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农民的重要性

  农村、农业、农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何谓农村,陈兆庆先生在1937年出版的《中国农村教育概论》一书中这样界定农村的概念:“今之所谓农村,不是像我国古书上所说的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的一种机械式之划分,而是以教育为立脚点,无论其为城、为市、为镇、为乡,如其文化低劣,教育幼稚,工商业等不发达,而仍以农业为主要职业的地方,都称之为‘农村’。”陈兆庆先生的界定是有其道理的。农村是一个地域概念,是“以农业为主要职业的地方”。考察今天的农村其复杂程度是难以想像的,以古代村落为载体的中国农村正在迅速城镇化,农业的产业结构也由过去单一的第一产业转变为一、二、三产业并进,相应地农村教育也不再是传统的为第一产业服务的教育。有人认为农村教育是“县和县以下的教育”,这是一个典型的地域概念,因为中国县与县的差距极大。有人认为“农村教育是为农村服务的教育”,又失之宽泛。所以有人把两个解释结合起来形成农村教育的概念,即“县和县以下为农村社区服务的教育谓之农村教育”。

  农业是个产业的概念,传统的农业仅仅指种植业和养殖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链条在不断延伸,农业的概念涵盖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一系列内容,相应的农业教育就是指为大农业发展服务的教育。农民是居住在农村以农业为职业的人,但我国的农民更多的是一个户籍的概念。在我们的研究中把农民定义为:具有农民户籍,居住在农村,以农业为职业或准备以农业为职业的人。而农民教育也就是指对具有农民户籍,居住在农村,以农业为职业或准备以农业为职业的人的教育,也包括把现在是农民身份的人转移为非农民的教育。农民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类型,比如根据教育内容就有农民政治教育、文化教育、道德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教育、法律教育等等;根据教育性质有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等。农民的职业教育是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准备教育,主要是指初中后教育。而农民技术教育则主要是成人教育,是已经从事农业职业的农民接受的继续教育。在我们的研究中,把二者统称为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农村教育、农民教育、农业教育和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关系。

  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世纪,以计算机、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等为代表的高科技的运用,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也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化。但是,当世界发达国家度过现代工业经济阶段而进人知识经济阶段之时,我们仍然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我国还是一个农民大国。当我们自豪地向世界宣称,我们以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却同时也感到忧虑:我们是以世界上40%的农民为世界上10%的非农民提供粮食。全世界约有23亿农民,中国就有9亿农村人口,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农民在中国的分量。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不能不首先考虑农民,中国社会的进步也不能不认真考虑农民。

  (一)农民问题是中圓的根本问题

  在革命战争中,农民问题是革命的基本问题。这是毛泽东同志首先在理论上提出来并在实践中予以解决的问题。毛泽东分析了当时中国国情,首先认识到了农民的伟大力量。他说,农民是民主政治的主要力量,中国革命如不依靠农民群众,就将一事无成。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是工人阶级最伟大和最可靠的同盟军。农民阶级身受三大敌人的剥削和压迫,最同情革命和支持革命。而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农民的利益,制定和坚决执行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纲领,因此获得了最广大农民的支持。如果当时我们党不能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不懂得在革命过程中解决农民的切身问题,那么就不能动员占人口80%的农民投身革命,当然革命的胜利也是不可能的。农民问题成为革命过程中的基本问题,是由当时社会的性质、革命对象、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农民问题仍然是最基本的问题。这同样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阶段、生产力水平、建设任务与目标和农民在现代化中的地位与作用所决定的。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发展还很不平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的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要完成这一系列的转变,农业仍然是基础,农民问题仍然是基本问题。这不仅因为农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力军,也因为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是整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可以说,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中国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中国革命的成功,走的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国的改革开放走的也是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正是中国农民的一系列创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并不断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20年前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民思变开始的,首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启动了中国的农村改革,也为城市改革注人了活力;其次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支撑了中国工业的“半壁河山”,其运行机制也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借鉴;亿万农民创造的村民自治不仅使农村村委会的选举成为现实,也大大加快了中国民主建设的进程……正是农民的一系列创造,才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农民问题的突出表现

  中国农民的现实情况又是如何呢?尽管在总体上我国已经完成了“三步走”的第二步,即实现了人均收人800美元的战略目标,但农村发展的滞后和不平衡仍然是国家现代化的制约因素,其中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

  1.农民负担沉重,农民增收缓慢。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对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来说,一分耕耘未必能获得一分收获。付出多而收人少的原因很复杂,但农业生产率低是最重要的方面。据一份资料显示,1957—1978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只提高0.3%而美国同期却提高了3倍。1979年,美国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粮食9.3万千克,牛奶1.4万千克,蛋1035千克,棉花803千克。每个劳动力能够养活的人数为56人。10年后的中国在1988年,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粮食1194千克,所能养活的人口只有4人。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距,主要在于科技的应用不足。1978—1998年20年间,城乡居民的收人差距逐渐扩大,9亿农村人口的消费量大致与3亿城市人口相当。更为严重的是农民增收的速度趋于缓慢,甚至有下降的趋势。

  在农民生产收人相对减少的同时,各种乱收费的现象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使农民再生产的能力减弱,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危害了农村干部群众的关系,甚至危及社会的稳定。农业、农村和农民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只有不断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农民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才能长期保持稳定和发展的大局。但是,很多部门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为了增加财政收人,甚至为了一己的部门利益,人为地夸大农民的收人水平,不仅使各种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现象有增无减,而且也使农民的隐性负担无法减轻。

  从1985年以来,党和政府通过政策法规的形式加大了对农民的减负力度。国务院在1991年颁布了《农民负担和劳务管理条例》,规定农民的人均负担不得超过上年人均纯收人的5%;各级管理部门也先后清理和取消了一大批对农民的不合理收费项目。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农民负担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有的地方甚至越减越重。农民负担沉重已成为农村和农民发展的一大障碍。

  2.农民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据统计,我国农村4.6亿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22.25%,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5.4%,而且新的文盲还在不断地产生,有些地区中小学生辍学率达到了60%;不少农村青年虽然不是文盲,但仍然是“科盲”。由于农民科学素质低,农民的科技意识、采用农业科技的能力、对新技术的改造、组装能力都比较低。以上两个因素互相制约、互为因果,成为制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的因素。由此带来的消极后果是多方面的:其一,对新的科技成果、新的技术信息表现为反应迟钝,对新生事物的辨别、接纳、吸收、消化能力很差;其二,思想观念陈旧,心理素质非常脆弱,在新科技运用方面采取“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险”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农村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农民自身的发展。

  理论和实践均已证明,一个国家只有当人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人格,这样的国家才能成为现代国家。人的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的基础,没有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现代化就只能是空中楼阁。人的现代化既包括了获得科学技术知识,还包括了观念和态度的转变乃至整个人格的改变。现代观念的培养比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更艰巨、更复杂,它表现为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农村、农业和农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中国人解决了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为世界所瞩目的伟大成就。正因为如此,将来中国要解决更多人吃饭的问题,要推进社会的快速发展,倘若仍然还使用30年前的生产工具,50年一贯制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人的素质和观念仍然停留在现有的水平上,恐怕是非常困难的。这也是外国人产生“谁能养活21世纪的中国人”的忧虑的原因之一。因此中国的农村、农业和农民必须要发生深刻的变革。农村、农业和农民本来是一个整体,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却习惯人和事分开,在重视农业的同时却忽视了农民,这种只见物不见人的思维方式和观念,甚至把发展农村经济变成了对农民的剥夺,这也是农民素质长期得不到提高的原因之一。人的经济行为是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行为,农业问题、农村问题,说到底是人的问题,是农民的问题。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