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章

  诗贵销题目中意尽。然看当所见景物与意惬者相兼道。若一向言意,诗中不妙及无味。景语若多,与意相兼不紧,虽理通亦无味。昏旦景色,四时气象,皆以意排之,令有次序,令兼意说之为妙。旦日出初,河山林嶂涯壁间,宿雾及气霭,皆随日色照着处便开。触物皆发光色者,因雾气湿着处,被日照水光发。至日午,气霭虽尽,阳气正甚,万物蒙蔽,却不堪用。至晚间,气霭未起,阳气稍曷攵,万物澄静,遥目此乃堪用。至于一物,皆成光色,此时乃堪用思。所说景物,必须好似四时者。春夏秋冬气色,随时生意。取用之意,用之时,必须安神净虑。目睹其物,即入于心。心通其物,物通即言。言其状,须似其景。语须天海之内,皆纳于方寸。至清晓,所览远近景物及幽所奇胜,概皆须任意自起。意欲作文,乘兴便作。若似烦即止,无令心倦。常如此运之,即兴无休曷攵,神终不疲。

  凡神不安,令人畅无兴。无兴即任睡,睡大养神。常须夜停灯任自觉,不须强起。强起即昏迷,所览无益。纸笔墨常须随身。兴来即录。若无纸笔,羁旅之间,意多草草。舟行之后,即须安眠。眠足之后,固多清景,江山满怀,合而生兴。须屏绝事务,专任情兴。因此,若有制作,皆奇逸。看兴稍曷攵,且如诗未成,待后有兴成,却必不得强伤神。斅古文章,不得随他旧意,终不长进。皆须百般纵横,变转数出,其头段段皆须令意上道,却后还收初意。"相逢楚水寒"诗是也。

  凡诗立意,皆杰起险作,傍若无人,不须怖惧。古诗云:"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及"不信沙常┼,君看刀箭瘢"是也。

  评不得一向把,须纵横而作。不得转韵,转韵即无力。落句须含思,常如未尽始好。如陈子昂诗落句云:"蜀门自兹始,云山方浩然"是也。

  夫文章之体,五言最难,声势沉浮,读之不美。句多精巧,理合阴阳。包天地而罗万物,笼日月而掩苍生。其中四时调于递代,八节正于轮环。五音五行,和于生灭;六律六吕,通于寒暑。

  凡文章不得不对。上句若安重字、双声、叠韵,下句亦然。若上句偏安,下句不安,即名为离支;若上句用事,下句不用事,名为缺偶。故梁朝湘东王《诗评》云:"作诗不对,本是吼文,不名为诗。"

  夫作诗用字之法,各有数般:一敌体用字,二同体用字,三释训用字,四直用字。但解作诗,一切文章,皆如此法。若相闻书题、碑文、墓志、赦书、露布、笺、章、表、奏、启、策、檄、铭、诔、诏、诰、辞、牒、判,一同此法。今世间之人,或识清而不知浊,或识浊而不知清。若以清为韵,余尽须用清;若以浊为韵,余尽须浊;若清浊相和,名为落韵。

  凡文章体例,不解清浊规矩,造次不得制作。制作不依此法,纵令合理,所作千篇,不堪施用。但比来潘郎,纵解文章,复不闲清浊,纵解清浊,又不解文章。若解此法,即是文章之士。为若不用此法,声名难得。故《论语》云:"学而时习之",此谓也。若"思而不学,则危殆也"。又云:"思之者,德之深也。"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解境象,故得形似。

  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诗有三思一曰生思,二曰感思,三曰取思。

  生思一。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

  感思二。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

  取思三。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

  诗有三不一曰不深则不精,二曰不奇则不新,三曰不正则不雅。

  起首入兴体十四一曰感时入兴。二曰引古入兴。三曰犯势入兴。四曰先衣带,后叙事入兴。五曰先叙事,后衣带入兴。六曰叙事入兴。七曰直入比兴。八曰直入兴。九曰托兴入兴。十曰把情入兴。十一曰把声入兴。十二曰景物入兴。十三曰景物兼意入兴。十四日怨调入兴。

  感时入兴一。古诗:"凛凛岁云暮,蝼蛄多鸣悲。凉风率以厉,游子寒无衣。"江文通诗:"西北秋风起,楚客心悠哉。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此皆三句感时,一句叙事。

  引古入兴二。张茂先诗(缺)。

  犯势入兴三。古诗(缺)。

  先衣带,后叙事入兴四。古诗:"清风动帷帘,晨月烛幽房。佳人处遐远,兰室无容光。"此两句衣带,两句叙事。古诗:"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此一句衣带,一句叙事。

  先叙事,后衣带入兴五。陆士衡诗:"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此一句叙事,一句衣带。古诗:"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期。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此六句叙事,两句衣带。

  叙事入兴六。谢灵运诗:"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密林含余情,远峰隐半规。久昧昏垫苦,旅馆眺郊岐。"此五句叙事,一句入兴。古诗:"遥闻木叶落,疑是洞庭秋。中霄起长望,正见沧海流。"此三句叙事,一句入兴。

  直入比兴七。左太冲诗:"郁郁涧下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此诗头两句比入兴也。潘安仁诗:"微身轻蝉翼,弱冠忝嘉招。"此诗一句入比兴也。

  直入兴八。陆士衡诗:"颜侯体明德,清风肃已迈。"此入头直叙题中之意。

  托兴入兴九。古诗:"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此起于《毛诗·国风》之体。

  把情入兴十。刘公幹诗:"秋日多悲怀,感慨以长欢。"江文通诗:"远与君别者,乃在雁门关。"此寄人、怀人,皆自此起兴。

  把声入兴十一。王少伯诗:"氵众々三峡水,别怨流《楚辞》。"此耳闻也。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此心闻也。

  景物入兴十二。曹子建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此诗格高,不极辞于怨旷,而意自彰。

  景物兼意入兴十三。王正长诗:"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古诗:"竹声先知秋"。

  怨调入兴十四。阮籍诗:"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曹植诗:"端坐苦愁思,揽衣起西游。"此体哀而不伤也。

  已上凡十四体,皆本意极处。

  常用体十四一曰藏锋体,二曰曲存体,三曰立节体,四曰褒贬体,五曰赋体,六曰问益体,七曰象外语体,八曰象外比体,九曰入景体,十曰景入理体,十一曰紧体,十二曰因小用大体,十三曰诗辨歌体,十四曰一四团句体。

  藏锋体一。刘休玄诗:"堂上流尘生,庭中绿草滋。"此不言愁而愁自见也。

  曲存体二。王仲宣诗:"朝入谯郡界,旷然销人忧。"此乃直叙其事而美之也。

  立节体三。王仲宣《咏史》:"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刘公幹诗:"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褒贬体四。曹子建诗:"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此褒体也。刘越石诗:"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此贬体也。

  赋体五。谢惠连诗:"皎皎天月明,奕奕河宿烂。"此呈其秋怀之物,是赋体也。

  问益体六。陆士衡诗:"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

  象外语体七。谢玄晖诗:"孤灯耿宵梦,清镜悲晓发。"

  象外比体八。魏文帝诗:"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知之。"

  理入景体九。丘希范时:"渔潭雾未开,赤亭风已飏。"江文通诗:"一闻苦寒奏,再使艳歌伤。"颜延年诗:"凄矣自远风,伤哉千里目。"

  景入理体十。鲍明远诗:"侵星赴早路,毕景逐前俦。"谢玄晖诗:"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紧体十一。范彦龙诗:"物情弃疵贱,何独顾衡闱。"

  因小用大体十二。左太冲诗:"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谢惠连诗:"裁用箧中刀,缝为万里衣。"

  诗辨歌体十三。陶渊明诗:"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明明云间月,灼灼叶中花。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从"明明"以下便是所歌。

  一四团句体十四。谢灵运诗:"游当罗浮行,息必庐霍期。"此上节一字,下节四字。

  落句体七一曰言志,二曰劝勉,三曰引古,四曰含思,五曰叹美,六曰抱比,七曰怨调。

  言志一。陶渊明诗:"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此志在闲雅也。范彦龙诗:"岂知鹪鹩者,一粒有余赀。"此志在知足也。

  劝勉二。古诗:"弃捐勿复道,勉力加餐饭。"此义取自保爱也。

  引古三。陆士衡诗:"感物多远念,慷慨怀古人。"

  含思四。陆韩卿诗:"惜哉时不与,日暮无轻舟。"陈拾遗诗:"蜀门自兹始,云山方浩然。"

  叹美五。谢灵运诗:"自从食萍来,唯见今日美。"

  抱比六。陆士衡诗:"仰观陵霄鸟,羡尔归飞翼。"

  怨调七。陆士衡诗:"空房来悲风,中夜起叹息。"

  诗有三宗旨一曰立意,二曰有以,三曰兴寄。

  立意一。立六义之义,风、雅、比、兴、赋、颂。

  有以二。王仲宣《咏史诗》:"自古无殉死,达人所共知"。此一以议曹公杀戮,一以许曹公。

  兴寄三。王仲宣诗:"猿猴临岸吟"。此一句以讥小人用事也。

  诗有五趣向一曰高格,二曰古雅,三曰闲逸,四曰幽深,五曰神仙。

  高格一。曹子建诗:"从军度函谷,驰马过西京。"

  古雅二。应德琏诗:"远行蒙霜雪,毛羽自摧颓。"

  闲逸三。陶渊明诗:"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幽深四。谢灵运诗:"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辉。"

  神仙五。郭景纯诗:"放情凌霄外,嚼药挹飞泉。"

  诗有语势三一曰好势,二曰通势,三曰烂势。

  好势一。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江文通诗:"黄云蔽千裹,游子何时还。"

  通势二。鲍照诗:"未曾违户庭,安能千里游。"沈休文诗:"顾以潺湲沫,沾君缨上尘。"

  烂势三。张燕公诗:"不作边城将,安知恩遇深。"丘希范诗:"信是永幽栖,岂徒暂清旷。"

  势对例五一曰势对,二曰疏对,三曰意对,四曰句对,五曰偏对。

  势对一。陆士衡诗:"四座咸同志,羽觞不可筭"是也。

  疏对二。陆士衡诗:"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此依稀对也。又诗:"人生无几何,为乐常苦晏。"此孤绝不对也。

  意对三。陆士衡诗:"惊飚褰反信,归云难寄音。"古诗:"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句对四。曹子建诗:"浮沉各异势,曾合何时谐。"

  偏对五。重字与双声、叠韵是也。

  诗有六式一曰渊雅,二曰不难,三曰不辛苦,四曰饱腹,五曰用事,六曰一管搏意。

  渊雅一。诗有一览意穷,谓之浮浅。阮嗣宗诗:"中夜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不难二。王仲宣诗:"朝入谯郡界,旷然销人忧。"此谓绝斤斧之痕也。

  不辛苦三。王仲宣诗:"逍遥河堤上,左右望我军。"此谓宛而成章也。

  饱腹四。调怨闲雅,意思纵横。谢灵运诗:"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此回停歇意容与。

  用事五。谓如己意而与事合。谢灵运《庐陵王墓下作》:"洒泪眺连岗"。"连岗"是诸侯事也,古者诸侯葬连岗。

  一管搏意六。谢玄晖诗:"穗帷飘井干,樽酒若平生。"此一管论酒也。刘公幹诗:"谁谓相去远,隔此西掖垣。拘限清切禁,中情无由宣。"此一管说守官有限,不得相见也。

  诗有六贵例一曰贵杰起,二曰贵直意,三曰贵穿穴,四曰贵挽打,五曰贵出意,六曰贵心意。

  杰起一。鲍明远诗:"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

  直意二。刘公幹诗:"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又诗:"方塘含白水,中有凫与雁。"此高手也。谢玄晖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此绮手也。

  穿穴三。古诗:"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挽打四。曹子建《赠王粲》:"端坐苦愁思,揽衣起西游。"

  出意五。刘公幹诗:"细柳夹道生,方塘含清源。"

  心意六。颜延年诗:"凄矣自远风,伤哉千里目。"

  诗有五用例一曰用字,二曰用形,三曰用气,四曰用势,五曰用神。

  用字一。用事不如用字也。古诗:"秋草萋已绿"。郭景纯诗:"潜波涣鳞起"。"萋"、"涣"二字用字也。

  用形二。用字不如用形也。古诗:"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谢灵运诗:"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耀。"

  用气三。用形不如用气也。刘公幹诗:"谁谓相去远,隔此西掖垣。"

  用势四。用气不如用势也。王仲宣诗:"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

  用神五。用势不如用神也。古诗:"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卷下诗有六病例一曰龃龉病,二曰长撷腰病,三曰长解镫病,四曰丛杂病,五曰形迹病,六曰反语病。

  龃龉病一。一句除第一字及第五字,其中三字同上声及去、入声也。平声都不为累,若犯上声,其病重于上尾;若犯去、入声,其病重于鹤膝。上官仪所谓"犯上声是斩形"也。

  长撷腰病二。每一句上下两字之腰无解镫相间。上官仪诗:"曙色随行漏,早吹入繁笳。"

  长解镫病三。第一、第二字义相连,第三、第四字义相连。上官仪诗:"池牖风月清,闲居游客情。"

  丛杂病四。上句有"云",下句有"霞";次句有"风",下句有"月"。沈休文诗:"寒瓜方卧垅,秋菰正满陂。紫茄纷烂熳,绿芋郁参差。""瓜"、"菰"、"茄"、"芋"同是草类,是丛杂也。

  形迹病五。篇中胜句清词,其意涉忌讳者是也。

  反语病六。篇中正字是佳词,反语则深累。鲍明远诗:"伐鼓早通晨"。"伐鼓"则正字,反语则反字。

  句有三例一句见意,"股肱良哉"是也;两句见意,"关关瞧鸠,在河之洲";四句见意,"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诗有二格诗意高谓之格高,意下谓之格下。古诗"耕田而食,凿井而饮。"此高格也。沈休文诗:"平生少年日,分手易前期。"此下格也。

  犯病八格一曰支离病,二曰缺偶病,三曰落节病,四曰丛木病,五曰相反病,六曰相重病,七曰侧对病,八曰声对病。

  支离病一。五字之法,切须对也,不可偏枯。诗曰:"春人对春酒,芳树间新花。"

  缺偶病二。诗中上句引事,下句空言也。诗曰:"苏秦时刺股,勤学我便登。"

  落节病三。一篇之中,合春秋言是犯。《咏春诗》曰:"菊花好泛酒,榴花好插头。"

  丛木病四。诗句中皆有木物也。诗曰:"庭梢桂林树,檐度苍梧云。"

  相反病五。诗中两句相反,失其理也。诗曰:"晴云开远野,积雾掩长洲。"

  相重病六。诗意并物色重叠也。诗曰:"驱马清渭滨,飞镳犯夕尘。川波张远盖,山日下遥轮。"

  侧对病七。凡诗字体全别,其义相背。诗曰:"桓山分羽翼,荆树折枝条。"

  声对病八。字义全别,借声类对。诗曰:"疏蝉高柳谷,桂茑隐松深。"

  诗有九格一曰重叠用事格。二曰上句立兴,下句是意格。三曰上句立兴,下句是比格。四曰上句体物,下句状成格。五曰上句体时,下句状成格。六曰上句体事,下句意成格。七曰句中比物成意格。八曰句中叠语格。九曰句中轻重错谬格。

  重叠用事格一。诗曰:"净宫连博望,香刹对承华"是也。

  上句立兴,下句是意格二。诗曰:"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是也。

  上句立兴,下句是比格三。诗曰:"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是也。

  上句体物,下句状成格四。诗曰:"朔风吹飞雨,萧萧江上来"是也。

  上句体时,下句状成格五。诗曰:"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辉"是也。

  上句体事,下句意成格六。诗曰:"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是也。

  句中比物成语意格七。诗曰:"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也。

  句中叠语格八。诗曰:"既为风所开,还为风所落"是也。

  句中轻重错谬格九。诗曰:"天子忧征伐,黎民常自怡"是也。

  诗有三得一曰得趣,二曰得理,三曰得势。

  得趣一。谓理得其趣,咏物如合砌,为之上也。诗曰:"五里徘徊鹤,三声断续猿。如何俱失路,相对泣离樽"是也。

  得理二。谓诗首末确语,不失其理,此谓之中也。诗曰:"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是也。

  得势三。诗曰:"孟春物色好,携手共登临。放旷丘园裹,逍遥江海心。"

  诗有六义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一。风者,讽也,谓体一国之风教。有王都之风,有诸侯之风。

  赋二。赋者,布也。象事布文,错杂万物,以成其象,以写其情。"

  比三。比者,各令取外物象以兴事。

  兴四。兴者,立象于前,然后以事喻之。

  雅五。雅者,正也,当正其雅,言语典切为雅也。

  颂六。颂者,容也。欲续其初,尝为颂之也。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