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13、雨果与他的《悲惨世界》

说起雨果,中国的读者都会有一种亲切感,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巴黎圣母院》、《九三年》为中国读者所熟悉,更重要的是在1860英法联军侵华,火烧圆明园时,雨果给联军的一位军官写了一封信,痛斥了他们的毁灭行为,称他们为强盗,为中国文明的被损害而痛心。他的这一行为所表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也正是贯穿于他一生的写作的主要精神。可以说,人道主义精神正是雨果在他的所有的作品中想要表达的主要思想。

雨果出生于1802年,这位似乎命中注定的文学少年,在15岁时他的诗作就赢得了学院“不朽者”们的称赞,他的文学道路可谓是一帆风顺。他的诗集《颂诗集》获得了路易十八的青睐,而此时雨果才仅仅20岁。此后他迅速地在成功之路上走下去。1827年发表的诗剧《克伦威尔》及序言,使他一举成为法国浪漫派的领袖;1831年出版的《巴黎圣母院》,令他登上了历史伟人的宝座,同歌德和莫里哀一样不朽;他从1831年开始陆续问世的四部诗集《秋叶集》、《黄昏之歌》、《心声集》以及《光与影》,表达了作家以及整个时代的心声。1862年雨果出版了他最伟大的作品《悲惨世界》,它勾勒出的苦难人生,读后令人不由潸然泪下。

《悲惨世界》是部大部头的书,共分五部,分别叫《方汀》、《柯赛特》、《马吕斯》、《卜吕梅街的儿女情和圣德尼街的英雄血》、《冉?阿让》,除第四部外都是以该部的主人公名字来命名,整部《悲惨世界》都是围绕他们来展开的。冉?阿让是《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在他的身上,雨果倾注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悲惨世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描写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命运,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猛烈抨击了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全面反映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社会政治生活。小说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到了20世纪,它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同样吸引了无数的观众。

1885年,雨果逝世。法国人民为这位伟大的诗人举行了国葬,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