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技术分析误区
技术分析作为操作行为的依据,目的是为了提高成功率。在实战操作中,交易者使用各种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难免会进入一些误区。比如,有的人经常在学一个理论前问我某某理论真的有用吗,在学了一段时间后又告诉我,他找到了交易的圣杯。再用过一段时间再碰到他时,他已经开始研究其他的技术分析方法了。这样无穷尽的在追求“神器”的做法,在市场中随处可见。他们为什么不先确定好研究的方向,然后把一种方法学透用精呢?!是理论本身有问题,还是学习方法有问题,或是运用上有问题呢?这些情况都有可能。
技术分析在股票交易中的地位是毋庸多言的,绝大多数成功的投资者,都或多或少的借力于技术分析的帮助。但感觉股市好像是总有一个错误在等着我们,而成功的路只有一条。为了减少走弯路,我们先来看技术分析的误区:
误区一:无用论
表现在对技术分析的否定。有人认为市场价格是随机游走的,每两个价格间是不相关的,认为技术分析并不能提高入场的准备率。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一切信息反应在价格上,价格包容一切信息,包括上市公司价值、市场情绪、宏观经济情况等等。而且根据我多年来的经验看,在中小投资者中的成功者都是靠技术分析获得成功的。正如投资是一门艺术,技术分析也是一门艺术,偏重于历史经验的总结而缺少科学研究的精确。好比我们看瞎子摸象,摸到大象大腿就说大象是柱子固然有其片面性,但也反映了局部的真实。尽管没有任何一种技术分析方法是万能的,但任何一种经过时间检验的技术分析方法都有其可用之处。使用技术分析方法,本来的目的是取其长而舍其短,如果因噎废食则是因小失大了!
误区二:错用滥用
表现在技术分析方法的错用滥用。错用比较好理解,很多失误的情况并不是因为工具不好用,而是因为使用不当。有些交易者认为,技术分析方法越新越多效果越好。或者是认为找比较冷门的技术分析方法比较好,因为用的多的技术分析方法会失效。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是两个极端,走哪个极端都不对。对技术分析方法的研究过程就是认识市场的过程。多学习是好的,但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市场上经典的技术分析方法也就十来种,先了解了基本的用法,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一两种分析方法用熟足够了。
我们是来市场赚钱的,不是来做研究的,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误区三:过于迷信
表现在对技术分析方法的执着到了痴迷的程度。有些交易者用技术分析过于照本宣科,认为书上说的一定都对。还有些交易者研究一种技术后,总想从书中并不重要的字眼中找到玄机,好像书中真的有一个天大的秘密。这种过于迷信就把技术分析玄学化了,容易学成神秘主义。
我们说,任何一种分析方法都是能清楚的表达出来教给别人的,只是想要充分理解需要要靠交易实践。别人的方法只能起到启发作用,真正的悟到时,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要靠多实践多总结。这也应了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
误区四:指标万能
表现在对指标的过于信任。认为有了一个好指标后就一劳永逸了。实际上,指标都是价格的表面,而且每个指标都会有天生的缺陷,就算多个指标组合来用,也会有盲区。关于这点,只有用精了指标才会明白。一个指标并不适用于所有股票,并且一支股票的“性格”也会变化。市场就是在不断变化的。市场是非线性的,没有万能的指标。
误区五:执着预测
表现在总想“抄底逃顶”。技术分析对市场有一定的预测功能,但更多的是判断可能性,是有个概率的概念。波浪理论有“千人千浪”的说法。一张,一千个人能数出一千种数法,意思是说波浪不是精准的科学,而更像是艺术。技术分析只是提高了准确判断的概率,但不是100%准确。过于执着预测应该是不专业的表现。能接受股市的不确定性,而不想“战胜股市”,做到顺势而为,是一个很重要的需要长期磨练才能形成的观念。
误区六:忽视基本面
表面在根本不看基本面。我们提倡以技术分析做为主导。中小投资者只有依靠技术分析才能有些优势。可是,完全抛弃基本面也是不正确的。有些很明显的基本面信息可以与技术分析相互验证。基本面和技术面其实是一体两面,是统一的。基本面研究的是市场的“体”,技术研究的是市场的“相”,殊途同归!
技术分析方法好比兵器架上的兵器,“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十八般兵器。交易者使用哪种兵器要考虑兵器的特点,要考虑对手的情况,要考虑自身的能力。“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长”的兵器作用范围大,“小”的兵器反应速度快。各有各的优劣,关键是要适合使用者。在使用技术分析方法的问题上,能够走出误区,把熟悉的方法用精、用透,扬长避短,才是正道。掌握其中相通的道理,运用纯熟后,飞花落叶皆能成为神兵利器。
6.2技术分析是科学还是艺术
“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的疯狂。”这是牛顿面对股市发出的感叹。1720年4月20号,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牛顿卖出了所持的英国南海公司股票,获利7000英镑,大概感觉到自己“踏空”的牛顿之后又买回南海股票,随着南海泡沫的破灭,牛顿以亏损2万英镑出局。2万英镑对牛顿意味着什么呢?以1699年就职英格兰皇家造币厂厂长时年薪2000英镑计算,牛顿在南海公司股票上赔掉了10年的薪水!
股市行情恐怕是世界上最难参透的问题之一了。
首先,技术分析不是自然科学,虽然其表面上有很多称为理论或模型的分析方法,比如“波浪理论”、“江恩理论”、“B-S定价模型”等等,但是这些方法都不会象“1+1=2”这样有绝对标准的答案。
其次,技术分析的各种理论、技巧虽然都有比较严谨的体系和概念标准,但又不像学习诸如舞蹈、音乐、美术等只要你达到了各自标准的要求就可以“毕业”了。运用技术分析的熟练程度和盈利多少好像没有必然的联系。
学习技术分析与学习竟技体育项目或博弈游戏有些相似。比如学习围棋里的棋谱,棋谱本身是“科学”的,不会一些定式肯定是下不好围棋的。但若是拿着棋谱下棋,恐怕不会有什么长进。再比如足球运动,基本的技术和战术各国家队都基本具备,关键是如何运用。巴西队能踢出艺术足球来,充满了创造力,这是思维上的突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股市是也博弈的经济活动,如果不算手续费和经济成长,股票交易也可看作是零和游戏(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是零)。
股市的底顶也是相对的,我们在介绍左侧交易和右侧交易时明确了周期概念即是为了更好说明左右侧的相对性。波浪理论中的数浪也有“千人千浪”一说。同一张,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在下跌推动浪中,新手总是看成底,而波浪高手能准确的看出是下跌中继。新手不断抄底,高手只是静观其变,充分休息。也正是因为每个人的看法不同,股票的价格才会是连续的,在每时每刻都有人在买卖。包括在顶部和底部都会有很大的成交量,说明人们在这些位置对市场的预期有很大分歧。
因此,足够多的人参与,操作周期与分析方法各不相同,接近零合博弈等方面都决定股市不可能是精确的科学。
在股市中有“一平二赚七亏”的说法,即一般十个人中有8个是亏损的,赚利的只有两个人。这也符合“二八律”(社会约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20%的社会财富)。一般在股市中盈利的都是老手,他们对股市有丰富的经验,是股市中的“艺术家”。而他们的“艺术”气质是经过千百次的磨练练就出来的。
那些成功的投资大师更能称得上真正的投资艺术家,同样的机会,在他们眼中是机会,在普通人看来可能是不值得的投资,结果因为“眼光”问题而错失良机。这也应了“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这句话。这种大师的眼光看股市的盘面就像围棋九段高手看棋局一样。普通的一张盘面,在段位不同的人眼中的意义是不同的。
专业的股票交易员如同职业的围棋手。360颗黑白棋子和一张棋盘在围棋高手的手里就能用来下职业联赛。而在普通人手里只能当做娱乐。股票交易不也是一样吗?每一行业的平均回报率应该是差不多的,股市看起来赚钱容易,可赔钱一样容易。交易者一定要先练好内功。磨刀不误砍柴工。交易水平的提高不是想当然就能实现的。必需经过时间的积累。有一种说法叫“时间的玫瑰”。
总之,股票交易更像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精确的科学。
6.3对策比预测更重要
每位交易者都会预测行情,尽管预测的成功率不一样。只要人们一进入股市,就有预测走势的倾向。对行情判断的准确率对收益有影响,但不是最主要的。即使入市的准确率很高也会有亏钱的可能。为什么呢,因为决定最后结果的不只是入市,还有离市。人们常说“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傅”,就是这个道理。
离市是根据入市后行情的变化制定的对策。我们每个交易者,包括投资大师都不能保证每次出手都正确。没有人能达到100%的准确率。一些交易者对准确率的过度追求更是技术分析的一个误区。在市场中风险永远是第一位。在入市之前就应该想好各种可能变化的对策。如果跌了怎么办?跌多少有什么相对应的办法?如果一直跌下去怎么办?下次什么情况下再买入?多问自己几个怎么办,明确问题和对策,会对提高交易水平大有益处。
古人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股市中也有句名言“计划你的交易,交易你的计划”。这些经验之谈都是在告诉我们对策的重要性。没有对策的交易者,他们会认为应该涨,但如果不涨呢?他会束手无策。这样没有交易计划,基本是在“乱”做。这是很多交易者在初始阶段亏损的原因。在其观念里,没有对策这个概念。
交易者最好养成记录交易日记的习惯。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你回过头来看以前的日记,你会发现以前的预测是多么的离谱,甚至是荒谬。《以交易为生》这本书里有这么一句话“市场并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市场很大,我们单个人的想法和资金都不可能对市场有任何明显影响。把自己看成是大海里的一滴水,我们要做的只是随波逐流。
技术分析主要解决的是入场和离场时机的选择问题。在整个交易系统中,我们在开头提到了要解决三个大方向的问题,除了技术分析之外,还有资金管理和交易心理。我们认为在整个交易系统中的重要性来说,交易心理占50%,资金管理占30%,技术分析占20%。影响交易成败的其他两个因素远比预测重要的多。市场中的投资大师普遍的成功率也大都在50%以下,所以对于预测的精确度的追求是意义不大的。
预测更多是源于主观,是没有计划的表现。执着于预测对交易一点好处也没有。预测在整个交易计划中只占很小的比例。甚至有一个好的计划,根本不用预测也能稳定盈利。这就是系统化交易的好处。我们在本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系统化交易,建立自己的交易系统,并良好的执行。关于交易系统在第四章中会详细介绍。交易系统是区分一个交易者水平的很重要的一个标准。一个成熟的交易者一定是有一个明确的交易系统的。要想稳定盈利,一直从事股票交易,那么迟早要面对系统化交易。
6.4 技术分析的本质
专业的技术分析是从不预测行情的,技术分析只是交易系统中的一部分。它就像一部汽车的轮子,它只负责跑多少路,而真正的核心部分是发动机(资金管理)和驾驭汽车的人(交易者)。技术分析属于统计学范畴,给出的只是一个概率分析。也就是说技术指标只能给我们发出买卖信号,而不可能告诉我们市场一定会发生什么事情。广大交易者如果能真正理解技术分析的意义,也许大家就能向“圣杯”走近了一大步!遗憾的是很多人似乎并不明白这么简单的道理。
技术指标从大的角度来看,不外乎就是两种完全对立的思想。一种是趋势思想;一种是震荡思想。前者因为上涨而买入股票;后者因为下跌而买入股票。前者是使用以均线系统为首的“趋势指标”;后者是使用以KDJ指标为首“震荡指标”。也许技术分析就是在这两种水火不相容的思想上建立起来的。使用技术指标的关键就是:在某个特定市场找到适合波动性的技术指标;或者说找到适合某种指标的波动性市场。
我们看上证指数的日线可以发现明显的趋势特征,但在月线中却可以发现明显的震荡特征。任何市场在不同的周期上可能分别呈现趋势和整理的两种特征,也许市场就是两种矛盾的统一体。也许技术分析就是这么的简单。在呈现明显趋势特征的市场周期上,使用均线系统来把握趋势行情;而在呈现明显震荡特征的市场尺度上,使用KDJ类的指标来进行周期分析和阶段分析。当然没有理想化的市场。我们说的明显趋势特征,并不是绝对趋势特征!在不同的阶段,这种市场也会表现出整理特征,只不过趋势特征要大大高于整理特征。比如2000年至2005年间,中国股市的周线更多的体现震荡特征。技术分析说白了就是,选择周期,分析波动性。选择具有明显特征的周期,分析波动性建立合适的交易方法。
技术分析居然是如此的简单。简单到可以用两条线来发出明确的买卖信号。简单到只用两种指标就可以分析行情。简单到最经典的两种技术指标系统居然可以在任何股票软件中找到。技术分析并不神秘!均线系统在中国股市的中期行情分析中有极其重要的使用价值!要知道上证指数周(日)线中的趋势特征不是不可能改变,但是绝对不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改变!既然真理就在电脑屏幕上,为什么我们中小投资者却不能实现盈利呢?甚至是亏损的一塌糊涂!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在于,没有人能够专一的使用上证指数日线中均线指标来作为自己唯一的操作系统,并且坚持数年!
一开始我就已经说过:技术指标属于统计学范畴,给我们的只是概率分析。所以技术指标不能告诉我们市场一定会怎么样!这就是说任何技术指标都是具有先天“缺陷”的,当然我将其称为“成本”。也许问题就是出现在这里:多数人不能容忍技术指标的这种“缺陷”,他们总是试图追求完美。也许大家正是在这种追求完美的过程中,离成功越来越远!他们总是自作聪明的想着“好一点”、“再好一点”、“更完美一点”。当一个交易通过某种技术指标卖出股票时,已经距离最高点有20%的空间。那么他就开始自作聪明的优化技术指标修改参数;当发出一次假信号时,他又开始继续玩修改参数的游戏。他不明白,调整灵敏度有一得就会有一失!甚至有的交易者在数次假信号后,将这种技术指标的价值完全否定。从而彻底放弃这种指标,并且去寻找更“完美”的指标。
也许人类的天性就是追求完美。当然技术分析的高手早已不会在上面的两个怪圈内挣扎,他们开始用别的方式来追求完美。他们开始寻找更多的采样特征,来扩充技术指标分析思想。有的加入成交量,有的加入基本面的信息。甚至有的高手开始学会嫁接不同的技术指标,来实现更高的准确率!好在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上面的工作似乎开始变得简单。这样就出现了许许多多奇怪的指标。
并不是说这种高采样得到的技术指标不能提高分析的准确性。但是越精确的指标,稳定性就越差!时间稍一流逝,市场稍一变化,这种技术指标就会被市场所淘汰。也许这种淘汰就发生在指标研发阶段的同时,也许模糊与缺陷比完美更能天长地久!爱因斯坦说过,能够预测未来的公式中必然存有不确定性。波浪理论和江恩理论这两种不属于正统技术分析的技术分析,确实是预测未来的公式!但是他们之所以能长久存在于市场上。就是因为这两种预测未来的公式中具有不确定性。这里我就不多谈这两种非正统技术分析的价值和意义,我只是希望大家明白,他们之所以完美,绝对是一种模糊的完美,具有不确定性的完美。简单的就是美的,简单的就是稳定的!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