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的特色农业,始于南山诸多泉水。这些泉水与地面差不多高,大多数能自流灌溉,很早就将兰州盆地浇灌成了旱涝保收的膏腴之地;明代溥惠渠的开通,不仅使兰州人引水入城的梦想成真,还造就了兰州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东、西、北园等私家花园的美妙景致,也为兰州成为“瓜果之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当时阿干河口东侧的北园,所产的冬果梨就以皮薄酥脆而闻名,号称北园梨;水车的发明,为瓜果城、蔬菜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水车及溥惠渠无法灌溉的川地,兰州人则用一种叫“水挂子”的人畜提灌机械将水引进农田;在河水无法引进的大片旱田,则用沙田技术保墒增产。历史上,兰州人这种对本地区农业生产特色孜孜不倦的探索和摸索,终于在新中国成立后找到了突破口。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两次系统普查,基本查清了土壤的类型、分布面积、理化性质、生产性质、增产潜力及其主要障碍因素,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进行农业区域规划和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从1981年至1988年结束的兰州农业区划,针对土地、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利、气候、乡镇企业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详细地阐述了兰州地区的农业自然资源种类、数量、分布及生产现状,提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按照自然特点和地域差异科学划分农业区,为各级政府和专家因地制宜规划和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使兰州特色农业的最终形成成为可能。
依据土地资源综合普查的结果,结合兰州种植业的特点,兰州市很快确定了四大区域作为培育壮大兰州特色农业的基地。
中部川台蔬菜瓜果区。这个区域位于兰州中部,分布在黄河及其支流沿岸。这里是兰州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也是兰州历史上最富庶的地方。这里土地肥沃,灌溉优越,气候温和,光热丰富,是兰州瓜果蔬菜最发达的地区,也是造就“瓜果之乡”、“蔬菜之城”的功臣。很显然,它显著的特色就是瓜果和蔬菜,它也的确不负众望,成功推出了像“白兰瓜”、“安宁桃”、“冬果梨”、“软儿梨”、“兰州小韭”、“水萝卜”、“安宁刺黄瓜”、“大羊角辣椒”、“灯笼辣椒”等一大批声名显赫的“明星”。
东部、北部低山丘陵粮食作物区。这个区域沟壑纵横,以黄土梁峁为主,也伴有冲击小平原和较开阔的川、滩地,耕地大部分分布在川、滩盆地,少数分布在丘陵、山坡地带。这里土地较为肥沃,气候温凉,降水季节与光照、温度一致,适于粮食作物生长。这里是兰州市主要的粮食产区,小麦占主导地位,这个区域的特色明星是“和尚头”,它是粮食作物里的佼佼者,它的出面率比他处小麦高10%,而且又白又细,富有筋骨。这里也适宜瓜类生长,它的明星是素有“兰州大板”之誉的黑瓜籽,以板大、皮薄、肉厚享誉国内外市场,远销东南亚各国。
东部、西部旱山粮油区。该区域山峦重叠,山势陡峭,沟壑纵横,地形复杂,耕地大部分集中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区。这里气候冷凉干燥,光能、热能只能满足一茬作物的需要,基本无灌溉条件,号称“十年九旱”之地。这里的农作物以小麦为主,还出产洋芋和油料作物。虽然这里种植条件较为恶劣,但它也出明星。比如这里推出的“洋芋”以个大、含淀率高而闻名;这里的“旱胡麻”油以醇香出名。
西北、东南部阴山粮油百合区。这个区域位于兰州西边和东南部地区,这里区域地势高,寒冷阴湿,耕地多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坡上。这里植被覆盖率高,天然森林、主要牧场均分布在这个区域。这里气候冷湿,光热资源贫乏,无灌溉条件,耕作粗放,主要以小麦、豆类、青稞等为主,结构单一,产量低。但是这里却是“兰州百合”的主产区,这个重量级的明星品牌以面积大、品质优、味道甜美、富含多种营养成分而闻名中外。
“十五”期间,兰州市制定并推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发挥各个区域的特色农业优势,以生态农业、龙头农业、城郊农业为契机,以企业+农户、基地+农户等形式为依托,将兰州的特色农业做大做强,形成了“优质瓜果”、“高原蔬菜”、“百合”、“花卉”、“畜牧林、农副产品”等特色农业的产业化格局,并初具规模。随着兰州特色农业区域的划分、特色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建立,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兰州农业将以自己独特的特色优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第二章 瓜果美名天下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