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39章 文坛撷英(3)

  师范毕业,在另一所师范教了两年书,我被调进地区文化行政部门。虽然有了文学爱好,立志写作,但坐在办公室里,只能写写电影、戏剧评论和触景生情的小散文,徒然练练笔而已。真正进入创作状态,写“大文章”,是我随地委工作队下乡搞了一年工作队以后的事情。这一年的生活积累,后来写成近10万字的中篇小说《血梅岭》发表,后来收入“文学湘军红叶丛书”的《罗石贤卷》。发表在人民日报的第一篇比较成功的散文《绿遍洞庭》,是我环绕八百里洞庭采访、在渔船上生活半年的结晶;发表在光明日报并被《中国文学》翻译出国的第一部短篇小说《红军桥》, 则是随人民日报采访组从韶山走到井岗山的“副产品”;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处女作《荒凉河谷》,是多次去湘西采访、深入生活,沿千里沅江逆水而上,在水急浪高的三十六里青浪滩,在高悬在绝壁之上云雾之中的“吊楼街”触发了灵感。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中学生要做好作文,也需要随时随地观察、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唐代有个读书人叫张继,他去京城参加“高考”,但是他落榜了。那时的科举不考数、理、化,主要考“作文”,张继肯定是文章没“作”好,所以名落孙山。没有插花游街的风流,没有衣锦还乡的荣耀,他满腹愁肠离开了京城,乘船来到异地他乡的姑苏城外。月亮落下去了,乌鸦在染着白霜的枫树上啼鸣,江上渔火点点,有家归不得的张继失眠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凄凄惶惶敲碎了他的心。此情此景,触痛了他落第学子每一条愁怅的神经。他推枕而起,写下《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设若张继在殿试上写下如许千古绝唱的诗句,也许他就金榜题名中了状元。不是读书不努力,只因读死书,写死文;一旦有了新鲜活泼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累,他就笔底生花,写出不朽之作。

  我在文化部门工作了40年,没挪过窝,为了弥补生活阅历的不足,我争取一切下乡、出外旅游的机会。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每年都要外出两个月以上。走南闯北,起伏浮沉,此后我又走过多少路,看过读过多少云啊!泰山观云海,西北利亚看流云,青藏高原天高云淡,西桑版纳云蒸雾涌……每次出去,我总要带回厚厚一本日记、或就某事某人某种风土人情的扎记、随笔,这样写作起来,再也不会搜索枯肠闭门造车了。

  当年莫泊桑跟福楼拜学习写作,福楼拜让他的学生带个小本子跑到街上去,去观察那些理发匠、皮鞋匠,市井上的三教九流、贩夫走卒,要求他用文字把“那一个”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来。然后老夫子亲自带着学生上街验证,哪个描写“死火”,哪个欠缺火候,欠缺在什么地方。经过这样的严格锻练,莫泊桑写出了《羊脂球》那样的世界名篇,成为了老师一样的一代名作家。

  中学生不一定今后人人都去当作家,但是求学时代练好笔,写好作文,将受用一生。而要写好作文,不妨吸取前人的经验,在读好书的同时,勇敢地走出家门、学校门,争取一切机会去爬山、野餐、参加夏令营 、下乡调研、旅游和各种社会实践。我国古往今来,走路最多,走出最远的,一是军人,二是商人,三是诗人、四是托钵云游的僧侣。除了商人逐利忘义,不大有精神产品之外,从军人、僧人中都诞生过不朽的诗人、作家,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的必要。不过,出门时你别忘记象莫泊桑带上一个小本本,随时记下你对各种事物的观察印象,你感兴趣的群众口头语言和心灵的火花。这样,在课堂上面对老师的命题作文,你也就不会再呆望着天花板,搔首弄姿,无所作为了。

  梦幻童年

  看到今天城市里的孩子,包括我那在蜜罐、温室里长成,一到上幼儿园、小学便投入人生竞技场的可爱的外孙、孙女、外孙女们,我就有种油然的欣慰和失落之感。小人们生活在与我们那一辈完全不同的优厚物质生活、城市环境中,各有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齐抓共管”的呵护。一当咿呀学步,启蒙入学,这种“齐抓共管”便变成了孩子稚弱的肩膀难以承载的负荷。他们过早失去了天真烂漫的童稚天性,与我们梦幻般的童年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我最早、最原始、最朦胧的童年记忆,始于两岁多不到三岁吧。还穿着开裆裤,头顶天光日影,脚踩清潾潾的缓缓流水,我站在齐小腿肚的水圳里――这是我们屋场前的一条水圳,宽不过五尺,深不过五寸。我哥和邻家的兄弟,在水圳上游用畚箕捉小鱼小虾,我便自作主张溜下水了。光着三寸小脚板,站在有细沙和硪卵石铺着的水圳里。水流虽缓,光脚丫下的细沙却在崩陷。塌陷的细沙“流”过脚丫,痒哈哈的,小鱼小虾肆无忌惮的碰撞作弄,皮薄敏感的小腿肚那钻心的快慰……我混沌无知的意识,快感,大概就在这时被唤醒了。站在那儿仿佛要塌下去又似乎要飞升,仰起小脑袋,金色的日轮旋转;低头看水,银鳞似的波光晃眼。本就摇摇晃晃,站立不稳,一个闪失跌倒在浅水中,成了落汤鸡。小伙伴跑进大屋场“告状”,母亲跑来把我像小鸡提出水面,在光P股上拍两巴掌教训几句,抱回家换上干净衣服了事。

  我家是小山村里的自耕农,父母一连生下我们六姊妹,母亲除了养儿育女,还要协助父亲耕作,根本无暇顾及儿女的成长。除了“巴掌”,没有更多的温情,也就少了许多约束。我才得以在两岁多不到三岁时,有过跌落水圳亲近大自然的体验,留下意识萌动时似梦非幻永难磨灭的记忆。这事要换在今天,不管是发生在城市谁家的孩子身上,他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大概都要大惊小怪得好几天寝食难安。怎么能让两三岁的孩子去玩水呢?这种事根本不可能发生!

  我的大女儿、女婿是武汉某名牌大学的年轻副教授,先顾事业后顾家,去年才生下一宝贝儿子。小宝贝出世前,女儿女婿购一台私家轿车,爷爷奶奶过来忙乎,为小宝贝准备“安乐窝”。小家伙出生以后,冬夏都开空调,保持室内恒温。爸妈爷爷奶奶围着小家伙转,“转”到将满周岁,爷爷奶奶全累病了,我和我的少夫人去替换爷爷奶奶。来到女儿家,小家伙倒是长得十分聪明可爱,不到一岁便像“爬行动物”,摇摇晃晃连爬带走满屋子乱窜,翻箱倒柜,把玩过一次的玩具,爸妈的书本、教案,爷爷奶奶精心布置的“温馨”,撒得遍地狼藉,满室开花。最棘手的是“进出”两难:二伯从美国专递过来的国际上通用的婴幼儿牛奶、米粉,他偏不爱吃。每次花上一个多钟头,少外婆连哄带骗,软硬兼施,弄得自己浑身牛气,小家伙才“恩典”似喝上几小口。要小宝贝“出恭”,则要趁女儿女婿午休在家,跟外公外婆四人一齐上阵。一个搂腰,一个端便盆,一个准备揩屁屁的温水,另一个则要拿削得稍尖但又不能太尖的肥皂,去小家伙的肛门边作出恭的“诱导”。不这样,小家伙不拉,女儿说是“乖乖太懒”,两三天不拉,便秘,急着开车送医院,更麻烦。初次上阵,我见女儿作“诱导”,小家伙蹬足踢腿嚎哭,我便提抗议:“拉撒本是极自然的事,长此下去怎么得了!”可是胳膊扭不过大腿。“诱导”过了,嚎哭过了,四人八眼瞪得溜圆盯着那缓缓蠕动的肛门。终于功德圆满,这才长长舒一口气,仿佛办完了世界上最大的一桩事。

  时日久了,我往往回想四人八眼盯着那“诱导”出恭的情形,怎是哭笑不得。小宝贝晚上“哭夜”,弄得他母亲我女儿夜不成寐,第二天给学生上课眼圈儿发黑。我经过一番调查研究,终于发现问题之所在:女儿家电器太多,每间屋子都有太多低频电子辐射。我便关空调,撤各房间电话,限制电视、音箱、手机、台式笔记本式电脑、按摩器、空气清新器诸如此类电器的使用。女儿女婿出门,我和夫人便用儿童车推着小家伙“逃”出“温室”,到树木葳蕤的校园消磨半天。天有不测风云,有时女儿回来见我们刚进屋,就说怕风吹着,日头晒着小乖乖。我针锋相对坚持斗争。人生来就该亲近大自然,决不能从小剥夺他们回归自然的权力,终日关在表面温馨,实则暗藏杀机的“温室”里。女儿女婿总算同意了我的观点,每到双休日,便开车带着孩子,一家五口去东湖、植物园、森林公园作短暂渡假。满过周岁的小外孙,能独自走了。到了野外,他高兴得在草地上到处乱跑,扯草花,扑蝴蝶,这才像个小天使。身体结实了,食量增加,饿狠了能自己喝牛奶,出恭也不必次次“诱导”了。

  然而,在城市长大的女儿女婿,毕竟不像我们在小山村“爬滚”出来的上辈人。有一次,在公园的水池旁,我抱着小外孙,想让他的小手伸进水里,掬一把水,感受水的清凉和滑腻。这时女儿女婿一齐跑了过来,大呼小叫,一个说水不卫生,一个喊怕掉下去。又是大惊小怪了好几天,甚至双休日也不敢再“远足”了。

  鸣呼!今日的婴幼儿和儿童,究竟是有幸还是不幸呢?我两三岁就可以跟着哥哥和邻家兄弟,在水圳里玩水。四五岁跟着他们放牛,上山割草,爬树,掏鸟窝。玩够了,跳进村中清沏见底的小河的水潭里,学鸭子扑腾戏水,游泳,扳开石头捉螃蟹虾子。就是后来读小学,也是在玩儿中在牛背上,在山清水秀的大自然中,轻轻松松快快活活“读”过的。那快乐的梦幻般的童年,那美妙的山水,长留在我的记忆中,乃至影响到我的一生,我的性格,我的为人。

  春节前回到阔别了数月的家,我想见见在岳阳的孙女和外孙女,孙女还在幼儿园,十岁的外孙女已读小学。她们都成了大忙人,放了假,在我这儿玩半天,吃了饭,就被电话“钓”走了。十岁的外孙女,是被美藉英语老师拉莱“钓”走的,她要她去当“翻译”,陪着逛街购物。这个外孙女从幼儿园起,便进各种专业班学舞蹈、英语、书法、小提琴。上小学后仍孜孜以求。她拉琴上过电视,最近听说还在中央台露过脸。我对此曾有微辞,只要她学好英语。临走时她小声告诉我,期考英语、语文考了“双百”,数学90几分。她妈妈我儿女在一旁听了嘀咕,明年要满堂红,全都考100分。过早成熟过早懂事的外孙女点点头,对妈妈的苛求毫无反抗之意。她只说,她现在认识在岳阳工作的十几位外藉英语老师,经常跟她们交流,对话,当中文小翻译,她要听外公即我的话把英语学好。说完便匆匆跟着爸妈走了,她成了十足的“华威先生”。

  胡为乎来哉,胡为乎去也?望子成龙成才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们,应该想一想:过早剥夺小宝贝小天使五彩缤纷的梦幻童年,这样做值得吗?我们都应该回忆一下自己曾经有过的童年,三思而行。

  浮生杂忆

  画眉湾访古

  两台小车驶出城,朝东迤逦而去。这是隆冬腊月一个绝好的晴天,暖阳高照,郊外的青山绿水沉醉在温馨野趣中,仿佛脱去冬装舒展笑靥的少女。车上全都是半大不小的老家伙,从市、局岗位上“退”了下来,无官一身轻,便生发出寻幽访古的闲情逸致。

  事情是在档案局捐赠图书史料的座谈会上引发的,谈到图书档案对建设城市文明的重要,原市志办主任何培金,讲到龙湾画眉湾有个清代著名藏书家方功惠,私人藏书达50多万册,为清代藏书家之最。此后,在龙湾的方家,连续出过七名进士、多名府台,至于七品县令的芝麻官,扫拢来有一“升”。方家与晚清民初的风云人物张之洞、李元度、孙中山、吴獬等结为儿女亲家,可见画眉湾方家怎生了得!当时我说“画眉湾现象”说明珍藏图书典藉对一个地方、家族文明发展的重要,耸恿刚从市政协主席位子上退下来的老同学高碧云,为头组织我们几名“员外”去画眉湾看看。高夫子(碧云原也是文人,这是文化人之间的称呼)欣然应命,第二天便把车派妥了。

  约莫半个多钟头,车抵画眉湾。这是龙湾镇西一个初看并无特色,也不显眼的村落聚居地。数十户新老民居坐北朝南杂处在树木葱茏的小山头的环抱里,绵延一里许。在画眉湾前一口大水塘侧下公路进地坪停车,同车来的画眉湾人、向导方鸿,领我们一行七八人往湾里走去。他边走边指点着说,画眉湾原来不是这样,是一座有了两百多年历史的古民居整体建筑。有三座大槽门,数百间房屋连成一片,天井错落,游廊相连,下雨不用打湿脚。从中门进去,有十多根数丈高的大立柱支撑的正厅,能摆下48桌酒席,槽门、正厅门楣上,挂满“进士及第”、“军门提督”、“文魁”、“武举”之类的御赐匾额,钟鸣鼎盛一时。然而,这一切在抗战、跃进年代陆续毁败了。来到原来正厅旧址,现在成了水泥坪的一幢三层小洋楼前,有数位方家老翁妇孺迎了上来,热情邀进堂屋,女人们端着水瓶茶盘,就要奉茶。外面冬阳正暖,大伙儿退回地坪就座,手捧滚茶,向导一一介绍来客。因高夫子原来当过常务副市长、政协主席,村民们听说“高市长”、“高主席”,还有多位“主席”、“主任”光临,老老少少一齐围了过来。84岁高龄,身材魁伟身板硬朗名叫方义山的老人,正在主持重修画眉湾方氏族谱,对画眉湾历史烂熟于心。坐下后,当仁不让,开始介绍画眉湾方家创业248年来的陈年旧事。

  原来方家藏书,不止大藏书家方功惠创立的碧林堂藏书50万册,还有清雍正、乾隆年间,官至四川巡抚的方显、方桂父子创立的二庸堂藏书10多万册。可惜这些书在庚子变乱中,大都被列强抢掠或焚毁,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由蔡元培等有识之士集资收购,成为北京图书馆的镇库之宝。历代方家先辈著作的27部木刻版书,方家后代收藏有5部,乾隆御笔题赐方显的“福”字,如今影印在方家族谱上。方家藏书,绵延近两个世纪,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方家后裔。在清乾隆晚期短短34年中,便连中3名进士、8名举人、24名贡生、52名监生。当时偌大的画眉湾,留在家里的方姓男人很少,大都在外为官,年轻男性在私塾攻读。重教育,重读书,成了方家传统家风,画眉湾充溢着浓厚的书香气息。就是庚子变乱丢失了祖传藏书以后,重教育、重读书的家风未变。抗战胜利后,方家族人拨出三百石公田,在画眉湾东侧创立光复小学,优待方家族裔上学。如今在光复小学的原址上办起了龙湾中学,在画眉湾西侧又办起了乡村小学。兴旺了两百多年的一里许的画眉湾古宅,三分之一是中学,三分之一是小学,古宅后裔如今龟缩在两座学校之间,看似凋弊,实际成为了画眉湾兴学重教的一副独特风景。

  画眉湾还是画眉湾,古宅惟一留下的陈迹,是水泥坪旁三层小楼阶沿上孤零零的合抱花岗岩圆墩。耄耋老人方义山大爷指着那石鼓墩不无自豪地说:“这是古宅正厅立柱下的石墩,比岳州文庙大殿上的石墩还大。古宅没有了,画眉湾小了,如今方家一千多人,在家不过两三百人,多数都在外为官做事。”

  方家后裔,有的在外省定居,有的成了张之洞、李元度、吴獬、孙中山的后代。根脉仍在画眉湾的,至上个世纪末,初略统计,有博士生8人、博士后5人、大学生100多人,官至省部级的2人。有的出国留洋,多数在科学技术领域成才。

  大半天的寻幽访古结束了。告别神奇的画眉湾,站在公路上,有人回望画眉湾后一线蛾眉淡扫的青山,企图找到这里非比一般的“龙脉”;有的提议去中学校园――昔日光复小学旧址看看。中学校长出来相迎,学生正在进行期末考试,不便打扰,也就作罢。车子启动了,我靠在椅背上沉思:显然画眉湾倚仗的不是“龙脉”,亦非前人有过的“进士及第”、“提督军门”等御赐匾额的光环,也许正是方功惠、方显父子的珍贵藏书散发出来的浓厚书香气息。这种书香气可以穿透时空,不管古宅兴废,也不管世道兴衰,绵绵至今,以至永远!

  汇泽楼赋

  巴陵故地,岳州新城,十里长街含南湖烟月,百尺通衢吐洞庭洪波。桥东步行广场一侧,倚北繁华市肆之阳,二十八层大厦摩天拔地而起,古往今来标志建筑出岫横空。此则,汇泽商业一号楼也!

  裙楼高广,主体旖旎,两翼弧形塔楼如云帆两片,又宛若鲲鹏敛翅待飞;一幢中心主构似画龙点眼,忽俨然鸿鹄蠢蠢号天。鱼龙潜化,风雷激变,三年不飞,一飞冲天,扶摇直上九万里;桅樯风动,直挂商帆济沧海。一楼何奇?西纳云梦百川,东汇黄浦千叠,南融粤海商潮,北接京华紫气,大厦与名楼相对,天时共地利融和,文化偕商业结亲,休闲如娱乐同在。数码电影、前卫剧场、商务会所、星级酒店,林林总总,标新立异。笙歌笑语夜夜飞,霓虹靓女犹一色。旧之影剧院不可同日而语,今之商业城也难望其项背。此则,汇泽楼之壮观也!

  登斯楼,若乎细品洞庭鱼虾,团湖鲜藕,长乐醪糟,吕仙佳酿,昏昏然,飘飘然,定品出八百里稻香,九万顷荷馨,三秋桂子花开,四季风调雨顺,湖山尽是碧玉色!或挹铁山之泉,烹一壶君山雀舌,文人雅士,商贾名流,芸芸众生,以茶代酒,听一曲莫扎特协奏,看一场好莱坞大片,物我两忘皆仙客。游廊信步,高窗远眺,金鹗奇峰耸翠,南湖花树弥天,市井层楼,高架立交,京珠高速如带。极目处,幕阜连云,梧桐夜雨,汩江萦回,杜工部墓冢草青,屈子祠骚坛长叹,二妃坟斑竹滴泪,赤壁山吊古怀今,看不尽名胜古迹,阅不完世道替兴。岳阳城头诵忧乐,汇泽楼下唱新声!

  只道是,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而今汇泽岳阳第一楼。建楼者谁?文人发轫,政府支持。墨客建高楼,湖商喜眉头。涓涓细流,汇成大泽,《汇泽》之名始焉!庄子《秋水》有言:“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集腋成裘,百川汇流,沧海横溢,方显出英雄本色。

  养花悟性

  风花雪月与文学无缘,但在“文学”之余养养花,对花吟怜,却能悟出一些花的性情,甚而至于体味出一点做人的道理。我的业余无它好,惟有稀里糊涂养花而已。说是“稀里”不假,“糊涂”也真,开始去花市买得一些名贵国粹外洋之花,连盆带土捧了回来,日日浇水,隔三差五上肥。然而,落花流水春去也,不到一个花季,不是死了,就是蔫了。一百多元钱一钵的凤梨、仙客来和郁金香先后寿终正寝后,我对养花已不抱希望。

  然而,并不甘心。窃以为花盆太小,不足以让娇花艳朵自由生长,遂将装修卫生间换下来的两个大浴缸,分搁东、南阳台防盗网上,填满沃土,再把盆栽的牡丹、扶桑、杜鹃、芍药、三角梅什么的移栽上去,让其阳光照射,雨水滋润。结果那些娇嫩花艳之物,仍然养不过一年半载,便红颜薄命,纷纷夭折,惟剩下绿叶蓊郁的三角梅——也即俗称“叶子花”的残存下来。到来年,叶子花主干长粗,且萌发出无数绿叶婆娑的枝条,到了夏天,东面、南面的窗外就有了一大片绿荫,为我的书房、客厅遮挡住灼灼骄阳。入秋直到寒风料峭的冬天,窗外一串串倒垂的红艳艳的叶子花,画出一线惹人的风景,不独大院里的同事赞叹,就是大街上过往的行人也要驻足观赏。

  叶子花,这种看似贫贱又是叶子又是花的“另类”,这些年给我带来了无穷乐趣与愉悦。它贱到不必焦心去浇水上肥,几乎完全可以放任自流,任其自生自长。就是离家三两个月,回来,它照样绿苍苍笼盖满窗,该开花时又是火红火红一片,如一堵花墙。眼馋的朋友找我要花种,或问如何培植。可惜这种贱如弃柳艳如华盖的叶子花,根本不结籽。

  《昭代丛书·松溪子》云:“美人无子,艳花无实,英华极于外者,精气自损于中。”也不知花房如何培植?是扦插,还是嫁接,反正我扦插过多次也未成功。也许还是松溪子所言:“雨泽过,万物之灾也;恩泽过,臣妾之灾也;怜爱过,子女之灾也,故君子当情而施,不敢不及,尤不敢过。”是否扦插时又犯了“过”之灾,不得而知。

  寻找文学经典

  打开书刊报纸网络媒体,到处泛滥着“经典”二字,什么经典小说、经典散文、经典影视、经典故事,不一而足。甚至连天才少年写的玩儿的文章也贴上了经典标签,似乎那些大腕写的片纸只字更成经典无疑了。

  然而,检索一下近百年来的文学创作,能真正称得上经典的又有几个?人们能够承认的小说经典,还是明清时期“四大古典小说”;诗歌,流传了两千多年的《诗经》、屈原的《楚辞》,以及一千多年前的《唐诗三百首》,那肯定是经典了。唐宋时期八大散文家的散文,那也是经典。

  称得上文学经典的东西,至少要能流传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近百年的文学,究竟能留下多少经典呢?我年轻时读过的“经典”是鲁迅的杂文、三四十年代老舍的《骆驼祥子》、茅盾的《子夜》,这是左翼作家的作品;右翼作家沈丛文的《边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等被封杀了,到四人帮垮台第二次解放才有幸“补读”。第一次解放能读到的“经典”是柳青的《创业史》、赵树理的《三里湾》,此后,便是浩然大哥一统天下的《艳阳天》、《金光大道》了……

  左、右翼时代的作品不去说它了,随着左右翼概念的时过境迁,多数作品也寿终正寝。近半个多世纪来的所谓红色“革命经典”,如写得很不错的柳青的《创业史》,大概也就流传了二三十年。现在谁还去看写农业合作化的《创业史》?

  浩然大哥的《艳阳天》、《金光大道》寿命更短,流行不到十多年。寻寻觅觅,很难寻找到百年来的文学经典,其中一个原因,大概是我们把文学捆绑在政治运动、政治概念上,文学的艺术价值和应有之义淡漠了,这大概是近百年难以产生文学经典的原因之一吧!

  窗下的树

  我住三楼,书房东南阳台面对中学校园。阳台封闭起来了,两扇大玻璃窗下,有一排生气勃勃蓊蓊郁郁的樟树。樟树大概是中学草创时期教师们栽植的,长在一口大水塘的堤坡上,跟那些退休教师一样上了年岁,婆娑的浓密树冠有了三层楼高。

  窗下的池塘,虽无朱自清笔下清华园动人心魄的“荷塘月色”,但春秋寒暑,朝晖夕阴,每当我离开电脑桌站在窗前小憩,撩开窗帘,注目望去,那横在窗下的一排樟树,或如娇弱的少女在微风中伸展枝叶沙沙起舞,或如勇猛的男士迎着暴风雪昂起不屈的头颅……这“池塘树影”,也就别有一番风致。久而久之,我对这池塘,这树,有了一种理还乱的依恋之情。特别是那四季常青、散发出淡淡幽香的樟树,我 常充满柔情地睇视着,仿佛它是孩子,是芊芊学童,用一种焦虑的心情盼它快快长大,长高。

  在四处横亘着灰色水泥建筑高山峡谷的城市里,哪怕是一点点绿色,也足以慰藉劳碌奔波的现代人的心灵,何况那是整整一排常绿的风景林呢?偶尔看到荷锄的男女——知识富足却生活清贫的先生们,在林下挖土,整出一畦菜园,种瓜点豆,莳弄四季时鲜菜蔬……我瞵望着,更生发出五柳先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飘逸情怀。

  三年前,隆隆的推土机“推”进了校园,那数亩见方的池塘被填平了。惋惜之余,我也释然:这是校园生活区,先生们居住拥挤,在这数亩地上建几栋宿舍,“安得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尽欢颜”,何乐不为?可三年过去,“广厦”不见,填得凹凸低不平的“池塘”蒿草丛生,臭水潭点点,蚊蚋肆虐。又有“寒士”披荆斩棘,从中开垦出一块块菜地。令我大惑不解的是,自从水塘消失,窗下那一排樟树,有好几棵渐渐枯萎,其中一 棵到冬天干脆落尽了枯叶,光秃秃的枯干虬枝戳着我的心。是水塘消失干渴枯死,还是另有隐情?樟树不是垂杨水柳,即使长在山巅峰垴也不会枯死呀!我站在窗前久思不得其解,目光循着光溜溜的树干朝下瞅去——

  我发现一个令人惊骇的秘密:那棵枯萎的树离地一两尺高被剥去了一圈树皮,仿佛人的大腿被剥皮露出白生生的股骨。上下切口处已长痂,翻涌堆积起厚厚一层树瘤,惨不忍睹!谁会干出这种缺德的事呢?剥樟树皮燻烤腊鱼腊肉,还是搁到衣箱衣柜防虫驱螨?得不到答案,我耿耿于怀。

  好在樟树的生命力极强,经过两年垂死挣扎,今年春后在它的顶端又冒出一片片嫩叶,一条条新枝,俨然在向伤害它的人发出无声的抗议和警告!

  事情远还没完。那一排有了三层楼高的樟树又有好几棵长势殆危,察微观著的结果令我背脊发凉:数一数,那一排10几棵樟树,竟有7棵都被剥去一圈树皮,有的割在离地腿肚高处,有的挨地而割,使人难以察觉。被割的都是长势最好,绿荫如磐如盖的大樟树。

  我猛然省悟,那不是为取树皮作用,而是为遏制树的生长,甚至想弄死樟树,就为给树下那一 畦畦菜地争夺阳光!

  真不可思议——这是发生在中学校园里的事啊!我对为人师表的灵魂工程师一向深怀敬意,文明的火种就靠他们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历代师尊甘守清贫,无私奉献,怎么会为一己毫末之利去向长了几十年的大树动刀呢?

  一棵树是一座造氧的工厂,幼儿园的孩子都知道爱护一草一木,保护森林、保护城市绿化树早已立法,这些道理难道传播知识、传播文明的“寒士”们不懂吗?我总往好的方面想,那不可能是尊敬的先生们所为……

  我们讲大话、假话、做“面子工程”不遗余力,城市面貌也的确日新月异;但是,文明的基石——发自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善、对生存 环境的关爱、对老子贤人陶潜之流向往过的古朴民风、回 归自然,却疏于引导,淡而化之。不是对“独有名山居闹市”的金鹗山,任意砍伐风景林,市民意见纷纷,没有制止,还在任意砍伐任意削去山坡吗?不是有人采摘公园、街道绿化带的花朵、涂鸦墙壁、损毁公共建筑物、践踏草坪,淡然视之,司空见惯吗?

  窗下那一棵棵被剥皮的树,是面镜子,张着大嘴,正发出良心复归的声声呼唤。

  永远的情殇

  人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我的女人走了,永远离我而去;我岂不成了半个男人?“寡妇门前是非多”,那“半个男人”门前呢──

  是非更多。

  ──题记

  一

  1991年夏天,我从苏联(正值“解体”前夕)访问归来──出国时,她送我到北京,滞留的那几天,我陪她游览了故宫、园明园、颐和园、大观园……儿女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今后夫唱妇随,可以好好过过日子了。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和伊尔库茨克,我舍得花钱,买了几皮箱衣物,主要是买给她的,2000多卢布的西伯利亚银狐皮我也买(当时一套毛料西装才200卢布),一切都是为了使她高兴,讨得她的欢心,让她感受到夫妻间的温情。

  然而,我的指望落空了。

  走进家门,打开皮箱,拿出流光溢彩的衣物,她没有往日的喜气和笑容,只有强颜作笑的恹恹病态。勉强让她试了几件俄式套裙、西装、毛料大衣,她坐在沙发上说:“你一路辛苦了,休息吧。”

  “怎么了,你不舒服?”

  “我病休了一个多月……”

  “什么病?”

  “医生怀疑是肺结核,吃了一个多月药不见好……要我去作CT……”

  “咳嗽?胸痛?何时开始的?”

  “到北京就胸痛了,当时咳嗽还不厉害……”

  “怎么不说?”

  “怕你到那边不放心。”

  唉,真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砰砰砰的敲门声;灾难骤然落到了我的头上。

  二

  二医院的院长是我的朋友,他特许我走进CT监测室,去观察彩屏上我妻胸部纵横“切割”拍片的全过程。多么残酷的精神“凌迟”啊!

  她跳动的心脏,羸弱的左肺,一根根胁骨和血管,丝丝缕缕呈现在眼前。你若第一次赤裸裸地去看亲人的内脏,也一定能感受到那种强大的震撼。何况在她的左肺上,蓦然出现了一个母指头大的黑影,接着又是一个……

  “那是什么?”我的声音都变调了。

  “好象是肿瘤……不过,还不一定……”大夫于是去按各种按钮,作胸部断层拍摄的操作。

  CT做得很仔细,半个多钟头对于我似乎过去了半年、半个世纪。大夫终于关闭了机子,我急不可奈地问:“是肿瘤吗?”

  “嗯,”他点点头。

  “是良性还是恶性?”

  “明天上午,你来拿结果吧。”

  第二天上午,没要单位派车,蹬着自行车来到医院。拿到CT结论一看:“胸膜间皮瘤(Ca)”!晴天霹雳,我仿佛听到死刑判决;Ca是恶性肿瘤──癌症的代名词……我不知怎么走出医院,怎样蹬上单车;两腿发软,眼前发黑,似乎整个世界在一刹那间全变了,变得模模糊糊,恍恍惚惚。在单车上摇摇晃晃,好几次我差点从车上栽倒下来,碰着行人道边的斑马桩……

  鬼使神差来到新华书店──省艺院舞蹈系毕业的她,当初为了我的“事业”牺牲她自己的专业到书店工作。从湘潭到岳阳,一干近30年,几乎年年都是先进工作者,曾评为全省行业劳模。难道她将永远告别她所热爱的工作,真要被癌症夺去生命吗?

  学图书管理的小女儿,承接了她母亲的职业。我不敢去找她,不能把CT结果告诉她──我决定由我默默承受这幽灵般巨大的压力,我不信把“真情”告诉病人会有什么好结果:一旦精神崩溃,三五个月丢命的例子太多太多了。我一头扎进科技柜,顾不上同熟识的人打打招呼,狼吞虎咽地去阅读、购卖有关癌症的书。买了一大摞子书,然而里面没有一本论述胸膜癌的……时近晌午,我想起她还在家等着CT结果呢!怎么办?怎么骗过她?万般无赖我朝书店宿舍楼走去,一位副经理的夫人是医院副院长,也是我们家的老友,我想请她出出主意,弄个能“搪塞”过去的CT结论。

  面对老友和书店经理,我频于崩溃的感情再也控制不住……

  三

  从此,我被异化成了莫里哀笔下的“两面人”:面对贤妻,我强颜作笑,用一份又一份CT、核磁共振的假诊断书去哄骗她,使她相信,不过在胸膜上长个小瘤子,是良性;而面对我自己,我常常在黑夜里泪水长流;想想她二十几年来对我对儿女们忘我的奉献,忠贞得近乎“专制”的情爱,我痛不欲生!

  我不相信,我不死心:她那么强壮的身体怎么会突然得下癌症!怀着一种侥悻的心理,我总希望医院全都是误诊。

  我陪她去省肿瘤医院;

  去权威的湖南医学院,附一、附二医院,找专家、教授……

  结论象铜浇铁铸不可更改:晚期癌症,不能手术,也不能化疗!

  在潇湘电影厂的亲人挚友家里,我欲哭无泪。小说家伦乎陪我去找中医药研究所一位80高龄的肿瘤专家,开了几副药引非常怪癖的中药带回家。

  她在家服药,我在家避着她研读有关癌症的医药书籍,恨自己不是华陀。最难消受的是我要随时准备两副“面孔”:亲朋好友、单位同事纷纷来探视,敏感的她就怀疑自己得的不是良性而是恶性肿瘤;我又得漫天撒谎,自圆其说去打消她的顾虑。在人前(特别在她前),我得装做轻松自如,笑容可掬;在人后,我又脸若霜打,心如滴血。

  我一个人再也承受不了这种精神折磨,只得给在武汉中南财大教书的大女儿打电话,把真实情况告诉她。女儿女婿赶回家来了,避着她母亲我们悄悄商定,立即去武汉湖北省肿瘤医院求治。那是中南地区最负盛名的肿瘤医院,女婿的一位亲戚是医院放疗科的大夫,这都是有利条件。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