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尖”、“齐”、“圆”、“健’,笔之四德,盖毫坚则“尖”,毫多则“齐”,用苘贴衬得法,则束毫而“圆”,用纯毫附以香狸、角水得法,则用久而“健”,此制笔之诀也。古有金银管、象管、玳瑁管、玻璃管、镂金、绿沈管,近有紫檀、雕花诸管,俱俗不可用,惟斑管最雅,不则竞用白竹。寻丈大笔,以木为管,亦俗,当以筇竹为之,盖竹细而节大,易于把握。笔头式须如尖笋细腰、葫芦诸样,仅可作小书,然亦时制也。画笔,杭州者佳。古人用笔洗,盖书后即涤去滞墨,毫坚不脱,可耐久。笔败则瘗之,故云“败笔成冢”,非虚话也。
“译文”“尖”、“齐”、“圆”、“健”,是毛笔的四德,因为毫毛坚硬,毫束就“尖”,毫毛多,毫束就“齐”,粘贴得文房四宝毛笔是中国的传统书写工具,是文房四宝之首。毛笔的发明时间是公元前l600—公元前1066年,最初是用来涂描甲骨文的笔画的,而真正用毛笔写字,则开始于简牍和锦帛上文字的书写。毛笔的品种较多,以原料和特点来分,可以分为软毫、硬毫、兼毫三大类。毛笔又有大小之分,最小的叫圭笔,然后是小楷、中楷、大楷。在春秋战国时期笔的名称很多,它在吴国叫“不律”,在燕国叫“弗”,在楚国叫“幸”,在秦国叫“笔”。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笔”就成了定名,一直沿用至今。据说,我们现在所用的毛笔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将蒙恬发明的。
墨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书写中必不可缺的用品,是文房四宝之一。古人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墨的已经无从稽考。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人们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作为书写材料。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留下了原始墨的遗痕。文献记载,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绳(木工所用)、墨龟(占卜)也均曾用墨。经过漫长的历程,至汉代,终于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据东汉应劭《汉官仪》记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愉麇大墨一枚,愉麇小墨一枚。”愉麇在今陕西省千阳县,靠近终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来烧制成墨的烟料,极为有名。
纸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更是文房四宝之王,它的发明者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太监蔡伦。纸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齐名,它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纸的发明结束了古代简牍繁复的历史,大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依靠结绳记事,以后渐渐发明了文字,开始用甲骨来作为书写材料。后来又发明和利用竹片和木片以及缣帛作为书写材料。但由于缣帛太昂贵,竹木太笨重,于是便导致了纸的发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造纸技术进一步提高,造纸区域也由晋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阳一带而逐渐扩散到越、蜀、韶、扬及皖、赣等地,随着历史的发展,造纸区域最终遍及全国。纸的品种很多,分类方法也不一致。按生产方式分为手工纸和机制纸。按纸张的厚薄和重量分为纸和纸板。按用途分为新闻纸、印刷纸、书写纸、生活卫生用纸、加工原纸、纸板等等。
砚又称研。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之儒也。”砚台是文房四宝之一,是中国书法的必备之物。由于砚台质地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共几十种。砚台不仅是单纯的文具,也是集雕刻、绘画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成为文人墨客收藏的对象。中国历史上有四大名砚,分别是:唐代时出产于广东肇庆的端砚、晚唐时出产自安徽婺源的歙砚、东晋时产自山西绛州的澄泥砚、宋代时出产于甘肃临潭的洮河砚。好,毫束就“圆”,用纯净毫毛与香狸油、胶水粘和得法,笔就耐用,称为“健”,这是制笔的要诀。古代有金银管、象管、玳瑁管、玻璃管、镂金、绿沈管‘¨,近代有紫檀管、雕花管等,这些都很俗气,不可用,只有斑竹管最雅致,不然就用箬竹。有的大笔,用木做笔杆,也很俗,应该用筇竹做,因为这种竹子细而且竹节大,易于手握。笔头应像尖笋,细腰、葫芦等样子的,只能用于写小字,当然这也是现在通用的式样。画笔以杭州的为佳。古人用笔洗,笔用后当即清洗,因此笔毛就不会脱落,经久耐用。笔用坏了就埋起来,所以有“败笔成冢”的说法,此话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