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2章 学治臆说(2)

  谚日"一着错,满盘输"。发轫之初,何可不慎!

  [译文]当官的志向与趣味正派与否往往在在即将进入仁途时就应该明确。号称自己当了某官,吹弹裘马、豪宅、金钱之事,将在当官时争取和补偿种种利欲。到了真正走马上任了,势必不能洁身自好,经过很多次后越发不能自拔,所谓名节早就给自己败坏掉了。

  俗话说"一着错,满盘输"。刚刚踏入仁途不能不事事谨慎,端正为官的志趣。

  冷静处理友人荐官

  [原文]有司之职,礼士勤民。迎来送往,谒上官、接寮属,日有应理之公事,簿书鳞集,虽能者亦须借次幕友。

  况省例不同,俗尚各别。惟习其土者知之。故到省,先谘访贤友,聘请入幕。同寅推荐,不宜滥许上官。情势有必不可却者,宁如数赠修,隆以宾礼。勿轻信妄任,驯致误事。

  [译文]官吏的职责,在于礼士勤民。而迎来送往、拜会上司、接待寮属等等每日都必须处理的公事,以及待处理的账簿、书册、公文一类,即使有能力的官吏也必须借助于幕友。

  何况各省、各地条例不同,习俗风尚也不同,只有熟悉当地风情的人才知道底蕴。所以到了省署,应当向当地的贤朋好友咨询、商榷民情官势,聘请他们做幕僚。对同僚有所推荐的时候,不宜随便许以较高的职位。情势不得已、无法推辞的时候,宁可赠其以厚礼,待之如宾客。切忌轻易相信所荐之官并随便委任职官,此中事稍无主见就可能误事。

  官风败坏身不由己

  [原文]嗟乎!幕道难言矣。

  往余年二十二、三初习幕学,其时司刑名钱谷者俨然以宾师自处。自晓至暮,常据几案治交书,无博奕之娱,无应酬之费。遇公事援引律义,反覆辨论,间遇上官驳饬,亦能自申其说。为之主者,敬事惟命礼貌、衰论义,忤辄辞去。遇有一二不自重这人,群焉指目而讪笑之,未有唯阿从事者。

  至余年三十七、八时犹然。已而,稍稍委蛇。

  又数年,以守正为迂阔矣。江河日下,砥柱为难,甚至苟苴关说,狼狈党援,端方之操什无二三。

  初入仕途,往往坐受其误则不自知。于此,欲得贤友,宜向老成同官虚心延访,庶几遇之。

  [译文]唉,入幕治辅佐上司的事难啊!

  回忆我在二十二、三岁开始作幕客时,掌管刑名、钱谷的那些幕客俨然以师傅自处。我每天从早到晚总坐在桌前,习练公事,没有下棋打牌的那些娱乐,也没有心思参与应酬往来那些无聊的事。碰到公事有问题往往严格按律例反复辨证,其中有些也遇到上司的驳斥,当时也能说清楚自己的主张。而做主的人往往在乎礼貌,而不看你是否能讲清道理。这种情况下我当时就会辞去幕职。有时偶而也有一二个不自重的人,当众笑话我,也没有使我放弃自己的立场去阿庚奉承。

  到了三十七、八岁时仍然是那副脾气,只是稍稍地开始有点圆滑子。

  再过数年,就以守持正道为迂阔。江河日下,世风不古,自号为中流砥柱,也太难了。甚至于苟苴从事,狼狈奸,拉帮结派。端正操守的事十件中难有二、三件。

  所以初入仕途,往往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不自知。在这种情形下,要得到贤友指点就非常不易。如果多向老成者虚心请教,或许还可以找到这种贤友。

  择友自辅之道

  [原文]人之气质大概不同。毗于阳者,刚不免伉直忤物;毗于阴者,柔类多和易近人。然非平日究心律例,断不能高自持议,较之随波逐流、胸无定见者。遇事终可倚赖。择友自辅,当无取其铁美也。

  [译文]人的气质禀赋不相同。比如阳刚之人,不免带棱带角,触物伤人;而阴柔一类多半平易近人。

  在幕客群中,如不是平日里对律例有极深的研究,断不能自顾自地坚持高于他人的论调,否则枪打出头鸟,受伤害的是自己。比较而言,随波逐流、胸无定见者,遇到要表态的时候,风吹墙头草,终可倚重一方。官场之中,择友在于保护自我,不宜选择太易出格的那一类。

  对公事了然于胸

  [原文]幕宾固不可不理一切公事,究宜身亲习练,不可专倚于人。盖已不解,则宾之贤否无由识别,付托断难尽效。且受理词讼,登答上官,仓猝自有机宜,非幕宾所能赞襄。不能了然于心,何能了然于口?耳食之言终属"葫芦依样"。底蕴一露,势必为上所易,为下所玩,欲尽其职难矣。

  [译文]辅佐政事的幕客自然不可能不理会一切公事,总会有需要亲身处理的公事。专门倚重他人,是不妥当的。自己不了解公事中的究竟,则幕客是否能干也就无法识别,上司要有所托付也难以尽其效果。况且受理词讼案件,应对上司,都有章可循,即使事出仓猝也自有其机关廖窍,不是幕客随意能置其可否的。不能了然于心,也必不能了然于口。能激赏一些道听途说的轶闻趣事并不一定就能游刃有余地处理事情。依样画葫芦,一旦露了马脚,势必被上司轻视,也为下属玩弄、哄骗,想尽到职守也就难了。

  处理好上司推荐的人

  [原文]长随与契买家奴不同。忽去忽来,事无常主,里居姓氏,俱不可凭;忠诚足信,百无一二。得缺之日,亲友属托;到省之初,同官说荐,类皆周全情面。原未必深识其人之根底,断不宜一概滥收。至新临上官面言者,其势不得不允,处之散地尚非善策。不若任之以事,留心体察,足供驱使固为甚善。觉有弊窦,立时辞覆,使其无可归怒,亦有辞以对上官。

  [译文]长随(跟班)和立契收买的家奴不同。时来时去,不常事主;藉绩姓氏都不足为凭,忠诚可以依赖的百里难挑其一。

  跟班有了缺额,亲戚朋友都会有所嘱托;到了省署之后,同官推荐,这些往往出于周全情面的考虑,对介绍的人多不知根底,一般不宜笼统地收入门下。至于由新来的上司面荐的那一类,碍于情面,不得不应允。把这种人放到无事可做的位子上也不是上策,不如托付他一定的事情,留心察其行事,能供驱使自然不错,如果发现他有不轨之处,立即辞掉,使他无法归怒于自己,同时也有堂而皇之的理由能向上司交待。

  滥收长随之弊

  [原文]滥收长随之弊,始于误人,终于自误。盖若辈求面情而来者,犹可。其曾出荐资者,一经收录,荐主之责已卸,投闲置散,不惟荐资落空,且常餐之外一无出息。若辈又多贪饮嗜食,加以三五聚处赌博消闲,势不得不借债鬻衣。此皆由我误之,彼不自度材力,又不能谅我推情收纳之故。而署中公私一切彼转略有见闻,辞去之后,或张大其词以排同类,或点缀其事以谤主人,论言肆播,最玷官声。

  [译文]滥收跟班的坏处,粗见是误人,实则为害己。那些有一定情面而来的人尤其如此。他们曾经向人交了推荐费,一经收录,推荐的人也不管了,把他们用到闲散处,不仅那些荐资冤枉出了,跟班们除了一日三餐之外,无任何出息。这种人一般都贪酒好赌消闲,必会举债卖衣。这些都是由滥收跟班的人惯出来的,那些休缺乏自知之明,而且并不买账。

  但是,官署中一切公事私事,他们辗转都能知道个大概。被辞之后,他们或夸大其词,影响到长官的同僚,或添枝加叶毁谤、诬蔑主人。这些话到处传播开来,最容易败坏做官做人的名声。

  用人不可自持己见

  [原文]此事余身历之而始悟者。

  往承令宁远止录,游幕时先后所用旧仆五人;一门、一印、一跟班、一司仓、一管厨,其中一人素无才识。余以阍人苍猾,稽察不易,特令专司启闭,不甚检核。阅岁之后,捺�票,阁禀单稍稍婪索问有言者。余念大小公事一手治,渠不敢旁参片语,不之深信。又一年而事败。乃痛惩焉,已几几受累矣。

  兼视并听,如之何可遇恃耶?嗟乎不可自恃,又岂独在用下人哉。

  [译文]这是我亲身经历后才有所了悟的一段教训。

  过去我在宁远地方游幕时,先后用过五名旧仆:门房、掌印、跟班、司库、厨子,其中一个一向没有什么才识。我当时以为,这种看门的人狡猾多端,不易稽察其隐秘行为,特地让他只管大门的开、闭,也没有去检核他的行为。

  一年之后他开始稍有一些向求事者索取私利的行为。我想大小公事我一手办理,轮不到他来给我出主意支招,对那些犯规的做法也没有深加追究。再过一年,捅了大漏子,于是不得不对他严加惩罚。但此时自己已经受到他的拖累,想后悔也来不及了。

  当时如果多从旁观察了解也不致固执已见。唉!不仅对下人应该如此,用其他人时也要深思我这个教训。

  不向属下借钱

  [原文]选官初至省城及简县、调繁间遇资斧告匮,辄向幕友、长随假贷予钱,挈以到官分司职事。此等人即有挟而来,必揽权以逞,辞之则负不能偿用之,则名为所败。

  所当谨之于初,无已宁厚其息,而不用其人。

  [译文]到省城候补选官,在离县上调时繁杂的人情交际里,碰到银钱短缺,则向幕友、跟班借钱。到上任之后,便去提挈他们。这类借钱给上司的人"小九九"打得很精,权到手以后少不了要逞威作势再捞回来。到时候,辞掉吧,就会招来忘恩负义这种非议,自己的官声由此而被败坏。如果要避免这种后果,只有在当初向他们借钱的时候就讲清楚,实在没办法的话,宁可给他丰厚的息钱,也不用其人。

  交接须心存忠厚

  [原文]受前官交代,是到任先务。

  其时官亲长随急欲自见,往往盘量仓谷,百计按求,以为出力甚者。不肖长随借刁难为由,从中需索。一信其说,便著刻薄之名。迨监交持平说,亦终归无用。

  此等人须留意,不宜委以事权。至平庸幕友,大处不能察核,每斤斤于些小节目,苛驳见长,亦不可轻听。第同监交官三面核算,正项亏缺断难接收。留抵如有详案,自不妨斟酌承受。其他杂项短少些微,直可慷慨出结。

  此实品行攸关,勿效官情低薄。

  [译文]与前任官员交接事务是到任以后的第一件大事。

  在这种时候,官长的跟班往往急于显示自己的才干,查账、清仓,想尽办法使它不带水分,做得非常起劲。甚至还有些不肖长随,以刁难为由。从中向前任索取私利,就可能会抬来"刻薄不容人"的名声。即使监督交接的人居中说道,也无法挽回。

  所以对这种人的做事要小心留意,不应该委事托权要以于他。至于那些平庸幕友,大的地方查不出来,每每在一些枝枝节节上做文章,苛刻而了无章法。他们的话也不可轻听。

  要办好交接,只有同监督交接的官员三方六面核算清楚。正项圯缺,自然不能接收,但要对其它存档的详细资料细加斟酌接收方案,一些杂项上即使缺少一些,也不妨慷概地了结。

  交接时心存忠厚,关系到在同道之中的官声品行,切莫刻薄不容于人。

  玩上司于股掌

  [原文]财赋繁重之地,印官初到,书吏之有仓库职事者,间有馈献陋规。若辈本非素封,其所馈献,大率挪用钱粮,一经交纳,玩官于股掌之上矣。无论不能觉其币弊也,觉之亦必为所挟持,不敢据实究办。

  谚云"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其斯之谓欤。

  顾官既洗心,则门印亦难染指,必且多方怂恿,非有定识定力不惑者甚少矣。

  [译文]在财赋繁重的工商地区,有上任新官、掌管仓库一类的书吏给上司送礼的旧规矩。这种书吏不是原本就在其职,他所送来的礼金一般都是挪用库中钱粮而来,一送到上官的手中,便可玩上司于股掌之中。不用说蒙在鼓里不知其弊害,即使知道了这种陋规,其结果也是为他所挟持,"拿人的手软",没有办法据实追案。

  俗话说:"割了身上的肉来饱肚子,喝毒酒来止渴,不是能暂时填饱肚子,而是离死也不远了。"针砭的就是这类受随而受制于人的蠢举。

  做官的人如果心无杂念,手下的门子、跟班也难轻易染指。不过还要谨防小人的多方怂恿,一定要看清楚、想清楚,把握住自己不受盅惑。

  和上司相处的原则

  [原文]获上是治民第一义,非承奉诡随之谓也。为下有分,恃才则傲,固宠则诌,皆取咎之道。既为上官,其性情才干不必尽同,大约天分必高,历事必久,阅人必多。我以朴实自居,必能为所鉴谅。相浃以诚,相莩以信,遇事有难处之时不难从容婉达,慷慨立陈。庶几可以亲民,可以尽职。

  [译文]得到上司的褒奖,的确是为官者治民理事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这并不是指专向上司奉承献媚那心术不正的一套。因为官场之中做下属的有自己的本份,恃才骄傲,自以为无人可比,或者是自觉受宠于上司而得意洋洋,这些可能招来他人谗言,都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

  做上司的人其性情才干不尽相同,他们往往天分高、素质好,经历的事也多。而下属以朴实自居,不争不伐,一定能为上司所理解。从而彼此以诚相待,讲求信用,碰到有难处的时候也不难从容表白自己的主张,有什么说什么,能做什么便做什么。

  这样的话做官才能上通下达,可以尽到自己的职守。

  上官用人非一格

  [原文]上官之贤者,使人固必以器矣。即非大贤未必不用。守正之吏,我向稳处,立身办本分之事,用亦可,不用亦可。舍已徇人,断断不可。

  [译文]官在上位、贤良明智的官吏在使用人才的时候,关键是要能器重人的某些才能。即便那人不是大贤圣哲,也未必就不用;端方守正、明哲保身、只做本份以内的事的人,则用也可,不用也可。用人切忌不能没有自己的主张,依人是非,胡乱猜忌。

  受人赏识的祸福

  [原文]属吏受上官之知,可展素蕴矣。然先受知者忆忌之;将受知者嫉之;求知而不得者伺隙而挤治。百密一疏,谣诼生焉。

  上官不一,不能无爱憎之别。即皆爱我矣,保继求者之取舍一辙乎。骆统有言:"疾之者深,谮之者巧"。受宠如惊,唯阅事者知之。

  [译文]当下属的得到上司的赏识自然可以一展平生抱负,作出一番成绩。然而同时祸福相参,那些从前受过上司赏识的人恨你;盼望上司赏识的的嫉妒你;而期期以求赏识而屡屡不得者,会想尽办法找你的茬排挤你。百密难防一疏,谣言诽谤会接踵而来。

  上司并不专有一个下属就能成事,不能没有爱憎原则。即使倾爱于一人,也要使继起者能在某一原则下求得提拔。

  我的朋友骆炳文说,得到上司的赏识的同时,应发现宣言仇视的人做得激烈,造事生非的人做得巧妙,这些不能不防。

  要人大员的兴衰

  [原文]既经受知必自受任,任之既重,权渐归焉。而要人之势,成于不自知矣。

  探上官之意旨者,从而窥伺气焉。卜上官之喜怒者,从而承颜色焉。从不敢揽而斡旋微验,门如市矣。况趋奉者日众,势必至于鬻权乎。

  曩见吾浙为上官要人者,初焉僚属不屑顾,继以同官不暇顾,终且分在己上者,亦欲先一见而不可得。未几,雪山见消,玉屑何漂。而端人正士甘受其陵肆者,乃安吉磐石,名位且日上焉,岂尽天定哉,岂无天定哉?

  [译文]既受赏识必得任用。担任的职位越重要,权力也逐渐地有了,此时要人大员的气派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专门探听上司意旨的人,或窥伺或旁敲侧击,极力想摸清底蕴;专门猜度上司喜怒的人,巧言辞令,极尽奉承巴结之能事。成为要人的官员由不敢揽权而至斡旋官场,有求者多了,也慢慢地门庭若市。趋炎附势之徒越聚越多,其势必造成垄断专权。

  以前我们浙江有一个要人大员,势起之时,不把同事、下属放在眼里,继而同级官僚也无暇顾及,最后连位在其上的高人贤士想见一见他都困难,一时之间炙可热。不久如雪山崩消,权力的光环不复存在,往日的威风扫地而光。而当时某受其环不复存在,往日的威风扫地而光。而当时甘受其权凌虐之士如今安如磐石,名位也日见其高了。

  这岂不是天意?毕竟于下筵席呀!

  谨受上司私托

  [原文]职官之义,唯上所使。上官以公事见委,艰苦皆不可辞,使我以私,必当自远。不特私事也,名为公事而行私意于其间,一有迎合便失本心。为愈熟,委之愈坚,其势必至丧检枉法。

  此当于受之知之初,矢以朴诚,不知有私,惟知有公。上官以为不达权宜,便是立身而高处。

  [译文]担任职官以服从上司指派为第一。上司委托给你公事,无论艰或苦都不可推辞。如果受上司指派去处理私事,则撇清一点最好。

  不仅私事,有些是名为公事而实为要执行上司的私见,实现上司的私欲。一旦有所迎合就会失掉自己"处心纯正"的本心。而且与上司关系越熟,托付给你时的态度越坚决,最终势必替人贪赃枉法。

  避免上司指派私事,应当在得其赏识之初就明确表示不知有私、惟知有公的诚心,上司必以为给你指派权宜之事不适合。这样的话可以使你立身处世有较高的起点。

  施人以恩的上司

  [原文]亦有怜才上官,不慑之以威,而结之以恩。迁以好官,调以美缺,受恩渐重,图报渐重,不得不承其志趣,为之驱策。

  余向言佐治勿过受主人情,受非分之情恐办非分之事。唯吏亦然,攻受恩之名,最不易处。

  [译文]也有此上司爱惜人才,不用威严使他归服,而是结以恩情。如通过提拔做官、调任美缺使下属受恩渐重,下属的图报之心也更为切,以至不得不仰承上司志趣,供他驱策。

  我一向主张辅佐上司的幕客不要接受太多的主人恩情,得到非分的恩宠的同时可能要受托去做非分之事。做官也是如此,上司于你有恩时,他提出的非分请求你就最难推托。

  迁调非不可居

  [原文]然则作吏非不可迁调乎,日非也,所论止争公私之别耳。出于市恩,断不可受,出于抢才若之何不受?士为知己用,况重以职守哉。

  报上官郡所以尽职守,不敢告劳,致身之义也,不则进而危,不若退而安矣。

  [译文]那么为人下属如果处心纯正,不帮上司徇私岂不是得不到升迁上调的机会吗?我说,并非完全如此。

  在公与私的立场上,要分清楚。如果自己行为做事,是出于还赎上司恩情的话宁可不升不调。如果为是因为上司重才,又如何能不接受呢?士为知己者用,何况委托给你重职呢?

  为报答上司而恪尽职守,不在乎如何辛苦,这是立身的原则。与其有所升迁荣调而前途危险,不如全身而退来得舒心快意。

  以恩为饵笼下属

  [原文]且为上官者皆有知人之明,不强人以所难也。

  我不希恩,彼岂漫予之恩。以恩为饵,大率躁进者自取之。上官既投其所好,而欲拂上官之性,是谓天良。况由此而进,必无退理。凡所云云仍为安分者言之也。

  [译文]做上司的人一般对下属的秉性看得较清楚,不会强人所难,如果你不希罕上司施恩,上司也不会毫无目的地去做,上司针对的是那些急功好利的急进者。上司选中了目标,下属也不去拂逆上司未言明的心迹,"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只是由此而得到的升调,肯定没有全身而退的可能。这些话都是为告诫为吏者当立身纯正,不宜枉自急进。

  求功之心不可工发

  [原文]纵不躁进,而有喜功之念,亦非所以自立。身膺民社,皆见过之,端无见功之处;克尽厥职也,偶叨上官赞誉,扬扬得意必将遇事求功,长坂之驰,终虞衔橛。

  [译文]即使不躁进,好大喜功也不是在官场中立身处世所当为。身上肩负着百姓祸福,大家却都说不上你的好处,自然没有什么功劳可言。而克尽职守,偶尔得到上司的称誉便扬扬得意的人,遇事必然求功心切。

  知己岂易提哉

  [原文]古人有言"得一知已可以不憾"。夫知已讵易得哉!

  知己云者,用己所长并恕己所短。若已之才品未赏不知,而已之短长尚未周知,谓己可用,用违其分,是谓知人,而不得谓之知己。卒之不能尽我所长,转致绌我以短,斯殆所谓命矣。

  [译文]古人说:"得一知己可以没有遗憾啊",可是知己岂是容易得到的吗?

  所谓知己,往往能用自己所长而又宽容自己所短。如果朋友清楚自己的才性,却并不了解自己的短处,就认为自己可用,用了就可能不会恰如其分,仅能说是知人而已,不能说是知己。相处以事不能尽我所长,却使我显出所短来也可以说是命中注定了。

  束缚手下有二难

  [原文]州县之属无几,才略自易周知,此中大有端人,非无奇士。然朝夕相见,性情易为窥测。

  有等近利之徒内与阍人相狎,外与讼师相联,揣摩恐吓,无弊不为。概以坦白相待,多为所卖;操之稳急,辄去"难乎为下"。

  束缚之?驰聚之?呜呼难言哉。

  [译文]州县地方不大,自然容易了解并得到有才略的人。此中有不少端行方正之人,也并非没有奇士。然而朝夕相见,其性情容易暗中调查。

  有些好利之徒,内与跟班厮混,外和刑名师爷串通或揣摩上司意图,或恐吓鱼肉百姓,无所不为。如果只是糊里糊涂地以坦诚相待,多数会被其出卖;如果对其严厉管束,他们又会叫嚷"做下手难呐"等等。

  是束缚他们,还是放纵他们呢?唉,太难说了。

  礼士为行政要务

  [原文]官与民疏,士与兵近,民之信官不若信士。朝廷之法纪不能尽喻于民,而士易解析,谕之于士,使转谕于民,则道易明,而教易行。

  境有良士,所以辅官宣化也。且各乡树艺异宜,早潦异势,淳淳异习。某乡有无盗贼,吏役之言,不足为据。博采周谘,惟士是赖。

  故礼士为行政要务。

  [译文]官府和百姓疏远,士子却和官府能亲近,老百姓相信士了,却不易相信官府。所以朝廷的法律纲纪往往不能直接传达给普通百姓,士子们却容易理解。所以朝迁的法律纲纪往往不能直接传达给普通百姓,士子们却容易理解。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告之于士子,让他们作中介,则朝迁的政令法纪容易为百姓理解,教化民众也就更为易行了。境内贤良之士,他们的重要职责就在于辅助官府教化人民。况且各乡乡情风习不同,如某乡有无土匪,某乡有无盗贼,吏役的话不足为据,只有博采民风、广泛咨询当地士子才最为可信。

  所以礼贤下士是地方行政的重要事务。

  人品不能不辨

  [原文]第士之贤否,正自难齐。概从优礼,易受欺蔽。自重之士必不肯仆,仆请见,胃味陈言。愈亲之,而踪迹愈远者,宜敬而信之。

  若无故晋谒,指挥唯命,非中无定见即意有于求。甚或交结仆胥,伺探动静,招摇指撞,弊难枚举,是士之贼也。又断断不容,轻假词色,堕其术中。

  故能睿知人之明,始可得尊贤之益。

  [译文]大抵士子贤良与否,难以以固定的标准衡量,如果一概优礼以加,容易被其中的小人欺骗蒙蔽。那些自重自爱之士,一般不肯甘为驱策,请到了也很少发什么高论,你越亲近他,他躲得越远。所以,最好是敬仰他们,信任他们。

  至于无缘无故便晋谒长官、对长官惟命是从的人如果不是胸无定见,就是有求于长官。他们巴结署中仆胥伺探长官的动静,借以招摇撞骗,其危害不胜枚举,这种人就是士子中的败类啊!切记不要容忍他们在长官面前轻假词色,以免落入小人圈套!

  所以有知人之明时,方可得到尊礼好贤的益处。

  初任须估问风俗

  [原文]人情俗尚各处不同,入国问禁,为吏亦然。初到官时不可师心判事。盖所判不协与情,即滋议论。

  持之于后,用力较难。每听一事,须于堂下稠人广众中择传老成数人,体问风俗,然后折中剖断,自然情法兼到。

  一日解一事,百日可解百事,不数月诸事了然,不惟理事中肯,亦令下如流水矣。

  [译文]人情风俗习尚各处不同,到一个地方后应随乡问俗,为官者也必须要懂得这个道理。

  新到一地上任,不要自以为是地轻易判断处事。所判即使有理,如果与民情民风相悖,也可能会滋生非议。

  "不妄下结论",做起来不容易,每处理一件事应到大庭广众之中选择一些老成的人来咨询风谷习尚,之后再折中处断。这样自然而然就可以情与法兼得。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