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我国文化遗产分布广泛、数量巨大、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研、艺术和社会等价值。我国现存大多数不可移动文物是处于遗址状态的,大遗址是构成我国古代文明史史迹的主体,年代久远、地域广阔、类型众多、结构复杂,不仅多数尚存宏伟的景观,而且还有丰富的文物和遗迹的埋藏。由于绝大多数大遗址的地面建筑已不存在,历史环境已不在现,其可观赏性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文物遗址逊色不少。许多当地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忽视了遗址的保护,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同时,大遗址的自然破坏也不容忽视,由于没有对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遗址区内荒芜、水土流失等问题也比较严重。人为和自然的双重作用,使得经历千年的历史遗址,满目沧桑,岌岌可危。

保护文化遗产并不排斥对其合理利用。无论是发达的德国、法国和意大利,还是发展中的埃及,多姿多彩的文化遗产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以德国为例,德国的明斯特的城墙已经全部被毁,该城在原城墙所在位置修建了环城带状花园,以树木花卉进行植物造景同时配以游乐休闲设施,既作为城墙的标示和纪念,又向游人初步展示了古城墙的宏大规模,也为游客提供了娱乐和休息的场所。悠久的遗址与绿地结合,不仅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休闲空间,而且也成为吸引游客的热点之一。保护与利用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相互促进的一面,关键是要合理利用。

国外许多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各国在保护利用上不仅有共同模式,也有其特色模式。通过借鉴国外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的成功经验,探索实践出一条既具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特色,又能促使我国遗址文化产业健康可持续和谐发展的模式,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1.5.2 研究意义

海外游客来中国旅游,很大程度上是被中国的历史文化所吸引。2005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12029万人次,外国人2026万人次,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10003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93亿美元。国外游客对中国的文物遗址非常感兴趣,可以说文物遗址是吸引外国游客的热点之一。例如,作为我国第一大客源国的日本,旅华人数一直保持强势增长,据有关资料显示,日本对中国的文物遗址最感兴趣。文化遗产保护好了,能为旅游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旅游所创造的收益,又能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资金,旅游也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如果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甚至遭到破坏,那么旅游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城遗址是人文资源的一块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历史见证,是绵延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古人与今人及后来者对话的桥梁,更是我国乃至世界旅游资源中的一个亮点。近年来,许多有遗址的地方依托自身的特点,凭借各自的优势,对遗址进行整理和发掘,如四川广汉三星堆、河北满城汉墓等,已成为中外游客旅游的新去处。同时,通过对遗址区绿化,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娱乐休闲场所。另外,大遗址保护得当,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遗址所在城市的知名度。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被人们普遍认识,大规模的以文化遗产为对象的旅游开发随之诞生,但由于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的滞后,旅游开发中出现了大规模的“建设性破坏”,遗产区出现了“三化”,使许多文化遗产“脱胎换骨”成为“四不象”和假古董,这些行为极大的破坏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带来许多无法弥补的损失。许多文化遗产地由于缺乏合理的保护与利用措施,在遗产地保护区内大搞开发建设,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不得花费上亿的资金用于建筑的拆迁和环境整治,给国家和地方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例如,河南龙门石窟由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洛阳市政府投入一亿多元,拆除了南门外的中华龙宫、环幕影城、部队营房及各种不协调建筑;四川都江堰为整治文化环境,拆掉了价值大约2.2亿元的建筑。武夷山在申报遗产中也花了一个多亿。清东陵投资了近亿元。连安徽黟县的西递和宏村两个小村落,也投入了600多万元用于整治环境。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湖北武当山、重庆大足石刻等无不如此。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产业结构大调整的背景下,文化产业显示出蓬勃的发展活力。据统计资料表明,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英国文化产业年产值近60亿英镑,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2倍,我国1997年文化消费能力约为3000亿元,到2005年文化消费能力达到5500多亿元??。目前,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我国也把文化产业列入第三产业十大增长点之一。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虽然我国的遗址文化资源很丰富,但是长期以来它们的保护和利用被视为社会公益事业,从遗址考古、发掘、研究、保护到开发利用,都由政府一手操办,其全部经费由政府财政承担。这种传统的管理经营方式,不但使遗址资源的保护成为政府的沉重负担,也极大地限制它的文化和经济价值的实现,使遗址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陷入两难处境。

保护与开发是一对形影相随的矛盾。社会要进步,经济要发展,总有一些固有的、陈旧的、古老的事物要被新生的事物所取代。但是,除了那些注定要消失的事物之外,还有一些有形的或无形的事物,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人类社会文明的精华所在,她需要传承、需要延续、需要保留。因为,它是人类社会进步和演变的印记,是历史进程的脉络。这就是大遗址之所以珍贵,之所以需要全力保护的意义所在。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