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国内外考古学、人类文化学、管理学、产业经济学、地理学等文献的检索、统计、分析和归纳,相关研究概况可以综述如下: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遗产产业概念的提出
遗产向公众展示,满足社会性文化消费需求,就具有了经济功能,当这一消费通过市场进行经营时,遗产的开发就具有产业属性。Min-Chih Yang??、H ewison??和Wickham-Jones??都使用了“遗产产业”(heritage industry)的概念。遗产产业,就“狭义”而言,是由遗产展示派生出来的,包括遗产展示与信息业结合形成的遗产信息业和遗产展示与旅游业结合形成的遗产旅游业;就“广义”而言,遗产产业还包括遗产管理单位向社会提供的其他服务,如遗产鉴定,保藏,修复,咨询等。随着遗产价值和功能的演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在不断丰富。
2.遗产经济价值研究
D.Throsby??认为遗产消费价值在于:美学价值(aesthetic value)、精神价值(psychic value)、历史价值(historical value)、原创性(Authenticity)价值,这些原生价值是遗产经济价值的基础。Ana Bedate??研究了遗产经济价值的数量化评价问题,通过旅游成本法(travel cost method)对不同遗产实例的评价认为,依据真实价格反映遗产价值的市场是不存在的,但通过对消费需求曲线(demand curve)的评估,可以计算消费者剩余价值(surplus value),可以预测税收影响和遗产地收费支持率。由于遗产的特殊性,它的价值难以通过市场交换的方式反映出来。
3.遗产旅游业发展研究
从文献数量来看,遗产旅游一直是研究的重点问题,涉及遗产旅游定义、影响、可持续发展等问题。Yale,P.??认为遗产旅游是“关注我们所继承的、一切能够反映这种继承的物质与现象――从历史建筑到艺术工艺、优美的风景等的一种旅游活动”。Urry认为遗产旅游是旅游者产生和构建他们自己的意义的旅游体验。Hewsion??则认为遗产旅游是文化商品化的一种表现。遗产旅游可以提高当地就业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遗产旅游也会产生过度拥挤(overcrowding)、过度开发(overdevelopment)、垃圾污染(pollution)等问题??。Anne Drost??提出了实现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途径:“教育”(education)和“规则”(regulation)。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规则可以对旅游活动进行强制约束。
4.遗产经营管理研究
遗产在开发过程中涉及多个利益群体,包括当地社区、政府、企业、旅游者和其他一些相关人员。Aworth,G.J.??探讨了遗产地和居民的关系,认为居民能够增强遗产地的活力和吸引力。Wager,Jonathan??认为政府是遗产的规划者、管理者和营销者。Teo,Peggy??研究了遗产开发的企业行为,认为企业建设的人造景观很难被当地居民和游客认同,一旦遗产遭到破坏,企业往往成为被批评的对象。人们认识到要实现遗址的最优化经营管理,必须加强不同利益主体的合作。Christina.Nas??探讨了不同利益主体合作的必要性与合作途径,提出了成功合作的标准。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遗产事业与产业属性的论争
目前,我国处于一个经济制度转型期,遗产保护和利用是坚持事业方向,还是走产业发展道路成为人们探讨的热点。徐嵩龄认为,要发挥文物的经济功能,必须借助于“文物产业”这一形式??。章建刚认为,在现代文化产业的框架内进行的遗产开发,可以称为“遗产产业”??。另一些学者则对“文物产业”、“遗产产业”的提法提出异议。谢辰生??认为,产业主要是指在社会分工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各部门,文物工作是不以营利为目标的社会公益事业,所以不能产业化经营。李晓东??指出,文物不是经济资源,文物事业不能产业化。
2.遗产产业化道路的探索
遗产产业化的探索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遗产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王兴斌??提出了遗产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和监督权“四权分离与制衡”的管理模式,庞爱卿??提出把激励机制引入遗产管理,地方政府可在“签订长期合同”前提下,把遗产经营权转让给企业。二是遗产产业化方式研究,章建刚??认为,遗产通过保护措施,制作成可展示的产品和服务,以展示传播的方式,进行商业交换,实现遗产产业化。三是遗产产业化战略探索,张晓明??提出遗产产业化的“数字化战略”,通过建立“人文遗产数字化国家示范项目”,形成以我国自有知识产权为基础的技术群,加速人文数字资源的应用,推动产业化的进程。
3.遗产资源市场研究
遗产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最具有代表性、层次最高的生产要素,它的市场也具有不同一般资源市场的特性。朱希祥??把文物资源市场的特性概括为“保护性开放和开放中保护的文物市场”,并认为文物市场不断向保护和收藏的多元化、展览和展示的多样化、经营服务的多层化、直接交易的规范化、保护队伍的群众化方向发展。赵玉忠??指出人文资源市场的经营主体有三类:遗产资源的所有者、拥有者和搜集者、文化生产服务企业。他认为,遗产资源市场的营销渠道有产权转让、特许经营、租赁经营、承包经营、物品收购、聘用专项艺人等方式。
4.遗产旅游业发展研究
吴必虎??运用空间结构、计量地理学理论、问卷调查等技术手段,研究了中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的需求状况。魏小安??提出了,遗产资源公共化、运作市场化、部门管理功能化、综合管理属地化及福利大众化的五化思路。卢松??以西递、宏村为例,研究了古村落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何兴梧??对三星堆文化旅游资源的产业转化进行了研究。杨丽霞??提出了道教文化开发的设想。目前,遗产旅游存在过度开发、破坏历史风貌、无序建设等问题,研究者提出借鉴国外经验、科学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措施。
5.博物馆文化产业研究
李林娜??认为博物馆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提高历史文化传播的效益、拓展融资渠道,博物馆文化产业化应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多元化经营的原则。叶俊之??认为,博物馆产业发展依赖于文物资源的有效利用、文化产品的不断创新、旅游市场的大力开拓和内部体制的配套改革。甄朔南??提出博物馆经营要利用营销组合(4P)的理念,即通过“产品”(Product)、“价格”(Price)、“促销”(Promotion)和“地点”(Place)有效组合,提高博物馆的营销水平。
6.遗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遗产产业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章建刚论述了遗产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层含义:技术性可持续、经营性可持续和解释学可持续,从而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技术性可持续、经营性可持续和解释学可持续同时实现并相互促进。罗佳明??探讨了我国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体系,实行两级遗产管理组织体系,营造法律环境,将遗产保护管理与遗产旅游开发在组织上分开来。李林??研究了武当山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导入ISO9001/ISO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
综上所述,遗产产业研究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研究内容广泛,它涉及遗产管理体制改革、遗产经济价值评价、遗产旅游、遗产产业化方式、产业化战略、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重点集中于遗产旅游和管理体制改革两个领域;研究尚不成熟,处于起步阶段,表现为,遗产产业的概念尚没有准确界定,在学术界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遗产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政策的研究文献较少,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研究方法比较单一,以定性分析和描述为主。
遗址文化产业尚没有单独列为研究对象,其研究仍属于空白,一般把它涵盖在遗产产业研究中,因此,遗产产业的研究现状基本上反映了遗址文化产业研究的特点。基于以上分析,遗址文化产业应拓展自身的研究课题,优化自身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