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北地区很早就开始缝兽皮为囊,内充入空气,以之作为渡河工具——革囊。后来,人们对革囊进行了改进,变革囊为“浑脱”。所谓“浑脱”就是将羊(一般为山羊)或牛宰杀后,割其头,从颈口处取出骨、肉、内脏,保持皮张完整。这种不剖腹而脱制整张羊皮的方法称为“浑脱法”。羊皮脱下后,必先水浸3-4日,然后暴晒一日,将毛拔尽。灌进半斤盐、少许水及胡麻油,再暴晒,待外皮呈现红褐色,羊皮囊才告完成。同时扎紧四肢,从颈口吹气使之鼓胀,即成一只“羊浑脱”,做渡水之用。唐李筌所著兵书《太白阴经·战具篇·济水具》载:“浮囊以浑脱羊皮,吹气令满,紧缚其孔,缚于胁下,可渡也。”宋苏辙《栾城集·请户部蒞三司诸案輓子》中也提到“羊浑脱”:“访闻河北道顷岁为羊浑脱,动以千计。浑脱之用,必军用乏水,过渡无船,然后须之。”明代诗人李开先在《塞上曲》中赞道:“不用轻帆并短棹,浑脱飞渡只须臾。”可见羊浑脱是一种快捷、便利的渡水用具。
羊浑脱用一个羊皮囊制成,渡河时,人们将衣物塞进囊内,吹气、扎口,然后将羊浑脱捆在身上或抱在怀中下水。待过河后,取出衣物穿上,将浑脱夹于腋下继续赶路。到伐木运木时,黄河上的水手们怀抱浑脱,浮游于黄河之上,疏通航道,保证木筏顺利通过。
羊浑脱因为太小,只可做泅渡工具,并不能用于水上运输。于是人们将几个或十多个羊浑脱以木为架联在一起,成为羊皮筏,用羊皮筏做水上运输工具。近代黄河上游的羊皮筏运输相当繁荣。据1930年的一次调查,大型羊皮筏的载重量高达30吨。包兰铁路通车以前,宁夏煤炭基地石嘴山的一些大型机器设备无法用汽车运输,木船也因吨位太小无能为力,而大型羊皮筏发挥了作用,将机器从兰州运到了石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