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年前,人类开始了工业革命。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制造业一直扮演“领头羊”的角色。“随着现代经济增长,总产量的部门来源一般会发生如下变化:农业及有关部门的份额下降;制造业和公共事业所占的比重上升,制造业内部由非耐用品向耐用品转变,以及一定程度上消费品向生产资料转变”。库兹涅茨的这种关于工业化特征的描述,在中国经济增长的历程中也是如此。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中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它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强大的国内需求,即国内的建设、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二是国际产业的转移和出口的需求。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是党的十六大报告基于对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客观分析提出的任务。我国已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是对照国际经验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水平,我国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本章将在阐述发展制造业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制造业的就业数量、产出规模、制成品出口数量等方面,详细分析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一、制造业的含义
产业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分工和专业化发展的产物。凡是在分工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各经济单位的集合,我们都可以称之为产业。产业不仅包括各种物质生产部门,而且还包括各种非物质生产部门。产业分类,亦即国民经济部门分类,是指对国民经济各企事业单位,按其经济活动性质所作的部门分类。从目前的情况看,业已存在的产业分类方法有多种。
联合国为了统一世界各国的产业分类方法,曾于1971年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十个大项,每一个大项下分出若干中项,中项下分出小项,小项下再分细项。这样,全部经济活动按四个层次,层层分解,然后按系统进行编码,试图将全部经济活动准确、无遗漏地显示出来。其中的十个大项分别为:①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②矿业和采矿业。③制造业。④电力、煤气、供水业。⑤建筑业。⑥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⑦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⑧金融、不动产业、保险及商业性服务业。⑨社会团体、社会性及个人服务活动。⑩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
按照《现代产业经济辞典》的定义,制造业是对包括一切生产或装配制成品的工厂、公司和工业部门的总称。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工业部门,一般分为两大类:耐用品制造业和非耐用品制造业。
我国从1985年开始建立了三次产业统计,把制造业与采矿业、电力、煤气、供水业合称为工业,列入第二产业的范围。根据中国《GB/T4757-2000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划分标准,制造业共计30个大类、169个中类、482个小类。
二、大力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意义
17世纪至1830年,在专业化协作分工、蒸汽动力机和工具机的基础上,出现了制造企业的雏形——工场式的制造厂,在其后的100多年中,人类社会生产率出现的几次大幅度飞跃都与制造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因为制造业是现代经济增长中最令人瞩目的行业之一,在各发达国家的全国总产值上,约占1/3,因此不少人对其结构的趋势和改变——在各分支行业上,产出和资源的分布等,极感兴趣。”这在经济发展史中也实证了上述判断,世界上的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制造业的发展。日本政府认为,即使在未来的信息社会,制造业依然是基础产业,十分重要,必须继续加强和促进制造业及其基础技术的发展。制造业为日本工业扩大生产、振兴贸易、创造新产业和增加工作岗位做出了重要贡献。以美国为例,几次技术的飞跃使得美国的制造业迅猛发展,在“二战”之前,已在全球的制造业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以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为代表的“大规模生产模式”风靡全球。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由于信息产业的风起云涌,美国制造业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其直接后果就是8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发展缓慢,日本等新型工业化国家异军突起,一跃而超过美国。经过战略调整,实施一系列的科技振兴计划后,美国制造业重现辉煌,并成为推动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动力,在逐渐收复失地的同时也巩固了其霸主地位,制造业重现非凡的活力帮助美国在20世纪末期实现了长达十年之久的黄金发展。从1992~1997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29%都来自制造业,制造业成为对美国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部门。这期间,美国经济年均增长3.1%,而制造业年均增长则高达5.2%。
目前,中国制造业已跃升世界第四位,规模仅次于美、日、德。国家统计局2005年年底发布的经济普查主要数据第二号公报显示,制造业已占我国工业企业数量的91.6%、主营业务收入的86.8%、利润的73.1%,居我国工业主导地位。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工业化的产业主体,是社会进步与富民强国之本。在中国现阶段,继续大力发展制造业不仅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动机,而且还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快发展的基础产业。同时,制造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对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制造业将仍然是劳动就业的主要部门,并对在新的国际环境下维持国家安全有决定性意义。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上,制造业打造了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也成为一国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构成部分。随着制造业的大发展,科技研发等制造业的上游以及流通、金融等制造业的下游才有最好的发展基础。
我国从1980年前后进入经济起飞阶段,显现出现代化追赶效应或追赶模式的明显特征,起关键性带动作用的是制造业。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过程之中,支撑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仍然是制造业。我国的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国防建设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无不依赖于制造业的先进和强大。今后几十年,制造业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是我国竞争力的主要源泉。中国的制造业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基地的一个组成部分。全球制造业的转移经历了由英国转向美国、美国向日本转移两个阶段后,现正处于由欧、美、日等先行工业化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第三阶段。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制造业开始向韩国和我国香港及台湾地区转移,随后向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转移,近年来向我国转移的趋势非常明显。中国企业成功地抓住了世界范围内正在进行的大规模产业转移时机,利用跨国公司将制造基地转移到具有低成本优势地区的机遇,得以培育和发展自身的制造业。要充分开发、利用和发挥中国加工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多方面的综合竞争优势,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全面提升,使“中国制造”做大、做强,并成为“中国创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技成果的绝大多数都产生于制造业并为制造业所使用。“制造业增长是技术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传统的制造业从其他学科吸取营养,与其他新兴产业相结合,正在发展成为一门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业。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特别是机械工具产业的超精密加工技术和数控加工技术,又已经成为一门使其他高新技术或尖端技术,如航空航天、办公自动化、电子、通信、制药、科学仪器、精密电子机械等发展的重要条件。高科技是引领现代制造业发展的动力,现代制造业主要包括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适用技术制造业两大类。比如,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标准,计算机、通信—半导体、制药和航空航天四种高技术产业,全部属于制造业;科学仪器设备、电子机械、汽车、化学工业、非电机设备等中高技术产业,也全部是制造业。可以说,高度发达的现代制造业和先进的制造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获胜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