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一、狗与服饰

20世纪80年代末,一位从事民族学调查的学者曾遇到了这样一个场面。在云南金平县铜矿区,这位学者请一位胡须飘白的苗族大爹讲述他们的族史。“你格认得字?”他问。

“认得。”他答,“祖先的事都记在上面,顺着它,可以回到狗王(即盘瓠,苗族神话中的始祖)讨老婆的地方。”大爹边说,边递件女人的花裙子给他。

一位阿昌族小媳妇,指着自己头上戴着的高帽“吴摆”告诉笔者,“吴摆”上披搭的黑色长条布(宽约20厘米,长可及腰,下为璎珞,现一般收至帽上),就是狗尾,来历她说不清。只记得出嫁时,妈妈亲手缝绣了一条花带给她系上,并指着花带上的图形告诉她,这是谷子,这是瓜子,这是包谷……它们都是神狗带来的。

时代的变迁并没能隔断古老的宗教习俗和图腾意识,传统习俗与宗教意识依然对他们的现代生活发生着一定的影响。

远在汉代,《后汉书·南蛮传》中就记述盘瓠子孙们“衣裳斑斓”。晋人干宝的《搜神记》也提到这种服饰“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所谓“好五色衣服,衣裳斑斓”,是与“帝有畜狗,其毛五彩,名曰儿瓠”紧密相关的。盘瓠神犬的毛为五彩,故他们的后代子孙的衣服也“五色斑斓”。直到现在,瑶人男女身穿之衣,均有织成五彩花纹之布缝贴其上,也是因为传说中,其祖宗为一五彩毛之狗。“制裁皆有尾形”,很显然是象征狗的尾巴。

今天的瑶族、畲族、苗族、黎族等的服饰上均保留了许多模仿狗外形的习俗。广东北江瑶族的服饰就很典型。岑家梧说:瑶族妇女帽之尖角,象征狗之两耳。腰间所束的白布巾必将两端作三角形,悬于两股上侧,像狗尾之形。而男人之裹头巾,将两端悬于两耳之后,长约五六寸,亦像狗的两耳。瑶人相传彼之祖先乃一狗头王,故男女之装饰,均取狗之意。

瑶族妇女的服饰最有特点。据说妇女的犬帽象征狗耳。据调查,其帽的形制,前面左右有两尖上举,高约16寸5分,帽后且围以绣有花纹的青布巾,长约28寸,宽18寸。戴在头上正像狗头一样。同时,戴这种象征狗耳的帽子,只限于出嫁的妇女,未出嫁的女子是不能戴的。瑶妇与瑶女所戴的高帽各不相同。年轻女子的帽上面为椭圆形,而出嫁妇女为两尖角形。

可见,只有获得了一定资格的女性才能戴双角高帽。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看,出嫁的媳妇们完成了她们的少女阶段,从而实现了人生礼仪的一次重大过渡,而这个过渡便是对社会角色和母亲角色的一次肯定,而特殊服饰的穿戴便是这种社会角色转换的重大象征。

岑家梧先生认为:图腾民族,其成员在一定年龄者,须行入社礼。入社者即被认为图腾集团的成员,遵守一切图腾禁忌及图腾习俗。大概瑶人未出嫁的女子,尚未被承认是图腾成员,无须作象征图腾的装饰,至于出嫁妇人,已经成人,当然称做图腾中的分子了。

古代有关的资料也有关于瑶族妇女出嫁时要穿着特殊服饰的记载。清人屈大均说:

连山有八排瑶……女初嫁,垂一绣袋,以祖妣高辛氏女,初配伕瓠,著独力衣,以囊盛伕瓠之足与合,故至今仍其制云。《后汉书》言:伕瓠诸子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干宝言:赤髀横裙,伕瓠子孙。是也。伕瓠毛五彩,故今瑶彿徒衣服斑斓……

瑶族的重要历史文献《过山榜》(即《评皇卷榜牒文》)还有关于瑶人服饰及其来历的记载:

传说远古评王当政,皇后耳疾,挑出金虫似蚕,疾愈,以瓠盛虫,盖以盘,虫变为遍身绵秀、五色斑斓的龙犬,名“盘瓠”。后高王乱,评王许以女嫁取高王首级者。盘瓠取之献于阙下,评王大喜,但难以女配。盘瓠曰:以吾置金笼蒸七天七夜即可变人。如言。至第六日,三公主不及待,悄悄开笼视之,盘瓠已化人,但头、脚毛未蜕尽。评王命制五色斑衣以赠,并让盘瓠包头、绑腿,与三公主成婚。居会稽山,生六男六女,封盘王,后裔有十二姓王瑶子孙,皆以盘王为始祖。瑶人根骨即龙犬。后世瑶族亦仿盘王服斑衣而包头、绑腿。

有关瑶族、畲族服饰的另一则说法是,公主和盘瓠结婚后,头戴“狗头冠”,以便与盘瓠“求同”。于是,他们的后代在穿着上也沿用了“衣着尾”、“着五色斑衣”的传统。

明清两代的史料对瑶、畲等盘瓠系民族的服饰也有记述。如《瓯江杂志》说:“盘瓠之后,言语侏离,椎结跣足,短衣斑斓,依林而居。”

明代学者王士性也记述了瑶族服饰中的崇犬内容。如说:“女则用五缯帛缀于两袖,前襟至腰,后幅垂至膝下,名狗尾衫,示不忘祖也。”

即便到了近现代,瑶族、畲族、苗族等的服饰仍保留了传统的图腾特色,如云南红河的瑶族男人腰系狗尾襟带,有的在祭祖的场合中要着尾花衣(斑衣)跳舞。红河瑶族“吉门”支的男人衣背上还要绣上方形图案,俗称“盘王印”。

广西金秀茶山瑶族的腰带要绣上七层花,底边则有丝编的狗牙花图案。有的瑶族男人的裤管上要绣红绒,以象征“龙犬”之形。

无论属于什么支系的瑶族,其服饰在色彩上大都严格地承袭古老的“五色”之宗。他们要在衣服的领口、胸襟、袖口、肩垫、底边、裤口、裙边等处镶绣五色花边、花纹。妇女们的挑花、刺绣,均用青蓝、深蓝、黑或白色底布,上以红、白、黄、绿、黑五色丝线挑绣各种花式图案。

现代云南瑶族的男女服装,除皆在领边、袖口、裤沿和胸襟两侧绣上色彩鲜明的花纹图案外,上衣还特意剪成前短后长型;妇女则将发结梳成角状,再覆以花帕,腰带故意在后臀部掉下一截,以喻狗尾;儿童戴狗头帽,穿狗头风衣。

广西等地的瑶族,有的还在衣襟两侧和裤管两侧,特地挑绣两条鲜明的红线条,据说象征盘瓠狩猎坠崖死后从口中流出的血丝。

苗族的支系分布很广,但也保持了“五色犬衣”的传统。如云南苗族“妇女束发戴五色花冠,耳缀银环,著紫布短衣,或绣花布裙”。顺宁苗族妇女布冠戴头,衣桶裙,皆用五色桃花布为之。而丽江苗族则“姓氏服色皆以五色分类”。此外,贵州苗族的“凤头鸡”及“狗耳龙家”之说,也都因妇女们的发型而得名。檀萃在《说蛮》中云“狗耳龙家……妇女辫发螺发上若狗耳,故因以名”。这恐怕都是苗族犬图腾崇拜在服饰上的遗留。

畲族妇女的头饰也十分有特色。这种头饰呈龙犬之头、身、尾三截之状。《皇清职贡图》曰:“妇女以蓝布裹发,或戴冠为狗耳。”

这种高帽,在畲民中随处可见。畲妇的头上常戴着布帽竹筒,竹筒长约34寸,外面包以红呢,再嵌以银边。竹筒的前后都钉以银牌,并挂上一串串白珠。这种布冠竹筒,究竟象征狗的哪一部分,我们尚未明了,可确是畲民尊崇图腾的一种遗留。据T.C.沃纳于20世纪20年代调查,畲妇“挽发髻于后,编竹为架,插之髻中,前置絮垫与编竹连系,以求平衡。上覆红帕,其状当与广东北江瑶妇相似。且谓妇人蒙红帕者,盖昔卓公主下嫁时,畏狗王之丑陋也”。

对于畲族的图腾服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族学家们也做过不少的实地调查。如凌纯声、庞新民、江应梁、岑家悟等著名学者也都撰写论文进行研究。据凌先生调查,畲族妇女的狗头冠是图腾装饰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狗头冠的样式,还由于宗族姓氏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各有差异,但主要结构完全相同。一般都由狗头、狗身、狗尾三部分组成。丽水式的狗头在竹筒的一端,包有银皮,上镌有狗面形,狗身即用竹筒象征,狗尾为红布一条系在竹筒之后。

浙江泰顺的畲族妇女的狗头冠,也是以竹筒制成,长三寸左右,外包红呢,嵌以银边。竹筒前后都钉有一个银牌,并挂上白色的串珠。

景宁畲族妇女的狗头冠与丽水的狗头冠多有差别。《景宁县志》说畲族妇女:“跣脚椎结,断竹为冠,裹以布,布斑斑;饰以珠,珠累累,皆五色椒珠。”

妇女后脑盘发髻,头顶置银箔包的竹筒,竹筒直径约一寸,长约三寸。整体呈三角木架,架之纵轴,一端包黑布,状如狗头,轴身为狗身,三角架上的上角,如狗尾向上竖之状。

另外,福州畲族妇女的头冠也很别致。狗之头、身、尾三部分的分别最为明显。据凌纯声的调查,这种狗头冠的样式,历代相传,不容易改。据说,此冠还是过去结婚时戴的头冠,畲族妇女还称此为凤冠,凡节日或出门做客时要戴,死了也戴着入棺。

观赏瑶族、畲族等民族的服饰,我们深深地感到没有哪几个民族能像他们那样,数千年来都一如既往地保持了对盘瓠图腾的敬拜之情,以致把这种远古的祖先崇拜意识转化成了富于审美价值的服饰文化,从而在中国服饰文化史上占有独特的位置。
更多

编辑推荐

1大罗金仙在星际
2尸人
3墨龙变
4洪荒青莲圣卷
5八神异界游
6斗神狂飙
7全系修真大法师
8近战召唤师
9魔法通行证
10逆龙道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兽战天下

    作者:胡不归  

    工具百科 【已完结】

    一个野兽横行,掠食者和猎物以无穷的手法演出变化多端的二重奏或多重奏的欲望世界。一个从小被恐怖组织训练成杀人机器,为了自由从而不得不战斗及杀戮的冷血杀手。就是关于这个坚忍冷酷,但不失血性的勇悍男儿...

  • 幻神

    作者:云天空  

    工具百科 【已完结】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圣兽的名字,想必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可是有谁知道,四大圣兽到底为什么会成为仅次与神的存在?他们是经过怎样的努力,最终成为圣兽的?他们各自拥有着什么样的神奇本领呢?有谁...

  • 活金

    作者:逐没  

    工具百科 【已完结】

    灵脉为生命之脉,为免灵脉不被破坏也就有了‘护灵人’。林宝驹的先祖是‘护灵人’中的奇才,拥有逆天造势的才能,曾强行降伏金马,让金马成为白马山的灵脉之主,用来守护灵脉。白马吸水,养活一方。灵脉若散,...

  • 传奇之纵横玛法

    作者:星星辰  

    工具百科 【已完结】

    在网吧里激战了三天三夜的星辰,终于完成了统一沙巴克的伟大霸业,但是由于劳累过渡,居然晕倒在地。当他醒来后,却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神秘奇妙的世界,而这个世界赫然是他所玩的传奇游戏里的玛法世界,这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