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在同西方世界打交道时,中国虽然始终抱着友好与合作的真诚愿望,但仍时时遇到某些不协调的刺耳的回音,这主要是来自某个傲慢大国以他们的标准君临天下,把制裁中国不时作为他们的一种劣质武器。1990年春,当这种论调甚嚣尘上之时,邓小平同志曾对一位华裔人士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当我听到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决定要制裁中国,马上就联想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七国中除加拿大外,其他六国再加上沙俄和奥地利就是当年组织联军的八个国家。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这里不仅以感人肺腑的爱国激情,自觉运用近代中国的历史经验来观察国际上的动向,而且从中引出一个极富创见的关于史学功能的观点,这就是把要懂得历史,即历史教育作为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历代有修史、提倡信史的史学传统,同时又有倡导以史为鉴,使史学具有为现实服务功能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反对割断历史,把正确对待历史,正确总结和运用历史经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依据,并把它视为一个成熟的、郑重的党的重要标志之一。毛泽东同志关于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要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遗产的名言,代表了共产党人对待历史所取的正确态度。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把要懂得历史,直接作为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这是对史学功能的深化和创新,也为史学研究和历史教育提供了一个极为广阔而重要的现实舞台。他在这里所说的中国历史,主要是指近现代中国历史。要懂得历史,不仅指要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历史教育,而且也要使广大干部,特别是担负重要责任的高级干部懂得历史。在他看来,只有懂得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正确方向,才能深刻理解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使命,也有助于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通览《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其中有许多篇章都是在总结历史、运用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立论和展开的;正是这种历史的分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坚实的依据。而他在1977年复出后,以极大热情和精力领导全党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使这一意义深远的工作,为我们也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树立了一个正确对待历史的范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正确总结历史,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坚持党在新时期的正确路线,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突出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力排来自“左”的和右的两方面的干扰,通过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公正的评价,使建国以来极端重要而又极其复杂的历史问题得到了正确的结论。这就为维护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团结,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的保证;同时也使全党全国人民懂得自己的历史,更自觉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由此可见,正确总结历史,具有多么重要的现实意义。
懂得历史,重要的是要从历史的事实中懂得历史发展的规律,懂得运用历史提供的经验,这是进行历史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历史为当代中国发展服务的重要体现。邓小平同志在他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中,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但这不只是停留在对国家命运刻骨铭心的忧患意识,而是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的具有非凡穿透力的理性思维,这就是在他的著作中一再阐明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的思想。这是近现代中国历史教育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基点和取向。我们知道,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恶性循环,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在我们民族精神中所蕴含的忧患意识的基础上形成了更加明确的爱国主义思想,并在这一旗帜下寻求救亡自强之道。不同的时代条件,爱国主义也有不同的思想内涵。在近代的起始阶段,以林则徐为代表的爱国主义是和他们的忠君思想相联系的,虽然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无畏的牺牲精神是感天地泣鬼神的,但终因这一历史的局限而注定了他们演的是一出悲剧。到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爱国主义,则比较自觉地同民主主义的理想相结合,并取得了推翻封建帝制这一历史性胜利。但是,时不予我,外国有的,中国却不能有,辛亥革命的结局和尔后的局面,深刻表明近代中国已经失去了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求得富强的历史机遇。经过痛苦的摸索,只有当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前途相联结,并获得掌握这一历史自觉的先进政党领导的时候,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理想与目标一救亡与自强,才有了真正实现的可能。50年前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随后又经过4年奋斗,终于廓清重重阴霾,迎来黎明;尔后40多年中华大地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这一切都为历史作了最有说服力的说明。正是从近代中国历史的比较和判断中,邓小平同志一再阐明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的真理,指出中国离开社会主义就必然退回到半封建半殖民地,他说:“这是中国人民从五四运动到现在六十年来的切身体验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历史结论”。
一部近代史给中国人留下刻骨铭心的痛苦教训,即落后就要挨打。这至今仍然是一个民族在当今世界生存的一个不能回避的法则。多少有识之士都对此提出过睿智的警告,五四时期鲁迅就说过:“许多人所怕的,是‘中国人’这名目要消灭;我所怕的,是中国人要从‘世界人’中挤出”。毛泽东同志也以耐人寻味的警语提出中国的“球籍”问题。今天,邓小平同志则以他特有的明快语言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诚然,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要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还取决于执政党的路线正确与否,取决于是否善于捕捉机遇,发展自己。邓小平同志紧紧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刻总结近现代中国的历史经验,指明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不断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从而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开辟了使中国通过社会主义走向富强的坦途。毫无疑义,懂得历史和历史所蕴涵的经验,特别是近代中国用血泪所凝结成的极为惨痛的教训,使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是一个巨大的精神动力。
历史教育是生动的、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列宁曾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是促进民族觉醒、凝聚、奋飞的巨大的精神力量。爱国主义深深地扎根于我们民族的历史之中,特别是中国近代史所表现的悲壮历程,使它更具有震撼人心的爱国主义力量。记得有一位先贤说过,一个中国人,如果读了中国近代史而不为之动容的话,就称不上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邓小平同志强调历史教育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就包含着这种深厚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他把历史教育看作是认识中国国情,学习优秀传统,激发爱国和革命精神的重要途径。他从近代中国历史的特点出发,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在对外交往中出现的某种崇洋媚外心态重新泛起的情况,特别提出要有自觉的国格意识的重要思想。一个民族暂时处于落后的状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民族精神被摧毁并由此而产生的对外屈从的心理。中华民族具有不畏强敌、不惜以死维护国家尊严和独立的高贵品格,历史上出现的万千爱国者都体现了这种足以垂范后世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把历史上维系国魂的民族气节同自觉的爱国主义理想相结合,坚贞不渝地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建国之初,毛泽东同志冷眼傲对美国采用封锁、制裁等手段的威胁,他借用老子的名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指出,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外国的侵略、威胁这一套,在我们看来并不高明,事实证明,“世界上最不怕孤立、最不怕封锁、最不怕制裁的就是中国”。他坚定而明确地表示,任何外国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他在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问题上也是寸步不让。1982年他针对英国方面关于1997年以后还要“继续管理香港”的表示,坦率地对撒切尔夫人说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并指出,如果1997年中国还不收回香港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1989年,当美国某些政要人物起劲地以所谓“人权”问题攻击中国时,邓小平同志敏锐地指出:“人们支持人权,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权。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他还语重心长地说:“如果中国不尊重自己,中国就站不住,国格没有了,关系太大了。中国任何一个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都会垮台的,中国人民不会原谅的。”在这里,他把国家的独立、主权与尊严,把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选择,提到了国权、国格的高度来认识,有力地揭露了那些霸权主义者一再鼓噪“人权”的真实目的。应当说,只有深切理解中国历史,特别是交织着屈辱与抗争的近代历史,才能真正懂得维护国权、国格的极端重要性。国格意识是高尚的人格意识的升华,是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表现。在当前深入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要帮助广大青少年更多、更好地懂得一些历史,把邓小平同志倡导的国格意识化作他们美好的情操。
邓小平同志在回顾民主革命历程时曾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今天,当我们致力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时候,他又把懂得历史作为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这不是偶然的。正是他深刻理解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他以极大热情总结和阐述近现代中国的历史经验,引导人们以历史的自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通过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高校理论战线》,1995〈5〉;收入《德育与精神文明建设》,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