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12 姥姥的剪纸

  教材分析

  “题解”

  剪纸,一般说来,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民间工艺,也就是用纸剪成人物、花草、鸟兽等形象,手艺相当精巧;二是指剪成的工艺品。

  本文以“姥姥的剪纸”为题,中心词“剪纸”显然是描写对象;修饰语“姥姥”告诉我们,文章所写的剪纸与姥姥密切相关。揣摩题意,是写姥姥的剪纸技艺精湛呢,还是写姥姥剪出的成品富有特色?恐怕二者密不可分,既写人物的技艺,也写剪纸成品,并且赋予某种思想意义,给人以美的感受和深刻启迪。

  本文原题是“祖艺”,是指祖宗遗传下来的技艺,还是指别的什么?表意不够显豁,也有欠明确。改为“姥姥的剪纸”,既突出了剪纸,又带出了人物,故事于是扣题展开。如此修改有必要,也改得好。

  “结构分析”

  这篇课文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间动情有趣的故事,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

  全文十三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简要介绍姥姥剪纸手艺精湛,并且有求必应。

  先点示姥姥的“劳作”广受欢迎。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上了姥姥的剪纸,暗示了姥姥的剪纸既多且好。

  接着写姥姥剪纸无所不能,所以受到人们的称赞。这里突出了姥姥剪纸技艺很“神”。

  再写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屯子里任谁前来求剪纸,姥姥总能让他满意而归。

  ——这里的简要介绍,体现了姥姥在剪纸方面的两个特点:无所不能,有求必应。

  第二段(第四至六自然段):叙写“我”故意刁难姥姥剪窗花,揭示姥姥熟练剪出“喜鹊登枝”的由来。

  先写“我”捂住姥姥双眼,让她剪窗花,姥姥剪出了使“我”服气的“喜鹊登枝”。

  接着写姥姥能在捂住眼睛的情形下剪出“喜鹊登枝”的关键是“熟能生巧”。

  再补叙姥姥能熟练剪出“喜鹊登枝”的缘由,这是长期实践形成的。

  ——这一段的重心是“熟能生巧”:捂住眼睛也剪得好,原因是“熟能生巧”,而这“熟能生巧”怎么来的?日积月累,不断实践啊!

  第三段(第七至十二自然段):叙写姥姥剪出兔子老牛图样,点示其深刻寓意。

  一是兔子骑在老牛背上——姥姥属牛,“我”属兔,寓意是姥姥爱“我”甘作牛。

  二是老牛兔子草地啃青草——姥姥和“我”是亲属关系,寓意是和谐同处亲情深。

  三是兔子老牛的各种图样——兔子玩耍,老牛干活,寓意是姥姥勤劳“我”贪玩。

  ——这一段围绕老牛兔子图样,各有侧重地表达寓意:姥姥爱“我”、一家和谐、姥姥勤劳,都凝聚着深厚的感情。

  第四段(第十三自然段):叙写“我”上学后越走越远,姥姥思念“我”,“我”也怀念姥姥的浓浓亲情。

  先点“我”越走越远的现实;

  接着写姥姥寄来剪纸表达思念之意;

  末点“我”不忘家乡,怀念姥姥的一片深情。

  ——这一段突出了“我”儿时就熟悉的老牛兔子草地相联图解,表现了“我”和姥姥之间深厚的感情。

  简介姥姥“喜鹊登枝”老牛兔子思念永远,这四个部分都围绕着“剪纸”展开,可以说是一线贯穿,情意交融,十分紧凑。

  “字词推敲”

  课文第一段用上了三个成语,发挥了各自的重要作用,是作者精心提炼出来的,我们要揣摩推敲,理解其中的妙用:

  “心灵手巧”。这是对姥姥剪纸的总的概括,表现了姥姥人既聪明,手艺也精。

  “无所不能”。这是表现姥姥剪纸样样精通,技艺不凡。

  “有求必应”。姥姥剪纸很有名气,自然有人上门求索,姥姥热情服务,满足人们的要求,表现了她的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一般说来,成语浓缩概括,含意深刻,作者巧妙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既突出了姥姥的剪纸技艺不同一般,又揭示了姥姥的为人处世是“广结善缘”,给了读者美好印象。

  “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这一句里描写兔子和老牛的不同情态,选用了一系列不同词语,十分贴切传神,而且含意丰富,耐人寻味:

  写兔子用了“蹦跳”、“奔跑”、“睡觉”、“玩耍”,写老牛用了“拉车”、“耕地”、“干活”。细一推敲,差不多是两两相对的。兔子象征“我”,老牛象征姥姥。兔子天性活泼,也爱睡觉,老牛生性勤劳,岂不是表现了“我”童年时代的活泼好动和姥姥的劳作不辍?“玩耍”和“干活”是对兔子和老牛的概括,体现了兔子的特点和老牛的优点,实质上是“我”和姥姥的艺术象征,富有深刻寓意。

  “句子含义”

  姥姥用指头点了一下我的鼻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我”捂住姥姥的双眼,刁难姥姥剪窗花,姥姥不用眼睛看就剪出了形象生动、疏密尽致的“喜鹊登枝”,“我”却耍赖,这时姥姥说了这一句话,大有深意。“熟能生巧”,这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从中找到窍门。姥姥为什么如此熟练?下面的“总剪”二字透露了端倪,因为老是不断地剪,岂能不熟练?后面所写的“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就是对“总剪”的内涵生动而具体的说明。“手都有准头了”,因为“总剪”,再熟练不过了,日久天长,剪起来就心中有数,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要注意什么,剪起来得心应手,岂不是有了“准头”了?姥姥的话是经验之谈,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勤练不止,这便是话中寓意啊!

  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这句话是对姥姥剪纸十分熟练,掌握了诀窍,所以剪起来干脆利落,手到成功的热情赞扬。这一句巧妙地运用了比喻,以姥姥的手就是眼睛比喻她手的十分灵活,剪纸的动作非常准确,丝毫不差,而将剪刀比作她延长的两根手指,表面上写剪刀这一剪纸工具,实际上也在映衬姥姥手指灵活,剪起来得心应手,熟练自如。这一句总的讲,在于赞美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精湛,令人佩服。

  “语段理解”

  本文末了一个自然段表达了“我”和姥姥之间的思念之情,突出了“我”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姥姥难以割舍的深情,必须体味理解:

  第一句表明“我”上学而离开姥姥了。“小学、中学、大学”,表面上写“我”上学的阶段,骨子里是破折号后的内容——“越走越远”,离姥姥也越来越远,不再是童年时代的依恋膝下,含有无可奈何的怅惘之意。

  接着写姥姥对“我”的思念。“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不断”二字传达了姥姥时时刻刻惦念着“我”的意思,大概每当思念就要寄出剪纸了,可见寄得很多;尤其是突出其中一幅剪纸,老牛注视着小兔子,老牛是“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加上熟悉的草地联结,传达了姥姥对“我”深深的思念之情。

  最后是写“我”的梦和忆:“梦”见的是家乡的窗花和田野,“忆”及的是姥姥的剪纸声,梦和忆都给“我”带来了温馨和甜蜜,表现了“我”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姥姥的深情,句中的“无论何时,无论何地”起到了强调作用,表明“我”尽管远在异地他乡,但时时处处无不思念家乡,思念姥姥,真是情浓意更浓啊!

  “写作特色”

  借剪纸来写人传情,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色。

  本文表面上是写剪纸,实际上借剪纸来写人传情——

  姥姥心灵手巧,她的剪纸“无所不能”,而且“有求必应”,岂止技艺精湛,更是她乐于助人、心地善良的体现。

  姥姥能蒙着眼睛剪出活灵活现的“喜鹊登枝”,固然是她手艺高超的证明,更重要的是“喜鹊登枝”里寄托着她图个吉利的心愿,更是她长期剪练、不辞辛劳的艺术结晶,岂不映现了她渴求吉利、孜孜以求的为人吗?

  姥姥给“我”剪了一幅又一幅老牛兔子图样,这些图样里其实融进了姥姥对“我”的关怀喜爱之情,融进了姥姥的一家人团聚亲和的心愿,融进了姥姥希望小孙孙有如兔子般活泼而自己甘作老牛的情操。

  尤其是末了,姥姥寄剪纸以传意,更是表现了她对小孙孙思念不已的情意……

  托物写人、借物寄情,这是古今中外许多作家喜欢运用的写作手法,从本文可见一斑了。(葛丽莉)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在进行本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时,我们根据课文特点、作业的相关提示及《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注意考虑到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欣赏剪纸。

  课文题目是“姥姥的剪纸”,说明作者对姥姥的剪纸情有独钟,印象深刻,洋溢着赞赏和自豪之情。姥姥的剪纸怎样呢?在学生初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不妨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欣赏。①题材广泛。从“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可知。②栩栩如生。课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点明的:“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③富含深意。姥姥的剪纸,每一张都能表现一个“主题”。有人开口索要,姥姥关心的是:“派啥用场?往哪儿贴?”“庄稼人都图个吉利,姥姥对‘喜鹊登枝’最熟悉不过了”;小兔子骑老牛的图样,表现了“我”的顽皮,姥姥的温顺,祖孙的和谐,等等。学生欣赏了姥姥的剪纸,就可以为顺利地认识姥姥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认识姥姥。

  姥姥剪纸题材广泛,栩栩如生,富含深意。在欣赏了姥姥的剪纸之后,学生会迫切地希望知道:姥姥是一位怎样的人?为什么能够剪出“心灵手巧的劳作”?答案在哪里?还是引导学生去朗读,去感知,去体会,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事实上,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只要学生能够说得有理有据,读得出作者对姥姥的由衷敬佩和深切怀念。如,姥姥是一位“心灵手巧”的人,理由可以是:“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无所不能。”“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大小疏密无可挑剔。”“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等等。姥姥还是一位“广结善缘”的人,因为“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慈祥的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姥姥是“温顺的老牛”、“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敦厚的老牛”。学生读懂了这些,就容易也像作者一样,敬佩、怀念姥姥了。

  3. 理解词句。

  本篇课文后的练习题中,第三题要求结合上下文理解“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这四个词语;第四题要求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体验说说对“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学段(5—6年级)中明确指出,“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所以,教学本篇课文,必须舍得花时间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上下功夫。值得注意的是,理解重点词句,固然要明白其字面的意思,但更要体会其内涵。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的“调皮蛋”、“刁难”、“挑剔”、“耍赖”等,其实是表现了姥姥的“温顺”、“敦厚”,衬托了她的心灵手巧、技艺精湛。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重点词句,学生才能够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思路提要”

  教学本篇课文,可按这样的思路进行:1.初读感知;2.欣赏剪纸;3.认识姥姥;4.质疑问难;5.练习深化。

  “过程揭示”

  一、 初读感知

  1. 揭示课题,指名读一遍。

  2. 姥姥指的是——外祖母(母亲的母亲,外婆)。

  3. 说说对题目的理解,并推测课文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1) 姥姥的剪纸有什么特点?

  (2) 姥姥是怎样的一个人?

  (3) 作者为什么要写“姥姥的剪纸”?

  4.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用心听,注意生字的读音及长句子的停顿。

  5.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6. 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7. 朗读思考:哪些自然段讲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可以合并起来?

  8. 学生默读思考后,同桌间进行交流。

  9. 指名说说全文共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适当点拨。

  (1) 第一至三自然段:姥姥擅长剪纸,广结善缘,有求必应。

  (2) 第四至六自然段:姥姥完成“喜鹊登枝”。

  (3) 第七至十二自然段:姥姥剪制“老牛与兔子”。

  (4) 第十三自然段:姥姥思念“我”,“我”想念姥姥。

  10. 请学生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先概括写姥姥心灵手巧,接着通过叙写姥姥剪制“喜鹊登枝”和“老牛与兔子”的情况,表现出姥姥的心灵手巧,最后写“我”时常思念姥姥。

  11. 学生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 欣赏剪纸

  1. 课文里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姥姥的剪纸?请分别找出来,朗读体会剪纸的特点。

  2. 学生朗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体会相应的特点。

  3. 学生四人小组里讨论交流。

  4. 了解学生朗读感悟情况,并随机点拨,引导欣赏姥姥的剪纸。

  (1) “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这个句子写出了姥姥的剪纸内容广泛,题材多样,也说明了姥姥的确是剪纸行家,“无所不能”。

  (2) “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句话生动地说明姥姥的剪纸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突出地显示了姥姥“神”——剪纸技艺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境界。

  (3) “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这句话是“我”发自内心的赞赏。由此可知,姥姥的剪纸形神兼备,是完美无缺的工艺品。

  (4) “我抢过来看了,是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

  这句话告诉我们,姥姥的剪纸的确是有“形”有“神”——人能一眼看出“小兔子”和“老牛”,而且看得出“小兔子”是“顽皮的”,“老牛”是“温顺的”。姥姥的剪纸还具有象征意义——“我”是一只“顽皮的小兔子”,姥姥是一头“温顺的老牛”。“温顺的老牛”乐意让“顽皮的小兔子”骑在背上,昭示着姥姥“俯首甘为孺子牛”。

  (5) “姥姥又剪出一幅: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

  这幅剪纸作品中,一大一小、一老一少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似乎显得突兀,但“在草地上啃食青草”,将它们自然地联系起来,又显得是那样的和谐。其实,这件作品也表达了姥姥朴素的情感:希望自己和小孙孙能够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生活着,共同享受自然的美丽、生活的美好。

  (6) “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

  同样是兔子,一样是老牛,但姿态不一,而且很多。这些形象能够让“我”一看就懂,可见它们的确是形态逼真,惟妙惟肖。

  (7) “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这是一幅具有诗情画意的美好图卷。其一,它寄托了姥姥对“我”的想念之情;其二,它显现出姥姥对“我”寄寓厚望,希望“我”能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多长见识,将来生活得更幸福。

  5. 学生朗读相关词语,边读边展开想象,体会姥姥的剪纸是何等的精美,何等的有意义。

  6.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够表现出姥姥的剪纸相关特点的句子,读出赞赏之意。

  三、 认识姥姥

  1. 欣赏完姥姥如此众多的剪纸作品,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2. 指名说一说。

  (1) 姥姥是怎样剪纸的?

  (2) 姥姥为什么能够剪出如此精美的艺术作品?

  (3) 姥姥是一位怎样的人?

  3. 同学们,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中。请在自己朗读思考的基础上,同桌间相互交流,相互提示,相互启发。

  4. 学生自主读悟,同桌互动。

  5. 了解学生朗读感悟情况。

  (1)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

  ① 两个“普普通通”,写出了姥姥剪纸所用的工具和材料并没有什么特别,可以说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然而,在姥姥的手里,“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让人惊奇万分,令人赞叹不已,这无疑是表现了姥姥的技艺精湛。

  ② “翻来折去”,这几乎是人人都会的动作,但姥姥“翻来折去”就出现了奇迹:“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这写出了姥姥见多识广,剪纸前胸有成竹,剪纸时自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换言之,“翻来折去”写出了姥姥的手巧。

  ③ “普普通通”、“翻来折去”、“无所不能”,无不表现了姥姥的技艺娴熟,令人叹为观止,心悦诚服。

  (2) “慈祥的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

  ① 这句话概括地表现了姥姥的特点:“慈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

  ② 建议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将姥姥的特点落到实处。如,姥姥的“广结善缘”,可从这样一些地方读出来:“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任谁开口都行。”等等。

  (3) “姥姥撩起蓝布围裙擦擦手:‘说吧,派啥用场?往哪儿贴?’”

  ① “撩起围裙擦擦手”,含义有三:一是姥姥的活儿较多,家务很杂,时间紧张,从不闲着;二是姥姥动作快捷,做事风风火火;三是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毫不犹豫。

  ② “说吧,派啥用场?往哪儿贴?”一是写出了姥姥性格直率,快人快语;二是写出了姥姥态度认真,了解来人的需要,毫不马虎,决不含糊;三是写出了姥姥技艺非凡,似乎来人所需的剪纸就在“仓库”里放着,伸手就可以获取一样;四是写出了姥姥想他人所想,好像生怕耽搁了别人的时间,耽误了人家的事儿似的。

  (4) “看人乐颠颠地走了,她接着干活儿:洗衣服、纳鞋底、择菜、淘米、喂猪、薅草……”

  ① “乐颠颠”,一方面写出了“有求”者的满意快乐,另一方面写出了姥姥的确做到了“想他人所想”。

  ② “她接着干活……”一是写出了姥姥从没有因为无私地帮助了别人居功自傲、自我陶醉;二是表现了姥姥的勤劳能干,任劳任怨,是一头名副其实的“老牛”。

  (5) “‘你差点儿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姥姥用指头点了一下我的鼻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① 表现了“我”的“调皮”,因为“我”“差点儿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

  ② 表现了姥姥的慈爱。“我”差点儿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可见“我”用的力是多大,但姥姥毫无责怪之言,只是非常小心地“用指头点了一下我的鼻子”,可见姥姥对“我”的疼爱程度之深。

  ③ “熟能生巧”,揭示了姥姥“成功”的秘诀,其实也是在启示“我”走向成功之门的必由之路。

  (6) “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① 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下,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姥姥总是在“剪”,可见姥姥对剪纸艺术的热爱、痴迷程度。这似乎也在启示“我”,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② “剪纸”是姥姥的生活、生命里不可或缺的内容,好像吃差点、穿缺点、用少点都无关紧要,唯有剪纸不可无。

  ③ 这句话照应了前文中姥姥说过的一句话:“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其中的“熟”,亦即“总剪”。

  (7) “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子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①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姥姥的手“巧”。

  ② 充分地表现了“我”对姥姥炉火纯青的剪纸技艺的赞叹之情。

  (8) “她从旧作业本上撕下一页纸,刷刷几下,就剪出一幅图样。”

  这句话中的“刷刷几下”,其一,写出了姥姥动作之迅捷,技艺之娴熟;其二,用事实证明了姥姥“熟能生巧”;其三,有力地表现了姥姥对“我”的关爱之深切,“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用剪纸吸引“我”。

  6. 学生抓住相关词句,朗读体会姥姥的特点,把握人物形象,感悟人物内在的品格。

  7.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

  四、 质疑问难

  1. 学生朗读课文,寻找疑惑之处。

  2. 学生四人小组里交流对疑难之处的理解。

  3. 引导学生共同解决典型的疑难问题。

  “我是个出名的调皮蛋……刁难……挑剔……耍赖……”

  问题:这是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的一段话,其中的“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等,明显含有贬义的成分。如何准确地理解这些词语呢?

  试解:课后练习第三题这样提示我们,“查查词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

  刁难:故意为难别人。联系上下文可知,姥姥剪纸技艺精湛,“无所不能”,人人“啧啧赞叹”,而“我”却“经常变着花样”,总想难住“姥姥”。课文中写道:“一天,我用双手死死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这就是一次“刁难”。

  挑剔:在细节上过分地找毛病。由“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可知,“我”很想在姥姥的剪纸上挑出这样或那样的毛病来:梅枝是不是栩栩如生?喜鹊做到了惟妙惟肖吗?大与小、疏与密、主与次、虚与实……这些关系的处理上完全恰到好处吗?显然,“我”是在“过分地找毛病”。

  耍赖:使用无赖的手段,抵赖。“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这分明就是无理要求、无赖手段。“我”差点儿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还说姥姥“从我手缝里偷着往外看”。所有这些,都让“我”的“耍赖”形象跃然纸上了。

  调皮蛋:指顽皮而机灵的青少年和儿童。“我”的“刁难”、“挑剔”、“耍赖”等,无不充分说明,“我”的的确确是个地地道道、货真价实的“调皮蛋”。

  对于以上四个词语的理解,仅仅到此是浮于浅表的,还应当引导学生“体会表达的效果”。课文的题目是“姥姥的剪纸”,作者着力描写的主要对象自然是姥姥。可作者为什么要花上较多的笔墨,用上“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等词语,来表现“我”的顽皮、淘气甚至于近乎无赖呢?其实,作者运用的是反衬的手法,目的还是表现出姥姥的剪纸技艺,可以说是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应该说,“我”的“刁难”、“挑剔”、“耍赖”,有力地证明了“我是一个调皮蛋”。而“我”越是调皮捣蛋,越是能够显示出姥姥的心灵手巧。其高超的剪纸技艺,非同寻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令人由衷赞叹。另外,“我”的“调皮蛋”形象地突出地表现了“姥姥”的“温顺”、“敦厚”和“慈祥”。

  五、 练习深化

  1.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争取会背诵。

  2. 引读导背:

  (1) 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怎样的兔子——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怎样的老牛——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

  (2) 一头老牛 , 一只 ,联结它们的是一片 。我知道,这是 。事实上,我不管 、 ,梦中总不时映现 和村路两侧的 。无论 ,无论 ,只要忆及那 ,我的 与 就立刻变得 。

  3. “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结合你生活中的体验,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4. 读完本篇课文,你想对“我”的姥姥说些什么?

  “课时建议”

  三课时。

  精彩片段

  师:读完课文第四自然段,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

  生:我觉得“刁难”一词用得不恰当。

  师:为什么?请说说你的理解。

  生:“刁难”多用来指敌人或坏人故意使坏,不让好人顺利地完成任务。

  生:“刁难”就是想坏点子,用歪办法让人难堪。

  师:同学们刚才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谈了自己对“刁难”的理解,应该说基本准确。也可以借助词典来帮助理解。

  生:(翻查词典)

  生:“刁难”的意思是故意为难别人。

  师:“我”是怎样故意为难“姥姥”的呢?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生:“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这分明是在“刁难”姥姥。

  生:双眼被捂住,而且是“用双手死死地捂住”的,肯定是看不到任何东西了。“我”却故意“让她摸着剪窗花”,当然,是为了给姥姥难堪。

  生:明明知道“姥姥”做不到,却逼着“姥姥”去做,这是对姥姥最大的刁难。

  师: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准确、具体地理解了“刁难”的意思。从这个“刁难”,你们读懂了什么?

  生:文中的“我”真的有些不像话。

  生:“我”小时候真不懂事。

  生:说明“我”的确是个“调皮鬼”。

  生:说明我非常淘气、顽皮。

  生:姥姥宽宏大量,一点儿也不计较“我”的无理取闹。

  生:姥姥非常慈祥。

  生:姥姥对“我”是百依百顺。

  师:“我”“刁难”姥姥的结果是——

  生:“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

  师:不但完成了,而且——

  生:“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师:这下“我”——

  生:“我”服了。

  生:“我”口服心服!

  生:“我”心悦诚服!

  生:“我”佩服不已!

  师:这样看来,“刁难”这个词语,一方面写出了“我”的——

  生:顽皮!

  生:淘气!

  生:不知道尊重姥姥!

  生:很不懂事!

  师:另一方面也写出了姥姥的——

  生:宽宏大量!

  生:慈祥温顺!

  师:更写出了姥姥的——

  生:剪技高强!

  生:技艺精湛!

  生:心灵手巧,无所不能!

  师:这样看来,作者写“我”的“刁难”,其实是为了——

  生:写姥姥有本事。

  生:突出姥姥的能力强。

  生:衬托出姥姥的心灵手巧,无所不能,令人佩服!

  “评点” “刁难”一词,似乎并不难懂,不少人往往一讲而过。本教学片段提示我们,对于重要词语,仅仅让学生理解字面意义、一般意义,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不仅“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而且要“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者首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说出对“刁难”的理解,然后提示学生借助词典把握其字面意义,接着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紧接着启发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尤其难得的是,教者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小结“刁难”的表达效果,既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渗透了学法指导。显然,教者的处理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吴鉴世 张 陶)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