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是人类最早驯服的食用家畜,最早的原始畜牧业可以说是从驯羊、牧羊、养羊开始的。因此,牧羊、养羊业有时会对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圣经》中把众人比做迷途的羔羊,而耶和华就是一个“躬自作牧”的牧羊人。《以西结书》中,耶和华说,我必亲自作我羊的牧人,并预言其仆必牧群羊。基督教中主持宗教仪式、管理教务的人员被称为“牧师”,原因即在此。天使把耶稣诞生的喜信第一个告诉了牧羊人,又由牧羊人传递开来。《圣经》虽是一部宗教典籍,但也是当时社会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反映。从《圣经》中我们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牧羊、养羊的重要地位,也可知牧羊人是受人尊重的。
牧羊是非常辛苦的,特别是终年在原野上放牧,风吹雨淋、酷暑严寒,更是苦上加苦。羊在六畜中最温驯,因而放牧时常会遭遇狼患兽害,若没有牧羊人的卫护,羊必受到伤害。冰天雪地、天时剧变时,羊也需特别精心地照料。在中国,牧羊人没有特别高的社会地位,但却有一些出身于牧羊的杰出历史人物。汉时抗击匈奴的大将军卫青家中贫困,自小牧羊。在对匈奴的战争中,他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因而受到皇帝重用,官至大将军。卫青坚强的性格与他少年时牧羊经历的磨炼是否有一定的关系呢?旧时陕西韩城人每年春季要举行祭祀太史的活动,人们要吃羊肉屝崑,以纪念司马迁幼年“耕牧于河山之阳”的经历。晋代博物学家张华写成中国第一部介绍异域风情景物及古代旧闻轶事的《博物志》十卷,他也是少小孤贫,以牧羊为生(《晋书·张华传》)。与张华同时代的经史学家王育少年时即成孤儿,佣为牧羊童,他牧羊时仍不忘读书,“有暇折蒲学书,失而忘羊,为羊主所责,育将鬻己以偿之”,幸而同郡有个叫许子章的,为王育的好学所感动,代其偿还失羊(《晋书·王育传》)。东魏农学家贾思勰《齐民要术》的写作,也得益于他的牧羊实践。
从他们的牧羊经历,我们可以悟出:牧羊的艰辛和苦难可以磨砺人的体魄、性格、意志,为日后成大事打下基础;另外,牧羊本身也可以有所作为,毕竟羊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
谈到牧羊人生,我们更应提到卜式、苏武及黄初平,他们或为传说中的人,或为真人,但都有着牧羊的经历,而且他们的牧羊经历因被人们赋予某种象征意义而成为典故。
(一)卜式——上林苑的牧羊人
卜式是汉武帝时代以养羊而出名的牧羊人。他养羊致富后,当国家危难之时,他曾几次向国家捐输,并周济流亡失所的边境人民。后汉武帝让他在皇家林苑——上林苑牧羊。晚年深得汉武帝赏识,高官厚禄,当上了御史大夫等要职。《前汉书》曾为其立传,现摘录两段:
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脱身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式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头,买田宅。而弟尽破其产。式辄复分与弟者数矣。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牴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欲试使治民。
卜式生活的时代正是汉帝国与匈奴战事紧张之际,一般富豪都早早地匿财避难去了,而卜式却愿将家产的一半拿出来帮助国家。当汉武帝问他是否愿当官时,他的回答是:“自小牧羊,不习仕官,不愿也。”又与一般的人境界不同,而这正是一个牧羊人朴实、真诚性格的反映。
卜式养羊是有成就的,百余只羊经十年,除却淘汰变卖,最后繁衍到一千多只,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少的财产。所以,当卜式回答不愿为官时,武帝让他以中郎的官职放牧在上林苑中的羊。于是,一位布衣草鞋的牧羊人出现在皇家牧场。一年后,他养的羊个个肥壮,且繁殖率极高。武帝见了,大为赞赏,而卜式的一番话更使武帝对其刮目相看:“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这哪里是一个牧羊人所能说出的,分明显示出一个治国之臣的眼界。于是武帝让他当上御史大夫以治民。
由牧羊到牧民、治国,这似乎是那个时代常用的比喻。“民牧”一词用来指治理人民之人。《陈书·世祖纪》天嘉六年诏:“联自居民牧之重,托在王公让,顾其寡昧,郁于治道。”此为帝王以“民牧”自称,后多用以称州郡等地方长官。牧夫、牧伯、牧守、牧宰、牧师等也都与民牧一样,指州郡的长官。当然,这和封建社会初期经济发展是相符的。《列子·杨朱篇》记载了杨朱和梁王谈论治国安邦的一段辩论:“杨朱见梁王,言治天下如运诸掌。梁王曰:‘先生有一妻一妾而不能治,三亩之园而不能芸,而言治天下如运诸掌,何也?’对曰:‘臣见牧羊者百羊而群,使五尺童子荷笔而随之,欲东而东,欲西而西。使尧牵一羊,舜荷笔而随之,则不能前矣。’”牧羊与牧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有相似之处的,所以人们常将这二者相比。正因为如此,当黄帝梦见一个“驱羊万群”之人时,相信此人定能“牧民为善”,于是遍寻天下,得力牧于大泽,进以为将(《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述)。
如果说力牧只是传说中的人物,那么卜式就是现实中的力牧。和卜式同时代的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将卜式与桑弘羊等名臣并列为汉武帝朝的台柱式人物,这是很高的、但也是很公正的评价。不过,《汉书》对卜式等人的评价却不高。《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赞》曾这样评道:“公孙弘卜式儿宽皆以鸿渐之翼困于燕爵,远迹羊豕之间,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言语间露出对牧羊、牧猪的蔑视,此论是狭隘的,对卜式等人来说也不太公允。实际上,卜式的地位,并不只是因为所谓的时机,而是和他的牧羊有直接关系。卜式的治民之论直接取譬于他的牧羊实践,所以被汉武帝赞赏。
相传卜式曾写过《卜式养羊法》一书,但后世并无流传,只是在《齐民要术》中,贾思勰多次提到“卜式云”等语。可能《卜式养羊法》在北朝前长期的乱世中与其他一些失传的古农书归于同样的命运,而在北魏时,《齐民要术》的著者贾思勰对当时民间所流传的卜式养羊法进行了整理和继承,故而其著作中有“卜式云”语。
(二)苏武——北海牧羊十九载
苏武,西汉杜陵人。武帝天汉元年以中郎将出使匈奴,不料被扣留。匈奴单于胁迫其投降,苏武坚决不屈。于是被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处放牧羝羊(公羊),“羝乳乃得归”,即等到公羊产奶才放他回还。(《前汉书·苏武传》)苏武仗持汉节,北海牧羊十九载,渴饮雪而饥食草籽,甚至以毛毡为食。十九年中,象征汉帝国的汉节其旄尽落,而苏武仍然矢志不渝。一直到昭帝与匈奴和亲时,苏武才得以归汉。史载苏武“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据说汉使到匈奴时,得知苏武尚在,于是诈称汉皇帝在上林苑射雁时,得到了苏武系在雁足上的帛书,知道苏武在某泽中。这时匈奴方才承认苏武尚在人世,并遣苏武回国。苏武回来后拜为典属国,宣帝时赐爵关内侯。
后世之人多有以诗、赋、画赞颂苏武之爱国气节者。宋代文天祥作《咏羊》诗云:“……出都不失成君义,跪乳能知报母情。千载匈奴多牧养,坚持苦节汉苏卿。”此诗题为《咏羊》,实际是在赞赏苏武。史载李陵曾劝降苏武,苏武说:“武父子之功德,皆为陛下(武帝)所成就……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虽在他乡,且身陷困境,却念念不忘自己的君王,这就是苏武人格的感人之处。当苏武历经艰苦、完节归来时,武帝已长眠茂陵。昭帝“诏武奉一大牢谒武帝园庙”,以偿其故君之思。诗中“出都不失成君义”说的正是此情。前面说过,羔羊跪乳其母,是知礼、至孝的象征,故诗人以“跪乳能知报母情”喻苏武思念故君、心向故国的赤诚。后两句进一步点明主题。文天祥本人也是一个与苏武一样有着民族气节的爱国志士。他曾受命与元军谈判,被扣留,但宁死不降,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表达爱国之情的千古名句。所以,文天祥的这首诗实际也是借古人以铭志,激励自己的爱国志向。
元杨维桢《题苏武牧羊图》诗云:
未入麒麟阁,
时时望帝乡。
寄书无有雁,
食雪不离羊。
旄尽风云节,
心悬日月光。
李陵何以别,
涕泪满河梁。
李陵是汉大将,因战败而降匈奴。苏武北海牧羊十九载,时时眺望帝乡,坚守汉节不变。两相对比,苏卿之志堪与日月同辉。
苏武本是一个普通的朝廷使节,然而,命运却让他作出选择:守志,这意味着受苦;或失节,这意味着享福。他毅然选择了前者,北海牧羊十九载。牧羊生活是艰苦的,但他以坚定的信念挺住了,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因此,这十九年的牧羊生涯就在他的一生中显得异常辉煌。也因此,苏武牧羊已不是牧羊本身,而成为爱国守志、忠贞不屈的象征。
许多地方修有苏武祠、苏武庙,以供后人缅怀其德。有些地方还形成了与苏武有关的习俗。如甘肃民勤县东南苏武山下有一眼泉水,名叫蒙泉,相传当年苏武在此地牧羊时曾饮该泉。为纪念此事,当地人每年夏历清明节都要牵羊至清泉,以人羊同饮蒙泉之水为乐。
(三)黄初平——另一种牧羊
据葛洪《神仙传》载:“黄初平者,丹溪人也。年十五,而家使牧羊。有道士见其良谨,使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年忽然,不复念家。其兄初起,人山索初平,历年不能得见。后在市中有道士,善卜,乃问之曰:‘吾有弟名初平,因令牧羊失之,今四十余年,不知死生所在,愿道君为占之。’道士曰:‘金华山中有一牧羊儿姓黄字初平,是卿弟非耶。’初起闻之,惊喜,即随道士去寻弟,果得相见。兄弟悲喜,因问弟曰:‘羊皆何在?’曰:‘羊近在山东。’初起往视,了不见羊,但见白石无数。还谓初平曰:‘山东无羊也。’初平曰:‘羊在耳,但兄自不见之。’初平便乃俱往看之,乃叱曰:‘羊起!’于是白石皆变为羊数万头。”
人谁不念家,除非神仙。黄初平牧羊金华,并归隐其中,四十年不复念家,岂非神仙?正因其已成仙,故眼光也与常人不同,视石为羊,视羊为石,并可叱石成羊。“黄初平叱石成羊”于是成为一个包含归隐、出世、成仙之意的典故,与前面谈到的卜式牧羊、苏武牧羊所表现出的积极入世精神截然不同。许多诗人在以“仙”为名的诗赋中引用之,或径以“仙人”称黄初平。萧纲《仙客》诗:“穿池听龙长,叱石待羊归。”王绩《游仙》四首之二:“吹沙聊作鸟,动石试为羊。”李白《古风》之十七:“金华牧羊儿,乃是紫烟客。”“紫烟”者,仙气也。李峤《咏羊》:“仙人拥石去,童子驭车来。”明太祖朱元璋也借这个典故表达其归隐之意趣:
群羊朝牧遍山野,
松下常吟泉道歌。
土鼓枹时山鬼听,
石泉濯处涧鸥和。
金华谁识仙机密,
兰渚何知道术多。
岁久市中终得信,
叱羊洞口白云过。
作为一国之主,朱皇帝是不可能归隐山中的。但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安详从容、闲适自得却使我们看到了他的另一番怀抱。
黄初平因为能“叱石为羊”,所以在有些地方变成了有求必应、点石成金的“黄大仙”。如香港、澳门及东南亚有些国家均建有黄大仙的神祠,人们烧香叩拜,祈求大仙保佑。神祠里信众眼中的黄初平与古时象征归隐、出世、成仙的牧羊儿黄初平可谓大相径庭。是否过了多年神仙生活、且身怀“叱石为羊”绝技的黄初平终于耐不住仙界寂寞,想在红尘一试身手,故而来到凡间做起了黄大仙,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