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分别与十二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对应,而龙与“辰”相对应,则有“辰龙”之称。为什么龙与“辰”相对应呢?
郭沫若曾说:“辰有释为龙者。案辰之属龙,事在十二肖兽输入以后,此说毫不足辩。”
龙是十二生肖中最为奇特的动物,而与龙相对应的十二地支中的第五位的“辰”字也一样,在十二地支的名称中是涵义最多的一个词。
“辰”字有多义,其一用以计时,即十二时辰的辰时,即上午7点至9点;其二为十二地支的通称。古代以干支纪日,十天干称“日”,十二地支称“辰”。从甲至癸称十日,从子至亥为十二辰。此两义均非本义,当为转义。龙与此两义均无关系,当从其他涵义中去探求。
从古辞书来看,“辰”字的古义有二。一为“雷电振”之意,《说文?十四下》:“辰,震也,三月阳气动,雷电振,民农时也,物皆生。”《白虎通》:“辰者,震也。”《史记》卷二十五《律书》:“辰者,言万物之娠也。”《律历志》:“辰、娠、振,皆与震通。”
古人从阴阳说出发,创造了“八卦说”。所谓“八卦说”,即把自然界分成八种物质现象: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分别用八种符号来表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符号中“――”代表阴,“――”代表阳。这反映出一种思想,即宇宙万物,举凡天地风云、水火山泽都是物质的,都来自物质的阴阳二气。
二为龙蛇结束冬眠状态,伸舒身体,开始活动之意。《释名?释天》:“辰,伸也,物皆伸舒而出也。”《尔雅?释天》:“太岁……在辰曰‘执徐’。”郝懿行疏云:“‘执徐’者,释文引李巡云:‘执徐也,徐舒也’,言蛰物者皆敷舒而出,故曰‘执徐’也。”
此外,古籍还有其他的解释,如《明堂?月令》称:“辰,房星,天时也。”
近代学者对“辰”字的来源做过不少研究,提出过种种看法。郭沫若曾提出“辰”为古之耕器说。他在《释支干》一文中说:“余以为辰实古之耕器。其作贝壳形者,盖蜃器也。《淮南子?汜论训》曰:‘古者剡耜而耕,摩蜃而耨。’其作磬折形者,则为石器。《本草纲目》言:‘南方藤州垦田,以石为刀。’此事古人习用之,世界各民族之古代均如是,近年于河北北部亦已有石锄出土矣。于贝壳石片之下附以提手,字盖象形。其更加以手形若足形者则示操作之意。足形而附有点滴者,盖象耕脚之拖泥带水也。故辱字在古实辰之别构,惟字有两读。其为耕作之器者则为辰,后变而为耨,字变音亦与之俱变。其为耕作之事则为辱,辱者,蓐与农之初字也。”“要之,辰本耕器,故农、辱、蓐、耨诸字均从辰。星之名辰者,盖星象于农事大有攸关,古人多以耕器表彰之(西方亦称北斗为‘犁星’)。故‘大火为大辰,伐为大辰,北极亦为大辰’(《公羊传?昭公十七年》)。更进则举凡星象皆称为辰。辰又转为时日之通称,于是而耕器之本义遂全晦。”并说:“又辰与蜃在古当系一字。蜃字从虫例当后起。盖制器在造字之前,辰既以蜃为之,故蜃亦即以辰为字……故辰之义,其次于耕器者则当为蜃。十二辰第五位之辰字应于此二义中求之。”
日本天文学家新城新藏在其所著《东洋天文学史研究》一书中,提出“辰”为星名说,他认为殷代正月为子,而非寅,而辰则为五月,而非三月。“辰”字之由来与大火星名有关。他说:“辰居第五位者,以正仲夏之星为大火(蝎座一等星),此通有殷一代为正时节之主要观察物,即所谓辰。辰之名遂为此星所独占,言辰即指大火,五月之星也。”而郭沫若批评此说:“辰之本义非为星辰,星之名辰者不限于大火,大火之出亦不必限于五月,且既以大火为殷人观象授时之标准星,则更不当限于五月,故辰为五月之断论实属大有由旬。”
周谷城则认为“辰”为人在崖下凿石之状。他说:“辰字古文字学者或释为蚌壳,或释为犁头。其实这个字既不像蚌壳,也不像犁头。然则像什么呢?就形体而言,正像人在崖下凿石之状。”他根据甲骨文“辰”字,认为它“包括两大部分。上面一部分为石头,这大概没有什么疑义了。石在甲骨文中,几乎都如此形。亦即石崖”,而“辰字的下半部象征右手拿着槌子,在崖下以槌击凿石之状”。并说:“以槌击凿石,必有震动,必发大声,必有崩溃,必有破裂,必有分开,必有开启,必有溃散等现象。这等等现象,正是辰字的基本意义。我们的祖宗拿这辰字造作字根,造成许多派生的字来。”他把由辰派生的字如震、振、晨、耨、宸、赈、娠、蜃等一一作了考释,以进一步证明其立论。
由上可见,关于“辰”字的本义及其与龙的关系,学术界尚无一致意见,有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