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榆林的中国之最

榆林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不少人文物产可居中华之最或全国顶级之列。这里辑录若干,意在抛砖引玉,对了解市情、鼓舞自信颇有好处,差错、遗漏的请朋友们指正、补充。

1.从1923年横山县油坊头出土的猿人牙齿、头盖骨化石和各县发现的大量新、旧石器遗址,以及许多有关三皇五帝的创世传说,说明在20万年前人类就在榆林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并创造了最早的华夏上古文明,成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据范文澜:《中国通史》)

2.榆林有战国秦长城、秦昭王长城、秦始皇长城、隋长城、明长城,是中国长城最多的地区。

(据贺清海:《榆林的六期长城》,载2000年1月22日《榆林日报》)

3.神木县栏杆堡有一株树龄达2200年的古油松,被称为“中国油松之冠”。

(据“神木县展览馆”资料)

4.东汉班固在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所著《汉书·地理志》的“西河郡鸿门”条下语称“有天封苑火井祠,火从地中出也”。鸿门县故址在今神木县西南。天封苑是汉时的军马养殖场,火井祠,即火井庙。这是中国记载天然气的最早古籍。

(据《汉书·地理志》)

5.榆林绥德、米脂县等地出土汉画像石700多块,是中国发现汉画像石最多的地方,反映了当时陕北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达的农牧业生产以及民情风俗社会状况。艺术精美,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据《东汉画像石》,载2000年2月7日《榆林日报》)

6.靖边县的统万城,是东晋十六国时大夏国王赫连勃勃于公元413-418年领十万之众历时七年修筑的都城,是我国出土的唯一的一座匈奴族之都城。

(据《匈奴族都城——大夏国都统万城》,载2000年5月6日《榆林日报》)

7.宇文恺(555-612),隋朔方郡夏州(今靖边统万城)人,是隋代最杰出的建筑大师,设计、监修了大兴都城和东都洛阳,开凿广济渠,使渭河连通黄河漕运,创造了极为辉煌灿烂的古代建筑艺术。

(据《榆林地区志》)

8.杨继业(927-986),麟州(今神木)人,北宋抗辽名将,世代守边,一门忠烈,屡建功勋,是中国民间爱国忠君演义故事最多的民族英雄。

(据《可爱的神木》)

9.韩世忠(1089-1151),绥德县人,南宋爱国名将,抗击西夏战功显赫,屡破金兵,是力主北伐、反对求和的民族英雄。

(据《可爱的绥德》)

10.李显忠(1110-1176),清涧县人,民族英雄,抗金北伐,威镇中原,支撑南宋,千古名将。

(据《清涧县志》)

11.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南塔北台、六楼骑街、街流清泉”的建设格局,是中国明清古代城市建设独一无二的格局。

(据王正云:《中国名城榆林》)

12.榆林镇北台巍峨挺拔,雄伟壮观,是明长城最宏大的防御观察建筑,有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

(据王正云:《中国名城榆林》)

13.旅游胜地神木县红碱淖,水面面积67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

(据《神木县志》)

14.2002年发现的供于榆林新楼的明代大宦官魏忠贤的铜像,是中国迄今唯一存世的魏忠贤造像。

(据《陕西日报》、《榆林日报》报道)

15.明末,米脂人李自成率百万农民义军,叱咤风云,南北驰骋,建立大顺政权,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领袖。

(据《米脂县志》)

16.长安县斗门镇榆林籍农民张振华家珍藏着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代皇帝的九道圣旨和康熙皇帝御笔金匾两块等家传文物40多件。一个农家藏有九道圣旨,在全国迄今绝无仅有。

(据《榆林文史》第二辑“长安——榆林籍农民珍藏清朝九道圣旨”)

17.榆林人张季鸾,与于右任、李仪祉并称陕西三杰。办报30多年,主持《大公报》笔政15年,独树一帜,是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影响最大的奠基者,被誉为一代报人、报界宗师。

(据《榆林市志》)

18.刘志丹(1903-1936)、谢子长(1897-1935)在榆林上学时即参加了革命活动。刘曾任陕北军委、西北军委主席,谢曾任陕北游击队总指挥、西北军委主席。他们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唯一保留下来的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的陕北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

19.1934年清涧县白家川等红区农民,没收了地主富农的土地,不懂如何分配土地,便集体耕种、集体吃饭。这是中国农村搞乌托邦、吃大锅饭最早的地方。

(见崔月德、王峰存:《陕北民歌故事》)

20.土地革命时期,清涧县仅有8万多人口,参加红军游击队、赤卫军的就有2万多人。享有革命烈士待遇者2000多人,是仅次于瑞金县的全国革命烈士最多的县。

(据《清涧县志》)

21.当代中国最负盛名的词作《沁园春·雪》,系毛泽东1936年2月7日“东征”途中创作于清涧县高杰村乡高家坬村。

(据1994年7月25日《榆林日报》。高家坬村在毛主席创作诗词的实地立碑)

22.1943年大生产运动中,边区政府树立表彰的由横山迁居延安的边区特等劳动英雄吴满有,毛主席为之题词:“全国有名”。吴满有是抗战时全国影响最大的农民模范人物。

(据《石湾镇志》)

23.郝树才(1904-1986),清涧人,1935年参加红军。1943年任三五九旅排长,在大生产运动中每天开荒两亩多,最高达四亩二分三,创全军最高记录,被誉为“气死牛”,并被授予边区甲等劳动英雄称号。

(据《可爱的清涧》)

24.靖边县农民白云瑞,从民国15年(1926)开始在人称火焰山的草山梁上种树,一种就是18年,长成像样的大树1515株,柠条、沙柳不计其数。1938年作家吴伯箫采访了白云瑞,写出《火焰山上种树》的文章发表于《解放日报》。1944年白云瑞因种树成绩大被评选为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这是中国树立的第一个植树英雄。

(据刘仲平:《三边的树三边的人》,载2002年8月11日《陕西日报》)

25.韩起祥(1915-1989),曾任全国曲协副主席、省曲协主席。1938年由横山迁居延安,编唱了《刘巧团圆》、《宜川大胜利》等100多部新书。他是编唱、改革陕北说书最有成绩的一代典范盲艺人。

(据《横山县志》)

26.中国最早的哀乐,是1943年在志丹县志丹陵安葬公祭刘志丹时,延安文艺工作者用绥德、米脂的唢呐乐曲“凤凰令”改编的公祭哀乐。新中国成立后又加以修改,成为今天中国的哀乐。

(据刘成君:《榆林文化大盘点》,载2001年2月17日《榆林日报》)

27.1944年,清涧人惠中权任中共靖边县委书记时,领导群众大力进行造林种草防风固沙,毛主席为其题词:“实事求是,不尚空谈”。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领导农民有组织地进行防沙造林的活动。

(据《靖边县志》)

28.由佳县农民歌手李有源编创,经文艺工作者修改的陕北民歌《东方红》,是会唱的人数最多、传唱的年代最长、影响最大的中国民歌。

(据《佳县县志》)

29.1946年《解放日报》发表了李季的长诗《王贵与李香香》,这是新中国诗歌的第一个里程碑,此诗取材于靖边,写成于定边。

(据《靖边县志》)

30.1947年3月18日至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党中央和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一年零五天,走了14个县,住过38个村镇,其中在榆林各县历时300多天,走了8个县,住过36个村镇,时间最长,住得地方最多。

(据郭洛夫等:《毛主席转战陕北》一书)

31.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军,以绥、米秧歌为代表的陕北秧歌扭遍了全中国,这是陕北民间艺术在中国的最大普及。

(据董丁诚:《扭遍全国的陕北秧歌》,载《陕北文化研究》2002年第2期)

32.清涧县张瑞岐,1935年参加红军,转战陕北时任毛泽东的警卫班班长。1949年5月16日,毛主席在北京香山给张题词:“赠张瑞岐同志,班长天下第一”。

(据张俊谊:《毛主席给张瑞岐的一段题词》,载《陕西党史》2002年第4期)

33.吴堡籍著名作家柳青,1953年定居长安县皇甫村15年,写出名著《创业史》,成为中国虔诚实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入农村时间最长的作家。

(据《吴堡县志》)

34.府谷县的丁喜才是一个能唱能编能演奏的天才的杰出民间艺人。1953年参加全国会演获一等奖,贺绿汀慧眼识才,聘请他到上海音乐学院任教,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民歌艺人教授。

(据《府谷县志》)

35.青藏公路全长1283公里,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公路。建议和领导修建这条公路的是吴堡人、西北军区后勤部领导慕生忠将军。他率领1500多名民工和解放军指战员,于1954年5月11日在无人居住的格尔木开工,克服了千难万险,仅用了216天时间,奇迹般地修通了这条公路,对巩固国防和建设西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6.著名歌唱家刘燕平、白秉权(绥德县人),在20世纪50年代初即大力演唱陕北民歌,她们是最早把陕北民歌唱红全国的职业歌唱家。

(据耿永君:《家住绥德》,载2001年5月12日《榆林日报》)

37.米脂县高西沟,在20世纪60年代初与大寨齐名,但与大寨开荒修梯田相反,走出了一条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新路子。1962年1月18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山区农业的生命线”为题,报道了高西沟水土保持的先进经验。高西沟独创了农、林、牧各占土地三分之一的“三三制”,以后发展为各占“一、二、三”的治理模式,与目前正在实施的退耕还林政策不谋而合,被誉为中国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

(据《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载2003年11月14日《榆林日报》)

38.延安大学艺术系教师贾四贵,是从吴堡走向世界的剪纸大师。他创作了剪纸作品1万多件,685幅歌颂黄帝开创中华文明丰功伟绩,108幅反映毛泽东光辉业绩的重大历史题材的系列剪纸作品,是国内剪纸界独一无二的创举。他荣获全国大赛金奖、一等奖30多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艺家协会授予“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家”、“中国当代剪纸艺术大师”。

(据《从吴堡走向世界的剪纸大师——贾四贵》,载2002年12月14日《陕西日报》)

39.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西安美院教授、定边人陈宝生曾长期在榆林工作,从事摄影创作,40多年荣获国内外摄影大奖200多项,国际摄影大奖108项,获奖频率和档次居全国第一。

(据张金祥:《陈宝生摄影四十年》,载《陕西日报》)

40.从出土的战国炕头石狮和汉画像石看出榆林石雕源远流长。绥德、子洲、米脂有2000多工匠从事石雕生产。陕北石狮风靡中华,漂洋过海,饮誉世界。绥德县四十里铺公路两旁形成十多里长的石雕工场,榆林成为中国最大的石狮产地。

(据张俊谊:《绥德石雕文化》,载《榆林日报》)

41.李治文、王向荣、孙志宽、秦靖红、赵明敏是榆林杰出的歌手。他们演唱的陕北民歌,在不同年份间的全国大奖赛中荣获金奖。

(据《榆林日报》先后有关此五人的报道)

42.绥德县百人唢呐艺术团,参加了中央春节晚会、全国第四届城运会闭幕式等重大演出活动,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唢呐演艺团体。

(据耿永君:《家住绥德》,载2001年5月18日《榆林日报》)

43.由贺国建组织和主编的《米脂县志》,奋战八年,严肃认真,精益求精,县志体例完善,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文字流畅、图文并茂。1993年荣获中国方志最高奖项——全国方志优秀成果评比一等奖。

(据《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奖》,《陕西史志》1994年第一期)

44.子洲县李世刚人称“狮子王”。他创作刻制了130多种不同风格的石狮子,复制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大大小小石狮子1000多个。原政协副主席马文瑞题词赞为“华夏狮萃”。

(据《子洲县文史资料》)

45.原横山政协主席刘镇华用自由诗的形式编著出版了《红楼梦·缩写本》,评论家秦俑先生撰文称赞刘镇华是中国“用诗歌为《红楼梦》缩水的第一人”。

(据秦俑:《给〈红楼梦〉缩水的人》,载2002年5月12日《陕西日报》)

46.榆阳区农民解进73岁,每年都踩2.5米的高跷参加春节秧歌演出活动。2000年被上海吉尼斯总部批准为创造了年龄最大、踩的高跷最高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据解进的吉尼斯纪录证书和报纸报道)

47.以离退干部职工为骨干的榆林夕阳红艺术团,在1999年和2002年两次参加全国秧歌比赛,均获全国第一名,并进中南海为中央领导人表演。

(据夕阳红艺术团所获奖状、证书和有关报道)

48.2002年11月,绥德建成恢宏大气钟灵毓秀的石牌坊,5门6柱19楼双面单式建筑,高16.9米,宽36.9米,造型美、工艺精、气魄大、寓意深,神工鬼斧,技艺绝伦,无愧“天下第一楼”之称。

(据绥德“天下第一楼”碑记)

49.出产于佳县、米脂、绥德的佳米驴,是中国驮拖兼用型最优良的驴种,耐劳苦、耐粗饲、适应性强,给国内20多个省、区和部队提供了大量的优良种驴,为中国的驴种改良和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米脂县志》)

50.清涧红枣个大、核小、肉厚、皮薄,营养极其丰富,糖和维生素C等主要营养成分,在全国枣区名列前茅。2002年枣树面积40万亩,年产3300万公斤,产值6600万元。1995年农业部命名清涧县为“中国枣乡”。

(据《可爱的清涧》等)

51.榆林人民奋斗50多年,北治沙南治土,造林面积达2000多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5%。北部800万亩荒沙,已绿化固定流沙600多万亩。全国荒漠化每年以1.3%的速度扩大,而榆林却以每年1.62%的速度减少,实现了“人进沙退”,这在全国是唯一的,被中外专家赞为“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

(据惠永明著:《榆林纪事》等)

52.全国造林先进县靖边县的林草覆盖率已达45.2%,全县建成大中型水库140座,打淤地坝1200多座,做到了泥沙不出县,成为中国黄河中下游基本不向黄河输送泥沙的第一县。

(据2003年8月3日《陕西日报》、《可爱的靖边》)

53.靖边县的全国造林模范牛玉琴,1985年承包绿化治理1万多亩集体荒沙,以后治沙面积扩大为11万亩,成为我国第一个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奖励表彰的女性,并荣登中国十大女杰金榜。

(据《可爱的靖边》)

54.定边县的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30多年植树2000多万株,治理荒沙碱滩19.5万亩,成为全国个体治沙面积最大、成效显著的典范,受到了联合国的表彰。

(据高建群:《绿洲万岁》,载2003年7月12《榆林日报》)

55.镇川黑龙潭山地植物园,占地1200亩,栽植了107科302属820多种树木及花卉,是中国第一家规模大、档次高的民办植物园。

(据《走近黑龙潭》,载1999年7月2日《榆林日报》)

56.榆林有中国最大的煤田、气田和盐岩矿,还有丰富的石油、石英砂、高岭土、石灰岩等矿产资源,被称为“中国的科威特”,是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神府榆将建成中国最大的火电基地。

(据惠永明著:《榆林纪事》)

57.1982年发现的神府煤田,探明储量2300亿吨,远景储量1万亿吨,占全国储量的30%以上,相当于70个大同煤矿,160个抚顺煤矿,是名列世界七大煤田榜首的优质动力环保大煤田。

(据单振国:《举世瞩目的神府煤田》,载2000年9月2日《榆林日报》)

58.神木县2002年产煤3500万吨,其中县上地方产煤1138万吨,神木成为中国第一产煤大县。

(据高建华等:《煤炭龙头舞起来》,载2003年8月12日《榆林日报》)

59.神东煤炭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煤炭生产企业。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创造了发展速度快、自动化水平高、投资成本低等11项世界新纪录。

(据《神东公司——中国最大的煤炭生产企业》,2003年7月15日《榆林日报》)

60.神木大柳塔煤矿采用世界第一流的现代化装备,2003年产煤可达2020万吨,煤矿年产是中国第一、世界一流。

(据《中国第一、世界一流:改革创新中的大柳塔煤矿》,载2003年7月18日《榆林日报》)

61.已开工修建的神木陕西国华锦界电厂,规划容量360万千瓦,一期工程建设4×60万千瓦空冷国产亚临界机组,项目投资100多亿元,是中国也是世界最大的风冷热电厂。

(据《神府经济开发区简介》)

62.已开工建设的年产20万吨的神木锦界甲醇厂,是中国最大的煤转甲醇厂家。

(据《神府经济开发区简介》)

63.以定、靖、横、榆为中心的陕甘宁大气田,探明储量2300亿立方米,资源量36000亿立方米,为世界级大气田,是中国陆上最大的整装气田。

(据惠永明著:《榆林纪事》)

64.靖边天然气净化厂,是中国也是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厂。银川、西安、北京等十几个大中城市供应的天然气,都是通过这里净化输出的。

(据姚勤泽:《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厂》,载2000年9月9日《榆林日报》)

65.榆、米、佳、绥、子、横等县11500平方公里的地下盐岩矿,占全国总量近三成,是中国最大的盐岩矿。子洲储量1.3万~1.8万亿吨,盐层厚129~148米,氯化钠含量高达83%~98.8%,可供全球人食用1000年。陕西榆林皓海盐化公司投资7987万元建成投产,年产8万吨的真空精制加碘盐。

(据惠永明著:《榆林纪事》)

66.2003年8月22日建成通车的榆靖高速公路,全长134公里,投资18亿元,行车时速100公里,是中国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

(据《榆靖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载2003年8月23日《榆林日报》)

67.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张维迎教授,是从吴堡县走出去的国内第一个研究企业理论的经济学家,是对中国21世纪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2002年度中国十大经济风云人物之一。

(据《张维迎:从榆林走出的著名经济学家》,载2003年8月12日《榆林日报》)

68.近年来,榆林市林业工作取得突破性成绩,林木覆盖率达25%,沙区治理度达68.4%,实现了“人进沙退”,退耕还林、城乡绿化、林业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成绩显著。市林业局被评为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受到国家人事部、林业局的表彰奖励。

(据高建华:《市林业局被评为全国先进》,载2003年11月11日《榆林日报》)

69.中国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四大工程之一、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西气东输管道建设,全长4000多公里,西段从轮南到靖边长2500公里,东段从靖边到上海长1485公里,于2003年10月1日建成投产试运行,第一脉气于10月6日抵达上海。

(据《西气东输天然气第一脉抵沪》,载2003年10月18日《经济参考报》)

70.佳县石摞摞山遗址,经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发掘认定,是全国罕见,陕西现存时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石砌古城遗址,不但城垣面积大,而且城套城,城外有城壕,建筑结构之完美,形制之清楚,远远超过中国北方现有的其他同类古城遗址。

(据王建领:《铁佳州》,载2004年3月13日《榆林日报》)

71.陕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奇葩,榆林是陕北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地方,特别是榆林各地的民歌、秧歌、踢场子、转九曲、唢呐、剪纸、石雕等民间艺术,很有地方特色,魅力无穷,驰名中外,绥德许多有关三皇五帝的史前创世传说,从民间文化的角度也说明陕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据《榆林地区志》)

72.“米脂婆姨绥德汉”,这句传遍中华大地的民谣,深刻揭示了米脂女子的天生丽质和东方女性自尊、自立、自强的传统美德及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由此,建起了全国首家“米脂妇女事迹展览馆”。绥德男子体格魁梧,鼻梁挺直,眉骨突出,大耳阔嘴,一脸英雄气概;吃苦耐劳、英勇顽强、豪爽仗义,成为北方人英俊伟岸的代表。以妇女、男子群体形象定格并备受推崇者,全国仅有米脂、绥德两地。

(据何志铭:《意象绥德》、王建领:《物华天宝话米脂》,载2003年12月6日《榆林日报》“周末特刊”)

73.朱家坬乡泥河沟村有一株树龄1300多年的老枣树,人称“枣树王”,至今生机勃勃,果实累累,被收载于《中国枣树志》中。佳县红枣闻名全国,享誉海外,北京同仁堂药典有“葭州大红枣,入药医百病”的记载。全县枣树面积40多万亩,人均50株,产值达到农业总产值的42%。

(据《佳县县志》)

74.佳县县城始建于宋元丰五年(1082)。县城雄踞于如蝎之状的葭芦山顶之上,最窄处仅宽42米。山城带芦水、襟黄河,三面悬空,依山据险,虎视黄河,为易守难攻之军事要塞,石山、石城、石板街,古称“铁葭州”。据权威专家考察惊呼:佳县山城在中国建城史上当属仅有,要当文物加以保护和开发。

(据王建领《铁佳州》,2004年3月13日《榆林日报》)

75.佳县城下立于黄河水中的香炉寺观音阁,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该寺建筑在兀立于黄河急流之中的一根直径5米、高20米的天生大石柱上,有1米宽一栈木桥与庙院相连,三面凌空,险峻奇秀,巧夺天工,文人称之为“万里黄河一奇观”。

(据《佳县县志》)

76.佳县白云山,是全国立有毛泽东游览看戏纪念碑的唯一寺庙。白云山道观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明神宗朱翊钧下有圣旨,赐颁御制经书4726卷。建各种殿、庑、楼、阁、亭、台等400多处,彩绘壁画1900多幅,碑碣160多通,是著名全国的道观,也是西北最大的寺庙和古建筑群。

(据王正云:《中国名城榆林》)

77.《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被专家称为中国民歌的经典之作,经久不衰,代代相传,它是由佳县螅镇荷叶坪船工和天才的民歌手李思命于1920年闹秧歌扮演老艄公时编唱出来的。歌词生动巧对,意境高远,曲调高昂、激越、宽广、优美,反映了黄河儿女对母亲河的钟情热爱,很快流行于黄河两岸。

(据崔月德、王峰存:《陕北民歌故事》)

78.被毛泽东赞为“中国共产党最忠实的朋友”的杜斌丞先生,米脂人,是西北杰出的教育家,培养出了刘志丹、谢子长等一大批革命精英,为创建陕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杜先生还是一位坚定的民主斗士和英勇的革命烈士,周恩来称誉他是“足可千古”的“鲁迅式的共产党员”。

(据李纪元:《爱国民主人士杜斌丞先生传略》,《米脂文史资料》第一辑)

79.1924年冬,李子洲在绥德四师创立中共党小组,次年5月成立了四师党支部,后发展为绥德、榆林、延安地委,发展党、团组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绥德成为陕北乃至西北革命的策源地,奠定了创建全国唯一保留下来的陕北革命根据地之基础。

(据榆林地委党史研究室:《陕北革命根据地》)

80.米脂人马明方,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红军时期陕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1932年任中共陕北特委代理书记,和刘志丹、谢子长等共同领导了陕北游击战争。至1934年底,陕北先后成立了17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成为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唯一保留下来的革命根据地。

(据中共榆林地委党史研究室:《陕北革命根据地》)

81.米脂人李健侯历经十多年的调查、创作,于1930年写成了《永昌演义》书稿,这是中国第一部反映李自成起义的历史章回小说。1942年,日理万机的毛泽东阅此书稿后,给荐书人李鼎铭先生写信,赞扬了李自成起义的历史意义,请李鼎铭先生代他“向作者致以深切的敬意”,并建议作者用新的历史观点加以修改。

(据乃鼎:《李健侯与〈永昌演义〉》,《米脂文史资料》第一辑)

82.最早获“人民艺术家”称号的马健翎,米脂人,中国当代戏剧家,秦腔泰斗。一生呕心沥血,创作、改编了60多出戏曲现代戏和历史传统戏。1943年毛泽东请柯仲平、马健翎、杨醉乡到枣园做客,毛称他们为“延安三贤”,说:“请来三贤,有两位‘美髯公’(柯、马),一位‘佘太君’(杨),你们是苏区的文艺先锋。”1942年11月,边区文教群英会授予马健翎特等奖和“人民艺术家”称号。

(据贺国建:《人民艺术家马健翎》,《米脂文史荟萃》)

83.1941年,米脂人姬旭昌创办起中国解放区第一个公私合营企业——米脂万合毛纺织厂。同年12月,姬旭昌和米脂贺连城、姬伯勋等名边区参议员到延安参加边区第二届参议会,毛主席请参议员们吃饭。李鼎铭向毛主席介绍姬旭昌创办公私合营毛纺织厂的情况,毛主席鼓励说:“好嘛!这是必经之路,应该努力办好。”姬提出资金困难,毛主席对李鼎铭说:“边区政府可以投资,大力支持嘛。”后来边府投资一百石小米,工厂很快发展起来。延安的中央领导们穿上了米脂生产的毛纺呢料衣服。

(据姬亚黎:《毛主席宴请参议员》,《米脂文史资料》第一辑)

84.1942年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兼宣传部长张闻天率领十多人的农村工作调查团,在神木、兴县进行调查工作以后到达米脂县杨家沟,进行了57天的深入调查,写成了近10万字的《米脂杨家沟调查》,这是中共领导人深入一个地方进行的时间最长的调查研究工作,为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留下了十分宝贵的史料。

(据《张闻天在米脂搞调查》,载1998年4月26日《榆林报》)

85.拓开科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民间艺人,清涧县拓家峁村人(今属子洲县)。1944年冬参加了边区文教群英大会,《解放日报》一字未改发表了他编创的反映1933年7月清涧东区近千农民围攻县城,取得了抗粮抗捐胜利的叙事快板《闹官》,同时刊登了周扬等人的评论文章,给了很高的评价。这是中国中央级大报第一次刊登农民创作的长篇叙事快板(又叫“练子嘴”)。

(据崔月德、王峰存:《陕北民歌故事》)

86.丁玲所写的《田保霖》,堪称是反映中国民办供销社的第一篇纪实文章。1944年6月,著名作家丁玲采访了到延安参加边区劳动模范代表大会的靖边县民办供销社创始人田保霖的模范事迹,写了题为“田保霖”的人物通讯,发表于《解放日报》。毛主席看了以后,给丁玲和另一篇文章作者欧阳山写信,并约丁玲、欧阳山谈话,表示了热情的支持和赞扬。还在一次高干会上说“《田保霖》写得好,作家到群众中去,就能写出好文章”。

(据东风文艺副刊李德忠:《丁玲在三边》,载《光明日报》)

87.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时,于1947年8月16日至11月21日在佳县梁家岔、朱官寨、神泉、南河底等村庄住了96天,指挥了西北和全国解放战争。毛主席听了佳县县委书记张俊贤关于佳县人民七次交公粮、杀牲畜、献籽种支援解放战争的汇报,叫张俊贤转达他对佳县人民的问候和感谢。张请毛主席题字,他欣然挥笔在一方漂白土布上写了“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这是毛泽东为县级党委唯一的一次题词。

(据郭欣:《毛泽东在佳县》,载2003年12月27日《榆林日报》)

88.1947年11月22日至1948年3月22日,毛泽东和党中央在米脂杨家沟住了近4个月时间,这是他们转战陕北中住的时间最长的一个地方。在这里,毛泽东指挥西北野战军和全国各个战场,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由内线作战转为外线作战,写了大量的指导文章,仅编入“毛选”的就有11篇,并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十二月会议”。毛泽东作了《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是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一个纲领性的文件。

(据任德存:《毛主席转战陕北》,载2003年12月26日《榆林日报》)

89.著名教育家、澳门濠江中学校长杜岚女士是米脂印斗乡人。早年在米脂三民二中、绥师上学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36年到澳门后一直从事教育事业,功勋卓著,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她勇敢地第一个在澳门升起了五星红旗。

(据李纪元:《澳门教育家——杜岚》,《米脂文史资料》第一辑)

90.清涧道情炽烈高昂、婉转悠扬、甜美动听,驰名中华。由著名音乐家刘炽改编的《翻身道情》,歌唱了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扬眉吐气,唱出了一个新中国的新天地,至今为人喜爱,传唱不衰。

(据樊奋革:《陕北道情艺术》)

91.榆林民艺团演员李增恒,绥德人,他炉火纯青的表演艺术,专家称之为中华民间舞蹈艺术一绝,因他排行第六,又在陕北踢场子中扮演旦角,人称“六六旦”,又称“水上漂”。陕北民谣有:“看了六六旦,三天不吃饭;想起水上漂,走路不觉熬。”他扮演的陕北少女妩媚多姿、优美动人、欢快活泼、轻盈婀娜、含蓄羞涩,观众无不为之倾倒。两次赴京参加全国调演和汇报演出,轰动京城,好评如潮,多次出国演出,为祖国赢得了荣誉。现年过七旬,还在演出少女踢场子。

(据李开芳:《陕北高原一朵盛开的山丹丹》,《榆林地区民间艺术团——建团十五周年纪念文集》)

92.驰名陕北的靖边县梁镇唢呐艺人晋文华,1959年先后去西安、北京参加陕西和全国器乐调演比赛,荣获一等奖,并参加了电影《花儿朵朵》的唢呐配乐。

(据《靖边县志》)

93.米脂对岔小流域治理,坚持生物、工程、耕作措施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形成蓄、灌、排、防(碱)综合防护体系,30多年经多次大暴雨、大干旱考验,农林牧业产值和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经世界银行、国家水利部、黄委会组织的官员和专家检验,称之为世界级的治理典范。

(据浪建等:《专家们称对岔小流域治理为世界级典范》,载1991年8月20日《榆林报》)

94.雄立于无定河上的绥德千狮桥,建于1988年,大桥栏杆上雕刻了千姿百态的石狮子1000多个,展示了绥德石雕文化的高超技艺。据查北京卢沟桥雕有石狮子485个,绥德千狮桥也够一座中国石狮子最多的狮桥。

(据《绥德县志》)

95.以剪纸大师郭佩珍为代表的佳县剪纸,已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它不再是简单的民间窗花,而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漂洋过海,尽展风采。郭佩珍一生创作各类剪纸作品两万多幅。她为世界妇女大会捐赠的《妇女顶起半边天》(4×0.7米),受到各国代表的高度赞誉。她剪的《陕北风情图》(3×0.6米),有近千个人物,山川河流、各行各业、花草树木、庄稼牲畜,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被专家们誉为当代的《清明上河图》。

(据李霁:《郭佩珍的剪纸艺术》,载《陕北文化研究》2004年总第13期)

96.2003年绥德新修建的永乐大道版画长廊,堪称中国石雕版画第一。永乐大道全长1566米,雕刻石板画365幅,象征365天,天天有画。版画长廊有疏属山传说、秦汉雄风、米脂婆姨绥德汉、黄土高坡、文化绿洲等内容,张扬了陕北文化的博大精深,反映了绥德醇厚的人文风情和精湛的石雕艺术。

(据《榆林日报》报道)

97.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等单位主办的第九届“中华大地之光”征文评选揭晓,榆阳区民营企业家、榆林兴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子亮被评选为“全国十佳新闻人物”。榆林日报副总编高建华根据张子亮的事迹采写的通讯《从孤儿到千万富翁》,获本届“中华大地之光”征文评选通讯一等奖。

(据韩文:《张子亮被评为全国“十佳新闻人物”》,载2003年12月5日《榆林日报》)

98.22岁的刘亚民,是横山县王有地人,家贫,高中失学,出外打工。在长安大学岳勇老师的精心培育下,成为优秀的魔术演员,被上海魔术团聘任,2003年11月19日,在上海国际魔术大赛中荣获金奖,声振沪京,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据2003年11月19日《文汇报》《陕北小伙哭了……》)

99.由中国铝业公司投资115亿元,2004年在榆阳区金鸡滩镇建设电解铝生产项目。配套项目有年产千万吨的煤矿,4×30万千瓦的电厂,建成年产电解铝50万吨工厂,成为中国最大的电解铝生产厂家。

(据杜飞:《全国最大电解铝生产项目将落户榆阳区》,载2003年12月1日《榆林日报》)

100.2003年12月26日,榆林天然气化工厂10万吨甲醇技改项目投产剪彩仪式暨20万吨甲醇银企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在榆举行,该厂甲醇年产量由12.8万吨提高到23万吨,产能跃居全国第三。20万吨甲醇新建项目计划于2004年建成投产,成为中国最大的甲醇生产厂家。

(据明光、仲平:《榆林加速向全国最大甲醇生产基地挺进》,载2003年12月30日《榆林日报》)

101.子洲县张俊谊所著《毛泽东与中国农民》一书,经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审查批准,于2003年年底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书是目前国内外从毛泽东与农民关系这个视角研究评述毛泽东的第一部书,它对研究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功过是非、研究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入解决当今中国的“三农问题”,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借鉴作用。

(据《陕北文化》第二期《文化简讯》)

102.明、清两代,一批批江南人迁徙榆林,或做官或实边。他们将家乡的“丝竹韶音”传入榆林,同本地声乐交融凝聚成独树一帜、具有浓郁榆林城特色的“里巷之曲”——榆林小曲。榆林小曲主要在榆林城内流传,是一种不化装、不表演的坐唱曲艺。其曲调委婉缠绵、悠扬动听,具有南方小曲某些韵味,被人称为“塞上南音”,唱词结构严密、辞藻华丽、含蓄雅致,耐人寻味。其题材主要取自官宦人家和市民生活阶层中男女情爱、闺房春思、风情人物及历史故事等,流传下来的歌曲近百首。多次赴省、京演出获奖,被音乐界誉为“沙海绿洲里的一泓甘泉”。

(据《榆林市志》)

103.横山县的畜牧工作者鱼功超、谢克诗等从1958年开始用新疆细毛羊和本地蒙古绵羊进行杂交改良试验,经过近40多年的反复改良培育,产毛量由原来产粗毛1公斤提高到5公斤。经国家组织的专家鉴定陕北细毛羊培育成功。1985年横山县细毛羊已达7万多只。

104.由横山畜牧工作者培育的陕北白绒山羊良种,2003年经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有关专家鉴定,培育成功,应在国内大力推广应用。该良种从1979年开始,以辽宁白绒山羊为公本,本地山羊为母本,所生杂种对本地生态环境适应性强,经20多年的培育,产绒量比本地山羊高出一倍多。成年公羊平均产绒量723.8克,成年母羊430.4克,高于辽宁白绒山羊产绒量(公羊平均570克,母羊平均400克)。遗传稳定,生产性能高,产绒量、绒的长度、纤维细变等方面均居国内先进水平。

105.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获悉:考古工作者在吴堡县辛家沟乡后寨子峁发现龙山时代两座石头城和全国最大的陶窑遗址。遗址面积大,积存多,有重要的考古价值,有望建立研究陕北新石器文化序列和框架标尺。

(据2004年11月20日《陕西日报》)

106.靖边县民间艺人孟占雄、张有万从1979年起,将跑驴这种广场艺术搬上舞台。先后八次进省献艺,两次赴京汇报表演,九次获国家和省级奖励,赴德国、瑞士、苏联等国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获得了很高的荣誉。1974年以来,他们对跑驴表演艺术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并对道具进行了重大改革。新道具不仅可以动耳、摇尾、转眼、张嘴,而且可以做转向、下鞍、倒骑、双人骑等高、难、新动作,为跑驴艺术增加了新的活力。

(据孟海平《陕北民俗舞蹈史话》)

107.神木县委干部张应龙放弃舒适的工作条件和外资企业年薪12万元的诱惑,倾囊承包了30万亩荒无人烟的原始沙漠,成为中国承包治沙面积最大的个体户。两年来,已投资100多万元修通公路,架设输电线路,建起水塘、苗圃、温室,新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200亩,造林种草1.35万亩。

(据2004年6月2日《榆林日报》)

108.全国第一家黄土高原国际民间绿色文化网络5月9日在榆林开通,向全世界宣传陕北民间绿化经验和绿化成果。该网络是由卧云山植物园和日本友人及我市林业、院校、文化等部门和单位发起组建的。首期设备由日本友人投资提供。

(据2004年5月21日《榆林日报》)

109.横山县进出口公司签约生产的大明绿豆,不仅享誉东南亚各国,而且受到欧美国家的青睐,特别是在日本占到市场60%份额,成为中国在日本最大的绿豆出口商。该公司年出口绿豆1.5万吨,创汇1000万美元,占榆林市农副产品出口创汇的93%。榆林一直保持着西北五省外贸第一创汇大县的领先地位。2005年8月16日,在榆林经济开发区隆重举行了横山县进出口公司建成现代化绿豆加工基地仪式。

(据2005年8月18日《榆林日报》)

110.2003年“沙漠古都统万城学术研讨会”上,专家首次提出了统万城“古都建筑的五大特点”——沙漠上建筑的草原都市,我国早期建筑使用三合土的典范,我国早期马面兼仓库建筑的壮举,我国早期使用木筋建筑的首例、我国早期套城建筑的发展。

(据《榆林日报》“周末特刊”,张勇、李祖坤/文)

111.世界级的两大企业巨人中国神华集团公司(世界五大煤炭企业之一)、美国陶氏化学公司(全球500强企业中名列第125位)和陕西省联手在榆林建设世界级大型煤化工项目。2004年12月17日在西安举行了大型化工项目合作签字仪式。

(据2004年12月18日《陕西日报》,薛向群、杜鹏举/文)

112.2004年全国煤焦油产量500万吨,而榆林市煤焦油产量达到80多万吨,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成为全国最大的煤焦油生产市。煤焦油是焦炭生产的附属产品。去年因整顿“五小”企业,对焦化企业生产有所影响,而实际榆林市的焦炭设计生产能力在2000万吨左右,焦油生产能力可以达到近200万吨。

(据2005年3月16日《榆林日报》,薛春生/文)

113.红碱淖湿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遗鸥繁殖地。遗鸥是世界珍稀鸟类之一,属极度濒危鸟类,国家级保护动物,全球现存数量不足1万只。遗鸥是生长繁殖于荒漠、半荒漠湖泊(必须有湖心岛)生态环境条件下的典型鸟类。红碱淖近年来生态环境大为改变,成为水草丰美的湿地,吸引来6000多只遗鸥在此“安家落户”,成为全球最大的遗鸥繁殖地。

(据2005年6月11日《榆林日报》,王中强、曹瑞/文)

114.2004年,榆林市在全国率先取消农业特产税,免征农业税,有史以来农民第一次实现了零负担。全市农业总产值增长20%,居全省第一。

(据2005年7月4日《榆林日报》,张路/文)

115.据悉榆林市已建成樟子松母树林500亩,去年首次批量收获26.5公斤樟子松种子,并于今年春季种植繁育出樟子松幼苗60万株,生长茁壮。该科研项目填补了全国樟子松种子园人工育苗的空白,使榆林市成为西北地区唯一的人工繁育樟子松和培育樟子松幼苗基地。

(据2005年8月2日《榆林日报》,薛春生、刘东兴/文)

116.全面反映绥德历史文化的巨著《绥德文库》已出版发行,在文化界产生了巨大反响。绥德地处陕北腹地,是享有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绥德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陕北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绥德是陕北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在中国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挖掘、整理、保护陕北文化遗产,弘扬陕北文化,绥德县委、县政府从1993年冬开始组织力量编纂《绥德文库》,共18卷20册,1000余万言。这部书不愧是陕北历史文化全方位多侧面的展示,具有重要的存史、资政、教化和欣赏研究及学术价值。一个县能完成如此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浩大文化工程,是个创举,陕西仅有,全国也未闻,办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