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章 道基(1)

  (一)黄震曰:"道基言天地既位,而列圣制作之功。"戴彦升曰:"道基篇原本天地,历叙先圣,终论仁义。知伯杖威任力而亡,秦二世尚刑而亡,语在其中,盖即面折高帝语,退而奏之,故为第一篇也。"唐晏曰:"此篇历叙前古帝王,而总之以仁义。"器案:本书慎微篇:"夫大道履之而行,则无不能,故谓之道。"论衡本性篇引陆贾曰:"天地生人也,以礼义之性;人能察己所以受命则顺,顺之谓道。"意谓顺应自然之道也。此文言道基,义亦相会。

  传曰(一):"天生万物,以地养之,圣人成之。"(二)功德(三)参合(四),而道术(五)生焉。

  (一)器案:周礼夏官训方氏职:"诵四方之传道。"郑玄注:"传道,世世所传说往古之事也。"庄子盗跖篇:"此上世之所传,下世之所语也。"荀子非相篇:"而况于十世之传也。"杨倞注:"传,传闻也。"凡古书言"传曰"者有二端:一则传其言,如此文所引"传曰"云云是;一则传其事,如史记伯夷列传"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索隐:"案其传,盖韩诗外传及吕氏春秋也。"然则"传曰"云云者,其文盖太半俱足征矣。

  (二)器案:荀子富国篇:"故曰:'天地生之,圣人成之。'此之谓也。"杨倞注:"古者有此语,引以明之也。"荀子与陆贾俱引是文,盖皆有所本也。

  (三)功德,文选班孟坚西都赋:"功德着乎祖宗。"李善注:"汉书景帝诏曰:'歌者所以发德,舞者所以立功。'"功谓功业,德谓德化。

  (四)参合,荀子天论篇:"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杨倞注:"人能治天时地财而用之,则是参乎天地。"此文参合,亦谓圣人之功德与天地参也。

  (五)道术,庄子天下篇言"古之所谓道术","道术将为天下裂",吕氏春秋执一篇言田骈以道术说齐王,又诬徒篇言道术之大行,由于师之善教,道术之废,由于师之不善处。高诱诬徒篇注云:"术,道也。"然则单举之曰道,兼举之则曰道术也。贾子新书有道术篇,其文有曰:"曰:数闻道之名矣,而未知其实也,请问道者何谓也?对曰:道者所从接物也,其本者谓之虚,其末者谓之术;虚者言其精微也,平素而无设施也;术也者,所从制物也,动静之数也;凡此皆道也。"诸言道术,各有所指,盖诸子百家各思以其道易天下,其所谓道,皆道其所谓道也。

  故曰(一):张(二)日月,列星辰,序四时(三),调阴阳,布气(四)治性(五),次置五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六),阳生(七)雷电,阴成霜雪,养育群生(八),一茂一亡(九),润之以风雨(一0),曝之以日光(一一),温之以节气,降之以殒霜,(一二)位之以众星,制之以斗衡(一三),苞之以六合,罗之以纪纲(一四),改之以灾变(一五),告之以祯祥(一六),动之以生杀,悟之以文章(一七)。

  (一)故曰:史记天官书:"故曰:虽有明天子,必视营惑所在。"索隐:"此据春秋纬文耀钩,故言故曰。"又魏世家:"故曰:君终无适子,其国可破也。"索隐:"此盖古人之言及俗语,故云故曰。"又蒙恬传:"臣故曰:过可振而谏可觉也。"索隐:"此故曰者,必先志有此言,而蒙恬引之以成说也,今不知出何书耳。"又太史公自序:"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索隐:"故曰:圣人不朽,至因者君之纲,此出鬼谷子,迁引之以成其章,故称故曰也。"寻吕氏春秋君守篇:"故曰:中欲不出谓之扃,外欲不入谓之闭。"淮南子主术篇、文子上仁篇均有其文,此司马贞所谓"古人之言"是也。文选枚叔七发:"故曰:发蒙解惑,不足以言也。"李善注:"素问:黄帝曰:发蒙解惑,未足以论也。"又刘越石劝进表:"故曰:丧君有君,群臣辑睦,好我者劝,恶我者惧。"注:"左传僖十五年:丧君有君,群臣辑睦,甲兵益多,好我者劝,恶我者惧,庶有益乎。"此又注家直举古人之言以证成之者。本书诸言故曰者,太半当作如是解,然亦有就上文而推言之者,如此文是也。寻淮南子泰族篇:"天设日月,列星辰,调阴阳,张四时。"淮南与陆氏此文,当出一源,惜尚未能探明耳。

  (二)张,张设,与陈列义近。千字文:"辰宿列张",本此。特此为对文,彼则联举耳。

  (三)序四时,谓春夏秋冬四时代序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序四时之大顺。"

  (四)易林一坤之干:"谷风布气,万物出生。萌庶长养,华叶茂成。"文选陆士衡演连珠:"日薄星回,穹天所以纪物,山盈川冲,方土所以播气。"李善注:"郑玄考工记注:播,散也。"播气,即布气也。

  (五)治性,本书怀虑篇:"养气治性。"文同而义别,彼谓人之性,此谓物之性也。治物之性者,顺应万物自然之性,即下文所谓"不夺物性"也。

  (六)淮南本经篇:"四时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予有节,出入有量(从王念孙校),开阖张歙,不失其叙,喜怒刚柔,不离其理。"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

  (七)意林二引"生"作"出"。

  (八)淮南子原道篇:"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其德优天地而和阴阳,节四时而调五行,呴谕覆育,万物群生。"可与本文互参。高诱彼注云:"五行:金、木、水、火、土也。育,长也。"

  (九)一茂一亡,文廷式曰:"'茂'当作'存',草书'存'作'',故讹为'茂'矣。"器案:"茂"疑当作"有",谷梁传昭公十六年:"一有一亡曰有。"有、茂音近之误。

  (一0)易系辞上:"润之以风雨。"寻礼记乐记:"奋之以风雨。"正义:"万物得风雨奋迅而出也。"义与此相辅相成。

  (一一)"曝",唐本作"暴",曝,俗别字。孟子滕文公上:"秋阳以暴之。"赵岐注:"秋阳,周之秋,夏之五六月,盛阳也。"淮南子泰族篇:"日以暴之,夜以息之。"

  (一二)殒霜,春秋僖公三十三年:"陨霜不杀草。"谷梁传同,公羊传作"霣霜",汉书五行志上:"诛罚绝理,厥灾水,其水也而杀人,以陨霜。"又云:"陨霜杀谷。"又中之下:"陨霜杀叔草。"陨、霣、殒音义俱同,然陆氏传谷梁,则"殒"或当作"陨"也。

  (一三)广雅释天:"北斗七星……五为衡。"

  (一四)白虎通三纲六纪篇:"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故含文嘉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又曰:'敬诸父兄,六纪道行,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何谓纲纪?纲者,张也;纪者,理也。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人皆怀五常之性,有亲爱之心,是以纲纪为化,若罗网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诗云:'亹亹文王,纲纪四方。'"

  (一五)春秋繁露必仁且知篇:"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天出灾异以谴告之,谴告之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殆咎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害人也。"语又见汉书董仲舒传。灾异,即灾变也。白虎通灾变篇:"天所以有灾变何?所以谴告人君,觉悟其行,欲令悔过修德,深思虑也。"

  (一六)礼记中庸:"国家将兴,必有祯祥。"正义:"祯祥,吉之萌兆。祥,善也。言国家之将兴,必先有嘉庆善祥也。文说祯祥者,言人有至诚,天地不能隐,如文王有至诚,招赤雀之瑞也。国本有今异曰祯,本无今有曰祥。何为本有今异者?何胤云:'国本有雀,今有赤雀来,是祯也。国本无凤,今有凤来,是祥也。'"

  (一七)太平御览七八引礼含文嘉:"伏者,别者;牺者,献也,法也。伏牺德洽上下,天应之以鸟兽文章,地应之以龟书,伏牺乃则象作易卦。"又引春秋内事:"伏牺氏以木德王天下。天下之人,未有室宅,未有水火之和,于是乃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始画八卦,定天地之位,分阴阳之数,推列三光,建分八节,以爻应气,凡二十四气,消息祸福,以制吉凶。"据此,则所谓文章,谓天文也。

  故在天者可见,在地者可量(一),在物者可纪,在人者可相。

  (一)易系辞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韩康伯注:"象况,日月星辰;形况,山川草木也。悬象运转,以成昏明,山泽通气,而云行施,故变化见也。"

  故地封五岳(一),画四渎(二),规洿泽,通水泉,树物养类,苞植(三)万根,暴形养精,以立群生,不违天时,不夺物性(四),不藏其情,不匿其诈(五)。

  (一)风俗通义山泽篇:"五岳:东方泰山,诗云:'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尊曰岱宗,岱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云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其惟泰山乎!故为五岳之长。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孔子曰:'封泰山,禅梁父,可得而数,七十有二。'岱宗庙在博县西北三十里,山虞长守之。十月曰合冻,腊月曰涸冻,正月曰解冻,皆太守自侍祠;若有秽疾,代行事。法七十万五千三牲,燔柴,上福脯三十朐,县次传送京师。四岳皆同王礼。南方衡山,一名霍山,霍者,万物盛长,垂枝布叶,霍然而大。庙在庐江灊县。西方崋山,崋者,华也,万物滋熟,变华于西方也。庙在弘农崋阴县。北方恒山,恒者,常也,万物伏藏于北方有常也。庙在中山上曲阳县。中央曰嵩高,嵩者,高也,诗云:'嵩高惟岳,峻极于天。'庙在颍川阳城县。"

  (二)风俗通义山泽篇:"四渎:河出炖煌塞外昆仑山,发源注海。易:'河出图,圣人则之。'禹贡:'九河既道。'诗曰:'河水洋洋。'庙在河南荥阳县。河堤谒者掌四渎,礼祠与五岳同。江出蜀郡湔氐徼外崏山,入海。诗云:'江、汉陶陶。'禹贡:'江、汉朝宗于海。'庙在广陵江都县。淮出南阳平氏桐柏大复山东南,入海。禹贡:'海、岱及淮,淮、沂其乂。'诗云:'淮水汤汤。'庙在平氏县。济出常山房子赞皇山,东入沮。禹贡:'浮于汶,达于济。'庙在东郡临邑县。"

  (三)"植",李本、子汇本、程本、两京本、天一阁本作"殖",古通。后不复出。

  (四)不夺物性,周易干卦文言:"干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王弼注:"不为干元,何能通物之性?不性其情,何能久行其正?是故始而亨者必干元也,利而正者必性情也。"文选颜延年皇太子释奠会作诗:"物性其情。"李善注引周易王弼注此文而译之曰:"所言物性其情,各存其性",即不夺物性之谓也。

  (五)荀子修身篇:"匿行曰诈。"

  故知天者仰观天文,知地者俯察地理(一)。跂行(二)喘息,(三)蜎飞(四)蠕动(五)之类,水生陆行,根着叶长(六)之属,为宁其心而安其性,盖天地相承,气感(七)相应而成者也(八)。

  (一)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汉书郊祀志下:"祀天则天文从,祭地则地理从。三光,天文也。山川,地理也。"文选左太冲吴都赋:"夫上图景宿,辨于天文者也。下料物土,析于地理者也。"李善注:"文子曰:'天道为文,地道为理。'"又潘安仁闲居赋注:"日月五星,天之文也。"又谢灵运会吟行:"列宿炳天文,负海横地理。"注:"宋衷易纬注曰:'天文谓三光,地理谓五土。'"

  (二)史记匈奴传:"跂行喙息蠕动之类。"索隐:"案跂音岐,又音企,言虫豸之类,或企踵而行。"正义:"凡有足而行曰跂行。周书云:'鹿之类为跂行,并以足跪不着地,如人企。'按又音企。"汉书郊祀志郊祀歌青阳三:"跂行毕逮。"师古曰:"跂行,有足而行者也。"又匈奴传:"跂行喙息蠕动之类。"师古曰:"凡有足而行者也。"字又作"蚑",淮南子原道篇:"蝡动蚑作。"高诱注:"蚑读鸟蚑步之蚑也。"又修务篇:"蚑行蛲动。"高诱注:"蚑读车蚑之蚑。"("车"疑"乌"之误。)文选王子渊洞箫赋:"蚑行喙息。"注:"说文曰:'蚑,徐行。凡生类之行皆曰蚑。蚑音奇。'"又嵇叔夜琴赋:"况蚑行之众类。"注:"说文:'蚑,行也。凡生之类,行皆曰蚑。'"案:说文虫部:"蚑,徐行也。凡生之类,行皆曰蚑。"(从段注本)(三)宋翔凤曰:"按:'喘'当作'喙'。"器案:文选王子渊洞箫赋:"蚑行喘息。"李善注:"周书曰:'跂行喘息。'说文曰:'喘,疾息也。'"寻一切经音义九引周书亦作"蚑行喘息"。广雅释诂:"喘,喙,息也。"王念孙疏证即引新语此文为证。则汉人自有喘息之说,喘息虽与喙息义近,说详上注,亦不必强为改作。

  (四)蜎飞,白虎通礼乐篇、文子上德、下德、鬼谷子揣篇俱有"蜎飞蠕动"语,论衡齐世篇作"蜎蜚"。寻说文虫部:"蜎,肙也。"(从段注本)肉部:"肙,小虫也。"与蜚义不相属。一切经音义九:"蜎蜚,一泉反。字林:'虫貌也,动也。'或作"蠉",古文"翾"同,呼泉切,飞貌也。"按:说文虫部:"蠉,虫行也。"淮南子原道篇、本经篇俱作"蠉飞"。说文羽部:"翾,小飞也。"艺文类聚十一引淮南子本经篇作"翾飞"。广雅释诂:"翾,飞也。"又释训:"翾翾,飞也。"则字本作"翾"。韩诗外传七:"蝖飞蠕动。"广雅释诂:",飞也。"俱翾之异文也。

  (五)蠕动,史记匈奴传索隐、汉书匈奴传颜师古注俱云:"蠕蠕,动貌。"说文虫部:"蝡,动也。"说文义证云:"'蝡'字或作'蠕'。"

  (六)根着叶长,易纬干凿度上:"根着浮流。"郑玄注:"根著者,草木也。浮流者,人兼鸟兽也。"文选王简栖头陀寺碑文李善注引春秋元命苞:"跂行喙息,蠕动蜎飞,根生浮着,含灵盛壮。"淮南子原道篇:"草木注根。"注根与根着,音义俱近。

  (七)气感,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因气感之宜。"谓气类相感也。

  (八)唐晏曰:"以上明人事之出于天道,即董子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而周易之所以取象。'"

  于是先圣(一)乃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图画(二)乾坤,以定人道(三),民始开悟(四),知有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五),长幼之序(六)。于是百官立,王道乃生。

  (一)先圣,孟子离娄下:"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彼文先圣指虞舜,后圣指周文王,非此文之义。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易曰:'宓牺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注:"韦昭曰:'伏羲、文王、孔子。'孟康曰:'易系辞曰:易之兴,其于中古乎。'然则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器案:三圣,即陆氏所谓先圣、中圣、后圣也。易系辞下:"古者,包牺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以類萬物之情,(已見前引,故從略)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渔。"此谓包牺始画八卦也。淮南子要略篇:"今易之乾坤,足以穷道通意也,八卦可以识吉凶知祸福矣;然而伏羲为之六十四变,周室增以六爻,所以原测淑清之道,而逐万物之祖也。"许慎注:"八八变为六十四卦,伏羲示其象。周室谓文王也。"六十四卦,文王增以六爻,则六十四卦,每卦复各有六爻之变,则得三百八十四变爻矣。

  (二)"画",两京本误作"书"。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