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十九章 左宗棠: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上相筹边未肯还

  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湖南湘阴县人。左宗棠出生书香门第,其祖父是国子监生,父亲是秀才。3岁开始随祖父、父亲学习儒家经传,第一次应童子试便获得全县第二名的好成绩,但因母亲病重需要照料,未能参加“院试”;不久,其父病逝,家境穷困艰难。19岁到城南书院读书,受教于名儒贺熙龄。1832年时,20岁的左宗棠参加本省乡试,与哥哥同榜中举,这是他在科举道路上获得的唯一一次功名。此时的左宗棠年轻气盛,自负不凡,极想由此一举登上仕途,先后三次到北京参加会试,均遭失败,于是绝意放弃词章,将精力集中到经世致用方面,悉心钻研地学,尤其是西北、西域的史地著作,加深了他对社稷安危的关切和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

  道光十七年(1837年),两江总督陶澍回湖南安化,看到了左宗棠代知县写的赠陶澍的对联,主动提出与他结为儿女亲家。这对左宗棠来说,应该是攀了高亲,但他婉言谢绝,其人品才学更令陶澍器重。此后,两人来往不断。1893年,陶澍病殁后,左宗棠受贺熙龄的重托,来到陶家担负起教育其子女的责任。在陶家的8年教书生涯中,左宗棠课读之暇,博观纵览。咸丰十年(1860年),左宗棠奉诏命以四品京堂从曾国藩治军。他招募了5000人,组成“楚军”,这是左系湘军的起点。

  同治年间,浩罕国将领阿古柏趁清政府无暇外顾之机,侵占新疆。沙俄趁火打劫,于1871年侵占伊犁,并向准噶尔盆地渗透。当时,东南沿海防务十分紧张,李鸿章等主张放弃新疆,全力加强海防,但也有一些“塞防论”者起而反对,于是一场“塞防”与“海防”之争就此掀起,清廷举棋不定,“密询”在西北边防问题上最有发言权的左宗棠,左宗棠慷慨陈词,把收复新疆提到保障国家安全的高度,坚决主张打击沙俄气焰:“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两者并重,不可偏废。”光绪元年(1875年),清廷遂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出兵平叛。次年3月,他统率清军三路进疆,仅半年时间即平复北疆大部。光绪三年(1877年),乘胜进军南疆,经达坂城、托克逊、吐鲁番三次激战,彻底击败了阿古柏。次年又光复和田,至此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全疆领土。对赖在伊犁不走的沙俄,左宗棠不顾七旬高龄,移营哈密,准备武力收复,却因清政府将他调离新疆而未能如愿。在新疆3年,他率军共收复失地16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8个湖南省的面积,是我国历史上收复失地最多的将领。他还多次向清廷陈述建省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建省的具体方案。1884年(光绪十年),清廷正式批准新疆建省,开创了新疆建设的新时代。

  1885年,左宗棠病逝于福州,终年73岁,赠太傅,谥文襄。有《左文襄公全集》134卷流传于世。

  新栽杨柳三千里

  清康熙五年(1666年),甘肃从陕西划出,自成一省。但经200余年,甘肃乡试依旧与陕西合闱。左宗棠任陕甘总督后,于1873年,奏请清廷允准甘肃分乡试取土,并分设学政,从此才开始在兰州筹建举院。院址选在今临夏北路至黄河南岸纵140丈,横90丈的地基上。由地方募捐筹款白银50万两,外筑城垣,内建棘闱(试院);中为至公堂,前为明远楼,左右为南北号房。以楼为轴心,四周建起堂、署、厅、所、廊、场、池、桥等数十处,可容士子7000余人。在城西开门,上书“为国求贤”四字。光绪元年(1875)举院落成,举行甘肃首次乡试,士子竟达3000人,较以往赴西安者多出二三倍。左宗棠奏请简派考官,自己也以陕甘总督身份入闱监临。甘肃从此开始分闱乡试。在创建举院的同时他多次下令整顿学政,修葺书院,增办义学,刊印书籍。下令全省军旅不得侵占书院,不断增加府州贡院岁试、科试学额和乡试取士名额,遂使三陇文风蔚起。

  左宗棠驻甘期间主持扩建、修葺了兰州城池,整修陕、甘、新三省大驿道。驿道一般宽1丈左右,可供两辆马车并行。兰州境内的榆中、皋兰、永登3县就建木、石桥6座。向低凹处回填了大量石块,治理了驿道泛浆。驿道两旁广植树木,栽种杨树、柳树及榆树等30万株,完成了由潼关到嘉峪关3700里的绿色干线。在今兰州境内达10余万株,仅永登境内即有7万余株。经过整修的驿道,每十里设一站,站上置有牌告揭示距离,而且经常派兵修路,故而平坦通达,绿树成阴。诗赞:“新栽杨柳三千里”的“左公柳”,至今在古道两旁存留不少。

  办理福利事业,关心民间疾苦。在督署“节园”东西分别开挖“饮和池”和“挹清池”,用机器从黄河汲水注入,供城区居民饮用;开放“节园”任市民游览,并许从北城上,经西城、东城而下;多次赈济皋兰灾民。鉴于甘肃皋兰十年九旱,提倡多制水车和挖井。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下令保护回民清真寺,兴办回民义学;还下令全境禁种鸦片,提倡试种牛痘等。

  后人为了纪念左氏在兰州的功绩,曾在孔庙(现兰州二中)修建了“左公祠”,将西关大街命名“宗棠路”。西稍门命名为“宗棠门”。抗战时期新辟的城南公路命名“左公东西路”,以表达对他的怀念。

  引得春风度玉关

  作为湖南人,左宗棠于1866年9月调任陕甘总督期间,曾创建兰州制造局和兰州机器织呢局等几项近代工业和一些造福地方的事业。

  左宗棠于1872年7月到兰后,从福建调其原精通工业技术的部属赖长为总管,着手筹建。向上海英国汇丰银行借银400万两。通过德国泰西洋行购买动力及冶炼、铸造、锻压、铣、刨、车、钻、镗等机械设备运来兰州,又将西安机器局的设备迁兰,挑选福州船政局的熟练技工,招聘浙江、广东工匠,于1872年底在兰州南关建成了兰州制造局。制造武器弹药,在1877年进军新疆,扫平阿古柏政权,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正义战争中发挥了极大威力。

  1877年,新疆大规模军事行动结束后,左宗棠为利用西北得天独厚的羊毛资源,决定在兰州通远门外(今畅家巷)创办毛纺织工业。1880年9月16日正式投人生产。初开始以军呢、军毯为主,后又增加民用毛织品,日产5尺宽毛毯(呢)最高达到100丈。后因洋人技术员合同期满回国、锅炉破裂等原因,于1883年停工关厂。这是我国近代毛纺工业的先导。

  有近代史研究的专家曾经说过:“一部清朝晚年的历史,几乎都是吃败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记载,读来令人气沮。唯有左宗棠的西北经略是例外,确实值得我们兴奋。”的确,说左宗棠是中国自唐太宗以后,悍卫国家领土主权功劳最大的人,似乎一点也不为过。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左宗棠在治国、为政、教子方面,均有建树,业绩辉煌;勤政为民,忠勇可嘉,堪称廉吏。这位老将自从请缨西征,白发临边,就没有打算过还乡。他在给家人的信中抒发了这样的抱负:“天下事总要有人干,国家不可无陕甘。陕甘不可无总督,一介书生,数年任兼折,岂可避难就易哉!”左宗棠本来是一个文人,然而却是一个为政而活的文人。戎马倥偬间,留下了不少的对联和诗意,忧国忧民之情,读来荡气回肠。左宗棠是一个官吏,然而却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官吏。左宗棠在兰州节园的“澄清阁”上题写一副对联:“万山不隔中秋月,千年复见黄河清”,身无半亩,心忧天下,其胸襟和气度由此可略见一斑。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