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提出了许多关于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模式,包括整体保护和局部保护与利用。整体保护与利用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将整个遗址区建成遗址公园,二是将遗址区与风景区结合,建成旅游景区,三是将整个遗址区建成森林公园等;局部保护与利用方式主要是将部分遗址建成遗址展示区。
2.3.1 整体保护与利用模式
1.遗址公园
遗址公园是近年来世界上新发展起来的将遗址保护与展示结合在一起,并公开对社会开放的模式。它不同于传统的考古遗址博物馆,遗址公园将遗址本身及周围的自然环境妥善保存并有效展示。实际上,遗址公园既是对有效保护下来的文物及遗址进行展示,即将已经发掘或尚未发掘的遗迹完整地保存在公园的范围内。构筑遗址公园最为重要的是现场保存展示的观念,即以遗址及周围的环境为保护展示内容,使观众(游客)在身临其境时有所感、有所体验、有所领悟、达到重温历史、增长知识、荡涤心灵的目的。
遗址公园是目前国内最普遍的一种遗址保护模式,不仅使遗址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而且通过公园的建设也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和弘扬古文明,展示优秀历史文化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永宁古卫城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充分发掘和利用了地段内在的人文和自然方面的积极因素,根据现状进行功能分区,不仅有效保护了遗址,而且也体现了遗址公园的时代气息,处理好了创新与保护的关系。北京市欲将元大都城垣遗址建成集元代历史文化的遗址公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开放式旅游休闲公园。在遗址公园的朝阳段,将防震减灾与公园改造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建成全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安徽的合肥保留了城墙的原址和护城河,连成了一个水面围绕的树木浓密的环城遗址公园,构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西安的汉长安城遗址规模巨大,为了保护其城市格局和历史环境风貌,将汉长安城规划建设成全面展示汉长安文化,具有“原真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的历史文化遗址性主题公园。《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圆明园的性质为遗址公园,主要是保持圆明园遗址范围、遗址环境、格局、主要建筑遗址、历史信息和历史环境的完整性。
目前,我国遗址公园有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类是遗址在园内有所保留的公园,成为公园景观和内容的一部分。如最近北京新开辟的土城公园,残留的古城墙结合护城河一起被有选择的保留在带状公园内,但是遗址和它所处的环境本身没有太多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二类是遗址本身可以成为公园。我国绝大多数历史园林自身都有成为公园的条件,这种园林,即使建筑不存在了,但是建筑遗迹和遗存与周围的历史环境还是相互依存,与其被赋予的文化内涵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景点或景区,如圆明园遗址公园。第三类是考古型的遗址公园。它强调的是对文物遗存有所展示,并强调文物的真实性展示。
2.旅游景区
由于许多遗址区处于风景名胜区之中,在风景区开发的过程中,将遗址区作为旅游景区的一个景点,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展示性开发。例如,青岛的琅琊台遗址拥有丰富的古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利用其自然、人文资源,综合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形成集历史文化、山海风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景区。重庆黄山陪都遗址将遗址的修复保护与陈列展览结合起来,将遗址的保护与建设南山风景区,开展旅游事业结合起来。充分保护和利用现状自然生态环境,逐步开发周围丰富的风景、文物旅游资源,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形成高品质的集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环境。
3.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的建设主要集中在位于城市郊区的遗址区,尤其以墓葬区为主,将陵墓的保护与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相结合,不仅防止了遗址区的水土流失,又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例如,赵王陵地处邯郸市近郊的荒山秃岭中,在查清赵王陵的建筑规模及文物遗存情况的前提下,从建设陵区生态农林业入手,实现大面积的森林覆盖,开辟为邯郸近郊的森林公园,从而创造更大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3.2 遗址本体保护与利用方式
目前,国内对遗址本体保护展示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露天保护展示
露天保护展示主要针对遗址本体规模大、现阶段还无法实施其他保护技术措施的遗址。如大型建筑的夯土台与建筑遗址、城墙遗址、陵墓封土等。对这类遗址目前主要采用的保护与利用方式有:设施围护――目前多采用栏杆或提示性的简易护栏。如秦阿房宫前殿遗址西侧采用简易护栏。现状加固――在维持现状的前提下,用现代材料及工艺对遗址本体加固,包括施用化学药剂和物理的遮挡、支撑等,如陕西、新疆等地的夯土遗址,进行过土坯、小青砖、青石砌护加固等。例如唐大明宫麟德殿遗址,在遗址的四周和顶部用青石进行砌护,展示了宏伟磅礴的皇宫台基遗址。
遗址修复――以考古发掘研究的科学资料为依据,用传统材料及工艺修补复原到一定程度。如交河故城的部分墙体、隋唐洛阳东阳城遗址的应天门东侧遗址,进行过此类修复。此类保护与展示措施无法对遗址实行完全意义上的保护,它只能起到防止人为破坏和延缓自然破坏速度的作用。
2.模拟保护展示
地表模拟展示――在对原遗址采取覆土保护措施后,在原遗址上面按照原先遗址考古发掘实际保存状况模拟复原,以保护和展示遗址。如汉长安城内的桂宫遗址,在回填覆盖考古现场遗迹后,原位置地表模拟表现。此类保护展示方式能较好保护遗址本体。
3.遗址博物馆
场馆保护展示是对价值特别重大或遗址本体规模不大的遗址采取的一种保护与展示措施。如运用大跨度的钢架结构,采用玻璃或塑料棚将遗址罩在其内。如半坡遗址部分房址、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坑等。此类保护展示能够保护遗址遭受自然界的某些破坏,但遗址本体还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展示过程中的各种人为和环境要素的破坏。
建造遗址博物馆的目的是保护文化遗产,并向人们展示。遗址距离人们的现实生活常常是遥远的、生疏的,需要一定的展示空间和手段使人们对遗址有所认知,博物馆展示空间形象与意境的构建是和遗址的历史环境、文化氛围息息相关的。人们通过对特定历史意境的感受而逐步认知。
4.重建
重建的类型一般为基台和建筑物,台基大多数是根据考古资料,在遗址上复原重建,如唐大明宫的含元殿遗址。建筑物重建比较少,有的是在遗址上,有的是在遗址区以外,例如黄鹤楼在原来的遗址上重建。
5.虚拟展示
三维全景虚拟现实(也称实景虚拟)是基于全景图像的真实场景虚拟现实技术,它通过计算机实现全方位互动式观看的遗址真实场景还原展示方式。使大众感到就处在现场环境当中,好象在一个三维的窗口中浏览外面的大好风光。
虚拟导览技术是采用多媒体人机交互界面和交互信息导航方式,结合地图导航,将这些现实场景有机的整合为一体,辅以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多媒体元素的全新展示手法。观众在浏览时一方面可以体验所处场景的现场真实环境,一方面系统全面的了解该场景相关信息介绍以及所处的位置方位。这样在一个景区或一个场馆中,观众就可以轻松实现随意的边走边看,在不同的三维场景之间任意漫游不会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