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1.毛泽东在中央苏区领导军民上演一幕幕“风卷红旗过大关”的精彩活剧,却受到排挤,被迫养病东华山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出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他是一个在中国革命斗争中土生土长的领袖。正如史沫特莱在《中国的战歌》中所评价的:“毛泽东以理论家闻名于世,而他的一套思想理论深深扎根于中国历史和军事经验之中。”

  毛泽东深谙人民力量处于劣势情形下求生存之道。1927年春夏之交,在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把屠刀架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脖子上的生死存亡关头,这个既没有留过洋,也没有进过任何军校和讲武堂,只在湖南新军中呆过半年的毛泽东,承接湖湘文化中的求是精神,一语惊天下,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要求大家“上山下湖”造成军事势力基础的思想,自己在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公开打出了共产党的旗帜——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秋收起义失败后,他拒绝“叫花子与龙王比宝”式的愚蠢,反对弱小的革命势力在大城市与强大的敌人硬拼,引领起义余部上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并坚信这块革命的小石头终将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

  为什么一定要到农村去当红色“山大王”打游击?毛泽东作了系统的论证: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革命主力军是农民。而农村又是敌人统治薄弱的地方。共产党到农村去,等于避实就虚,用自己的长处去击敌人的短处。

  毛泽东摒弃了俄国式“城市中心论”后,与之相统一,他首先把一支穿军装的农民队伍通过确立党对军队领导,从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的基础;军事上、战略战术上,他汲取中国历史上农民革命运动的经验教训,学习和改造井冈山的山大王朱聋子与敌盘旋打圈子办法,确立了在古今中外都没有过的游击战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推进政策”;“强敌跟追,就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这种战术正如打网,随时可以撒开,随时可以收拢,任何敌人都奈何不得。这成为敌强我弱形势下克敌制胜的法宝。游击战术初试锋芒,即有“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的战果:1928年6月,三千朱毛红军应对湘赣两省十几个团的敌军联合“会剿”。面对优势兵力,毛泽东先是避敌锋芒,“敌进我退”,把红军主力从永新撤回宁冈,对兵力强、善打仗的湘军取守势,对弱势的赣军取攻势,诱敌深入,然后在险要的龙源口、七溪岭设伏,集中优势兵力一举歼敌一个团,击溃两个团,缴枪千余枝,弹药不计其数,粉碎了敌人的“会剿”。于是乎有了“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诗句。

  为粉碎敌人的“会剿”,毛泽东和朱德率红四军下井冈山,“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开辟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唤起工农千百万”,奠定了后来中央革命根据地基础。

  随着根据地的人、兵、枪越来越多,地盘和影响越来越大,蒋介石很快意识到毛泽东与根据地的崛起将成为他主宰中国的大患,于是从1930年底开始连续发动三次反革命军事“围剿”。毛泽东率领从游击队发展而来、手持长矛梭镖和步枪的红军与蒋介石的拥有飞机大炮舰艇与“世界现代国家军队”相差无几的正规军队对垒,毫不畏惧。在第一次反“围剿”战前动员大会上,毛泽东即领着大家高呼“打倒蒋介石!”在“打倒蒋介石”的第一仗,蒋介石派以张辉赞为前敌总指挥的10 万大军,由北向南,并进长追。初入军旅没几年的毛泽东,指挥3 万游击健儿以一当十,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游击战里操胜算,五天之内打了两个大胜仗,在龙冈“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赞”;在东韶又吃掉谭道源两个团,共歼敌1.3万人。在第二次反“围剿”中,敌人“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毛泽东神机妙算,设伏奇袭,“飞将军自重宵入”,从5 月15 日至30 日,15 天内,红军五战五捷,横扫七百里,一脚踏平敌人数百里坚固工事,歼敌3 万,缴枪2 万,真可谓“横扫千军如卷席”。第三次蒋介石亲率30 万大军上阵,毛泽东仍采取“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老办法,“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牵着敌人的鼻子让之日夜辗转在兴国以北的崇山峻岭中,把敌人肥的拖瘦,瘦的拖死。红军却在一周内痛快淋漓地痛歼敌人,三战三捷,缴枪逾万。毛泽东曾以辛辣的笔触记载道:“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这自然指的是蒋介石。的确,辉煌的游击战让蒋介石苦不堪言。

  实践出真知。在粉碎敌人第三次“围剿”以后,全部红军作战的原则就形成了。毛泽东战略战术原则、毛泽东军事辩证法形成了。

  毛泽东战略战术原则的主要内容是:红军必须实行依靠人民群众的人民战争,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对强敌的进攻,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正确地规定战略方向,进攻时反对冒险主义,防御时反对保守主义,转移时反对逃跑主义,反对战役的持久战和战略的速决战,承认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的速决战,反对红军的游击主义,却又承认红军的游击性;反对固定的作战线和阵地战,承认非固定的作战线和运动战;反对击溃战,承认歼灭战,反对战略方向上的两个拳头主义,承认一个拳头主义,反对平分兵力,全线抵御,主张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等等。

  毛泽东提出的这一整套战略战术原则,是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丰富实践经验提出的、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原则,是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央苏区进一步扩大巩固,包括21个县,250万人口,达到全盛时期,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红军也由刚到井冈山时的不足1000人壮大到3万多人。正当毛泽东领导根据地军民干得有声有色,上演着一幕幕“漫天飞雪,风卷红旗过大关”的精彩剧目,中央苏区处在“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的大好局势时,毛泽东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1931 年11月,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派来了“钦差大臣”,也称“三人团”。“三人团”按照指令,主持赣南会议,毛泽东首当其冲成了主要的批评对象。会议从各个方面“清算”了毛泽东的“错误”。

  政治上,“没有明确的阶级路线,执行了中国共产党六届三中全会的调和路线”;

  根据地问题上,“没有将中央苏区与赣西、湘东南打成一片”,“没有将阶级斗争发展到最高程度”;

  土地分配方面,对地主、富农一律分田,犯了“向地主豪绅及富农让步的右倾错误”;

  在红军作战的问题上,“没有完全脱离游击主义的传统”;

  在党组织方面,“党内事务主义非常浓厚”,存在着“狭隘的经验论”……

  一顶顶大得吓人的帽子,压在毛泽东的头上,仿佛中央苏区的创立不是毛泽东的功劳,相反他在中央苏区犯下了严重的“错误”,难逃重责!

  基于毛泽东的一系列“错误”,会议决定:停止毛泽东的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一职,仍由项英代理书记。

  不仅如此,“三人团”根据临时中央指示取消红一方面军总前委,这实际上撤销了毛泽东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的职务,随后,又撤销路了红一方面军总部,代之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原担任的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也随之撤销。

  结果是,虽然1931年11月7日召开的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并因此载入了中华文明史的史册,但在党内和军事上发言权有限,在中央苏区已不能按自己意志来驾驭全局,他一整套战略战术原则被斥之为“游击主义”,政府的日常工作又由副主席项英管,心力交瘁的毛泽东所要做的只是养病了。

  1932年1月,他带着贺子珍以及警卫班到离叶坪不远的东华山古庙休养。

  这一切缘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者取得了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向全党推行他们的错误路线。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3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杂剧第二卷(二)

    作者:关汉卿等  

    经典名著 【已完结】

    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1.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 ,聚焦 到主要的戏剧矛盾上,从而迅速引起观众看戏的兴趣。2.很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注意...

  • 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杂剧第二卷(五)

    作者:关汉卿等  

    经典名著 【已完结】

    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1.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 ,聚焦 到主要的戏剧矛盾上,从而迅速引起观众看戏的兴趣。2.很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注意...

  • 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杂剧第二卷(四)

    作者:关汉卿等  

    经典名著 【已完结】

    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1.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 ,聚焦 到主要的戏剧矛盾上,从而迅速引起观众看戏的兴趣。2.很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注意...

  • 贞观政要

    作者:(唐)吴兢撰  

    经典名著 【已完结】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