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历代名家碑刻,当以《淳化阁帖》压卷,侍书王著勒,末有篆题者是。蔡京奉旨摹者,日《太清楼帖》;僧希白所摹者,日《潭帖》;尚书郎潘师旦所摹者,日《绛帖》;王窠辅道守汝州所刻者,日《汝帖》;宋许提举刻于临江者,日《二王帖》;元祜中刻者,日《秘阁续帖》;淳熙年刻者,日《惰内司本》;高宗访求遗书,于淳熙阁摹刻者,日《淳熙秘阁续帖》;后主命徐铉勒石,在淳化之前者,日《昇元帖》;刘次庄摹阁帖,除去篆题年月,而增入释文者,日《戏鱼堂帖》;武冈军重摹绛帖,日《武冈帖》;上蔡人临摹《绛帖》,日《蔡州帖》;曹彦约于南康所刻,日《星凤楼帖》;庐江李氏所刻,日《甲秀堂帖》;黔人秦世章所刻,日《黔江帖》;泉州重摹阁帖,日《泉帖》;韩平原所刻,日《群玉堂帖》;薛绍彭所刻,日《家塾帖》;曹之格日新所刻,日《宝晋斋帖》;王庭筠所刻,日《雪溪堂帖》;周府所刻,日《东书堂帖》。吾家所刻,日《停云馆帖》、《小停云馆帖》;华氏所刻,日《真赏斋帖》;皆帖中名刻,摹勒皆精。
又如历代名帖,收藏不可缺者,周、秦、汉则史籀篆《石鼓文》、坛山石刻,李斯篆泰山、朐山、峄山诸碑,《秦誓》(《诅楚文》),章帝《草书帖》,蔡邕《淳于长夏承碑》、《郭有道碑》、《九疑山碑》、《边韶碑》、《宣父碑》、《北岳碑》,崔子玉《张平子墓碑》,郭香察隶《西岳华山碑》、《周府君碑》。魏帖则钟元常《贺捷表》、《大飨碑》、《荐季直表》、《受禅碑》、《上尊号碑》、《宗圣侯碑》。吴帖则《国山碑》;晋帖则《兰亭记》、《笔阵图》、《黄庭经》、《圣教序》、《乐毅论》、《东方朔赞》、《洛神赋》、《曹娥碑》、《告墓文》、《摄山寺碑》、《裴雄碑》”、“兴福寺碑》、《宣示帖》”、《平西将军墓铭》、《梁思楚碑》”、羊祜《岘山碑》,索靖《出师颂)).宋、齐、梁、陈帖,则《宋文帝神道碑》,齐倪琏《金庭观碑》,梁萧子云《章草出师颂》、《茅君碑》、《瘗鹤铭》、刘灵《堕泪碑》,陈智永《真行二体千文》、《草书兰亭》。魏、齐、周帖则有魏刘玄明《华岳碑》、裴思顺《教戒经》;北齐王思诚《八分蒙山碑》、《南阳寺隶书碑》、《天柱山铭》;后周《大宗伯唐景碑》。隋帖则有《开皇兰亭》、薛道衡书《氽朱敞碑》。《舍利塔铭》、《龙藏寺碑》。唐帖:欧书则《九成宫铭》、《房定公墓碑》、《化度寺碑》、《皇甫君碑》、《虞恭公碑》、《真书千文小楷》、《心经》、《梦奠》、《金兰帖》;虞书则《夫子庙堂碑》、《破邪论》、《宝昙塔铭》、《阴圣道场碑》、《汝南公主铭》、《孟法师碑》;褚书则《乐毅论》、《哀册文》、《忠贤像赞》、《龙马图赞》、《临摹兰亭》、《临摹圣教》、《阴符经》、《度人经》;柳书则《金刚经》、《玄秘塔铭》;颜书则《争坐位帖》、《麻姑仙坛记》、《二祭文》、《家庙碑》、《元次山碑》、《多宝寺碑》、《放生池碑》、《射堂记》、《北岳庙碑》、《草书千文》、《磨崖碑》、《干禄子帖》;怀素书则《自叙三种》、《草书千文》、《圣母帖》、《藏真律公二帖》;李北海书则《阴符经》、《娑罗树碑》、《曹娥碑》、《秦望山碑》、《臧怀亮碑》、《有道先生叶公碑》、《岳麓寺碑》、《开元寺碑》、《荆门行》、《云麾将军碑》、《李思训碑》、《戒坛碑》;太宗书《魏徵碑》、《屏风帖》;高宗书《李勣碑》;玄宗书《一行禅师塔铭》、《孝经》、《金仙公主碑》;《孙过庭书谱》;《延陵季子二碑》;柳公绰《诸葛庙堂碑》;李阳冰《篆书千文》、《城隍庙碑》、《孔子庙碑》;欧阳通《道因禅师碑》;薛稷《昇仙太子碑》;张旭《草书千文》;僧行敦《遗教经》。南唐则有杨元鼎《紫阳观碑》,宋则苏、黄诸公,如《洋州园池》、《天马赋》等类。元则赵松雪。国朝则二宋诸公,所书佳者,亦当兼收,以供赏鉴,不必太杂。
“译文”历代名家碑刻,首推《淳化阁帖》,由宋代翰林学士王著临摹刊刻,末尾有篆题。
蔡京奉旨临摹的,叫《太清楼帖》;僧人希白临摹的,叫《潭帖》;尚书潘师旦临摹的,叫《绛帖》;王辅道任汝州太守时摹刻的,叫《汝帖》;宋许提举在临江刻的,叫《二王帖》;宋元祜年刻的,叫《秘阁续帖》;宋淳熙年刻的,叫《修内司本》;宋高宗搜寻遗留下来的晋、唐墨迹,于淳熙阁摹刻的,叫《淳熙秘阁续帖》;唐后主命徐铉刻成的,在宋淳化年之前,叫《昇元帖》;宋刘次庄摹刻临摹《淳化阁帖》,删除篆题年月,增加释文的刻本,叫《戏鱼堂帖》;武冈军重新摹刻的绛帖,叫《武冈帖》;上蔡人临摹《绛帖》,叫《蔡州帖》;宋曹彦约在南康刻的,叫《星凤楼帖》;庐江李氏所刻,叫《甲秀堂帖》;黔人秦世章所刻,叫《黔江帖》;泉州重摹阁帖,叫《泉帖》;韩平原所刻,叫《群玉堂帖》;薛绍彭所刻,叫《家塾帖》;曹之格所刻,叫《宝晋斋帖》;王庭筠所刻,叫《雪溪堂帖》;明代周宪王所刻,叫《东书堂帖》。文震亨家所刻,叫《停云馆帖》、《小停云馆帖》;明华夏所刻,叫《真赏斋帖》;这些都是碑帖中的知名刻本,摹刻得都很精致。
历代名帖,收藏不可或缺的有:周、秦、汉三代的史籀的篆文《石鼓文》、坛山石刻,李斯的泰山、朐山、峰山等篆体碑文,《秦誓》(《诅楚文》),章帝《草书帖》,蔡邕《淳于长夏承碑》、《郭有道碑》、《九疑山碑》、《边韶碑》、《宣父碑》、《北岳碑》,崔子玉《张平子墓碑》,郭香察隶书《西岳华山碑》、《周府君碑》,魏帖有钟元常(钟繇)《贺捷表》、《大飨碑》、《荐季直碑》、《受禅碑》、《上尊号碑》、《宗圣侯碑》。吴帖有《国山碑》;晋帖有《兰亭记》、《笔阵图》、《黄庭经》、《圣教序》、《乐毅论》、《东方朔赞》、《洛神赋》、《曹娥碑》、《告墓文》、《摄山寺碑》、《裴雄碑》、《兴福寺碑》、《宣示帖》、《平西将军墓铭》、《梁思楚碑》、羊祜《岘山碑》,索靖《出师颂》;宋、齐、梁、陈帖,则有《宋文帝神道碑》、齐倪珪《金庭观碑》,梁萧子云《章草出师颂》、《茅君碑》、《瘗鹤铭》,刘灵《堕泪碑》,陈智永《真行二体千文》、《草书兰亭》。魏、齐、周帖有魏刘玄明《华岳碑》、裴思顺《教戒经》;北齐王思诚《八分蒙山碑》、《南阳寺隶书碑》、《天柱山铭》;后周《大宗伯唐景碑》。隋帖有《开皇兰亭》、薛道衡书《汆朱敞碑》、《舍利塔铭》、《龙藏寺碑》。唐帖:欧书有《九成宫铭》、《房定公墓碑》、《化度寺碑》、《皇甫君碑》、《虞恭公碑》、《真书千文小楷》、《心经》、《梦奠帖》、《金兰帖》;虞书有《夫子庙堂碑》、《破邪论》、《宝昙塔铭》、《阴圣道场碑》、《汝南公主铭》、《孟法师碑》;褚书有《乐毅论》、《哀册文》、《忠贤像赞》、《龙马图赞》、《临摹兰亭》、《临摹圣教》、《阴符经》、《度人经》;柳书有《金刚经》、《玄秘塔铭》;颜书有《争坐位帖》、《麻姑仙坛记》、《二祭文》、《家庙碑》、《元次山碑》、《多宝寺碑》、《放生池碑》、《射堂记》、《北岳庙碑》、《草书千文》、《磨崖碑》、《干禄子帖》;怀素书有《自叙三种》、《草书千文》、《圣母帖》、《藏真津公二帖》;李北海书有《阴符经》、《娑罗树碑》、《曹娥碑》、《秦望山碑》、《臧怀亮碑》、《有道先生叶公碑》、《岳麓寺碑》、《开元寺碑》、《荆门行》、《云麾将军碑》、《李思训碑》、《戒坛碑》;太宗书《魏徵碑》、《屏风帖》;高宗书《李勤碑》;玄宗书《一行禅师塔铭》、《孝经》、《金仙公主碑》;《孙过庭书谱》;《延陵季子二碑》;柳公绰《诸葛庙堂碑》;李阳冰《篆书千文》、《城隍庙碑》、《孔子庙碑》;欧阳通《道因禅师碑》;薛稷《异仙太子碑》;张旭《草书千文》;僧人行敦《遗教经》。南唐则有杨元鼎《紫阳观碑》,宋则苏、黄诸公,如《洋州园池》、《天马赋》等。元则赵松雪。明代则有宋克、宋广等人,其中的好书帖,也应收藏一些,以供鉴赏,但不必太多。
书法帖的历史中国书法艺术载体之一。在纸张发明之前,古人大都将文字书写在竹或木制成的薄而细长的竹片或木片上,这些东西就被称为竹简、木牍,如果是书写在丝织品上,就被称为帖。因此在造纸发明以后,凡书写在纸或丝织品上的、篇幅较小的文字均被称为帖。在唐代由于帝王的喜爱,出现勾勒前人墨迹集帖,即《万岁通天帖》。到宋代又出现了汇集历代名家书法墨迹,将其镌刻在石或木板上,然后拓成墨本并装裱成卷或册的刻帖。这种刻帖既使古人的书法得以流传,并扩大其影响,又是学习书法的范本,故又称之为法帖。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印刷业的发达和人们对书法学习的需求,汇集前人书法墨迹,镌刻法帖持续不断,规模也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