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副司令员张宗逊、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和中共甘肃省委书记张德生等,以及军管会工作人员随军进入市区,并宣布从即日起对兰州市实行军事管制。由解放区派来的3869名地方干部和部分军队干部陆续分配到省、市党政领导机关工作。
老区来的干部成为新生兰州的第一批移民。他们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克服困难,全身心地投入新兰州的建设之中。
1949年底,兰州市城市人口总数仅为19.97万人,是全中国最落后的城市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兰州与北京、杭州、柳州一并被列入国家进行重点建设的四座城市之一。到1952年底,兰州市城市(非农业)人口就上升到23.56万人,至1955年底,城市人口已经猛增至40.1万人;1956年为57.78万人;1958年已经跃为70.8万人。在1950年至1959年10年期间,兰州市区人口增加了66.09万人,到1960年底,城市人口的数量已经激增到85.76万人。其中自然增长12.44万人,迁移增长53.65万人,在增长的人口中迁移增长占了64.89%,其中80%以上都是50年代移民来的。1960年,兰州市区面积也急速扩张至9688平方公里。
从此,在兰州随处都可以听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方言,可以看到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群。大家虽然过着极为俭朴,甚至可以说是艰苦的生活,但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渴望,他们立志要在兰州这片热土上建功立业。
自古以来,兰州就是一个移民城市。20世纪50年代因“支援大西北”而来到兰州的人最多,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水准最高的一次移民活动。它奠定了兰州移民城市的地位,提升了移民文化,打造了城市精神。兰州也由此进入有史以来发展速度最快、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阶段。
新中国一成立,就立即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这便是全国人民在行动上的一盘棋。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改变地区差距,力求平衡发展,是党中央建国后的一项重大决策。为贯彻这一决策,国家把兰州列为重点发展城市,并将其确定为我国重点工业基地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全国确定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在兰州兴建的就有8项,即兰州炼油厂、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兰州石油机器厂、兰州化工机械厂、西固热力发电厂、兰州自来水公司、五〇四厂、兰州钢厂、长风机器厂、万里机器厂、兰州毛纺厂。
1953年12月,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李富春率领中央专家工作团来到兰州,经实地考察,确定了兰州的城市性质、发展规模和工业布局。应该说,这是兰州发展史上迎来的第一个春天,它为兰州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兰州发展史上一次难得机遇。从此,建设者从四面八方汇集兰州,特别是老工业基地东北更是一马当先,先后派出数以万计的技术力量千里迢迢支援兰州,涉及铁路、电力、冶金、炼油、化工、机械制造、建筑安装等各行各业。这些开拓者中不乏高中级工程技术人才、企业管理干部、大中专毕业生、身怀绝技的技术工人。
一时间,新兴的兰州,到处是工地,建设队伍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而全市商业、服务业的现状与迅速发展的工业和城市建设的要求极不适应,仅仅依靠兰州乃至甘肃的力量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这一问题。另一方面,上海这座远东的第一大都市,建国前工商业服务业高度发展,过分集中。建国后,由于外部的封锁和国内消费的变化,经营很不景气,使其工业、商业、服务业一度处于低潮,一些企业的资金需要寻找新的投资环境,一些闲散下来的职员、技师、工人也需要有新的工作,社会上还有很大一批人需要就业。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决定,采取企业内迁和劳动力调配办法,组织动员上海一批企业、资金、人员支援内地建设,同时缓解上海的矛盾。而上海的援助,使得兰州市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了城市服务功能的建设,为后来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