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旧时的农村中,这个节日的隆重仅次于春节。因为中秋时节秋收大忙已经过去,而收获的喜悦正等待人们分享。中秋的夜晚,圆月当空,银辉万里,大家拜月、祭月,怀着“花常好,月常圆,人常聚”的愿望,欢度“团圆节”。
旧时中秋节祭拜月神,要摆放香案,上边供奉的“月光码儿”(月亮神码)是上印“太阴星君”和玉兔捣药的纸像,或绘月光菩萨画像。还有的附财神等神像。拜祭之后,将月光纸焚化。有些地方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拜月由妇女进行。这一仪式残存着古代自然崇拜习俗,也带有巫术色彩。不过,月与妇女统一于阴柔之美,妇女拜月,比男子拜月要显得自然、和谐。
兔被称为“月精”、“月魄”,中秋节自然应该享受供奉。因凡间的兔爱吃豆,人们推断月宫玉兔也爱吃豆,所以,北京地区过去供月,要在花筒里插毛豆枝和紫红色鸡冠花。毛豆是献给玉兔的供品,鸡冠花是月宫中娑椤树的象征。
供月必要有月饼,各地均有制作月饼的习俗,或烙或蒸,上边或有兔的形象。
明末彭蕴章在《幽州土风俗》中写道:“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至杵驻丹颜。”清代富察敦荣在《燕京岁时记》中说:“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这些材料表明,明清时期,月饼上绘兔的做法还很普遍。
北京早年有直径一尺的大月饼,立在硬木座上作为神位。大月饼上刻画着广寒宫前玉兔捣药的图案。山东民间制作的月饼,上边捏出兔子或兔子捣药的图形。
旧时北京的中秋节还有供养兔儿爷的习俗,这种泥质的兔首人身偶像,大的受人供奉,小的既是孩子们的玩具,也是孩子们祀拜的对象。清代纪坤诗:“布席陈瓜果,俨然东郭?。向来闻捣药,此日竟为神。狡计怀三窟,清光借一轮。韩庐休侧目,长近月中人。”与兔儿爷相匹配的兔儿奶奶,形象、发型模仿妇女,二者一起烘托着节日的气氛。
“中秋过去近重阳,桂花落了菊花黄。”清末慈禧在重阳节时,要饮菊花酒,吃八宝迎霜兔,这是太后过节,一般民众是不可能享用这种兔肉佳肴的。
春节前,农民群众剪贴窗花,兔是窗花的题材之一。年画上也每有兔出现。至于旧时北京的中秋节时当做神位的大月饼,有人当时并不食用,留到除夕之夜全家分享。
元宵节的花灯中,兔灯是一种常见的动物造型灯,有的地方塑面灯,其中也有兔生肖灯。此外还有兔与狗相配的花灯装饰,为“六合”灯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