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26日,姜春云就其在榆林地区和延安市所作调查,写成《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文中说:“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带。过去这里生态环境恶劣,风沙危害极其严重,大片农田、牧场和村庄被流沙侵蚀,建国初期林草覆盖率仅为1.8%。由于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极为缓慢,群众生活困难。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榆林地区在国家的支持下,坚持不懈地开展固沙治沙,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到1996年底,沙区造林保存面积1460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38.9%,沙漠腹地营造万亩以上的成片林165块,建成总长1500公里的4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固定半固定流沙600万亩,受风沙危害的150万亩农田基本实现林网化。与50年代相比,沙丘高度平均降低30%~50%,沙丘年移速从5~7.7米降为1.68米,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减少了一半以上,全区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目前全区建成基本农田587万亩,农民人均超过了2亩,去年粮食总产达到12.55亿公斤。5年建设高产农田50万亩,累计增产粮食5亿公斤,多种经营发展较快,去年沙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220元,多数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这次我看的六大滩村,原为榆林市18个最大的荒沙滩之一,经过综合治理,去年全村粮食总产104万公斤,人均6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450元。”
(摘自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1997年6月26日《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载1997年9月4日《榆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