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猿猴传说中,抢婚型传说是占有较大比例的部分。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其他方面的内容,它们涉及对猿猴多种习性的说明与解释。如果说,神话中的猴所展现的是一种光明磊落、坦荡无私的高大英雄形象,抢婚型传说中的猴主要是以异类面目出现的一种敌对者形象,它们的形象均表现出一种类型化的特征,那么,其他各种有关猴的传说,则已经开始从多方面描绘猿猴丰富多样的个性特征、并表达人们对于猿猴认识的复杂性了。我们先来看一个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被记录的猿猴传说:
东晋时,大将军桓温率军入蜀,途经三峡,部下有一个人捉获了一只幼猿。当他们乘船继续前进时,母猿沿着江岸一路哀号,追赶船只。一百多里之后,母猿竟然从岸边悬崖跳上船来,立刻便气绝而亡。众人用刀剖开母猿之腹一看,但见其肠全部断裂成了一寸一寸的小段!桓温听说了这件事,十分愤怒,当场下令废黜了那个捉幼猿的人。
这则传说,便是“肝肠寸断”这一典故的来历。它为我们所揭示的,是在作为兽类的猿猴中间所存在的、令人震撼的母爱。在母猿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丝毫不逊于人类母亲之慈爱的伟大精神。与这种母爱相对应,另一则以说唱形式来讲述的传说故事,又表现了猿猴之子对于母亲的孝顺之情:故事开头讲,王禅老祖让徒弟孙膑看管桃园。有一天老祖发现仙桃缺了数,便气愤地打了孙膑一顿。孙膑再次来到桃园,终于捉住了偷桃的“猴白猿”,手持宝剑便要把它斩首。
“你要让我说句话,死后不屈冤;你要是不让我说句话,死后有屈冤。”
孙大仙用手擎住了斩仙的宝剑,
说道:“你上一回偷桃这一个,挨得我恩师拳打脚踢这一番。”
猴白猿跪下连把孙老师喊:
我就是让你说句话,你有什么理由对我谈;
我就是让你说句话,我再斩你也不迟晚。
“孙老师我家里倒有九十的母,大病临身在身间,”
她一心地倒要用仙桃餐,我万般到了无极奈,我偷桃到了你桃园。
我母亲吃了仙桃这一个,病体好了一边边(一半)。
她一心地还要用仙桃餐,我万般到了无极奈,二番偷桃到了你桃园。
你要杀了白猿他,母亲洞中盼儿还;
要是白猿死在桃园里,母亲死在洞里边。
叫声孙老师你要是饶了俺,俺一辈子忘不了你的好心田。
孙膑听了猴白猿的话,觉得它是个孝子,于是为它松了绑,又摘下一对仙桃,要猴白猿拿回去孝敬老娘,并且叮嘱它:
“……你母亲吃桃好了病,你永远别上我的云蒙山,”
你母亲吃桃病不好,复返身子进桃园。
你上一回偷桃这一个,我挨了恩师拳打脚踢这一番;
这一回给你摘上桃一对,豁上挨恩师这一顿。
猴白猿接过仙桃这一对,万宝囊里来盛好,磕起头来好比鸡啄米:
“永远忘不了俺孙老师的恩情重如山。”
说道“白猿你赶紧离桃园。要是我的恩师来到了,你想逃走万里难。”
白猿听了这句话,一阵子轻风钻了天。
上面这段叙述,提到白猿时以“猴白猿”相称,反映了民间对猿与猴并无明确区分的一种认识。白猿偷桃的细节,则涉及人们认为猴喜食桃的普遍观念。我们在前文已经介绍过,猿猴大都为杂食性动物,且其食物多以野生植物为主,它们喜吃包括桃子在内的各种果实,应该属于自然的习性。但是,猴的这种自然习性,又被人们同桃所具有的象征内涵相结合,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意义。在民间传统观念中,桃历来被认为是具有辟邪、喜庆意义的事物。据王充《论衡》引《山海经》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可见,早在先秦(或更古)时期,桃木就已经被视为可以辟邪的神物了。直至今天,在许多地区的民间信仰活动中,这种情况也仍然有所保留。同时,桃甜美丰茂、色泽鲜艳的果实,也在很早就被认为具有增福、益寿的功效,如《神异经》云:“东方有树,高五十丈,叶长八尺,名曰桃。其子径三尺二寸,小核味和,和核羹食之,令人益寿。”有关西王母的神话则讲:王母每做寿,即在瑶池设蟠桃会宴请众仙,而蟠桃是可以延年益寿的神物。与此相关而形成的用桃祝寿习俗,在民间流传久远,长期盛行,作为福寿象征的寿桃,始终是祝寿活动中常见的重要吉祥物。如此富于象征意味的桃,同猴相联系的时候,便往往使得猴形象也具有浓烈的喜庆意义。民间常说的“灵猴献寿”或“金猴献瑞”,主要就是指猴献仙桃的意象,这种意象,也是民间年画、剪纸等艺术中常常表现的内容。在人们的观念中,猴既喜食桃,又灵巧机智,它们必然是生活在仙桃遍野的环境里,从祈福求寿的心态出发,人们设想着猴一定能够献来神话中具有长生不老功用的仙桃。这样,猴形象与桃相结合,便构成了一个祥瑞、喜庆的象征。而在有关猴的话题中,只要涉及祥瑞的主题,也常常会出现桃的形象。
在上引传说中,“猴白猿”为了孝敬病重的老母,冒险偷桃,表现出的完全是一个孝子的形象。在它以及前一传说中的母猿身上,都体现出了一种浓厚的人情味。这使得作为兽类的猿猴,由于具有为人类所崇尚的美德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人的认同――桓温被母猿感动因而废黜捉幼猿之人,以及孙膑感于白猿的孝顺而赠之仙桃,都说明了这一点;同时,人类社会的伦理与亲情,也借助一种比拟的方式得到了一次强化式表达。
以上两则传说所表现的,都是猴受人尊敬和喜爱的正面形象。与此相反,还有不少传说,则表现的是猴被人嘲弄或嫌恶的行为特征。例如,传说《猴的额头为什么凸出来》讲道:
传说猴子和蚂蚱都是庄稼人的敌人。猴子掰玉米,踏谷地,勒谷穗。蚂蚱吃菜叶,啃瓜藤,都不得人心,庄稼人就骂它们是坏东西,骂得多了,猴子与蚂蚱都向人们表白自己,把所做坏事都推给对方。慢慢地它们之间就有了矛盾,经常吵骂,甚至大动干戈。
一次,它们各自准备了三天三夜,数百名猴子在猴王的率领下,很早就提着木棒气势汹汹地来到了草坪……只听得“嗖嗖”、“刷刷”一阵声响,数千只蚂蚱从草丛里钻出来,一齐飞到猴子的脑门上、鼻尖上、眼皮上。猴子一惊,急忙挥起木棒,“噼噼啪啪”地舞打起来。机灵的蚂蚱不断地飞舞、跳跃,猴子也把木棒舞得团团转。蚂蚱飞到哪,打到哪,直打得猴子兄弟鼻青脸肿,全身青一块紫一块的。猴王看到这样打下去不行,就心生一计,马上向蚂蚱求饶认输,收兵回营了。但暗中猴王派一只猴子跟踪蚂蚱行动,见蚂蚱钻进草堆过夜了,就放火烧了草堆,一下子就把这群蚂蚱全部烧死了。猴子在猴王的指挥下把烧死的蚂蚱从灰里翻出来全部吃光。
谁知,过了好一会儿,猴子的肚子就咕噜咕噜翻腾起来,接着就哗啦地拉起肚子,一连几天都是吃进去的少,泄出来的多。几天不见好转,猴王无法,只好派出儿孙们四处寻药医治。
因为猴子平常无法无天,欺弱伤小,周围动物都恨它们……猴子又去求农夫。农夫……看到猴子这种可怜相,认为它们也是天底下的一种动物,不能让它们死光,便把知道的药方告诉了它们。
猴子们听了农夫的话,就去剥扫把苗的芽尖吃,只吃了三次,就全好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猴子凸起的脑门,凹进去的眼窝,据说都是拉肚子变成的。因此,猴子恨透了蚂蚱,直到现在,只要一见到蚂蚱就“吱吱”嘀咕着扑打。
这则传说反映了猴同农业民族之间直接的利益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对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人群来说,如果其生活环境周围有猴子生存,便难免要常常受到它们的骚扰,如上引传说所讲,猴子会践踏、攀折生长中的农作物,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的危害。从这方面说,猴子可以称得上是庄稼的敌人,农业人群要不断地与它们做斗争,以防止更大的破坏。因此,人们自然会对猴子有一种怨怼乃至憎恨的情绪,这就导致形成了以上这类以反面形象出现的猴子传说。但另一方面,猴子顽皮灵动的性格、酷肖人类的形貌举止,又往往使人难以对它们产生“不杀之则不甘心”的彻底仇恨,相反,在对它们怀着恼恨的同时,却总是抱着一些仿佛对待顽皮儿童的不为已甚的情绪,这正是上述传说中的猴子既让人感到气恼、又有些哭笑不得的原因所在。
流传在台湾鲁凯族的《猴子与穿山甲的故事》,则讽刺了猴子在能力和智力方面的局限,传说讲:一天,一只猴子和一只穿山甲因为无聊,便比赛挖地瓜,结果穿山甲挖到很多粗大的地瓜,猴子却什么也挖不到。它按穿山甲教的方法“打打手指头再挖”,却直到把手指头打肿也没有用。结果它们烤地瓜时,穿山甲自己吃的是粗大的地瓜,而把小的给猴子吃。后来它们又去摘果子,猴子爬上树,挑好的果子吃,穿山甲爬不上去,就叫猴子摘一颗给它。猴子把一颗果子在自己胯下擦了擦之后,才扔给穿山甲,还暗中嘲笑穿山甲:“你在吃我的大便。”接着它们决定玩互相放火的游戏。穿山甲先玩,它钻进一个茅草很密的地方,然后向下挖,藏在地底下躲过了大火。换猴子玩时,它问穿山甲怎样躲过大火,穿山甲骗它说:“躲在茅草里,爬伏在地上,就不会有问题,火是向上烧的。”猴子按这种方法去做,结果被穿山甲放火烧死了。故事在结尾加上了对猴子与穿山甲习性的解释性说明:“因为玩火,穿山甲逃得过,而猴子逃不过,被烧死了。所以,猴子的后代与穿山甲的后代到现在还彼此仇视着对方。”
有的传说,讲某些人由于品行不好而受到神异力量的惩罚,最终变成了猴子。例如,海南岛黎族流传的《猴子的故事》讲道:有一个奥雅(相当于汉族的地主之类)养有一个女工仔。女工仔每天从早到晚干着沉重的活,却经常受奥雅的虐待。一天她挑水时坐在河边哭泣,惊动了一位老仙人。老仙人用法术把她变成了一个十分美丽的姑娘。奥雅见了女工仔的新相貌,格外羡慕,向她追问出了事情的缘由。于是奥雅两公婆也扮成打水的工仔,坐在河边假装哭泣。老仙人来了,给他们施了同样形式的法术。等奥雅两公婆回到家里时,却发现两人都变成了猴子。后来女工仔又遇见老仙人,老仙人教给她赶走奥雅两公婆的方法。于是,她把两块石头烧红放在奥雅两公婆经常坐着吃饭的地方。两只猴子往上一坐,立刻烫得咿咿呀呀暴跳着逃到深山里,再也不敢回来了。相传猴子P股上两块硬硬的红茧,就是那时候留下的。四川阿坝州的羌族传说《猴儿坡》则讲:茂县光明乡乡政府对面的半山一带,叫做猴儿坡,那里有一座岩石,很像一只猴子蹲在那里,它的来历,同早年间住在这里的两弟兄有关。这两弟兄,老大心狠又好吃懒做,老二善良又勤快。他们分家时,老二只分到一亩地和孬种子,因此,尽管他很勤快,播种之后,田里却只长出了一棵玉米苗。在老二精心照料下,到秋天时,玉米苗结出了一包粗大的玉米。老二便又在旁边搭了个棚子来看守它。八月十五的晚上,老二依然睡在棚子里守着玉米。半夜,他被一阵吵闹惊醒,发现地里坐着老熊、野牛、野猪等动物。老熊掰下那包玉米放在地中间,念了两遍“玉米大仙快显灵”,结果出现了一桌酒席。动物们高兴地饱餐了一顿。月亮快落坡时,老熊把那包玉米放回到玉米秆上,然后,都上山了。天亮后老二把那包玉米拿回家,照着动物们的做法,也变出了酒席,还有金银财宝。老大从老二那里问明了事情的经过,便也去长满野草的地里胡乱种出了一棵瘦小的玉米苗,并在八月十五的晚上去地里看守。半夜过后,动物们又来了,它们怨这年的玉米没有种好,因而玉米大仙不拿东西给它们吃,于是决定教训老大。老熊拖过老大,说:“你这么懒,干脆变个懒猴算了。”然后对他吹了一口气,老大马上就变成了一只石猴。
这些传说都表达着这样的观念:即人如果在道德品行方面过多偏离了社会的规范,那么他就会变成猴子。显然,猴子是被看做同人类在贵贱高下方面存在着绝对差别的兽类,是非但不能为人类社会所认同、甚至反而要被摈弃的异类。在这里,猴子成为道德品行丑恶或堕落者的贬义的象征,它与人在外形上的相似,则成为一种对立鲜明的讽刺,从而使得把人从本质上与兽区别开来的道德伦理准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
也有一些传说中,猴子充当的是主持正义者或人类帮助者的角色。例如,传说《猴子观海》讲:黄山美景“猴子望海”中的石猴,相传是孙悟空由石猴炼成活猴后遗下的原身石头。很久以前,大海、小海两兄弟逃难来到这里。他们不辞劳苦,辛勤开荒,吃苦耐劳的劲头,感动得山坡上的一些小猴子也来帮他们干活。十年下来,他们开了许多田,种上了大片的水稻,丰收之后,便常常周济穷人。贪心的大财主臧员外妄图霸占这些田地和茂盛的稻谷,谎称那些地全是皇上封给他的,还抓走了小海,要大海用数千石的米来“交租换人”。一筹莫展的大海在伤心万分之际,石猴托梦给他,说在自己身边的石头底下可以挖出金子。大海依言去做,果然得到了金子,便拿着去交给臧员外。臧员外从大海口里问清了金子的来历,便放了小海,和管家拿着镢子、麻袋来到石猴身旁,从它脚边的石头下,拼命地挖出了很多很多黄金。结果他们的行为激怒了石猴,它站了起来。一时间飞沙走石,把两个贪心的家伙砸成了肉饼,还淹没了臧员外的房屋田园。而大海兄弟和其他人的田地房屋却丝毫没有受到损害。又如苗族史诗《溯河西迁》讲:当年苗人的祖先在向西迁徙的途中,遇到了种种的困难。有一次,他们走到一个断崖脚下,那里的山口被老树古藤封锁缠绕,挡住了去路。这时候,他们看见崖顶枝头和古藤上攀缘着一群猴子,便解下自己的头巾和绑腿。猴子跑过来帮忙,用这些头巾和绑腿把他们拉上了山崖顶。
可见,各种有关猴子的传说,从多方面、多角度表现了人们对于猴的认识和态度,其中的猴形象也因而呈现出一种丰富复杂的特征。它们或者具有与人类相通的情感,或者体现着古神话时代神奇英雄的气质,或者是自食其果的可怜虫,又或者是品行不端者的化身……而这种状况的形成,又正是人们传统观念和现实经验多种因素发挥影响的结果。
总之,作为一种被讲述者和听众都认为具有较高真实性的口承文学,关于猿猴的各类传说,集中反映了人们力求探明与自己具有很大相似性、在生活中十分熟悉、并在古老神话中具有极高地位的猿猴的各种性情、特征及其来历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