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6.1 区域功能定位

大遗址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大遗址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它的核心是要解决大遗址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大遗址区域发展战略是以大遗址区域的遗址资源保护为目标,协调大遗址区各部门、各行业、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谋求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和谐发展。大遗址区总体发展战略通常把发展指导思想、远景目标和分阶段的目标、遗址保护、开发强度控制、聚落发展与人口控制、遗址文化产业等作为谋划的重点。大遗址区域发展战略主要是明确各部门的发展方向、远景目标、重点保护项目和实施政策。空间保护利用战略是对总体发展和部门、行业的发展战略内容进行区域空间配置,以建立合理的空间结构,其重点内容是:确定保护与建设控制区域、明确重点开发区域,确定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提出地域开发的策略和强度措施,制定大遗址区域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的地区安排。

大遗址区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功能定位、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方针、战略措施等。

6.1.1 区域功能定位的基本原则

功能区是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大遗址区域功能是依据大遗址区区域遗址资源保护现状、遗址价值、遗址与区域关系等分析为依据,结合遗址在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合理确定大遗址在区域发展中所承担功能。

在确定大遗址区域功能定位时,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谋发展的理念。促进大遗址与区协调发展、缩小大遗址区与区域之间的差距,不是简单地缩小遗址区内的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与遗址以外居民收入的差距,最终目的是逐步使居住在遗址区域内的人民能够享受到遗址区域以外的人民所享受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参与就业和发展的机会、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享有大体相当的生活水平。这一点在城市及其近郊大遗址发展中尤为重要。按照区域发展格局,打破长期以来把提高遗址区居民收入作为唯一目标来缩小区域差距的传统观念,把协调发展的实质定位于“人”,而不是地区生产总值,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因此,在确定大遗址区域功能定位中,既要提高遗址区域内居民的收入,也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既要做好遗址保护,又要促进区域发展;既要树立人口流动的理念,又要坚持人口控制的理念,逐步促使遗址区域的人口逐步转移。通过发展经济、人口转移、财政转移支付等多种途径,逐步缩小遗址区域内外之间人均收入、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的差距。

第二,充分体现了突破遗址保护区谋发展的理念。以保护区为单元、以行政区为单元推动遗址区域的经济发展、制定政策及评价标准的方式,虽然有利于调动遗址区与行政区的积极性,便于不同区域政策的操作,但很容易导致发展条件不同的保护控制区域之间盲目攀比,对遗址区域发展的评价也有失客观。不同保护控制区的遗址资源的价值、环境承载能力不同,集聚的文化产业和人口的能力不同,发展的内涵和要求也应该不同。比如,对保护范围内的遗址保护与利用,就不能把经济增长速度作为首要的评价指标,而应主要评价其遗址保护的绩效。

第三,充分体现尊重遗址本体和历史环境风貌保护谋发展的理念。大遗址区的遗址已经受到自然和人为的长期破坏,已经在难以承受任何自然与人为的冲击,因此,改变区域生态环境、减少人为破坏成为遗址保护的重要任务。保护并不排除利用,遗址保护区往往是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区域,可以深入挖掘不同遗址区域的文化内涵,开展遗址文化旅游来促进遗址保护区发展。

6.1.2 汉杜陵区域功能定位

1.文物遗址保护功能

杜陵是我国考古工作者进行系统考古发掘的西汉帝陵之一,有比较完整考古资料。1982年秋季至1985年夏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开展了对汉宣帝陵和孝宣王皇后陵的陵墓、陵园、寝园及杜陵的陵庙、陵邑、陪葬坑和陪葬墓的考古勘查;并对帝陵陵园东门、北门遗址(二、三号遗址)和寝园的寝殿、便殿遗址(一、五号遗址),孝宣王皇后陵陵园东门遗址(四号遗址)和寝园的寝殿遗址(六号遗址),杜陵一、四号从葬坑(K1、K4)进行了考古发掘。

杜陵于1956年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西安市市长办公会议决定成立西安市杜陵保管所,开始对杜陵实施有效保护和管理,管理所成立后对杜陵遗址实施了有效的管理工作,有力的保护了杜陵文物遗址。

由于杜陵遗址范围大,又处在城市建设的边沿地带和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区域之一,其保护利用程度与文物保护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差距较大,保护工作中仍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促进区域文物保护、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妥善协调遗址保护区内的各项建设的基本关系,充分发挥文物遗址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其在区域发展中的首要功能就是作好文物遗址保护。只有作好文物遗址保护工作,才能使本区域在今后发展中更具有独特性;只有作好文物遗址保护工作,才能使本区域在今后发展中更具有文化性;只有作好文物遗址保护工作,才能使本区域在今后发展中更具有魅力。作好杜陵文物遗址保护并使之可持续和谐发展更是实现西安“四化”理念中的人文化的具体体现。

2.园林绿地功能

绿地与古文化遗址结合是保护文物遗址的主要模式之一,也是西安城市绿地系统的显著特色之一。绿地系统与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机结合,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众多的绿色休闲空间,重要的是更好保护了文物遗址的本体和历史环境风貌。杜陵以其独特的生态优势、区位优势在未来西安城市绿地系统中将承担更为重要的角色,也势必成为建设“生态化”西安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杜陵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实施,不仅能有效的保护历史文化遗址,而且能较好的改善西安生态环境质量。杜陵区域的保护开发建设应突出生态效益,保证遗产资源的永续利用,形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融合。

3.户外休闲功能

随着西安城市人口的增多、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户外休闲活动的空间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城市已有的园林绿地空间有限,不能满足人们的户外休闲需求。杜陵在遗址文化、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其规划建设完成后必将为西安城市居民提供一个高品位的户外休闲旅游主要目的地。由于杜陵生态建设中企业的参与是杜陵区域生态建设、旅游项目和文物保护等工作具有一定的市场属性,只要政府引导正确、管治得当,杜陵肯定能成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文物保护与生态绿地建设的典范,也是西安“四化”理念市场化的客观要求。

4.人文旅游功能

建设“国际化”、“人文化”西安的主观要求与杜陵历史文化遗产的客观地位,有条件把杜陵区域建设成西安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旅游目的地的主要组成部分。让国内外游客通过杜陵的游览,从特定的方面了解中国社会演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古代中国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这不仅会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增加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与融合,而且能促进经济技术、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国际合作,带动城市建设、相关经济领域和服务业的发展。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