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们婚后,你既要备课,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又要复习,苦修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在放暑假的日子里,你一天都没有歇着,三伏天,酷热难耐,你就在桌下放了盆冷水,把脚泡在里面,背上披一条湿毛巾,仍然坚持学习。
当我过去给你盆子里换水、替你换被热浪吸干的毛巾时,也曾心疼地劝过你:“永强!歇歇吧……”可你总是微笑着安慰我说:“不要紧!咱是农民的儿子,身子骨没那么娇嫩,你忙你的吧!”
接着,你便告诉我,有我在你身旁,就是再苦再累,也是很幸福的。不像单身时那样,吃饭上职工灶,睡觉枕凉枕头。
现在有人关照、又有人爱的,我这农民的儿子还有啥不知足呢?
永强,你这话说得不假。记得我们初识的时候,你住在又低又矮、又潮又闷的平房里,生活是那么简朴,你从小家境贫寒,在同宿舍五六个年轻人中间,你无论是吃饭或穿衣的标准都是最次的,但在工作和学习方面却是最卖劲、最刻苦的。你身上最大的优点,一是待人实在,二是生活俭朴,三是孝敬老人,四是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
记不清有多少次了,你每次回家看望父母,为了节省八角钱的车票,总是骑着自行车回泾阳老家。来回百余里地,你依然乐此不疲。
父母非常疼爱你,也疼爱我这唯一的儿媳。每到周末,老人知道我们喜欢吃甑糕,就早早地把甑糕做好,把土炕烧得热热的,然后站在村边的大路上张望、等候……所以,那时候,我们工作不忙时,每个周末就早早回家。有时工作忙,不能按时回家,当时的通讯、交通很不方便,没有办法与老人联系,老人只能每周末站在村头的路边等呀等,一直等到天黑,大路上没有了行人,没有了车辆才回家。
你是家中唯一的儿子,对父母的孝心谁人不知,哪个不晓?
记得你参加公务员考试因为成绩优异,调到咸阳市政府工作后,由于你工作忙,怕照顾不了父母,把老人从老家接到身边。当时已年近古稀的老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竟然背着你,给自己找了份负责清扫街道的临时工作,而且一干就是七八年。
在此期间,你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却没有利用自己手中的职权为老父亲重谋一份更舒适的工作。
如今永强走了有一年了,现在我还忘不了当时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说句心里话,此时此刻,这场突如其来的横祸,已经令我这个弱不禁风的女人不堪承受了。
记得在延安开完追悼会的那天下午,我们大家陪护着永强的骨灰,泣不成声,一路无语。下午6时许,在沉闷的爆竹声中,几十辆悬挂陕J、陕D、陕A等各式牌照的大小车辆缓缓地驶入了位于咸阳郊区的殡仪馆。
咸阳市殡仪馆门前人山人海,成千上万素不相识的群众像接亲人似的接他,为他肝肠寸断地抛洒泪水,人们都在默默地等待着永强的归来。
车子刚一停下来,人们迫不及待地拥上前来,想最后再看一眼自己的亲人。
我们年仅16岁的儿子郑浩抱着盖有鲜红党旗的父亲的骨灰盒,步履沉重地走在人群的最前面。借着车灯那微弱的光亮,我清晰地看见在他稚嫩的面庞上挂着不知被沿途寒风几次吹干又几次重新淌落下来的晶莹闪亮的泪珠。
咸阳殡仪馆院子两侧摆满了一个个花圈、一个个花篮,一副副挽联、一朵朵白花,都寄托着人们对永强深切的、永远的怀念。
接灵仪式在殡仪馆后院举行,借着两支蜡烛微弱的光亮,面带微笑的永强遗像展现在寒冬的暮色中,永强的姐姐郑秋芳此时再一次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伏在冰冷的水泥台上又放声痛哭,压抑了很久的人们终于忍不住也都跟着痛哭起来了。站在人群里的年近七旬的老教授李得环是郑永强读研时的导师,老人将帽子紧攥在手里,含着眼泪凝眉注视着遗像,嘴唇翕动着,似乎有话要说。
后来,我在《三秦都市报》上看到了一篇用很大篇幅报道永强去世消息的通讯,其中记者在采访永强生前好友、老师和家乡百姓时,所有人都对永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回到咸阳后,在我耳边,依然回荡着延安市市长在所致悼词中对我丈夫的高度评价:“郑永强同志到延安工作以来,在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统一战线工作、老干部工作、群团工作等方面作出了显著的成绩,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勤勉敬业,廉洁勤政,作风严谨,品行高洁,善于与人合作共事,在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他的不幸逝世,使我市失去了一位好领导、好同志。我市广大干部群众要化悲痛为力量,团结一致,扎实工作,更加努力地把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推向前进。郑永强同志永远活在延安人民的心中!
永强!你知道吗?就在你不幸遇难的第二天,与你相处多日、共同学习的西北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信息化工程研究所全体师生,惊闻噩耗,痛心惋惜,撰文哀悼,无限追思,全所师生人人都自发地在网站上发布怀念你的祭文,个个都在心中默默的呼唤着你的名字。
研究所的所有老师、同学都还记得,就在一个月前,他们为之骄傲、自豪的郑永强博士,已经呕心沥血,数易其稿,刚刚完成了他叩开人生新的辉煌篇章的博士论文的开题工作;而且就在本周的星期一,他还来到西北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信息化工程研究所里,与几位同学一起探讨论文提纲里存在的问题,研究下一步论文选题的修改、完善和深化,细心听取同学对他的博士论文开题方面提出的每一点诚恳的建议和每一处微小的改动。
然而,令同学们始料不及、十分遗憾的是,他们的这一次会面,竟成了最后的相聚、永生的诀别!
面对如此冷酷的现实,大家的心情都无比沉重。一个正在盛年的生命,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离开了他们。此时此刻,他们惟有献上最真诚的追忆,来寄托他们对永强的无限哀思!
2005年1月14日,吴晓军在《纪念郑永强同学》一文中写道:
1月12日晚7时许,传来郑永强同学车祸遇难的噩耗,内心十分悲伤。10日上午,永强同学挤出会间休息时间,到研究所和我谈论他论文写作的计划,信心十足,热情洋溢。由于时间紧张,讨论完成后与在座的所有同学打过招呼后便匆匆离去。
未料,这竟是他最后一次在研究所出现,回想起来,感伤不已。
我的电子邮箱里还有他1月8日发的一个邮件,是两篇新作的论文,希望能给予“斧正”,没想到竟成为最后的留念。
永强同学的论文计划已经不能实现了,但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却让我们看到了他对知识的热情与渴求,对生命的无奈。
逝者已去,思者永伤。祝福他的家人。
永强同学,安息吧。
2005年1月16日,寇晓东在《郑永强同学,你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一文中,更是充满怀念、充满哀伤、充满深情地回忆说:
2005年1月12日晚8时许,长安课题组正在研究所副104室进行讨论。突然,任军号博士的电话响起——是薛老师打来的。讨论中断了,任军号博士的脸色变了:郑永强去世了!
大家无语。随即,讨论结束,任军号、吴晓军、林波和我马上驱车赶至建国饭店与薛老师会合。在一阵痛心与惋惜后,大家商定,派我代表研究所师生,和学校党政办朱建军老师一起,赶赴延安参加郑永强的悼念活动。
1月14日清晨6时多,我和朱建军一下火车,就见到了郑永强的秘书王鹏举,在他的导引下,我们直接赶至延安宾馆,与先期到达的学院老师张泾周(郑永强好友)会合。同时抵达的还有学校图书馆苟文选馆长及其他8位郑永强的本科同学(郑永强是我校1978级1281班学生)。在了解了延安方面的安排后,我们购置了花圈,护送着前往灵堂。庄重肃穆的13副挽联,表达了研究所及所内66名师生对郑永强同学的无限哀思。
晚上7时半,我随车再次来到刚刚布置完毕的灵堂。在灵堂正中,挂像里的郑永强微笑着望着我,但挂像下棺柩中的郑永强却不能感受到我对他的注目。此时的我,只能在冥想中与郑永强同学感应。在棺柩四周,我们都深深地向我们的郑永强同学三鞠躬。郑永强同学,你可知道,深爱你的研究所的同学此刻就在你的身旁!
1月15日早8时50分,郑永强同学的追悼会正式开始。哀乐声中,大家鞠躬致哀。郑永强同学的领导、同乡和同学致辞完毕后,他的儿子、16岁的郑浩在抽泣声中向爸爸告别。一声一声的“爸爸,爸爸!”“爸爸,爸爸!”让听者撕心裂肺,善良的人们哽咽着、啜泣着,我的泪水也夺眶而出。
中午12时半,大家驱车护送郑永强同学的骨灰,来到了富县境内事发现场。十几米长的轮胎印子还躺在那里,烧焦的汽车部件还在马路一旁。冥火燃起,祭酒洒落,鞭炮声中,郑永强爱人与儿子的声声呼唤,让人再次落泪。下午6时许,郑永强同学的骨灰安放于咸阳郊区的殡仪馆。
郑永强同学,愿你安息!
郑永强同学,我们永远怀念你!
2005年1月12日,让我们铭记这一天。
更值得你欣慰的是,2006年1月12日,是你辞世一周年的忌日,寇晓东博士还念念不忘你们朝夕相处的那些值得怀念的日子——一年以来/我时常会想到你/你的音容笑貌/总给人温暖的感觉我问自己/这是为什么/是我刻意地去想你吗/但用得着去刻意地想一个人吗我明白了/是你活在了我的心里/像一个身边的朋友/总会常见面的一个朋友/长我近二十岁的兄长/这听起来/是不是有些不真实我说不是/因为你没有长者的傲慢/你没有官员的习气/你没有陌生人的不闻不问你带给人的/是兄长的风度和力量/是好官的平易和亲近/是朋友般的问候和关注一年以来/我总是能想到你/就像你还在身边/就像你不曾离去一年以来/我总觉得该为你做点什么/所以半年前/我写了一小段文字纪念你所以十天前/我和你的朋友一起到墓地去陪你/所以这个时刻/我用笨拙的文字来捕捉我头脑中的你还记得/入学时你的平常随和/交流时你的方正率真/探讨时你的谦虚深刻难忘却/噩耗传来时的不知所措/鞠躬告别时的伤心流泪/护送英灵路上的声声叹息一年了/所有的思绪正在交融/百般的情感已经汇集/只为了心中的你——我的好兄长注:郑永强离开我们一年了,但家人、朋友们的记忆和怀念让他的生命仍在延续。能作为郑永强的朋友,我觉得很幸运,因为他带给了我太多值得珍惜和发扬的精神财富。周总理生前写过一首《离别词》,我觉得放在郑永强兄长身上非常合适,让我把这首词也当作对他的纪念吧!
生离死别/最是难堪事/离了牵肠挂肚/死了毫无轻重/何如做个感人的离别生死参透了/努力为生/还有努力为死/便永别了/又算什么在我手里,至今还珍藏着邹维刚、高养歌这两位朋友含泪撰写的悼念永强的诗歌——
春风吹过大地——悼念挚友郑永强,春风吹过大地,他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不带走一缕阳光,春风吹过大地,滔滔泾水为他垂泪,滚滚延河为他哭泣,绵绵青山为他肃穆,巍巍宝塔为他默哀春风啊,你慢些吹请在大地上,多留一会儿,请为他捎去果园红红的苹果,请为他捎去山涧清冽的泉水请为他带去一束饱满的麦穗请为他带去一枝金黄的油菜花春风啊,请告诉他山坡上已经绿意盎然田野里已经果树成行广袤的热土镂刻着他的足迹淳朴的乡亲铭记着他的笑语春风啊,请放慢脚步轻轻地轻轻地走过,别打扰他静谧的睡眠他太困太累了让他在大地温暖的怀抱里香甜地做个梦吧在冬季寒冷的日子里,我浏览着永强的同学们在网上发布的一条条悼念的帖子,默诵着挚友用泪水写出的一行行诗句,心中不禁掠过了一丝暖风,情感迅速得到了一种安慰。我从我丈夫身上,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人生命价值的大小,不在于他生命的长短,也不在于他从事何种工作,而在于他在别人心中所处的地位。有些人,虽然还在人们眼前游来荡去的,人们却并不记得他的名字;有些人,虽然已经永远离开了大家,但人们却依然记得他的音容笑貌,依然想着他的件件往事,依然在心里为他留下了一个永恒的位置。
我的丈夫郑永强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敬佩、令人难以忘怀的好男人。
203研究所的张荣华工程师是延安人,小妹是延安市运输公司的售票员。听她讲,延安人民对郑书记有着深厚的感情,在郑书记出事的那段日子里,公共车上成了人们议论的主要话题,人们都说郑书记那人太好了,住在办公室,吃在机关灶,生活很简朴,为人真切,平易近人,从没有官架子,除了认识他的人,很少有人能看出他是市委副书记,平常谦虚谨慎,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下基层坚持做到轻车简从,丝毫没有一点官架子,待人随和,说话谦虚,办事热心。还听外甥女说:那天郑书记的灵车经过延安大街,看到街道两旁站满了各界群众,他们用庄严、肃静、悲哀的眼神目送着郑书记走完他人生的最后一程。
张荣华工程师说她虽然没有和永强打过交道,但她听亲戚朋友都说永强没有官架子,把群众的疾苦时刻挂在心上,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民情,竭尽全力为基层干部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我还知道市委办的同志为了怀念他们的郑书记,在永强去世后的那段日子里,通讯员像往常一样,天天打扫他的办公室,整理他的内务,寻思着为郑书记多做些事情,只有这样心里才好受点,在他们看来郑书记不曾离去,只是去了很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