翻了身,开展大生产,荒山变成了米粮川,人人有吃又有穿,穿青不忘种蓝人,人民永远热爱共产党。毛主席是我们的大救星。国民党,看不起我们穷苦人,遭了灾不救济灾民还抬高物价,一升小米卖到一块银洋。我们都叫国民党是刮民党。”

观察组:“胡宗南要进攻延安,你们怎么办?”

杨步浩:“胡宗南龟儿子要来,他就来吧!我们叫他好进难出。边区人民齐动手,刀刀矛矛一齐上,管叫他来一个死一个,来两个死一双,边区黄土岗就是胡宗南的葬身地……”

美国记者嘻嘻哈哈地笑了起来,呜哩哇啦地叫了一阵子。

翻译员:“他们说,你好厉害呀!”

杨步浩:“我说,你们这些记者,你们在边区好好地转转,把边区的自由、平等、民主好好地宣传宣传,让世界上的人都了解边区,了解共产党领导的这块解放区。”

观察组:“我们会的。我们会将边区的真实情况向全世界传播的……好了,今天的提问就结束了。”

杨步浩回到枣园,将他会见美军观察组记者一五一十地向毛泽东作了详细地汇报。

毛泽东笑着说:“回答得好!有见识。长了咱边区人民的志气,灭了反动派的威风。”

1947年农历正月初二(中央军委所在地王家坪)

杨步浩骑着毛驴来到延安。他是应毛泽东之约而来的。

毛泽东:“老杨哪,胡宗南就要打来了,我们决定放弃延安,不过你放心,我老毛可以暂时离开延安,但决不离开陕北,咱们齐心协力,打败胡宗南。你是跟我们一块走,还是留在地方上参加游击队呢?”

杨步浩:“主席,我跟上你们是个拖累,帮不上忙还添乱,我是个农民,没什么可怕的,就留在村里。”

毛泽东:“不行!胡宗南进攻延安,要占许多地方,你千万不能住在家里,因为你是边区的劳动英雄,在社会上有名气,他们抓住你,是绝不会放过你的,你可千万不能大意。”

杨步浩:“主席,你说得对,那我就去参加游击队,扛上枪消灭胡儿子,保卫咱陕甘宁边区,保卫党中央。”

毛泽东站起来点了一支烟,发给杨步浩一支烟,拍了拍杨步浩的肩膀说:“好,这下子,我就放心了。”

杨步浩:“主席,你要多保重。”

毛泽东紧紧地握着杨步浩的手说:“把家里的事安排好,就去参加游击队吧!等咱们打败了胡宗南,咱老哥俩再见面。”

杨步浩:“主席,等打完了仗,您可还要回咱延安来哟,边区人民离不开您呀!”杨步浩哽咽着说不下去了,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毛泽东也动了感情,他紧握着杨步浩的手,连说:“一定!一定!我们在延安一住就是十年,是延安人民用小米养育了我们,支持了中国革命,我们一定不会忘了延安人民!”

(上集完)

作者简介:

韩光耀,男,汉族,中专文化,出生于1936年9月,陕西洛川人。曾任延长县党校副校长、烟草专卖局副局长、黄陵县烟草专卖局党支部书记。先后在省、地各种报刊发表文章约100多篇。电视剧《毛泽东与杨步浩》发表于《华圣文化》第三期。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