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多年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中,各地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经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典型,综合起来看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教育管理体制。1985年和1986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义务教育法》中正式确立了“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之后又有其他一系列的规定对于城乡各级人民政府在分级办学、分工管理方面的各种职责,企事业和社会力量办学的管理等等,都作了较明确的阐述和规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有力的调动了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广大农民的办学积极性,各级政府加强了对教育的领导。在这些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各地都有不同的做法,不少地方把教育纳入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为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了更多的有用人才,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促进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
2.转变教育观念,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农村教育办学方向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的重点,因为它关系着我国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的问题。转变教育观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使各级政府重视教育,真正落实农村教育的战略地位;二是要使社会各方面明确如何办好农村教育。
3.调整教育结构,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调整教育结构是指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在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根据各地的实际需要,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并对三类教育的规模进行调整,使他们能够协调发展。这是我国整个教育改革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是进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
4.实行三教统筹,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三教统筹指政府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类教育统筹管理,协调发展。三类教育各有其特点和作用,要根据其特点和当地的社会发展水平,使三类教育结构合理、协调发展;三类教育要在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师资等方面因地制宜,互相沟通。在我国农村教育改革实践中,各地实行三教统筹的形式又不完全相同。
5.农科教统筹结合,促进经济发展。所谓农科教结合,是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开发同科技开发、智力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教育的突出战略地位”落到实处,形成农、科、教之间彼此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农科教结合既包含事业的结合,又包含部门的结合,即所有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都有一个为农业和农民服务的问题;同时农、科、教各部门之间都要加强工作的配合协作,建立新型的部门工作关系,形成振兴农村的强大合力。所谓农科教统筹,包括各级政府发挥总揽所属地区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功能,加强对农、科、教事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加强对农、科、教部门工作的统筹协调,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近几年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践中,各地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农科教统筹结合的模式:
项目载体型。以项目作为结合点,围绕项目,将项目所需的农科教方面的任务和责任分解,实施联合攻关,综合完成项目所需的科技、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任务,达到“确立一个项目,培养一批人才,推广一项技术,形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的目的。
基地载体型。集中科技、师资、设备、信息、资金、政策等各方面优势兴办农科教结合的人才培训、科研开发、示范推广、咨询服务等各种基地,形成“基地+农户”模式。
企业载体型。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带动实现农业产业化,形成“公司+农户”的模式,使生产经营、科技推广、人才培训、市场开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实体载体型。依托农、科、教部门场、站、所、校等,建立各级农科教中心,实行教育培训、产品开发、科技推广和经营服务一体化。
示范载体型。以农业科技示范点为突破口,在示范点上集中加大农、科、教、政、技、物的投入,使之成为农科教结合的样板,通过抓点带面,典型引路,“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把一大批成熟适用的技术推广到千家万户。
6.实施“燎原计划”,推进改革深化。“燎原计划”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培训为手段,以取得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一项工程。所选择的项目一般具有科技成果较为成熟,适合在较大范围推广,有较多的人接受培训,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的特点。“燎原计划”的实施对象主要是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燎原计划”是一项育人计划,通过改革使农村教育的职能转变和扩展,致力于培养各级各类适应农村需要的人才,从而有效地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它也是逐县、逐乡推广农村教改先进典型经验的一个计划。因此,“燎原计划”既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农村教改的重要措施。
7.高校全面参与,促进科技进步。1987年,国家教委和河北省政府在确定教育改革实验区后,要求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有关部门,要积极参与实验区的教育改革,帮助实验区开发经济,引进信息和技术,培训师资等等。在改革期间,清华大学积极参与阳泉县教育改革,帮助阳泉县抓规划、抓技术改造、引进科技新项目等;北京师范大学也参与了阳泉县的改革;天津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也都参与了河北省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