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口诵圣人之言,身学贤者之行,久而不弊,劳而不废,虽未为君已。孔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一)(二)道而行之于世,虽非尧、舜之君,则亦尧、舜也(三)。今之为君者则不然,治不以五帝之术,则曰(四)今之世不可以道德(五)治也(六)。为臣者不思(七)稷、契(八),则曰今之民不可以仁义正也(九)。为子者不执曾、闵之质(一0),朝夕不休(一一),而(一二)曰家人不和(一三)也。学者不操回、赐(一四)之精(一五),昼(一六)夜不懈(一七),而(一八)曰世所不行也。自人君至于庶人,未有不(一九)法圣道而为贤者也(二0)。易曰:"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其无人。"(二一)无人者,非无人也,言无圣贤以(二二)治之耳(二三)。
(一)论语卫灵公:"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集解:"据见万物之生,以为四时之始,取其易知。")乘殷之辂,(集解:"马曰:'殷车曰大辂,左传曰:大辂越席,昭其俭也。'")服周之冕,(集解:"包曰:'冕,礼冠。周之礼,文而备,取其黈纩塞耳,不任视听。'")乐则韶舞,(集解:"韶,舜乐也,尽善尽美,故取之。")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集解:"孔曰:'郑声、佞人,亦俱能惑人心,与雅乐、贤人同,而使人淫乱危殆,故当放远之。'")(二)"",天一阁本、傅校本、唐本作"圣人之"三字。
(三)文廷式曰:"陆生陈义及此,是以尧、舜望汉高帝,惜乎高帝卑卑,不足与于高论也。"器案:孟子告子下:"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与此文义同。
(四)"治不以五帝之术则曰",宋翔凤曰:"本作'治不法而曰',中缺三字,今依治要。"今案:子汇本、天一阁本、傅校本、唐本作"治不法乎尧、舜,而曰"。
(五)宋翔凤曰:"治要无'德'字,脱。"
(六)唐晏曰:"按今之为君者,当是指始皇,否则属泛论耳。"
(七)"思",李本、子汇本、程本、两京本、天一阁本、唐本作"师"。
(八)尚书舜典:"禹拜稽首,让于稷、契暨皋陶。帝曰:'俞,汝往哉!'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
(九)宋翔凤曰:"本缺'仁义正也'四字,依治要增。"案:子汇本、程本、天一阁本、傅校本、唐本作"礼义化也"。
(一0)宋翔凤曰:"'质'本作'贤',依治要改。"
(一一)宋翔凤曰:"本下有'尽节不倦'四字,依治要删。"
(一二)宋翔凤曰:"'而'本作'则',依治要改。"
(一三)宋翔凤曰:"'和'本作'敦',依治要改。"唐晏曰:"'敦'乃'惇'之假借,厚也。"
(一四)回、赐,谓颜回、端木赐也。传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一五)宋翔凤曰:"'不'本作'无',下缺四字,依治要补。"
(一六)"昼",天一阁本误"尽"。
(一七)宋翔凤曰:"本下有'循礼而动'四字,依治要删。"
(一八)宋翔凤曰:"'而'本作'则'。"
(一九)宋翔凤曰:"本无'不'字,依治要增。"
(二0)宋翔凤曰:"'未有不法圣道而为贤者也',本作'未有法圣人'下缺五字,下又有'为要者寡,为恶者众'八字,依治要补改。"案:李本、两京本"为要"作"为善"。
(二一)案:此易丰卦上六爻辞也。王弼注曰:"屋,藏荫之物,以阴处极,而最在外,不履于位,深自幽隐,绝迹深藏者也。既丰其屋,又蔀(上"丰其蔀"注云:"蔀,覆暖鄣光明之物也。")其家,屋厚家覆,闇之甚也。虽窥其户,阒其无人,弃其所处,而自深藏也。处于明动尚大之时,而深自幽隐,以高其行,大道既济,而犹不见,隐不为贤,更为反道,凶其宜也。"
(二二)宋翔凤曰:"'其无人。无人者,非无人也,言无圣贤以治之耳','其无人'下,本缺四字,直接下文'治之耳',今依治要改补。"
(二三)唐晏曰:"按引易以证'为善者寡,为恶者众',此古说也。干宝亦谓:'盖记纣之侈,社稷既亡,言室虚旷也。'"
故仁者在位而仁人来,义者在朝而义士至(一)。是以墨子之门多勇士(二),仲尼(三)之门多道德(四),文王(五)之朝多贤良,秦王之庭多不详(六)。故善者必有所主(七)而至(八),恶者必有所因而来。夫(九)善恶不空作(一0),祸福不滥生(一一),唯心之所向(一二),志之所行而已矣(一三)。
(一)宋翔凤曰:"'义者'本作'义士',依治要改。"
(二)吕氏春秋上德篇:"墨者钜子孟胜善荆之阳城君,阳城君令守于国,毁璜以为符,约曰:'符合听之。'荆王薨,群臣攻吴起于丧所,阳城君与焉,荆罪之,阳城君走,荆收其国。孟胜曰:'受人之国,与之有符,今不见符,而力不能禁,不能死,不可。'其弟子徐弱谏孟胜曰:'死而有益阳城君,死之可矣;无益矣,而绝墨者于世不可。'孟胜曰:'不然。吾于阳城君,非师则友也,非友则臣也,不死,自今以来,求严师必不于墨者矣,求贤友必不于墨者矣,求良臣必不于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义而继其业者也。我将属巨子于宋之田襄子。田襄子,贤者也,何患墨者之绝世也。'徐弱曰:'若夫子之言,弱请先死以除路。'还殁头前于孟胜。因使二人传巨子于田襄子。孟胜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三人;以致令于田襄子,欲反死孟胜于荆,田襄子止之曰:'孟子已传巨子于我矣,当听。'遂反死之。"淮南子泰族篇:"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即此事可见墨子之门多勇士也。
(三)宋翔凤曰:"本缺'勇士仲尼'四字,依治要补。"案:子汇本、天一阁本、唐本此四字作"圣贤",亦是肊补。
(四)唐晏曰:"此以孔、墨并列,战国之习惯耳。"案: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正义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者:道者、通物之名,德者、得理之称,仁是施恩及物,义是裁断合宜。言人欲行四事,不用礼无由得成,故云非礼不成也。道德为万事之本,仁义为群行之大,故举此四者为用礼之主,则余行须礼可知也。道是通物,德是理物,理物由于开通,是德从道生,故道在德上。此经道谓才艺,德谓善行,故郑注周礼云:'道多才艺,德能躬行。'非是老子之道德也。熊氏云:'此是老子"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今谓道德,大而言之,则包罗万事;小而言之,则人之才艺善行;无问大小,皆须礼以行之,是礼为道德之具,故云非礼不成。然人之才艺善行,得为道德者,以身有才艺,事得开通,身有美善,于理为得,故称道德也。'"此说道德之义,其言明且清,且有以知与老子之所谓道德者,区以别矣。
(五)宋翔凤曰:"'文王'本作'文武',依治要改。"
(六)宋翔凤曰:"'详'本作'祥',依治要,详、祥字通。"
(七)"主",宋翔凤曰:"治要注云:'作因。'"案:子汇本、天一阁本、傅校本、唐本作"因"。
(八)宋翔凤曰:"本缺'主而至'三字,子汇作'善者必有所因而至',别本作'必有所自而生'。依治要补。"
(九)宋翔凤曰:"本无'夫'字,依治要补。"
(一0)宋翔凤曰:"'作'本作'出',依治要改。"
(一一)"滥生",宋翔凤曰:"本作'妄作',依治要改。"
(一二)"向",天一阁本误"何"。
(一三)宋翔凤曰:"本无'矣'字,依治要补。"
附录一新语佚文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儒家:"陆贾二十三篇。"未着录新语。史记陆贾列传:"凡着十二篇,……号其书曰新语。"正义:"七录云:'新语二卷,陆贾撰'也。"汉书陆贾传:"贾凡着十二篇,……称其书曰新语。"师古曰:"其书今见存。"隋、唐志及意林俱云:"新语二卷,陆贾撰。"今传本二卷十二篇。然则今本即隋、唐人所见之本,惟字句颇有脱落耳。汉志称"陆贾二十三篇"者,盖新语之外,尚有其它十一篇,则陆贾所着之有佚文旧矣。今以钩沈所得,先列新语,次及陆贾,再次更及其它,庶几分别部居,不相杂,其有可疑,则又随文出之云。
义者,德之经,履之者圣也。(文选应吉甫晋武帝华林园集诗注引新语)案:道基篇:"仁者道之纪,义者圣之学,学之者明,失之者昏,背之者亡。"文义颇相似。
贤者之处世,犹金石生于沙中,豫章产于幽谷。
(太平御览九五七引新语)案:资质篇:"夫楩柟豫章,天下之名木也,生于深山之中,产于溪谷之傍。"亦以豫章取譬贤者也。
世言围碁,或言兵法之类:上者,张置疏远,多得道而胜;中者,务相遮绝,争便求利;下者,守边隅,趋作罫。(古买反,线间方目也)。犹薛公之言黥布反也:上计,取吴、楚广地;中计,塞成皋,遮要争利;下计,据长江以临越,守边隅,趋作罫者也。(宋本太平御览七五三引新语)案:此桓谭新论言体第四文也。严可均校辑全后汉文卷十三:"世有围棋之戏,或言是兵法之类也。及为之:上者,远棋疏张,置以会围,因而伐之,成多得道之胜;中者,则务相绝遮要,以争便求利,故胜负狐疑,须计数而定;下者,则守边隅,趋作罫目,以自生于小地。然亦必不如察薛公之言黥布反也:上计云,取吴、楚,幷齐、鲁及燕、赵者,此广地道之谓也;其中计云,取吴、楚,幷韩、魏,塞成皋,据敖仓,此趋遮要争利者也;下计云,取吴下蔡,据长沙以临越,此守边隅,趋作罜目者也。更始帝将相不能防卫,而令罜中死碁皆生也。"(史记黥布传集解、文选博奕论注、长短经二国权、御览七百五十三、意林)梁君出猎,见白鴈而欲自射之,道上有惊鴈飞者,梁王怒,命以射此人。其御公孙龙谏曰:"昔卫文公时,大旱三年,卜云:'必须人祀。'公曰:'求雨者为民也,今杀之不仁,吾自当之。'言未卒而雨下。今君重鴈杀人,何异虎狼。"梁君引龙登车入郭,呼万岁。曰:"善哉!今日猎,得善言。"(御览九一七引新语)案:此新序杂事第二文也。其文:梁君出猎,见白鴈群,梁君下车彀弓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谓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鴈群骇。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公孙袭下车抚矢曰:"君止。"梁君忿然作色而怒曰:"袭不与其君,而顾与他人,何也?"公孙袭对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年,卜之曰:'必以人祠乃雨。'景公下堂顿首曰:'凡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天大雨方千里者,何也?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今主君以白鴈之故,而欲杀人,袭谓主君言,无异于虎狼矣。"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入庙门,呼万岁。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新序文止此)寻艺文类聚六六、太平御览四五七、困学纪闻一0引庄子,太平御览三九0引说苑皆有此文。所引庄子、说苑皆佚文也。二书俱作"公孙龙",独新序杂事作"公孙袭"耳。又"齐景公"独此文作"卫文公",盖误,列女传辩通载此事,亦以为齐景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