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沈淑英“等”来的,竟又是一中的李副校长。
李伟民之所以这样快再度上门,完全是被人逼的。
自从二中的头头脑脑们分兵数路送达宏志班的通知书后,师校长又综合各路获得的消息,知道要在今年的高一招生中一如既往立于不败之地,非得出特招狠招不可了,因此便以最快的速度再做决定,邀请新录取的宏志班的前十五名学生,跟刚参加完高考会战的高三级老师一起,赴华东五地市考察学习。在邀请多少名学生的问题上,决策者颇伤脑筋:人数太多了不仅路途安全让人揪心,而且费用也无法支撑,太少了又难以收到预期效果;最后下决心拍板了十五名,理由据说竟是老祖宗“擒贼擒王”那句土话,觉得只要把前十五名学生捏拿稳了,那这届宏志班的肥水自然不会流入别家的田里了。
为避免夜长梦多,师校长只给部下三天期限,要求务必以最稳妥最恰当的方式将十五名新生招至麾下。并且“一切都得秘密进行,绝不能风吹草动惊了一中那头大莽蛇,把咱们的局给搅了啊!”为使部下的心弦不至于绷得太紧,师校长散会前还特意幽默了一把。
然而科技时代的保密工作,连美、英等国的大总统都头疼啊。多年的激烈较量当中,二中和一中各自建立了无孔不入的信息触须,因此几乎在第一时间,二中的新计划就被一中截获了。一中自六月上旬高考结束,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的人马按部就班照常上课,抓紧扫尾学年工作,高三级的科任教师和全体行政后勤人员则被合理搭配成了三个小组:一组全力搜集高考信息,准备随时高强度宣传高考成果;一组及早开展下学期高三复读生的组班工作;一组则专门从事高一新生的招揽和巩固。三个小组各自独立,协作行动,由刘校长统一指挥。在获知了二中新的计划后,刘校长并没有声张,只和李伟民等人小范围地紧急磋商,遵循兵贵神速的原则,“该出手时就出手”了。
这一次,李伟民避免煽情张扬,力求隐秘含蓄了。
他带了青年教师吕梁山,沈淑英表妹三姨的孙子,也是章第中姐姐的高中同学,近年来与章家多有走动。出发之前,李伟民已经从老同学鲁伟祺口中得知,甜水乡小学四年级《语文》质检统考,章太华被临时抽调到某村学监考阅卷去了,因此车抵甜水乡,李伟民便直接去服装店找沈淑英。由于已经见过面,加上有吕梁山陪伴——魁梧高大的吕梁山,衬托得略显小巧的李伟民很有几分跟班意味——彼此少了客套和拘束,多了随便和信任。只是李伟民把目的明确不过的行动,轻描淡写地说成了去其他地方顺路看看的。沈淑英不关心“专程”还是“顺路”的问题,她只清楚李伟民要“看”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儿子,因此立即派人去寻找了。
不一会儿,章第中到了服装店,手提一张木柄橡皮弹弓,喘吁吁的,汗津津的,刚进门没发现有客人,高声大嗓向沈淑英吹嘘,说在山上打死了一只黄鼠两只麻雀。李伟民笑了,“可有猎物为证吗?”
章第中吐吐舌头,才红着脸问客人好,说猎物叫同去的小朋友抢了去。李伟民想起上次在章家老屋的土炕上看到的那些名著,“今天为啥不当书虫,有闲情上山打猎了?”
所有人会心而爽朗地大笑。
章第中搓着手,“那书是借的,读完了。”
“为啥不再借再读呢?”李伟民猫嗅到腥味似的。
沈淑英代为回答:“甜水乡这小地方能有几本书,都让他爸给借着读了。”
后来,有关章第中被李伟民秘密接走并窝藏的事,在社会上流传着太多的版本,有些近乎不负责任的夸张,至于玄虚和荒诞。而最符合实际的是,李伟民听了沈淑英这句话,心里高兴得直筛激灵。他本是捕捉机会的高手,当即推翻了之前苦思冥想的几种方案,对章第中发出邀请,说如果章第中愿意坐一中的校车跟小吕老师到县城去,肯定有足够的最新版最权威最精彩的文学书籍供他阅读。当然李伟民用的是完完全全的祈使句,委婉而又诚挚。只是在说到一中图书楼的时候,他才发挥语文教师的特长,适当采用了夸张、排比和例举等手法,描述了馆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十五岁的少年果然心动了,直拿眼睛往母亲看。
李伟民偷偷向吕梁山递个眼色。
吕梁山马上将章第中揽入怀中,“表姨,让第中去吧——有我作哥哥的,你放一百个心好了。”身体明显单薄的章第中,被魁梧的吕梁山搂着,确实给人很安全的感觉。
吕梁山的家族一度曾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标本式贫农,后来因高考而誉满沉木,叔侄兄妹二十多人步入了高等学府,硕士生、博士生层出不穷,甚至有当上省部级领导的,在亲戚朋友中很有威望。此情此景,沈淑英能不答应吗?她无可奈何地笑着,想让儿子带两件换洗衣服,也被李伟民阻挡了,“大热的天气,拿多少衣服干啥!万一需要的时候,买两件新的不就行了?——这事就包在小吕老师身上,谁让他是第中的表哥呢!”
李伟民将气氛营造到最佳最浓的地步,临别时还握住沈淑英的手,让她务必转告章太华老师,他儿子肯定会过一个意义非常的暑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