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1 展示的目标与原则
1.展示目标
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展示杜陵遗址与文物是杜陵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杜陵遗址的价值和空间布局,杜陵遗址展示具体目标如下:
通过杜陵遗址和文物的展示,让人们领略汉代帝陵中雄浑古朴、博大精深的文化氛围,体会帝陵“唯我独尊”的皇家气势和“抱残守缺”的历史沧桑感;
通过杜陵遗址和文物的展示,提高公众对影射着古代先民的创造力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陵园遗址的认识,从而为遗址的保护奠定群众基础。
通过杜陵遗址和文物的展示,宣传和普及考古和文物保护知识,提高全民是文物保护意识和水平,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通过杜陵遗址和文物的展示,增长人们的历史文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2.展示的原则
依据杜陵遗址的不同类型和空间分布结构,杜陵展示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风貌协调原则
注重陵园的格局和历史环境风貌,维护陵园的肃穆庄严;展示与配套设施的设置应与陵园格局和环境风貌相协调。
(2)原址展示原则
依据文物遗址的特点、内容和规模,实施原址展示,真实反映历史原貌,依据陵源的道路格局与游赏需求因素进行有效组织,合理展示文物和遗址。
(3)容量控制原则
应根据文物遗址的特性和环境容量合理确定游客规模,进行区片游客容量控制,防止因游客太多而损害文物遗址及其环境。
(4)科学标识原则
建立科学的标识、解说系统,普及文物遗址保护的科学知识。
8.5.2 展示内容
1.汉杜陵的整体规模与格局
汉杜陵雄踞高台,坐西向东;陵园以帝陵为中心,四角拱卫,南北对称,东西相连,布局规整,结构严谨。恢复陵园内的汉代夯土路,运用道路和绿化展示西汉帝陵陵制的宏大格局。控制和保持陵墓封土之间、陵墓和陵邑以及司马道的通视关系。
通过园林绿化等标识解说系统,展示陵园格局,包括城垣、城门遗址、司马道、陪葬坑和杜陵庙等遗址。
2.寝殿等建筑遗址
通过地上建筑模拟、植物模拟等方式,再现历史风貌,使人们想象和体验汉代陵园祭祀建筑规模和形制。
3.陪葬墓区
通过植物绿化显示标识、局部陪葬墓发掘展示等方式全面解释和展示西汉社会的陪葬墓等级制度。
4.杜陵邑
通过植物绿化标识、局部环境模拟展示、虚拟成像展示等综合手段展示汉代陵邑的规模和格局,活化再现西汉社会生活场面。
5.出土文物
主要展示杜陵已经发掘出土的文物,分为两部分展示,一是在博物馆陈列展出,二是结合考古的抢救性发掘,文物现场展示。
8.5.3 展示功能分区
1.陵园遗址展示区
对帝陵和王皇后陵墓、陵园采用植物隔离保护与标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保护与展示。对于封土保持现有的形态,选择适宜的草本植物,加强绿化固土;加强排水系统建设,解决自然侵蚀问题;设置标识牌,标明封土的构造、尺寸和文化背景;考虑到未来帝陵考古发掘的可能性,为考古和建馆工程留有余地。
寝园是杜陵的一处重要建筑遗址、是汉代陵园祭祀的一个重要标志和象征,也是陵园的观览活动主要场所。应有步骤的采用植物地面标识或揭露展示的方式展示其历史原貌,诠释陵园的宏伟建筑艺术及盛汉文化。宣帝寝殿采用遗址上面覆土,对遗址进行复原展示,便殿采用植物绿化和建筑遗址综合展示;而王皇后寝殿采用植物绿化标识,便殿采用遗址上面覆土,对遗址进行复原展示。
城垣遗址应覆土覆盖保护,采用灌木和草本植物绿化保护隔离,展示其格局。对于陵门采用松柏标明其原始位置,设置标识牌;而东门为杜陵陵园的正门,依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和对东门遗址进一步考证,采用原址展示独特的陵园东门遗址。
恢复汉时的杜陵司马道,在遗址上覆土保护,以沙石铺路,路两侧种植松柏等高大乔木,强化整体格局。
对王皇后陵园的东北角楼遗址进行发掘展示。
2.陪葬坑展示区
对杜陵陵庙和陪葬坑进行抢救性保护,采用铺砌块石、卵石标识,从颜色、肌理与周围绿化加以区别;设置标识牌,标明陪葬坑和陵庙的构造、尺寸和内涵,展示其空间格局及其与帝陵的关系。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对陪葬坑进行部分发掘,修建地下或半地下陈列厅2座,运用现代的高科技手段进行隔离保护展示。
3.陪葬墓展示区
对有封土和无封土的陪葬墓外围设置绿化圈,覆斗型的设置方框,圆形的和无封土的设置圆圈,同时对封土进行绿化,对于墓主已考古考古确认的,要进行标识牌说明,通过植物绿化等标识解说系统,展示封建等级制度。
根据实际情况,结合陪葬墓的抢救性发掘,规划其内重点展示40号、41号、53号、54号、73号、118号陪葬墓。
4.陵邑展示区
由于陵邑被绕城高速分隔成两部分,陵邑格局已被破坏,规划对保护区内陵邑的大部分进行绿化,对陵邑城址覆土,表层种植草本植物,城址外延5m种植宽30m的高大乔木绿化带,设置标识牌,说明陵邑的基本情况。应充分挖掘陵邑所具有的隐性文化,在陵邑区展示汉都市文化。
5.遗址展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