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二章 空中传恨——清朝词人朱彝尊

  一

  在江左名城扬州,最著名的风景自然是瘦西湖。

  出扬州城新北门西行,前往风景绮丽的瘦西湖,都要经过一座白石栏杆的圆拱形三孔石桥,这就是著名的虹桥,也称大虹桥。这座桥始建于明朝末年,原是木板桥,因围以红栏,故称红桥。红桥本是一条游客往来的通道,两旁护栏的装饰亦不起眼,但却以桥下的绿波春水而被誉为扬州好,第一是虹桥;又因文人墨客在此吟诗结社而形成厚重的文化积淀,更极大地提高了它的知名度。

  对红桥文化做出最大贡献的功臣,应推顺治年间来扬州做推官的诗人王士禛。举行红桥修禊是王士禛在扬州任职五年中搞得最有影响的文化盛事,参加诗酒聚会的文人骚客均以红桥为题,写下多首赞颂扬州风光美景的诗词,事后编成了一部《红桥唱和集》,其中王士禛的《冶春绝句》成为传世佳作。

  不过在众多名士中寻找,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此公是谁?他就是当时与王士禛齐名、时称南朱北王的诗人朱彝尊(1629~1709年)。朱彝尊其实到过红桥,也在这里留下了一首《红桥》,只是没有赶上红桥修禊的时机,他的诗只能算是《红桥唱和集》的编外诗,诗曰:

  春芜小雨满城隈,茅屋疏篱两岸开;行到红桥转深曲,绿杨如荠酒船来。

  这首《红桥》以淡淡的墨色描绘了一幅江南小景,别有一番韵味,名气虽然没有王士禛的《冶春绝句》大,但看得出作者的艺术功底并不输于他。朱彝尊诗歌工整雅健(典雅刚健),与清初施闰章、宋琬、王士祯、查慎行、赵执信五位诗人一起,并称为国朝诗人六大家。王士禛在康熙时期主盟诗坛,而以朱彝尊、万鹗为首的浙派则在诗坛上独占上风。

  这位在后来出名的大诗人,原来的出身是个穷塾师。顺治十三年(1656年),28岁的朱彝尊为穷困所迫,被广东高要县知县、海宁人杨雍建聘为塾师,教授其子,不得不远别江南老家,不远千里前往岭南。在南行途中必须翻越大庾岭,这座山岭是南岭山脉中五岭之一,相传唐朝宰相张九龄曾派人在此开凿道路、广植梅花,故又名梅岭。山岭绵延于赣粤两省边境,从今江西大余县南境到广东南雄,为粤赣交通要道,也是赣江和北江的分水岭。

  唐神龙元年(705年)春,诗人宋之问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在前往贬所途经大庾岭时,去国怀乡,遥望乡关,魂断庾岭,写下了一首凄楚悲凉、感情真挚、章法严谨、音韵和谐的五言律诗——《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时隔千年,当朱彝尊也踏上大庾岭的崎岖驿道时,离乡日远,乡愁日浓。或许想起了宋之问的这首名诗,遥忆先辈,若有所感,就也取《度大庾岭》为题写下一首七律:

  雄关直上岭云孤,驿路梅花岁月徂。

  丞相祠堂虚寂寞,越王城阙总荒芜。自来北至无鸿雁,从此南飞有鹧鸪。乡国不堪重伫望,乱山落日满长途。

  雄关高耸入云,山岭巍峨;梅花绽放驿道,岁月易逝。丞相张九龄的祠堂和南越王赵佗的都城繁华不再,寂寞荒芜。自古鸿雁到此北回,唯有鹧鸪始终南飞。重新伫立山头,回望家乡,只见群山起伏、满目斜阳,怎能不泛起一腔乡愁。这首朱彝尊早期诗歌的代表作,明显受到杜甫和明七子诗风的影响,全诗融写景、吊古、抒怀于一炉,隐隐绰绰地抒写了藏在心田的乡思。

  朱彝尊的经典怀乡之作,是他46岁寓居京华时写的一百首被誉为嘉兴地方风情志的《鸳鸯湖棹歌》。鸳鸯湖就是著名的嘉兴南湖,诗人当年常在湖上泛舟,那美好的情景让他记忆一辈子:小小木船荡漾湖面,燕雀绕着樯桅飞舞,莲叶金钱般地撒在水面,垂柳少女似的卧在岸边。从船上放眼湖岸村田,又是一幅农家生活的生动画面:村边桑麻、池塘鸭儿、雨后新苗、夕阳沟水……通过这百首民歌般的小诗,朱彝尊倾诉着一个游子对家乡湖山风光的绵绵思念之情:

  樯燕樯乌绕楫师,树头树底挽船丝。村边处处围桑麻,水上家家养鸭儿。

  (《鸳鸯湖棹歌一百首》之八)

  穆湖莲叶小于钱,卧柳虽多不碍船。两岸新苗才过雨,夕阳沟水响溪田。

  (《鸳鸯湖棹歌一百首》之十)

  到了晚年,朱彝尊的诗风较多体现为典雅含蓄、怨而不怒,作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的《酬洪昇》可算是其中的代表作。洪昇是清朝著名戏曲家,曾以其传奇剧作《长生殿》蜚声京城,却又因在国恤期间(孝懿皇后丧期)招伶人于宅内演戏而受劾下狱,革职遣乡。朱彝尊在家乡遇见这位不幸的故友后,感慨唏嘘,写下此诗,抒发了今昔冷暖迥异之感,流露了对权贵们轻信谗言、滥施淫威的愤愤不平之情。诗曰:

  金台酒坐擘红笺,云散星离又十年。海内诗家洪玉父,禁中乐府柳屯田。梧桐夜雨词凄绝,薏苡明珠谤偶然。白发相逢岂容易,津头且揽下河船。

  诗中薏苡明珠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是东汉开国功臣之一、伏波将军马援被人诬谤的典故。说的是小人进谗,将马援班师回京时带回的一车叫薏苡的植物果实说成明珠,使他蒙受冤屈,以此暗喻洪昇的不白之冤。令朱彝尊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这首《酬洪昇》诗及其另一首写于次年的《题洪上舍传奇》诗,竟然在三百年后,由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红学家大肆渲染而重新发酵。

  这位红学家断定说,《酬洪昇》中的梧桐夜雨是指洪昇的代表作《长生殿》,薏苡明珠句当指洪昇另一写自己遭谤往事的著作《红楼梦》。他又根据《题洪上舍传奇》诗推测,洪昇以自己的经历写成一部体裁是传奇的书,这部书就是《红楼梦》。然后洪昇将稿本交给了曹寅,又传到曹雪芹手上,于是乎《红楼梦》的作者遂成了曹雪芹。

  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虚可成实,假亦作真。急剧膨胀的商品经济,不仅如魔术师那样能让一无所有的巴格达的窃贼在一夜间变成最富有的沙特阿拉伯国王;而且也可像《一千零一夜》里的飞毯一般,毫不费力地把贫嘴张大年送上最神圣的学术殿堂。投机的心态,浮躁的学风,不学无术竟成国学大师,胸无点墨也敢信口雌黄,社会上种种乱象百态,使得学术研究、考古论证都成了万花筒中变幻莫测的图案。

  二

  对于朱彝尊来说,下工夫更多、在文坛上名气更大的并不是诗,而是词。清初改变了明朝不重词作的风气。词坛色彩纷呈、流派众多。朱彝尊是清初一大词派的开创者,以他为代表的浙派(或称浙西派)和以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今江苏宜兴)派,在词坛并峙称雄;他又与纳兰性德、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或被称为康熙词坛三鼎足。在大量留存于今的朱词中,有一首寥寥数语的《桂殿秋》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词云: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这首清美凄凉的小词,讲述了一段词人刻骨铭心的爱情记忆。朱彝尊小时候家境贫寒,17岁时与归安(今浙江吴兴)教谕冯镇鼎之女冯福贞完婚,入赘岳家。当时冯福贞15岁,有一个妹妹冯寿常,还是个10岁的小女孩。朱彝尊婚后无以为生,只好以西席为业,依人幕下、远游他乡。堂堂男子无力支撑一家生活,每次回到家中,家人交相责备,常常使他羞愧难言。然而就在朱彝尊落魄穷困的年代,有一个冯家人一直默默地欣赏、尊重和关心着他,这个人就是他的小姨子冯寿常。朱彝尊也利用闲暇时间教她写字、做诗,如此相处一久,两人日渐萌生爱慕之情。

  顺治六年(1649年),20岁的朱彝尊随岳父从练浦迁居王店,途中坐船经过钱塘江,他和时年13岁的小姨子同坐一船、共眠一舸。在船上,他看到恋人低垂的蛾眉,恰如远处横卧的青山。他想到他们分别拥有一领竹席、盖着一床薄被,一起听着打在船篷上的淅沥雨声,却是咫尺天涯,各自忍受着寒冷,孤立地面对着冷酷的世界和无情的现实。《桂殿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从诗人的心中流到笔下的。

  冯寿常19岁那年出嫁了,举手长劳劳,带着对朱彝尊的眷恋之情离开了家;两情同依依,给朱彝尊留下了盼不到头的思念。据说冯寿常到24岁回到娘家居住后,和朱彝尊的爱情才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朱彝尊走南闯北,两个人的相爱非常短暂,恰似金风玉露。尤其在康熙三年(1664年),36岁的朱彝尊北游云中(今山西大同)以后,与冯寿常不复再见,三年后,年仅33岁的冯寿常怅然去世。在分别的日子里,朱彝尊为其挚爱的小姨子写下了83首真切深挚、悱恻缠绵的爱情词,在冯寿常去世一年后编辑而成,集子以她的字静志命名为《静志居琴趣》。

  近代文学家、汉学家冒广生认为,《静志居琴趣》实际上是风怀诗的注脚(《小三吾亭词话》)。朱彝尊有一首押了二百韵的著名长诗,叫做《风怀二百韵》,全篇都是写他与冯寿常之间不寻常的爱情故事。诗中充满感人肺腑的词句和撼人心扉的文字,深刻地表现了两人刻骨铭心的爱、志同道合之情。一个业已名满天下的大词人,以洋洋洒洒二百韵的芬芳鲜花、字字句句一卷词的高尚礼品,献给一个普通的江南淑女,其爱之深,其情之长,为古今所共赞,在文坛留下了美谈。

  然而这种生死不渝的爱却不为儒道和世俗所容,所以当朱彝尊晚年编纂《曝书亭集》的时候,就受到朋友的忠告,谓之:以你的学问成就及研究经史学的无与伦比的地位,理当删去此篇风怀诗,为自己日后在孔庙里放一个牌位荣享春秋祭祀。朱彝尊听罢不禁肝肠寸断,欲删未忍,至绕几回旋,终夜不寐,但最终决定甘愿受礼教世俗的谴责,也要留下这段不能复制的幸福作纪念。功名诚可贵,名节价更高,若为爱情故,宁拼两庑冷猪肉,不删《风怀二百韵》(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就是说,即便没资格入祀孔庙两庑,不吃冷猪肉,也绝不删此诗。

  从朱彝尊的生死爱情和传世诗词,令人想起两位前辈的动人故事:一位是曾为人上人、后作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李煜;另一位是继李白之才、扬杜甫之风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李煜的一段爱情经历与朱彝尊颇多相似,也曾有过与小姨子约会的浪漫经历,并且在其三首《菩萨蛮》词作中,大胆率真地叙述了彼此传情、幽会的情景,细致入微地描摹了相互爱慕、偷情的画图。小周后在其姐去世后如愿成为李煜的继室,帝后之间的爱不谓不热烈、不真诚;但是窝囊的亡国之君不仅断送了国家,也无可奈何地将自己的爱妃拱手让给了宋太宗,使她羊落虎口,走上不归路。后人对这段辛酸爱情只是同情,却并不为之动容。

  真正感动后人的是陆游与唐婉的那段爱情悲剧,两个人蘸着心中的血和眼中的泪写成的《钗头凤》,动人心魄,令人心碎。可敬的诗人陆游在唐婉去世后的数十年岁月中,又一次次地写下新篇,倾诉一腔对她的无尽相思和深切悼念的心情。直到84岁逝世前夕,陆游还最后一次平静而深沉地表达了对唐婉忠贞不渝、至死不衰的爱。尽管陆游也没有守护住自己的爱妻,但是他的品格、感情,却是李煜无可攀比的。

  朱彝尊的《桂殿秋》和陆游的《钗头凤》可有一比,均是历代爱情词中的杰作,但前者不论在艺术性或感染力上都略输一筹。朱彝尊与前辈陆游还有一比,就是两位文坛大家都一生创作,留下了大量诗词,尽管在含金量上朱词不能与陆诗相提并论,但其作品中也不乏反映民生疾苦的精品,特别是他在康熙十一年(1672年)编就的《江湖载酒集》中那些登临吊古、抒发兴亡的词作。朱彝尊的词受到一位赫赫有名的现代词家的赏识,此人就是毛泽东。毛泽东曾以自己特有的毛体,潇洒纵横地录写了他的名作《解佩令·自题词集》:

  十年磨剑,五陵结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老去填词,一半是空中传恨。几曾围燕钗蝉鬓?

  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差近。落拓江湖,且分付歌筵红粉。料封侯白头无分!

  这首被称为清朝三百年之冠的词人力作,既论词,又抒怀,固然标举了朱彝尊的清空醇雅的词旨,但全文所叙重点却是抒发抗清复明活动失败、落拓江湖、壮志未酬的情感,以慷慨悲凉的笔调叙说了因明朝亡国而导致的前半生辛酸际遇。毛泽东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书写时有意将朱彝尊的词稍作改动:五陵结客的结改为作、落拓江湖的拓改为魄。结客是结识客人的意思,表示主人有一定的地位,而作客则是去别人那里做客,有巴结的味道;落拓是豪放不羁和穷困潦倒两者兼而有之,而落魄则只有穷困潦倒一种解释。两个字的改动,使朱彝尊落寞潦倒的文人形象及其内心思想更为鲜明。

  明清更替的非常时期,每个中国文人的思想和立场都受到检验与挑战。在严峻的考验面前,一支庞大的明朝遗民队伍分化出林林总总的各色人群:有殉国的,有抗清的,有遁世的,当然也有仕清的。但是过了若干年之后,大家忽然看清楚也想明白了,原来坐在金殿上的清朝皇帝并没有那么坏,甚至比一些明朝皇帝还英明些。

  恰如鲁迅所说:凡有读过一点古书的人都有这一种老手段:新起的思想就是异端暞,必须歼灭的,待到它奋斗之后,自己站住了,这才寻出它原来与圣教同源暞;外来的事物,都要用夷变夏暞必须排除的,但待到这夷暞入主中夏,却考订出来了,原来连这夷暞也还是黄帝的子孙。于是很多人翻然醒悟,由抗清转向仕清,朱彝尊也是其中的一个,诸多方面的原因使他在人生的后期思想发生了变化。

  三

  朱彝尊(1629~1709年),字锡鬯,号竹垞,又号沤舫,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嘉兴)人。他是清朝初年著名的词人、诗人、学者、藏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考据学家。朱彝尊出生于破落的官宦门庭,曾祖朱国祚是明朝宰辅,当时是个钟鸣鼎食的相府人家。但到了朱彝尊的父辈,由于明末的社会动乱和连年的自然灾害,墓田外,无半亩之产。……家计愈窘,岁饥,恒乏食(《亡妻冯孺人行述》)。

  《清史稿》说朱彝尊生有异秉,书经目不遗,天资聪明加上勤奋好学,再加之伯父、叔父的传教,在少年时他就已经博学多识,凡天下之书,无不披览,有神童之名。朱彝尊一开始学诗就显露出卓异的才华,华亭名士王廷宰预言他必将以诗名世,舍馆嘉兴的著名文学家吴伟业甚至将他与谪仙人李白相比拟,而西泠十子的领袖陆圻也为他的诗作所倾倒。

  曾经有过的烜赫家世,给年轻的朱彝尊的思想加上了一道无形的枷锁,使他对朱明王朝怀有眷恋之情,同时对清兵入主中原的举动深感愤懑。也就是这个原因,他在清朝定鼎次年的1645年17岁时,毅然弃举子业,肆力于古学(《国朝先正事略》)。由于家庭贫困,朱彝尊就拖着饥饿疲惫的身躯跋山涉水,奔走于全国各地,所到之处,以搜剔金石为事。对所看到的金石、丛祠荒冢、破炉残碣之文,他都要与史书、传记详加考证。广博的见闻、珍贵资料的积累,为其以后著文学、史学著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而立之年,在岭南做塾师的朱彝尊起程回家,此后不久,发生了1659年震惊江南的郑成功、张煌言海上出师反清的行动。郑、张兵败之后,清朝廷即兴大狱追查通海事件,株连甚广,并下令严禁士子结社订盟。其时朱彝尊寓居山阴(今绍兴),客浙江宁绍台道宁琬幕中,与祁理孙、祁班孙兄弟志同道合,过从甚密,并结识了屈大均、魏耕等故明文人,一起参加祁氏兄弟的反清活动。

  康熙元年(1662年),魏耕、祁班孙、钱瞻百、钱缵曾、潘廷聪因遭人告密通海而被捕。除祁班孙遣戍宁古塔外,其余四人均殉难。为隐身避祸,其时34岁的朱彝尊不得不远走他乡,开始了寄人篱下、为人捉刀的游幕生涯,走南闯北,足迹遍布四方。康熙元年底,朱彝尊抵达浙南,首先为客永嘉,在县令王世显署中做记室。在到永嘉游幕的途中,他路过缙云、丽水、青田,客游了处州。在此后的十余年间,朱彝尊先后在山西按察副使曹溶、山西左布政司王显祚、山东巡抚刘芳躅、潞河通永道佥事龚佳育等处为幕宾,龚佳育任江宁布政司时,又邀朱氏随赴南京。

  康熙三年(1664年),朱彝尊辗转北上山西,来到大同,登上白登山,写下《云中至日》一诗,抒发他长年累月浪迹天涯中积存于心的离愁别恨:

  去岁山川缙云岭,今年雨雪白登台。可怜至日长为客,何意天涯数举杯。城晚角声通雁塞,关寒马色上龙堆。故园望断江村里,愁说梅花细细开。

  诗人感叹道:去年今日我还在江南的缙云岭纵览清幽秀美的山川胜境,时隔一年已在万里相隔的塞外欣赏纷纷雨雪。冬至之日本当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今却幻灭成天涯孤身的独酌苦饮。我带着几分醉意,跨上一骑白马,徐徐地踏上夜色苍茫的漠野,耳闻凄凄悲鸣的城堞角声,目睹横卧荒漠的起伏龙堆,只感到一派塞外的孤寂和苍凉。身在万里塞外,对江村梅景只可遥想而不可亲近,这是何等凄绝的人生憾事。全诗寥寥五十六字,却蕴涵着复杂的思想情感,有人曾将它与杜甫名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认为一以写喜、一以写悲,可谓异曲同工。

  朱彝尊还有一首著名的咏物词——《长亭怨慢·雁》,题咏的是秋雁。全词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一幅大雁南飞的画图,尽管时当金秋,词中却是满篇北风、冷月、孤门、败荷、疏雨、暮色,成群的大雁排成不同的队形,在略作休息之后又疲倦地向南飞去,充满了苍凉悲凄的气氛。显然词人的用意是以雁喻人,通过咏雁来表现自己飘零四海、有家难归的身世之悲。漫长的羁旅生涯,对清廷追捕的提心吊胆,他既感到厌倦,又感到惊恐,梦想着能够回到江南家乡,明朝故国,过上安定的日子。因此当他看到秋天南飞的大雁,心中不禁产生强烈的共鸣,忍不住发出了也只恋江南住的慨叹:

  结多少悲秋俦侣,特地年年,北风吹度。紫塞门孤,金河月冷,恨谁诉?回汀枉渚,也只恋江南住。随意落平沙,巧排作、参差筝柱。

  别浦,惯惊移莫定,应怯败荷疏雨。一绳云杪,看字字悬针垂露。渐欹斜、无力低飘,正目送、碧罗天暮。写不了相思,又蘸凉波飞去。

  客游各地幕府,遍走大江南北,为朱彝尊搜集金石文字以补证史籍和采集各地幽忧失志之士遗散诗文积累了珍贵的资料,对他后来研究史学、金石学和诗学都大有裨益,其间他也结交了不少巨儒遗老。他在北上途经扬州时,特去访问时任扬州司理的著名诗人王士禛,虽然失之交臂,但仍为日后南朱北王定交奠定了感情基础。在太原,他与明末大学者、前辈诗人顾炎武邂逅相遇;在江都,他与文学家魏禧相交为友;康熙十二年(1673年),他在京郊潞河与年仅18岁的满族大词人纳兰性德一见如故,日后交谊甚深。朱彝尊在游幕时期屡游京师,相交众多名流,如在词学方面就有宜兴陈维崧、曹尔堪以及曹贞吉、顾贞观等人。

  词人的人生转折发生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那一年康熙皇帝为笼络士人,首开博学鸿词科。朱彝尊一改初衷,受荐应试,以一介布衣出仕清廷,任翰林院检讨,为《明史》纂修官。酷爱古文辞、历史的朱彝尊,参与《明史》的编写工作,如鱼入海,畅游无阻。编纂史书并非儿戏,不允许半点马虎,更不允许丝毫戏说。在明史馆期间,朱彝尊曾七次上书给负责编辑的官员,从体例到内容都一一阐明自己的观点。他建议要广泛阅读史书,放宽写作期限,避免纂写元朝史书时紧迫限时的弊病,防止粗制滥造、不负责任地编撰历史。他辨析了明朝方孝孺、东林党两件史事,针对如何编纂《明史》,强调要抱着严谨态度,不可以存在门户之见,也不可用观点的同异来划分邪与正、贤与不肖。鉴于朱彝尊卓越的学识,纂修《明史》的体例和内容很多都采纳了他的意见,而他严谨的治学观点,更成为时人尤其是今人学习的楷模。

  康熙二十年(1681年),朱彝尊被授日讲起居注官,这是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言行的官职。后来又入职文人们无不眼馋的南书房,以其渊博学识而深得康熙皇帝的宠爱,多次被赐参加太和门、保和殿、乾清宫的宴会,而且还特许他在紫禁城内骑马。朱彝尊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始编辑《瀛州道古录》,借编辑之机,他带着一个善于楷书的学生为他抄书,遇到四方进经史馆之书,随时抄录,被学士牛钮弹劾,时人把这事叫做美贬。谪官后,他仍留居京师,潦倒困顿至极。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朱彝尊一度官复原职,然而两年后再度罢官,终于退出了荣辱备兼的仕途,致仕归里。

  64岁辞职归家后,朱彝尊就专事著述。家无恒产,只有藏书三十椟共八万卷,自感已经老了,不能遍读了,他作书椟铭:夺侬七品官,写我万卷书。或默或语,孰智孰愚?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七月,81岁的朱彝尊开刻《曝书亭集》,他每日删补校刊,忘其疲劳,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文集问世。同年十月的一天,朱彝尊对次孙稻孙说:吾集不知何时可刻完?年老之人,不能久待,奈何!十三日晚间,又问起刻书之事,但到这天子夜时,他就撒手人寰,无疾而逝了。

  在朱彝尊死后五年的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曝书亭集》刊刻竣工,诗人查慎行为之作序。雍正三年(1725年),朱彝尊在去世十七年后,被葬于嘉兴百花庄其曾祖朱国祚墓南五里。康熙皇帝的老师、《康熙字典》总修官陈廷敬为之作墓志铭。查慎行送葬并作诗云:

  平生载酒论文地,今日偕为执绋行。万卷书留良史宅,百花庄近相公茔。铭传有道矢无愧,泪落天佣表未成。十七年来余痛在,待看宿草慰哀情。

  身为诗人、词人、学者的朱彝尊,最大的成就当数他的词,在清词中影响较大。他和陈维崧并称朱陈,执掌词坛牛耳,开创清词新格局。他从顺治十三年(1656年)居曹溶广东布政使司幕下开始填词到康熙二年为初期,著《眉匠集》;从康熙三年到康熙十七年为中期,著《静志居琴趣》、《江湖载酒集》、《蕃锦集》,其中《江湖载酒集》最佳。康熙十八年起至康熙三十一年归里为后期,《茶烟阁体物集》中作品基本上是后期之作。朱彝尊主张词要醇雅,不要多硬语、新腔(《水村琴趣序》),并奉姜夔、张炎为词坛正宗。同时反对模拟,鼓吹性情,在词境上追求一种清虚空灵的艺术情趣。他的前期词作强调表意述志的主体抒情性;但后期的词学观趋向保守,内容多为宴嬉逸乐以歌咏太平。

  朱彝尊著作甚丰,计有《曝书亭集》80卷、《日下旧闻》42卷、《经义考》300卷;选辑《明诗综》100卷、《词综》36卷(汪森增补)。他经过八年努力,于1678年辑成《词综》,选取唐、五代、宋、金、元词660位名家的词2250多首,以作者时代先后为序,附有作者小传和一些宋、元人的评语,其中存录了不少优秀作品,至今还不失为中国词学方面的一部重要选本。朱彝尊还有医著《食宪鸿秘》3卷,是食物本草之类,现有刊本行世。

  四

  康熙二十年(1681年),朱彝尊任江南乡试副考官时,听说江苏常熟县人、著名藏书家钱曾(钱谦益的族孙)刚刚写完《读书敏求记》,其中著录有不少钱家深藏的孤本秘籍,许多学者、藏书家都想一睹为快,他不禁为之心动。但钱曾在家把书锁在书箧中,出则随身携带,秘不示人,朱彝尊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只好耐心地等待机会。

  一天晚上,江南布政使龚某遍召当地名士到南京秦淮河游赏,钱曾也应邀出席。席间,朱彝尊偷偷地以黄金翠裘贿赂钱曾的书童,让他取出《读书敏求记》,然后叫待命于密室的十多个抄书生连夜抄写该书,再把原书偷偷放回钱曾的书箧。事后朱彝尊将此事告诉钱曾,钱曾十分生气,鉴于《读书敏求记》尚未刻录,他要求朱彝尊保证不将此书外传,朱彝尊答应了。

  时人听说此事后,莫不认为朱彝尊爱书之情深切,于是把这事谑称为雅赚。朱彝尊的雅赚,既未将原作窃为己有,也未损坏书本分毫,事后又明示作者、遵守约定,可谓事虽不雅,但赚亦有道。相形之下,那位大唐明君李世民采用鸡鸣狗盗的伎俩,夺人所好,骗取《兰亭集序》真本,致使王氏后人辨才痛心疾首、惊悸而亡,可谓恶劣。骗而不知错,偷而不知羞,盗而不知耻,杀人而不知罪,即使在封建时代也是不可原谅的。然而没想到余毒未尽,谬种流传,目睹当今社会乃至文坛、学界,悠悠万事中的奇闻,芸芸众生中的百态,总不免与骗、盗、欺、杀牵连。潘多拉魔盒一经打开,魔鬼的幽灵就再也收不回了,唐太宗诚然并非打开魔盒的第一人,但他就不应该对此负责吗?

  朱彝尊好书成癖,酷爱藏书,在清初浙西藏书楼中,他的曝书亭和潜采堂最为有名。朱彝尊的藏书生涯始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那时他自岭南归里,访豫章书肆时购得五箱图书。但恰逢清政府大兴文字狱,家人唯恐受到株连,遂将其藏书中涉及明史者尽行焚弃。挫折并未挫败朱彝尊收书之心,他依然游访故地名迹,为寻访两座并称于世的明朝藏书楼天籁阁与万卷楼而到秀水(今浙江嘉兴)。两座藏书楼分别为项元汴、项笃寿兄弟所有,当朱彝尊见到项氏天籁阁时,但见楼倾书散,空留门上词客题词,感慨系之,他写诗叹曰:

  墨林遗宅道南存,词客留题尚在门。天籁阁书今已尽,紫匣白苋种诸孙。

  后来偶遇项氏,闻有万卷楼旧藏残轶,就不惜重金购得。他又借抄范氏天一阁、黄氏千顷堂秘本,以及通过美贬、雅赚等手段获得众多藏书,到他去官归田时已拥有图书三万余卷。归田后,他又陆续获书四万余卷。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朱彝尊到平湖探望病重的老友李彦贞,李将自己的著作《放鹇亭集》和二千五百余卷藏书一并托付给他。朱彝尊70岁时前后获书总计八万卷,修建曝书亭贮藏,书亭的匾额为其同年的著名学者严绳孙所书。朱彝尊大部分藏书是传抄的,自是非常珍惜,所有藏书钤印于卷首,一面刻朱公戴笠小像,一面镌白文十二字曰:购此书,颇不易,愿子孙,勿轻弃。记下了朱氏收藏图书历尽的辛劳、艰难,表明了他希望子孙后代能珍爱图书的拳拳之心。

  朱彝尊故世后,其藏书较完好地保存了数十年,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朱氏后人曾献珍本六十八种供采录。然而再稍后,至清嘉庆、道光名臣阮元到浙寻访曝书亭时,已是一片桑田,片瓦全无,此时距朱彝尊谢世不过百年。沧海桑田、世事多变,项元汴藏书楼的荣衰故事又为朱彝尊的曝书亭所重演。好在阮元是一代文宗,也是性情中人,感到曝书亭在康熙年间曾名重一时,就此倾圮未免可惜,乃在原址上加以重建。现存的曝书亭,就是在阮元重建的基础上重修的。

  对朱彝尊来说,与曝书亭同样有纪念意义的是北京一座不起眼的院落。这座位于宣武区海柏胡同16号的院子,是他被弹劾降职后,从黄瓦门迁来并居住的寓所。因院里有两株紫藤,朱彝尊就把此地取名古藤书屋。在六年的谪居生活中,朱彝尊并没有消沉搁笔,而是用两年时间撰写刊印了历史上第一部,也是当时最大的一部研究北京地方史志的专著——《日下旧闻》,为北京留下了一部珍贵的地方文献。

  久住京都,朱彝尊目睹了北京宫殿的辉煌,井邑的多彩,真乃《诗经》中所说四方之极。同时北京历史悠久,为辽、金、元、明首都,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但却缺乏专门记录北京历史的典籍,着实令他遗憾。于是朱彝尊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起,开始了《日下旧闻》的创作。何谓日下?此词取自唐朝文学家王勃名篇《滕王阁序》中望长安于日下一句,后人因而把日下比作长安,从而有日下比作京都的说法。朱彝尊沿袭了历史上的习惯,把他编辑成的这部京城史料书命名为《日下旧闻》。

  为了完成这本著作,朱彝尊不辞辛劳,白天到郊野椎拓残碣古碑,访问山僧野老;晚上在灯下对照古籍,驰骋古今,必定要使访问的和书上写的加以对照,直到没有遗憾才惬意。由于北京宫室、城池的位置几经变化,且故老沦之,遗书散失,历年愈久,陈迹愈不可得寻,所以他注意搜集北京历史资料,从1600多种古籍中选录历代有关北京的记载和资料,以类相从,加以排比,辑录了北京地区的山川地理、文物古迹和风情物产,详细记载京师地理沿革,著录历代有关典章制度、遗闻旧事,可称为研究北京的小百科全书。

  《日下旧闻》全书分为十三门,分别是星土、世纪、形胜、宫室、城市、郊坰、京畿、侨治、边障、户版、风俗、物产、杂缀,共四十二卷。刑部尚书徐乾学看过后,认为可以保存传世,遂出资刊刻雕版,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九月出书。《日下旧闻》一书编著后,康熙年间的名士徐元文、徐乾学、姜宸英、张鹏、高士奇等都为此书写了序言。《日下旧闻》一书收集、保存了许多史料,加之辑录古碑残碣,许多文献可资考证。此外,不少古籍残失,也靠此书保留了史实。

  随着清廷大兴土木,不断修建园林、宫殿、官署等,北京的城池、宫殿,尤其是皇家园苑发生了很大变迁,到距《日下旧闻》成书近百年之际,朱彝尊所撰录的内容已远远不够了。于是乾隆命窦光鼎、朱筠等根据朱彝尊编辑的《日下旧闻》加以增补、考证,再收录康熙、雍正及乾隆皇帝的诗文,于乾隆五十年至五十二年刊刻出《日下旧闻考》(也叫《钦定日下旧闻考》)一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大、最完整的记录北京历史、地理、城坊、宫殿、名胜等资料的选辑。

  北宋欧阳修在《玉楼春》一词中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为情痴狂,本不奇怪;为官痴狂,亦有先例;为财痴狂,更是今胜于昔。而朱彝尊的痴狂却是为书、为史、为文学、为中华文化。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