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交易心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群体心理分析(即大众心理分析),旨在解决交易者对市场中其他交易者的心理活动特征的把握,解决交易者在研究市场过程中如何保证正确的观察角度的问题,帮助交易者认识市场和把握市场的动向;其二是个体心理分析,旨在解决交易者在交易决策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帮助交易者认识自我,挑战自我,战胜自我。我们在交易心理的讨论中不把重点放在专业的心理学理论研究上,而是更倾向于对实战中的常见交易心理现象的分析和指引。
技术分析是研究股票交易的初级阶段,一般交易者持续研究2到3年都会小有所成,而交易执行问题才是高级阶段,这就是交易心理控制,这是高手和普通交易者的一个分水岭。这是比较难的一道坎,有的人可能穷其一生也无法越过这道坎,因为这跟智商已经没有什么大的关系了,更需要的是交易者对于交易和人生的感悟,也就是说交易者的人生理念和人生阅历在这时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为这里涉及到太多的人性问题,而人性有着很多的灰暗面,这些灰暗面是与生俱来的,又是很矛盾的,很难克服掉。比如说贪欲之念,他是使人上进的动力,又是把人推进火坑的魔爪,可是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天性,不论天性善良或者天性邪恶,每一个人都有贪欲之念,何况每一个人进入股市都是奔着盈利而来,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们通常说“利令智昏”,贪欲之念往往使我们的趋势分析不客观,甚至扭曲,更有甚者使我们忘记了执行我们正确的计划和纪律,从而最终导致我们的失败。所以交易心理控制虽然有悖于人性,但是这却是我们通往胜利的必经之路。交易心理控制首先要对股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千万不要认为股市是个暴富的场所,一定要清醒的明白,我们是在“经营”股票,不是在炒股票,股票的风险大于利润,我们是在“虎口夺食”,暴利是不可能的,我们一定要把股票当做一个我们热爱的普通生意一样来经营,平均年回报率到20%已经不错了。在上一章的上证多头排列日线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大熊市的时候可能一年都不必操作,平均每年的持仓时间一般在30%左右。想想巴菲特和彼得林奇也只有25%左右的年回报率,我们也就释然了。
所以稳定和持续的盈利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一次两次的亏损也是我们可以接受的。这样降低了目标,并且正确的认识了股市后,我们的心态就会平和很多。然后,我们要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环境,使我们自己始终处于一个理性、平和、愉悦、宽松的心境下,这样我们就可以比较客观的看待市场,不受价格起起伏伏的影响,从而做出正确的决定,并且有很好的执行力来执行正确的决定。大家都说巴菲特的选股水平是如何的高,我却觉得巴菲特真正的高明之处不是选股的水平,而是他始终远离华尔街,远离利欲场,独居小镇,这样,他就始终能不受外界的干扰做出正确的决定,我认为这就是他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心态控制的最后阶段,就是对自身的修炼了,这是交易的最高境界了。能达到这一层次的应该可以称为大师了,对这一境界的交易者来说,金钱早已不是问题,他们做交易往往是为了做正确的交易,乐趣已经从结果变成了过程。
1.1赚钱是一种精神特性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在股票交易中同样有决定交易命运的内在因素。在心理学上讲,性格的改变虽然很难,但还是可以通过后天影响慢慢改变的;而气质往往是不能改变的。这也正应了目前有些人是“富而不贵”这一说法。回到交易中来,我们不一定要有贵族气质,我是要先富起来。所以我们要重塑交易性格,从而实现交易命运的转变!把赚钱变成我们每位交易者的精神特性!
来看一个由美国康乃尔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做过的有趣试验:
他们在两个玻璃瓶里各放进5只苍蝇和5只蜜蜂。然后将玻璃瓶的底部对着有亮光的一方,而将开口朝向暗的一方。几个小时之后,科学家发现,5只苍蝇全都在玻璃瓶后端找到出路,爬了出来,而那5只蜜蜂则全都撞死了。
蜜蜂为什么找不到出口?通过观察他们发现,蜜蜂的经验认定:有光源的地方才是出口;它们每次朝光源飞都用尽了全部力量,被撞后还是不长教训,爬起来后继续撞向同一个地方。同伴的牺牲并不能唤醒他们,他们在寻找出口时也没有采用互帮互助的方法。
如果说蜜蜂是教条型、理论型,而苍蝇则是探索型、实践型。它们的思维中,就从来不会认为只有光的地方才是出口;他们撞的时候也不是用上全部的力量,而是每次都有所保留;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在被碰撞后知道回头,知道另外想办法,甚至不惜向后看;他们能从同伴身上获得灵感,合作与学习的精神让他们共同获救。所以,最终他们是胜利者。
对这个试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会说蜜蜂是烈士,而苍蝇则苟且偷生。有人说苍蝇非常聪明,而蜜蜂有些愚蠢;有人干脆把目前社会上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苍蝇型”,二就是“蜜蜂型”。如果先摒弃原先的对于这两种动物的道德附加和好恶感,你需要考虑的问题是:看看自己在交易中,你到底是“蜜蜂”还是“苍蝇”?你想做“蜜蜂”还是“苍蝇”?
1.2人的天性不适合交易
恐惧和贪婪是股市的两股推动力量,也是人在股市中两种最强烈的情绪。而这两种情绪都源于人的欲望――贪。这是每个人的天性,没有必要不勇于面对,即使是交易大师,他们也有贪欲,只是能令他们动心的贪欲已经很少了罢了。我们也相信,大师们可能修炼到了几乎“无欲则刚”的境界。总之,大多数交易者毕竟是凡人,不是大师,我们还是要正视这个问题。
佛家讲普通人都有“贪嗔痴”,这样来看,对交易者又多了两种不利因素,下面分别解释一下:
首先,贪就是想得到更多的收益,抓到黑马天天大涨才好。交易者来股市都是为了赚钱的,这是必然,但贪者指的是超出了合理预期的盈利目标。投资大师和基金经理们年平均收益不过20%-30%,而很多交易者想天天找黑马,月月有涨停!试想一下,如果12个月,每个月做一个能涨停的股票,那么一年收益就是120%,去掉些亏损也会达到100%。这看起来好像不难,可实际上很难实现。要知道每个行业的平均投资回报率是基本平衡的。股市不可能是持续暴富的场所。
其次,嗔与贪正好相反,是对不利方面的过于偏执。比如表现在有了小盈利后马上兑现,先取得到手的利润,这样做容易放过真正的黑马。这种做法源于对风险的极度厌恶。另一个容易出现的情况是对操作失误一直找各种借口,回避问题不解决问题。
最后,痴是在不能分辨实际情况下,而对事物产生贪与痴的反应,也可以说痴者迷也。比如表现在对所谓专家股评的迷信,没有理由地过于相信一些人的推荐。有些交易者认为媒体的观点就是权威,可他不知道不同媒体的观点其实也是大相径庭的,他只是乐于接受对自己持仓有利的观点而已。这种做法是有选择性的迷信,实则是不客观的表现。
“贪嗔痴”正好与交易的成功理念“截断亏损,让利润奔跑”相反,所以说人的天性本不适合做交易。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那么这些不利的本性其实是所有交易者的共同问题。只要我们正视并解决了,那么就会比其他交易者更有优势,大大地增加了我们成功的可能性。股票交易放大了人性,使我们对人本身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要改变交易中的不良习惯,只有通过纪律约束慢慢来进行,这便是系统化交易要完成的任务,先约束再磨练最后达到从心所欲。
我们所说的赚钱的特性和系统化交易最后都统一到了执行上来,不过一般交易者都达不到这种境界,很多人都知道这种境界,但只有极少的人能够做到,如何达到呢?这需要个人自己来完成。书本或别人的提示或有助于你的修炼,但最终过程必须自己一步一步地走过,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替代这个过程。
“华尔街不曾变过。口袋变了,股票变了,华尔街却从来没变,因为人性没变。”
――杰西利弗莫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