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二、跨越鸿沟

  1.中美关系大门重启

  1971年7月9日,北京南苑机场。

  在僻静、空旷的机场上,一群身穿灰蓝色中山装的人头顶炎炎的烈日,脚踩发烫的水泥地面,既兴奋又耐心地等待着远方的来客。

  十二时十五分,在轰然的马达声中,一架波音七〇七客机降落在跑道上。在飞机的尾翼上,一轮白色的新月图案清晰可见…

  这是巴基斯坦国家航空公司的标志。

  机舱门打开了。机场上等待的人们拥上前去。

  “欢迎你们!基辛格博士。”叶剑英握住一个身材魁梧、大鼻子、戴着黑框眼镜客人的手,又将身后的黄华、熊向晖、韩叙……介绍给来客。

  “我们终于到了,我们非常高兴。”基辛格友好地微笑着。他也向叶剑英一一介绍他们一行:国家安全委员会高级成员霍尔德里奇、国务院主管印支事务官员斯迈泽、国家安全顾问特别助理洛德……

  这些是22年以来第一批踏上这片土地的美国政府官员。司徒雷登的愿望在他们身上实现花费了22年时间,可是,斯人已去,当年另一位当事人——欢迎人群中的黄华也已近花甲之年。

  司徒雷登身后关上的那扇大门在尘封多年以后,此时终于打开。基辛格在回忆这一经历时写道:

  一直到1969年3月,中美关系看来在实质上冻结在20年来一样互不了解、互不信任的敌视状态中。新政府(指尼克松政府)有一个走向中国的意念,但还不是一个战略。当这种想法遇到机会的时候,政策就形成了,这个机会发生在苏联和中国军队在一条默默无闻的江水冰封的西伯利亚冻土地带爆发冲突的时候。从那时起,一切朦胧都消失了,我们毫不犹豫地走向世界外交的重大变化。

  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美国发现他仍然站在当年司徒雷登的位置上。

  1969年12月3日,在华沙波兰文化馆举办的南斯拉夫时装展览会上,一位美国大使馆官员“不期”遇上一位中国大使馆官员。美国外交官迎上前去,中国官员毫无思想准备,只得转身就走,故意不加理会。走出几步,中国官员发现对方正在跟上来,马上离开大厅出门向自己汽车走去。发现中国官员要走进汽车,美国外交官急了,拔腿追去,情急生智,干脆喊了起来:“美国大使有重要信息向贵国大使传达。”两人虽没有“接触”,但声波载着“信息”而去,被对方听到了。

  一次插曲启动了中美关系的解冻过程……

  1971年6月2日,尼克松收到周恩来通过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转达的备忘录,表示欢迎基辛格访华。这是美国总统第一次收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的来信。

  历史没有重复,这一次,中国和美国同时抓住了机会。

  2.震惊世界的上海公告

  黄华和章文晋从钓鱼台五号楼出来的时候已经是7月10日午夜时分。他们的任务是同美方商谈公告稿。

  周恩来与基辛格的会谈进行了三轮。基辛格提出,他此次访问势难长期保密,公告须及时公布,为此,需要商议一个共同措辞的公告,并商定同时发表尼克松访华之事。

  黄、章与美方的第一次商谈并不顺利,短短二百字的公告稿中,双方的争议有三处,一是尼克松访华是谁主动提出的,二是会谈要讨论哪些问题,三是来访的适当时间。

  基辛格与周恩来商定,他将于11日12时离开北京,剩下的时间已不到12个小时!黄华和章文晋离开5号楼,径直到4号楼向周恩来汇报会谈情况。

  周恩来在临时办公室里接见了黄、章两人。

  “原稿中我方的提法是说尼克松要求来访,我们邀请。基辛格认为这样写让人看了像个旅游者,不同意。”黄华的话引起周恩来的一阵笑声。尽管通宵办公,周恩来仍显得精神矍铄,闪着炯炯的目光,两道浓眉舒展开来,像黑蝴蝶似地飞动着。

  周恩来抿着嘴唇想了一会儿,说:“尼克松要求来访,我们才邀请,他们面子上难看。那么我们改成“获悉”他要来访,我们邀请,就避免了谁是主动的问题。”

  黄华、章文晋兴奋地点点头,心里由衷地佩服周恩来灵活、细致的思想。

  “对会谈要讨论的问题,可以在‘谋求两国正常化’后面加上‘并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我们要讨论台湾问题,美国要和我们讨论印支问题,我们不拿两个问题作交易,但还是可以谈嘛。”

  章文晋汇报说,基辛格同意尼克松明年春天访华,但表示最好暂不确定具体来访日期。

  “可以改为‘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不说具体日期,以便双方灵活安排。”

  翌日一大早,黄华赶往中南海颐年堂,就公告的第二稿请毛泽东审阅。

  毛泽东戴上老花镜亲自把公告稿看完,满意地对坐在一旁的黄华、王海容和唐闻生说:

  “公告一发表,会引起世界震动,尼克松可能等不到五月就要来,早点来也好嘛。”

  黄华马不停蹄地奔波于中南海和钓鱼台之间。

  9时40分,黄华把公告的英文稿放在了基辛格的面前。

  “完全同意!”基辛格把公告稿放在桌上,掏出钢笔在上面写了些什么,又把原稿交还给黄华,“感谢中方设身处地地考虑了美方的意见,你们的措辞同我们的要求异常接近。”

  黄华发现,基辛格在“尼克松总统接受了这一邀请”中间加上了“愉快地”一词。

  公告的原文是:

  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于一九七一年七月九日到十一日在北京进行了会谈。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一九七二年五月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是为了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

  12时,基辛格在叶剑英的陪同下来到南苑机场乘原机飞回巴基斯坦。

  “访问超过了原来的期望,圆满地完成了秘密使命。”基辛格紧紧地握着叶剑英的手,“我是带着希望而来带着友谊而去的。”

  3.出使联合国的副团长

  1971年10月25日晚,加拿大首都渥太华。

  黄华来到罗马尼亚驻加拿大大使的官邸作客。三个月前,他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驻加特命全权大使。加拿大是北美洲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古巴除外)。它南邻美国,又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之一。黄华心里清楚,被任命为这样一个国家的大使,他的肩上责任重大。刚到渥太华,黄华的日常工作就是会见络绎不绝来访的客人,他经常利用各种方式接触渥太华外交界的官员和各国使节,扩大中国使馆的联系和影响。

  晚餐后,黄华和罗马尼亚大使一边喝着咖啡,一边热烈地谈论着,他们的话题自然离不开千里之外的美国纽约联合国大会正在发生的事情。

  就在这天晚上,联合国大会结束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问题的辩论,将进行最后的表决。

  忽然,罗马尼亚大使16岁的女儿从二楼匆匆下来,大声喊道:“通过啦!中国的席位得了三分之二还多的票数!”

  罗马尼亚大使立刻请中国大使和夫人何理良上楼看电视。只见联合国大会大厅一片沸腾,各国代表激动地站起来,对刚被通过的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热烈鼓掌,热烈的欢呼声和长时间的掌声犹如大海汹涌澎湃的波涛,在金黄色的圆屋顶和黄色的地毯间强有力的回荡。许多国家代表握手拥抱,相互祝贺,有的流下兴奋的热泪,有的高兴地在会场上跳起舞来。台湾当局代表“外交部长”周书楷垂头丧气地用英语说了几句话,宣布退出联合国组织,随即离开会场……

  11月8日上午,黄华前往加拿大总理府辞行。按国内指示,他将结束在加拿大的使命,飞赴巴黎同中国出席联合国大会代表团会合。黄华被任命为代表团副团长,并担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

  特鲁多总理对黄大使说:“你在我国任大使虽然只有四个月,但你交友广泛,受人欢迎。我们不因为你的辞行而遗憾,相反,却感到光荣。因为联合国是个很重要的岗位。”

  在巴黎,黄华见到同期到达的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团长乔冠华,代表符浩、熊向晖,副代表唐明照、安致远、王海容、邢松鹢、张永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陈楚。代表团团员们情绪高昂,议论纷纷地描述离开北京前的情景:毛泽东风趣地说,人家用轿子来请你们去啦……你们要好好调查研究,弄清联合国。周恩来和四千多群众到机场欢送代表团。周恩来还要代表团注意树立中国的外交风格,要采取阿庆嫂的方针,不卑不亢,在正式场合要用中文发言……

  11日12时50分,中国代表团乘坐的飞机降落在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机场上早就等待着欢迎的人群,有2758号决议23个提案国和其他友好国家的代表,有联合国秘书处的官员和纽约市长的代表,有华侨、华人代表……四百多名各国记者聚集在专门架设的台架上,摄影机不断响着、照着。

  乔冠华团长在众人的瞩目下发表简短的讲话,“中国将在联合国里同一切爱好和平和主持正义的国家代表一道,为维护国际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的事业而共同努力”,“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美两国人民有着深厚的友谊,我们愿借此机会,向纽约市各界人民和美国人民表示良好的祝愿”。乔冠华的讲话立刻引起热烈的鼓掌,当天各界舆论大多认为,中国代表团“态度积极”,“调子温和”,中国人“和蔼可亲”。

  中国代表团在15日上午10时第一次出现在联合国会议大厅,热烈欢迎的气氛顿时弥漫整个会场。乔冠华、黄华率领代表团人场在中国代表的位置上落座,许多代表拥上前来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批代表握手。

  57个国家的代表向中国致欢迎词,各国代表热情洋溢的发言前后历时6个小时。坦桑尼亚代表萨利姆理直气壮地反驳了美国报刊对一些非洲国家代表10月25日在会场内外快乐欢笑和舞蹈的指责:

  “这些都是非洲国家以恰当的方法自发地表示出他们的满意心情,谁也无权限制;作为联合国的一个主权国家,我们绝不会为我们的快活表示什么歉意,因为这是一个早就该取得的胜利,这是联合国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

  乔冠华在长时间的掌声和欢呼声中登上讲坛,他以洪亮浑厚的声音,用中文很慢地宣读2600多字的发言。

  会场出现少有的宁静。

  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恢复是第三世界的胜利,是美国和日本政策的失败,说明革命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有1400万人民的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一定要解放台湾!

  话音一落,全场一片沸腾,掌声经久不息。

  美、日代表没有鼓掌。

  苏联代表也未鼓掌。

  一个星期后的11月23日,当中国常驻联合国安理会代表黄华和副代表陈楚第一次出席安理会会议时,出现了同联合国大会上一样的极为热烈的欢迎场面。安理会成员国的代表们一个接一个地致欢迎词,热切期望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更加发挥她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的作用。

  §§第九章 周恩来与黄镇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