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诗句固难用经语,然善用者,不胜其韵。李师中云:“夜如何其斗欲落,岁云暮矣天无情。”又:“山如仁者寿,风似圣之清。”又:“诗成白也知无敌,花落虞兮可奈何。”

  诗有实字而善用之者,以实为虚。杜云:“弟子贫原宪,诸生老伏虔。”“老”字盖用“赵充国请行,上老之”。有用文语为诗句者,尤工。杜云:“侍姬双宋玉,战策两穰苴。”盖用如“六五帝,四三王”。有用法家吏文语为诗句者,所谓以俗为雅。坡云:“避谤诗寻医,畏病酒入务。”如前卷僧显万探支阑入,亦此类也。

  庾信《月》诗云:“渡河光不湿。”杜云:“入河蟾不没。”唐人云:“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坡云:“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尽日凉。”杜《梦李白》云:“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山谷《簟诗》云:“落日映江波,依稀比颜色。”退之云:“如何连晓语,只是说家乡。”吕居仁云:“如何今夜雨,只是滴芭蕉。”此皆用古人句律,而不用其句意,以故为新,夺胎换骨。

  杜《蜀山水图》云:“沱水流中座,岷山赴北堂。白波吹粉壁,青嶂插雕梁。”此以画为真也。曾吉父云:“断崖韦偃树,小雨郭熙山。”此以真为画也。

  白乐天《女道士诗》云:“姑山半峰雪,瑶水一枝莲。”此以花比美妇人也。东坡《海棠》云:“硃脣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此以美妇人比花也。山谷《酴醿》云:“露湿何郎试汤饼,日烘荀令炷炉香。”此以美砯夫比花也。山谷此诗出奇,古人所未有,然亦是用“荷花似六郎”之意。

  欧阳公作省试知举,得东坡之文惊喜,欲取为第一人,又疑其是门人曾子固之文,恐招物议,抑为第二。坡来谢,欧阳问坡所作《刑赏忠厚之至论》,有“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此见何书,坡曰:“事在《三国志》、《孔融传注》。”欧退而阅之,无有。他日再问坡,坡云:“曹操灭袁绍,以袁熙妻赐其子丕。孔融曰:‘昔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何经见,融曰:‘以今日之事观之,意其如此。’尧皋陶之事,某亦意其如此。”欧退而大惊曰:“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然予尝思之,《礼记》云:“狱成,有司告於王。王曰宥之,有司曰在辞。王又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三宥不对,走出,致刑於甸人。”坡虽用孔融意,然亦用《礼记》故事,其称王谓王三皆然,安知此典故不出於尧。

  客有自秦少游许来见东坡。坡问少游近有何诗句,客举秦《水龙吟》词云:“小楼连苑横空,下临绣毂雕鞍骤。”坡笑曰:“又连苑,又横空;又绣毂,又雕鞍,又骤,也劳攘。”坡亦有此词云:“燕子楼中,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东坡谈笑善谑。过润州,太守高会以飨之。饮散,诸妓歌鲁直《茶》词云:“惟有一杯春草,解留连佳客。”坡正色曰:“却留我吃草。”诸妓立东坡後,冯东坡胡床者,大笑绝倒,胡床遂折,东坡堕地。宾客一笑而散。见蜀人李珪说。

  东坡知徐州,李定之子某过焉。坡以过客故事宴之,其人大喜,以为坡敬爱之也。因起而请求荐墨。坡佯应曰“诺。”久之闲谈,坡忽问李:“相法谓面上人中长一雨者寿百年,有是说否?”李曰:“未闻也。”坡曰:“果若人言,彭祖好一个呆长脸。”李大惭而遁。见王侨卿说。

  东坡尝宴客,俳优者作伎万方,坡终不笑。一优突出,用棒痛打作伎者曰:“内翰不笑,汝犹称良优乎?”对曰:“非不笑也,不笑所以深笑之也。”坡遂大笑。盖优人用东坡《王者不治夷狄论》云:“非不治也,不治乃所以深治之也。”见子由五世孙奉新县尉懋说。

  予过金山,见妙高台上挂东坡像,有东坡亲笔自赞云:“目若新生之犊,身如不系之舟。试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崖州。”今集中无之。予昔为零陵丞,尝肩舆过一野寺,壁间山谷亲笔一诗,予小立肩舆,诵之三过。既归书之,止记一联云:“春将国艳薰花骨,日借黄金缕水纹。”今集中亦无之。

  蔡攸幼慧。其叔父卞,荆公婿也。卞携攸见公,一日,公与客论及字说,攸立其膝下,回首问曰:“不知相公所解之字,为复是解苍颉字,为复是解李斯字。”公不能答,拊其顶曰:“你无良,你无良。”见刘尚书美中说。

  东坡《赤壁赋》云“扣舷而歌之,歌曰”云云,“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山谷为坡写此赋为图障云“扣舷而歌曰”,又曰“其声呜呜,如怨如慕”。去“之”、“歌”、“然”三字,觉神观精锐。孙仲益作《上梁文》云:“老蟾驾月,上千岩紫翠之间;一乌呼风,啸万木丹青之表。”周茂振曰:“既呼又啸,易啸为响。”

  退之《盘谷序》云:“妒宠而负恃。”张文潜云:“石宠一字,负恃两字,非句律。与下句云:‘争妍而取怜’不类。又既曰‘负’又曰‘恃’为复。‘恃’当作‘持’。”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