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99 1 年底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全称俄罗斯联邦共和国,简称俄联邦或俄罗斯。苏联解体对原有的经济运行机制及模式冲击很大,俄罗斯开始了全新的转型过程。这次转型是从1 986 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俄罗斯经济改革为起点的。让我们对戈尔巴乔夫及其改革作以全面分析与评价,并着重分析一下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1 98 5年,54 岁的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并开始改革。头两年势头很猛,19 85—198 7 年国内改革气氛十分活跃,他的改革成果已引起国际关注。尤其是在苏共二十七大上,他提出要恢复列宁关于粮食税的思想,并从大中企业入手,加速改革步伐。人们认为,如果戈尔巴乔夫能采取稳妥步骤,使改革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接轨,那么就不会出现今天这种解体局面。可惜的是,戈尔巴乔夫没有这种战略素质,瞻前顾后,左右摇摆,断送了改革的大好前程,自己也断送了自己的政治生命,众人也指责他是联盟解体的罪魁祸首。改革初期,他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红极一时;改革中间,他主意不定,优柔寡断,遭人唾弃;改革后期,他步入歧途,体制改革之舟翻覆车越轨。他的政治威望一落千丈。在苏联解体后,罗斯托夫市的一位党员写了一篇十分精彩的文章。文中说戈尔巴乔夫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总统:作为总统,他背叛了国家;作为领袖,他背叛了人民;作为总书记,他背叛了共产党;作为最高统帅,他背叛了武装部队;作为一个人,他背叛了所有朋友。文章最后结论是:“他是一个孤家寡人,是遭社会唾弃的一具政治僵尸。”但下台后的戈尔巴乔夫仍不甘心失败,他时而怨恨不已,牢骚不断,时而雄心勃勃,伺机东山再起。1 99 2 年 3 月 3 日,他自筹资金,成立了一个戈尔巴乔夫基金会,研究和预测俄罗斯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大多数人对他的基金会嗤之以鼻,认为他再也不会有什么作为。1 99 2 年3 月他出访德国,在慕尼黑发表了枟从专制走向民主枠的演讲,引起了俄国内舆论的反感。1 992 年5 月时他还访问过美国,四处游说。美国一家报纸报道了他的行踪,文章的标题是枟戈尔巴乔夫:资本主义的工具枠。就在戈尔巴乔夫在国外到处讲演时,俄罗斯国内组建起了一个“公众调查戈尔巴乔夫委员会”,他们以“大量文件及国际法专家的结论”为依据,得出了戈尔巴乔夫在任职期间违背誓言,违反宪法和法律,给人民和国家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该委员会向俄检察长对戈氏提出刑事起诉,并要求将他交付法庭审判,还追究他在“八一九”事件中所起的坏作用。总之,下台的戈尔巴乔夫众叛亲离,十分狼狈。
但是我们应从历史学角度来评判他,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搞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老一套。戈尔巴乔夫在执政初期确实为国家做了些大事。至少有两点可以肯定:一是他结束了冷战局面,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二是他把苏联经济从军事轨道上拉了出来,使苏联社会沿着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文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两条应该说是符合世界潮流的,顺应了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代世界的走势。在当今世界上能改变世界格局的人不多。要害是戈尔巴乔夫政治素质太低,对解决国内改革全方位的难题无能为力,他只能应付表面上的眼前的事变,而不能统筹战略全局,也拿不出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方位国策。前几年对他十分忠心的卫队长、前克格勃将军符· 麦德维杰夫在枟新时代枠杂志上撰文,称他是个“阳奉阴违之辈”,“他说的一套,做的是另一套。”正是他的素质断送了他的政治生命。戈尔巴乔夫正好集中了国家领导人人才素质的负面因素,才走上了自我断送的绝路。他对苏联解体及苏共瓦解负有一定的历史责任。
从改革战略看,戈尔巴乔夫改革最大失误在突破口的选择上。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改革思路比较正确:一从农业入手,二从物价入手,三从企业入手。“新官上任三把火。”应该说,戈尔巴乔夫这三把火烧得好。农业是经济的基础,无农不稳,中国改革就是从农业开始的。苏联70 年中历届改革者也都从农业入手。但是农业改革是个大工程,时间短看不出效果。改革物价势在必行,因为苏联物价远离价值,但物价改革又容易引起市场混乱;从企业改革入手,调整企业领导班子,又冲撞了一些既得利益者,引起了一大堆官僚们的反对。这样改革不到两年,党内就出现了以利加乔夫为首的反对派,使戈氏改革陷入困境。
苏联维护官僚极权制的力量相当强大,从沙俄时代算起,历代改革者都没有好下场。在苏联70 年发展中,官僚特权问题不但没解决,反而愈演愈烈。由于复杂的因素,长期以来,苏联很难把一些真正人才分流到各级领导层中去,各级领导多为二三流人才。还有许多是依靠关系爬上去的。年龄老化、知识淡化、思想颓化,旧体制铸造出一批“政治靠文件,经济靠指令”式的干部队伍。国际战略专家认为:自上而下的纵向经济结构容易产生和滋养官僚阶层。这些人即不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不懂得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他们根本不把党和国家利益放在眼里,也不关心改革大业的成败。这批人应该看成是苏联瓦解及联盟解体的祸根子。他们破坏了改革,从而使苏共和苏联彻底垮台。
当反对派成了气候之后,戈尔巴乔夫又放弃了抓农业、抓企业、抓物价的策略,转向从政治改革入手。这个时间大约是1 98 7年。也就是说,从19 87 年起戈尔巴乔夫改革逐步变味了。他打出了民主社会主义的旗帜,提出了“多一些民主、多一些社会主义”的口号,什么话都可以说,什么人都可以批判,什么样的组织都可以成立。尽管戈尔巴乔夫提出改革先让人放开口说话有一定道理,但是他却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犯上战略性的错误,使苏联改革走入歧途。
众所周知,在世界各国的发展道路上经济是主航道,苏联致命的问题是经济结构病。但戈尔巴乔夫偏离了这一改革主路线——农业和企业,却在民主社会主义山沟里打游击,显然是南辕北辙,头痛医脚。况且,他的“民主与自由”是一种脱离实际的政策,造成改革过程中连续的失策、失误、失控,社会一片混乱,最终造成一种不可收拾、无法挽救的悲惨局面。
早在19 88 年2 月,捷克出生的美国经济学家简· 瓦罗斯就曾指出,戈尔巴乔夫的致命错误就在于他没有顶住利加乔夫这类传统势力的压力,没有把农业改革放在重要位置上,进而犯了某种关键性的战略错误,从而把改革大业拖入危险之中。瓦罗斯还讲,农业改革会立竿见影。受政府政策鼓励,农民一年内就能把新鲜水果、蔬菜摆满货架,两年内就能把鸡、鸭、鱼肉摆满市场。戈尔巴乔夫丧失了这个机会。
戈尔巴乔夫从以经济为中心转变至以政治为中心的改革思想有他自己的一套理论与说法,这些观点集中在他写的枟改革与新思维枠一书里。他的主观目的是先用政治改革来唤起苏联人民生机勃勃的创造热情及大无畏的勇气,使苏联从停滞、僵化状态中解脱出来,然后再解决经济问题。当时美国著名的苏联问题专家斯蒂易· 科恩就讲过:“戈尔巴乔夫确实激发了苏联社会新的活力,但这将会给苏联社会带来重大的政治后果。”事实验证了科恩的预见。在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旗帜下,到苏联剧变前夕,全苏卷入各种政治组织的人数达250 万,出现了45 个大的政治组织,其中激进派组织仅占 2%,但他们却控制着40%的舆论工具。他们不是推进改革的有效力量,而是社会不安定的动乱因素,他们时而极“左”,时而极右。历史教训一再证明,极“左”极右思想是互相反弹的,他们不仅重创社会的精神路线,而且也在摧毁着社会的物质基础。
世界历史证明,向市场经济过渡是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西方至少用了两个多世纪的时间。据美国枟纽约时报枠估计,苏联东欧私有化进程至少要10 0 年。但是在剧变前苏联经济学界有人提出“五百天计划”,试图通过50 0 天奋斗就能完成向私有化过渡,由于该计划系空中楼阁,最后胎死腹中。他们急如星火般地奔向市场经济,他们还没有认识到构建市场经济的长期性及复杂性。
在国内外各种思潮合流影响下,计划经济被苏联公民看成是“万恶之源”,而市场经济被看成是灵丹妙药。计划经济体制及联盟之间正常经济联系一下子雪崩式的被摧垮了,而市场经济框架一时又搭建不起来,苏联经济成了一座空中楼阁。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既瓦解了计划经济,又没建起市场经济。最后使苏联陷入自己瓦解自己的结局,埋下联盟解体的根子。经济一片混乱,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现在让我们看看苏联是如何瓦解的,再看看戈尔巴乔夫是怎样在政治上自己打倒自己的。从1988 年起到1991 年年底这3 年中,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革之车开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好像陷入泥潭,再也没有开出来,直到翻车。也就是说,在苏联解体前3 年里,他们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辩论政治是非上了,而不再关注经济改革,放弃了经济改革这一主旋律。他们甚至翻出历史老账,纠缠不休,把政治改革也引入了歧途,造成了苏联解体的严重后果。
在十月革命前,沙皇俄国是资本主义世界中最落后的一个国家,它是通过政治突破方式建立起工农新政权的。在这类国家里,即政治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里,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人民群众没有经过民主训练,再加上农民占多数,庄稼汉只求温饱,不求民主。因此,在它的生命全过程中必须始终强化中央政治总揽权,牢牢把握国家发展的总的战略全局。西方一些专家也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只要充满活力,并且与广大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是任何手段也无法战胜的。作为党的总书记,戈尔巴乔夫通过三个步骤把一个拥有近1 900 万党员的苏联共产党打倒了。苏共在政治上的失败和垮台就造成了严重后果。
戈尔巴乔夫在政治上自我打倒的第一步就是关于斯大林的评价问题。这一步是从戈尔巴乔夫庆祝十月革命 70 周年的报告开始的(1987年 11 月)。它确定了苏联改革的新构想:改革的构想是否定斯大林体制,否定原体制必然涉及这个体制创建人斯大林,因为斯大林是这个体制的化身与象征。其实,从批判斯大林入手推动改革,已不是新东西了。30 多年前赫鲁晓夫就这样干过。50 年代改革初期,赫鲁晓夫就调动过所有舆论工具攻击斯大林,借以鼓动起人们的政治热情,为改革鸣锣开道。当他的改革控制不住局面时,赫鲁晓夫又歌颂斯大林,借以稳住阵脚,控制局势,这似乎是鸣金收兵。当戈尔巴乔夫改革遭到阻力时,他也步赫鲁晓夫后尘,走上了反斯大林的道路。1 98 7 年 11月1 日枟改革与新思维枠一书出版,他提出了政治上多元化及公开性原则。不怕揭疮疤。他提出一切都公开,国家政治以后不再有隐蔽地带。1 1 月 7 日,他发表庆祝十月革命 70 周年的长篇讲演,其中一节专门讲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他明确指出:“斯大林的个性是极其矛盾的。据我们所掌握的材料,斯大林及其周围的人在大规模镇压和违法现象中对人民所犯的过错是巨大的和不可原谅的。”
1 98 9 年1 月6 日,苏共政治局委员雅科夫列夫对西德枟明镜枠周刊记者讲,斯大林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最大和最不负责任的修正主义,斯大林赋予马克思主义一种特殊的教条主义,致使马克思主义失去力量。19 89 年7 月苏联枟青年近卫军枠月刊上发表了列宁格勒工学院女教师尼娜· 安德烈耶娃的信,批评戈尔巴乔夫及雅科夫列夫的讲话:“公开性之河必须净化,否则将是一种难以控制的自发势力及无政府主义思潮。”“在恶意贬低斯大林的盾牌后面,正聚集着已开始对马列主义、十月革命的攻击力量。这些人要完全否定苏联人民的历史,并且把这些当成了改革的成果。”此后苏联国内放映一些 30 年代消灭富农、大清洗时的新闻纪录片,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消灭富农的文章。这就引起一片混乱,造成人们信仰危机。
对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对一个国家及一个政党来说是生命攸关的大事,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偏激,带上感情色彩。作为苏共领袖的戈尔巴乔夫明智的做法是不要把改革的注意力转移到历史问题上,坚持以经济为中心的战略,对斯大林评价应该客观、公正、准确。并且,对这一敏感问题不允许突破,在历史重大问题上不能有任何退让,否则准会引起混乱,破坏改革大业。在这点上,中国197 9 年改革以来,“文化大革命“及对毛泽东的评价问题,邓小平同志处理得十分正确,其效果也非常突出。“往事不堪回首”,一切往前看,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这里邓小平表现出了一个成熟政治家的大家风范,在关键时刻能把握大局,才保证了中国改革的顺利进行。与之相比,戈尔巴乔夫显得十分无能,他是一个不合格的改革家,也是一个不成熟的政治家。
在戈尔巴乔夫多元化、自由化、公开化旗帜下,3 年里苏联一下子冒出来9000 多个大小不等的政治组织,其中 3000 个左右的大组织里比较有实力的只有 40 多个。这些名目各异的组织大部分把苏联看成仇敌,以反共为其扩大组织的主要手段。他们反共、反社会主义的能量要比西方对苏联瓦解的力量大得多。这些反共思潮代表人物,千方百计地寻找打倒苏共的政治突破口,进而使苏联政治局势陷入一种不可收拾的地步。而戈尔巴乔夫的讲话及专著,正好给了反对势力一个提示:否定斯大林就等于否定斯大林体制,否定斯大林体制,就等于否定苏联共产党业绩及其本身。这正是戈尔巴乔夫自我打倒的关键之处。对斯大林及斯大林体制的评价问题,始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及苏联历史发展道路上的关键,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一个民族政治素质的标志,也是后代人推动国家发展的一个启动器。尽管斯大林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与错误,但对他的评价应该实事求是,坚持客观科学的原则。我们讲的改革,不是推翻重来,而是完善与革新。如果完全否定了自己国家的发展道路,砍掉了自己社会生活中的旗帜,那就没有改革大业可言了。
斯大林(1 879—19 53)是位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但是他在苏联历史舞台上演出过有声有色的一幕,占有突出的历史地位。与俄国历史上所有杰出人物相比,他的成绩最显著,犯下的错误也最严重。在斯大林一生中有两大历史功绩,足以彪炳史册:第一,在他执政30 年中,苏联从一个落后的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国家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大国,创造了经济腾飞的历史奇迹。自从1861 年农奴制改革以来,历代沙皇都梦寐以求地追求大国地位,发展经济。但受沙皇专制及农奴制残余的严重束缚,经济无法起飞。他们也曾对外发动战争,以求发展,结果是不但没有获利,反受其害。一战耗尽俄国的国力和财力,导致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现实对俄国70 年前的发展道路做出了历史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俄国。
十月革命使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20—30 年代,斯大林通过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6),使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斯大林用事实向世人证明:社会主义制度是有可能赶上或者超过资本主义发展速度的。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斯大林创立了一套体制,尽管它有缺陷,但它毕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实践了的社会主义模式,为后来者提供了借鉴,积累了经验。斯大林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开创者及建筑师。
第二,他为打败法西斯,为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1941 到1945 年的苏联卫国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主战场。这场战争是文明与野蛮、民主与独裁的一场大搏斗。它的结果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斯大林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出超人的胆识及卓越组织能力与号召力。他顶住了希特勒的闪电战术,击破了德国法西斯不可战胜的神话,给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以极大鼓舞。斯大林又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倡导者,他促进并完成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苏联红军是战胜法西斯的主力,苏联人口损失及物质损失是二战参加国损失总量的41%。斯大林是这支主力军的统帅,其作用不可低估。
斯大林一生严重错误有三条:一是他的个人缺点,有权力欲、喜猜疑、很粗暴;在思想方法上形而上学、片面化、绝对化;二是对他的个人崇拜的形成,造成苏联政治体制缺点的膨胀,也造成苏联社会生活中许多不正常、不合理现象。第三,也是斯大林一生中最严重的错误,这就是他的阶级斗争理论及肃反扩大化问题。这也是最容易被人揪住的小辫子。因为 19 36—1 93 9 年肃反所造成的结果是很悲惨的:三年肃反中受迫害的各级干部达4 00 万~50 0 万人,其中至少有50 万人被枪决了。肃反是斯大林一生中最黑暗的一页,它给社会主义抹了黑,造成了苏联社会生活及领导集团中长期不稳定,也损害了苏联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对历史人物评价是个敏感题目,不宜翻旧账。到了20 世纪90 年代再用批判斯大林来推动改革已是战略错误。应该看到,对斯大林评价是个战略视点问题,并非是他个人功过问题。从这点上来说戈尔巴乔夫是有罪的,正是他在庆祝十月革命7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引起了否定斯大林、攻击苏联道路及苏共的风波。据查,在苏联解体之前,卷入各种政治组织及各种政治活动的人约为 25 0 万。其中真正反斯大林、反对苏共的是少数,但这一小部分人能量大,他们能误导处在观望之中的多数人。后来形成的几大派别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形成的。事实上他们中的无论哪个组织都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及广大苏共党员。当时多数人实质上观望。他们中极少数人是在争夺权力。没有个人野心他们不会有那么高的热情。他们根本没有把国家前途与人民利益放在心上。一些人惟恐天下不乱。从一定角度上说,否定斯大林、否定苏共,也就是为资产阶级政治打通道路。他们高呼的“民主、自由”口号,实质就是自由地瓦解国家经济,自由地丑化社会主义制度,自由地否定自己的发展道路。
戈尔巴乔夫在政治上自我打倒的第二步是否定列宁。如果说全面否定斯大林是为全面打倒苏共寻找政治突破口的话,那么诬蔑、否定列宁就是挖苏共“老祖坟”。大约在1 990 年前后,苏联兴起了改名热,许多以列宁名字命名的城市、街道纷纷改名。如列宁格勒改为圣彼得堡,以列宁姓命名的乌里扬诺夫斯克改为辛比尔斯克,列宁纳巴德(塔吉克第二大城市)改为苦盏。1990 年7 月10 日,苏共中央做出决议:“中央明确表示坚决反对对列宁进行人身攻击,保护这位政治家和思想家免受诋毁、污辱,是每个党员和公民的责任。”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已能看出问题的严重程度。1990 年 10 月 12 日,戈尔巴乔夫就制止侮辱历史博物馆及国家标志物发布命令,命令说:“近来各地不断发生粗暴凌辱苏联国家奠基人列宁纪念碑、十月革命建筑物、卫国战争纪念碑事件,政府坚决制止这种野蛮行为。”但实质上放开容易制止难,一旦丧失原则,混乱局面不可收拾。一纸命令岂能制止得了?!
1 99 1年“八一九”事件刚一结束,莫斯科市长波波夫就下令关闭列宁博物馆。1991 年9 月 5 日民主派代表人物索布恰克在人代会上提出要将列宁遗体搬出红场。当时苏联文化部长在会上就讲:“列宁墓是历史时刻的一种反映。正是这个人给贫困、无知和饥饿的人民带来了希望。”由于多数人反对,列宁墓才保存至今。1 99 2 年6 月,索布恰克又一次提出要迁葬列宁遗体,索布恰克甚至还同有关专家研究搬迁列宁遗体的技术问题。但多数公民及政党认为:索氏此举是在侮辱历史伟人,并且会引起新的不安定因素。1992 年8 月 17 日,有关要迁移列宁遗体的传闻不胫而走,10 00 多名群众自发到红场去保卫列宁墓。他们手拿红旗及列宁像,队伍中横幅上写着:“列宁永远与人民在一起”、“不许触动列宁”、“恢复苏联”等标语,格外醒目。这次自发集会持续了3 个小时。在此之后甚至有人在报上写文章,建议把列宁遗体卖给美国人,供医学研究之用。但出于对政局稳定考虑,俄当局始终未敢触动这一问题。据统计,苏联50 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有 5 3 座,在 19 90 年之后改名的达 3 1 座,占61%。这种改名热反映出的是一种非理性色彩的政治倾向,也反映出苏联社会的不稳定程度。而且,在一些城市还出现推倒列宁塑像、封闭列宁博物馆等事件。这些政治现象总根源正是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自由化。赫鲁晓夫当年批判斯大林十分激烈,但他没有动列宁。戈尔巴乔夫与之相比显得更可憎,他竟然把政治棍子打在了列宁的头上。等到苏联解体已成事实时,人们才看出了这批诬蔑列宁的人的真正狼子野心。其要害是否定70 年苏联各族人民的发展历史。无论是在苏联,还是在全世界,列宁的杰出贡献及卓越才能都是公认的。在苏联解体前夕,一些人肆意诋毁列宁,其目的是要把马列主义从苏联大地上扫除出去,让苏联人民失去精神支柱及旗帜。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里,马克思和列宁的纪念物仍被保存着,供世界人民去瞻仰。至今西方还有一批专门研究马列主义的学者。
直到最近,关于列宁遗体的保护与处理问题仍被一些人搞得沸沸扬扬。列宁陵墓坐落在莫斯科红场上,在克里姆林前方。1924 年1 月27 日装有列宁遗体的水晶棺安放在这里。最初陵墓为木结构,19 30 年时改为花岗石和大理石建造。1 94 5 年又更新了水晶棺,陵墓内部又加以装修。1 976 年又进行过一次检修。列宁陵墓的结构与色调,肃穆凝重,外嵌有贵重大理石,黑色和灰色拉长石,深红色的花岗石和方斑石。深红色代表革命旗帜,黑色表达人民永远悼念之情。陵墓体积为 58 00 立方米,内部容积为 24 00 立方米。墓前刻有列宁字样的碑石净重 60吨。陵墓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墓顶为平台。每逢重大节日,国家领导人即在此检阅游行队伍及武装部队。平台两侧为观礼台。沿黑色大理石台阶而下,转弯转入陵墓中心悼念大厅。列宁安详地躺在水晶棺里,身着黄色上衣,胸前佩有一枚红旗勋章。四季常青的枞树环绕陵墓四周。陵墓每周开放两次,人们自觉排起长队,川流不息的人群肃静地穿过红场来瞻仰列宁遗容。克里姆林宫斯巴斯克塔楼的自鸣钟,每隔 15 分钟鸣响一次,倍增肃穆气氛。列宁墓旁隆重而庄严的1 号换岗仪式成了红场一道风景线,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游人参观。列宁陵墓已成为苏维埃革命史的物化标志。
但是,在戈尔巴乔夫自由化政策引导下,19 91 年 9 月,列宁格勒一政界要人竟提出要把列宁遗体搬出红场,迁出莫斯科。直到今天,企图毁坏列宁遗体及灵柩的言论及行为仍没有停止。叶利钦曾表示要将这件重大事情交由人民投票公决。事实上,列宁在临终前确实希望把自己葬在彼得格勒“沃尔霍夫斯科耶墓地”,因为列宁的母亲葬在那儿。但是,列宁去世后,党集中了全国人民的极为强烈的愿望,把列宁墓安置在雄伟的莫斯科红场。这标志着苏联人民要把列宁的历史功绩、十月革命的光辉、苏维埃国家创世纪的功勋定在国家心脏之处,并永远昭示给他们的子孙后代及世界人民。多年来,列宁陵墓像克里姆林宫那颗闪闪的红星一样,它一直激励着苏联各族人民。它既是历史的闪光点,又是现实走向的路标。如果说列宁墓是当年苏联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旗帜与路标的话,那么要搬迁列宁墓的人就是要砍倒这面旗帜,抹去这一象征。
戈尔巴乔夫在政治上自我打倒的第三步是放纵一些人攻击十月革命。在1990 年11 月7 日,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大城市里民主派上街游行,他们打的标语牌上写着:“十月政变是俄罗斯的悲剧!”“打倒列宁主义!”“打倒苏共!”“叶利钦救救俄罗斯!”等口号。19 90 年9 月19 日枟消息报枠头版发表文章枟11 月7 日人们向我们祝贺什么?枠中写到:“每年到11 月 7 日友好国家都要向我们发贺电,很难想象今年他们该如何措辞,因为这一天越来越使我们难堪。正如一个人在年轻时犯过错误,不久前又组织了新家庭,人们硬要继续向新的家庭成员祝贺已解除了婚约的初婚纪念日。”199 0 年10 月20 日,“民主俄罗斯”在莫斯科举行代表大会,他们宣布将把11 月7 日改为悼念在共产党恐怖活动中牺牲者的节日。
众所周知,十月革命显示了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苏共前身)在推翻沙皇专制制度中的作用。十月革命是俄国广大工农兵群众以大无畏的改天换地的精神,对旧世界的转变实现了胜利的突破,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让普通劳动者及其代表掌握了国家政权。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政权从一个阶级手中转移到另一个阶级的手中。仅就这一点它就具有伟大的开创性。列宁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性质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此之前,世界上不是资本主义国家,就是其殖民地。因此可以这样说,十月革命是人类从根本上改变以贫养富世界格局的光辉起点。不管以后还要经过多少坎坷,但人类总是要走向这一彼岸:世界是劳动者的世界,劳动人民是这个世界的真正主人(目前从整体上看世界仍是一个以贫养富的世界)。从大战略角度上看,俄国十月革命是改变以贫养富失衡世界的良好开端,而良性起点永远是至高无上的,不容否定的。
但到了80 年代末,苏联出现了“十月革命没有必要”的论调。对这股歪风戈尔巴乔夫非但不制止,反而火上浇油。在西方,一些学者也承认列宁这一壮举,称列宁是伟大的革命家。而苏联一些人却一风吹,连根拔。这实质上是从根本上否定了苏联70 年发展道路,否定无产阶级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完全否定了苏共自己。这批否定十月革命的人实质上在为人剥削人的制度出力卖命,完全暴露了他们的资产阶级属性。戈尔巴乔夫容忍这些人自由宣扬资产阶级论调,是自我打倒的典型表现。
长期以来苏联共产党在政治上实行“绝对统一”、“绝对服从”、“绝对正确”的绝对哲学,破坏了执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又搞“绝对公开”、“绝对自由”、“绝对多元化”的绝对哲学,再次破坏了党与人民的统一。这种从极“左”向极右的转变,为各种资产阶级思潮的复活与泛滥打开了大闸,导致了社会混乱及苏共的瓦解。实际上,人世间就没有绝对自由。自由的真正含意就是对一切负责。如果在思想方法上推行绝对统一,那么共产党人就是自己孤立自己;如果奉行绝对自由,那就是共产党自己瓦解自己。这就是苏共垮台为我们提供的宝贵经验教训。
苏联解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意识形态上。戈尔巴乔夫自己搞乱了自己的阵地。尤其是在1 989 年之后,戈尔巴乔夫搞乱了国家思想文化战线,从而搞乱了人们的意识形态,也从根本上搞乱了社会秩序及社会生活,最终造成了政治动荡及严重的社会危机,引发了人们思想心理上的病态,从社会个体上开始了自我否定的序曲。信仰危机及苏共瓦解就是戈尔巴乔夫公开性、自由化理论的几个苦果。70 年来,历届苏共领导人不重视对斯大林体制弊病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不重视执政党自身的建设,不重视对新时代条件下符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的理论探索。久而久之,严重地削弱了执政党的政治活力,也逐渐地降低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党内外出现的严重的腐败现象愈演愈烈,政府不能有效地组织社会生活,执政党拿不出总揽改革的成熟方案,干部严重脱离群众。1990 年7 月2 日,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八大上讲:“几十年来,苏共只是为专横的官僚体制服务,这导致了党内关系的严重变形,挑选干部上的严重变形;在党组织内部造成了一种漠不关心、无动于衷的消极气氛。”戈尔巴乔夫的这些说法,实际上是动摇了改革的领导力量,把斗争矛头指向苏共。作为党的总书记,这是犯罪。此后,苏共中的民主纲领派领导人公开讲:“党已成为改革的主要障碍。不对党进行彻底改造,任何改革方案都是不严肃的。现在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已不再相信苏共能进行改革,共产党的领导威信急剧下降,现已接近危机点。”这个激进派在苏共二十八大上发言时公开讲:“苏共二址八大要解决的不是要不要市场经济的问题,而是要不要苏共问题,苏共永远退出历史舞台的问题。”苏联枟星期枠周刊 1990 年第 11 期发表文章开始论述多党制问题。在此之前,著名的民主派人士叶利钦、波波夫、索布恰克等人宣布退出苏共。苏共已陷入建党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在1 990 年苏联社会陷入全面危机背景及其压力下,苏共二十八大修改了党章,苏联议会也修改了宪法中关于确认苏共在苏联社会中领导地位的第六条条款,从而取消了苏共的领导地位,提出在苏联实施多党制及政治多元化,实行三权分立及议会民主。这样国家大权从苏共中央政治局转入到总统委员会手中,苏共分裂成若干党派。一些加盟共和国共产党组织已自行解散。可见,苏联解体过程实际从苏共二十八大已经开始了。戈尔巴乔夫改革走向了危机深渊。应该看到,正是戈氏理论混乱及自我否定打开了苏共瓦解及意识形态混乱的大门。意识形态的混乱又造成了人们的精神空虚、道德困境及各种社会病态。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戈尔巴乔夫又自动放弃了舆论阵地。1990 年7 月15 日,戈尔巴乔夫发布了关于电视和广播民主化的命令。命令说:“在苏联,政治多元化实际上已经形成,这就要求我国广播电视的性质要发生根本的变化。”“国家的广播电视应该独立于政治和社会组织,不允许任何政党进行垄断。”应该看到新闻媒介是国家机器的核心部件。如果这个部位出了问题,国家机器就会瘫痪,人民群众就不知所从,社会生活就无法得到宏观控制,联盟解体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西方对苏联解体也负有一定责任,尤其是美国。搞垮苏联一直是它的既定目标。在二战后,在苏美核竞赛中,美国就占了上风,它既用先进科技成果发展军工产品,又十分重视生产高、精、尖的民用品,以占领世界市场。而苏联经济完全陷入军事圈子里,没有用科技发展拳头产业,也没有发挥自己资源与科技人才优势,致使民用工业与军事工业长期在高耗、低效、懒散、浪费中维持。美国借此迫使对手在专一核竞赛中瓦解经济、分化政治,进而促使其垮台。二战后美国控制了整个西欧市场,形成了对苏联东欧的经济优势。在与美国核竞赛上,苏联投入了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苏联被美国拖垮了。
自2 0 世纪5 0 年代初以来,苏联和东欧国内3 年一小乱,8年一大乱,国内阶级斗争、权力斗争不断,社会主义阵营自行瓦解。进入80 年代后期,苏联在内外战斗中经济增长减慢,国内体制弊病越来越严重,几乎走入死胡同。国际上中苏论争日趋激烈,苏东关系日趋紧张。60 年代中苏分歧与争论进而扩大到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搞“大论战”,开始出现局部军事对抗与战争,其结局当然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自我摧毁。
就在80 年代苏联经济岌岌可危的状况下,里根政府采取两项重大措施,瓦解了苏联经济。一是降低石油价格,断了苏联的一大财源;二是推行“星球大战计划”,叩响了新的一轮军备竞赛的警钟,迫使苏联应战。美国利用“星球大战计划”将新兴学科牵引提前15 年,尤其是在计算机运用上掌握世界主导权。而且,里根政府自1983 年5 月大肆宣扬“星球大战计划”,其重要目的就在于瓦解苏联。1995 年3 月14 日俄罗斯的枟红星报枠揭示,美国早在198 2 年上半年就制足了旨在使前苏联经济崩溃计划。当时里根签发了32 号命令,批准了一系列经济措施及外交活动。该命令的第一句话就是:“让他们去浪费力量,把主动权抓过来。”此后,美国到处散布假情报,诱使苏联上钩,迫使他们去大量花钱。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苏联领导人是在审视美国冷战战略上出现了重大判断上的错误,使其国策出现偏差,这里表现出其决策人的低层次、低水平。冷战达到了战争所达不到的水平,可见冷战之冷。这也使人们看到:最大的失误正是战略决策的失误。总之,苏联在这轮新的军备竞赛中是个彻底的失败者,而这次失败的代价太大,教训惨痛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