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四章 三好大家——清代诗人袁枚

  一

  清代才子、诗人袁枚,在他生活的时代,称得上是一个另类文人,也是一个既广为赞赏更备遭谩骂的焦点人物。稗史说他是无耻的三好文人——好色、好食、好书。其实他给自己的画像却不止三好,在《所好轩记》一文中自谓:袁子好味,好色,好葺屋,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硅璋彝尊、名人字画,又好书。而正传却评他为清乾隆时诗坛三大家——另两人是赵翼、蒋士铨,又与赵翼、张问陶合称为乾嘉性灵派三大家。

  孰是孰非,我无权亦无意去评点,但如何为他戴一顶合适的帽子呢?想来想去,觉得还是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语综合在一起,姑且定格为三好大家。至于这个三好可以正面理解为三好学生的三好,而大家也不妨反面解释为集三好之大成者。

  三好中的好书,乃是读书人应具有的品德,天经地义之事,何况袁枚又独钟于书,当然是无可指责,更是无可挑剔。袁枚嗜书、惜书,但不愿做汗牛充栋、坐拥书城的财主。他在《黄生借书说》一文中说,过去自己家穷,有个姓张的藏书甚富,他去借而不允,此事让他耿耿于怀。因此,他自己不仅乐于借书于他人,而且告诫借书者,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可能好好地去读,因为一旦书被自己所占有,往往就会束之高阁。

  袁枚对书的态度,显得如此慷慨潇洒,有一种超乎常人的脱尘拔俗。他认为自己心爱之书,与其身后任由不懂书的子孙无谓丢弃,莫不如在有生之年物尽其用,为书找到更好的归宿。他在生前曾向亲朋好友送了一大批书,乾隆年间朝廷向民间征书,他更是积极地捐赠了许多珍贵善本,使他多年的藏书散之十之六七。在将书送走之前,他总会难分难舍地逐一翻开细读、笔记,在书形离开之前要把其神留下。

  另一好即好食,对此狭义的定义就是好吃,广义地说还应包括好喝。袁枚好吃的最充分根据,是他写的《随园食单》一书,这是一部系统地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著作,全书分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杂素菜单、点心单、饭粥单、茶酒单等十四个部分。

  在其中的茶酒单一篇中,袁枚对于南北名茶均有所评述,还记载着不少茶制食品,颇有特色。文中说到一种面茶,即是将面粉用粗茶汁熬煮后,再加入芝麻酱、牛乳等佐料,面中散发淡淡茶香,美味可口。还有一种茶腿,是经过茶叶熏过的火腿,肉色火红,肉质鲜美而茶香四溢。可见袁枚是吃遍百家菜,对茶道、食谱深有研究的食客。

  说到茶,就不禁令人联想到袁枚的好喝。袁枚在65岁后喜欢上了游山玩水,游遍南方的名山大川,也尝遍各地名茶,并且一一记载下来。他记叙常州阳羡茶道: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较龙井略浓。他提到洞庭君山茶道:色味与龙井相同,叶微宽而绿过之,采掇最少。他本来并不喜欢茶味浓苦,有如喝药的武夷茶,但在游览武夷山、受到僧道煮茶招待之后,印象大变,甚至觉得与武夷茶相比,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

  袁枚不仅用口喝茶,还动笔写茶,留下不少茶诗,把品茗的享受演绎为茶文化。他的一首《湖上杂事诗》描写了身着红布裙的采茶姑娘在万片绿云茶海中采茶的情景:

  烟霞石屋两平章,渡水穿花趁夕阳;万片绿云春一点,布裙红出采茶娘。

  在另一首《渔梁道上作》中,诗人在欣赏翠山重叠、溪水相接的同时,又久久伫立,目送夕阳西下、茶农散去:

  远山耸翠近山低,流水前溪接后溪;每到此间闲立久,采茶人散夕阳西。

  尽管好食查有实据,也为人所指手画脚,窃窃私议,但却无法定下一个所以然的罪名。然而好色则是罪莫大焉!袁枚美妾成群,据随园姬人姓氏谱载,自29岁娶年仅14岁的陶姬、33岁娶25岁的苏州侍婢方聪娘为妾始,至67岁纳17岁的扬州姑娘吴七姑止,纳妾可数者就有十数人。他又喜爱女孩子,接纳了许多才女为弟子,因此有随园女弟子之称。

  从来都讨厌填词的袁枚,事出有因,有感而发,在33岁时填了一生中惟一的一首词。这年他从南京坐船到扬州去看一友人赠予的女子,见她长得风韵标致,只是肤色不太白,遂踌躇不决。但当继续前行到苏州时,他突然感到此女很美,决定纳以为妾,便派人再回扬州。谁知晚了一步,女子已被一庐阳小吏娶走,他为此后悔不迭,遂提笔写了一首无比惆怅和悔恨的《满江红》:

  我负卿卿,撑船去、晓风残雪。曾记得,庵门初启,婵娟方出。玉手自翻红翠袖。粉香听摸风前颊。问姮娥、何事不娇羞?情难说。

  既已别,还相忆。重访旧,杳无迹。说庐阳小吏,公然折得。珠落掌中偏不取,花看人采方知惜。笑平生、双眼太孤高,嗟何益!

  不用说,这位公开而坦白的无耻文人,怎么能不招致非议和骂名呢!他的诗友且与他同为乾隆三大家的赵翼还算客气,以戏谑的方式写了《瓯北控词》,说他是园伦宛委,占来好山好水;乡觅温柔,不论是男是女,虽曰风流班首,实乃名教罪人。素以守旧著称的我那位乡梓先贤、乾嘉时期著名史学家章学诚,则是毫不留情面,不仅破口大骂,甚至咬牙切齿地说:这样的人渣应该被凌迟!后来刘墉来江宁(今南京)任知府时,曾拟治袁枚纵情逸志、败坏世风之罪,使他险遭不测。

  好色诚然是伤风败俗之事,难免被口诛笔伐,但是对袁枚这类思想超前、不拘于俗的大文人,大可不必求全责备,横加指责。倘若他生活在今天,他的好食、好色之弊端,岂非正是现在很多年轻人所羡慕和追求的,而且还能赢得风流汉、美食家、品茗客的美称!

  二

  明清期间,吴越地区连出三位怪才、狂士。先有傲睨自若的山阴徐文长,后又来了不可一世的吴郡金圣叹,最后出了目空一切的钱塘袁子才。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三个狂书生远胜一个孙悟空,你方唱罢我登场,三支狼毫笔像三条金箍棒相继挥舞,把个正统文坛搅得天昏地暗,也将世俗社会闹得雷鸣电闪。

  三个文人中,小弟姓袁名枚(1716~1797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他是浙江钱塘人,老家在今天杭州城东的葵巷。袁枚出身贫寒,自幼聪颖,其小时候父、叔游幕远方,上学读书全靠他母亲替人家做针线挣的辛苦钱。他的三妹妹很有才情,叫袁机,号素文,兄妹俩从小在一起,穷家子女感情更深。

  素文在出生前就被父母与高氏子指腹为婚,高氏子成人后竟是市井无赖,高氏提出解除婚约,但素文囿于封建礼教,执意不肯。婚后她备受凌辱,终因不堪肆虐而返居娘家,忍辱含垢,年仅40岁便凄楚离世,袁枚为此写下一篇情真意切、生动感人而一直为后人传诵的《祭妹文》。他在文中对亡妹挥洒了深深的哀痛之情,不单单是因为对妹妹的深深挚爱,还饱含着对她的同情和怜悯,对邪恶不公社会的愤懑和谴责,对一念之贞道德观的无比痛恨,对自己未尽到兄长职责的无限悔恨。他在文中追忆了过去与亡妹在一起共欢笑、同痛苦的许多细微情节,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他最后哭诉道: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呜呼!

  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其情也真,其爱也深;其言也悲,其声也哀!这篇《祭妹文》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古文论者将它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21岁那年,袁枚去广西探望在巡抚官署当幕宾的叔父袁鸿,金巡抚听说后特地接见了他。正好传来咚咚的铜鼓声,金巡抚即兴出题,叫他作一篇《铜鼓赋》。没想到袁枚一挥而就,金巡抚看他下笔如神,甚表诧异,再看他的文章,竟是字字珠玑。乾隆元年,朝廷开博学鸿词科,各省行政长官纷纷推举当地人才,少则三四个,多则四五个,只有广西金巡抚仅报了袁枚一人。由于应考须以八股文考试,袁枚从小讨厌学习八股文从而落第未中。此后他也只好学习八股文,到24岁那年参加朝廷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袁枚才得以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从乾隆七年(1742年)起,袁枚外调做官,曾任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知县。当走马上任沭阳知县时,他没想到处于乾隆盛世年代的沭阳,却是一片路有饿殍、哀鸿四野的惨状,而且还亲眼目睹了那些苛政猛于虎,悍吏虐于蝗而置人民生死于不顾的贪官污吏。他以一颗正直之心,拿起笔痛诉一腔愤慨,誓言纾国更纾民,终为百姓福,并当即开仓赈灾,减免赋税,率民治水,筑塘修堰。他心系民生,跻身市场,关心农事百业,在恢复经济、管束衙役、讼狱处理诸方面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使社会秩序较快得到稳定。

  两年后,被百姓称为大好官的袁枚离任沭阳,民众为他夹道送行,攀车饯酒,洒泪话别。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73岁的袁枚受知名人士吕峄亭的邀请,又来沭阳做客,沭阳部分人士曾趋前30里迎接。故地重游,面对至今还记得并拥戴他的民众,袁枚怎能不动情?他写下了情意真挚的《重到沭阳图记》,在文中深有感触地说:视民如家,官居而不能忘其地者,则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做了几个地方的县官,袁枚的政声不谓不佳,深得百姓爱戴,也很得尹继善大人的赏识。但官场之大,他却环绕着一个县字转来转去,就是跳不出县字围成的圆。袁枚本来就生性疏淡,心系山林,对宦海浮沉实在没有耐性,遂萌生了归隐之意。在江宁任知县的第三年,32岁的袁枚遇到个机会:隋家后人想脱手出售隋园,只索价三百两银子。他得知消息后,当机立断,用自己积累的俸禄收入买下了这一块地。

  隋园在小仓山北峰附近,原为曹雪芹之叔曹頫所建的织造园,后归金陵织造隋赫德所有,袁枚在《隋园诗话》中记曰: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但这处康熙时代曾盛极一时的园林,转手到袁枚手中时,已是几间东倒西歪屋,一片野草杂花地。他对隋园重新整治修筑,在高处建江楼以眺长江,在低处筑溪亭可赏园景,园中种梅植柳育竹栽柏,构筑二十四景。

  完成整治后,袁枚把隋园改名随园。次年,袁枚以母亲年老生病为由,辞去官职,带着一家老小住进随园,充分享受城市山林的乐趣。好友钱宝意作诗颂赞他:过江不愧真名士,退院其如未老僧;领取十年卿相后,幅巾野服始相应。他自己也作一副对联曰:

  不作高官,非无福命只缘懒;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

  他在《杂兴诗》中颇为得意地描写修复后随园景致:

  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游鱼长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爱荷花,未敢张网罗。

  随园四面无墙,每逢佳日,游人如织,袁枚亦任其往来,不加管制,还在门联上写道: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私宅不设防,别墅无围墙,高悬欢迎牌,免票任游览。追求时尚的袁枚又早在时代之前,可赞、可叹!随园也成为当时南京风雅之士聚会赏景、品茗吟诗的极佳场所。

  住进了这座昔年大观园之后,袁枚似乎真的被贾宝玉感染和同化了,如同越剧《红楼梦》所唱:抛却了莫失莫忘通灵玉,挣脱了不离不弃黄金锁,离开了苍蝇竞血肮脏地,撇开了黑蚁争穴富贵窝。从此摆脱了名利场,无须汲汲营营,远离了是非地,不受文人之厄,随园成了袁枚怡然自得、放情声色之地。

  但是袁枚不是清苦的隐士,妻妾多,交际广,开销大,家中经济日渐窘困。在亲友的劝说下,他迫于无奈,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违心地再次出山,北上入都,赴官秦中(今陕西境内)。离乡千里,透过大西北的风尘回望家乡,独自一人,借助静夜月的银辉传送思情。多情郎多么思念他的美丽小妾聪娘,他在《寄聪娘》的一诗中,凄婉地向她诉说着内心的愁思,强烈地对她倾吐着炽热的爱情:

  一枝花对足风流,何事人间万户侯!生把黄金买别离,是侬薄幸是侬愁。

  诗人真挚深情地对爱妾说:把人间的万户侯让给别人吧,与你这支美丽的花相对而坐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你切莫因我为黄金而离你远走,误以为我是薄幸人,其实我与你一样愁肠百结。袁枚本来就不可能常年离家,更加之与上司陕甘总督黄廷桂不能融洽地相处,再也无法融入肮脏混浊的官场世界了。终于在当年年底以父去世为由,急切地返归自己的安乐窝随园了。这一走也宣告了他的仕途真的走到了尽头。

  袁枚在晚年游历浙江天台、雁荡、四明、雪窦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以及粤、桂、闽、湘等地名山大川,尝遍各地名茶,交往四方诗友,提倡妇女文学,潇洒快乐,逍遥无忧,过着帝王将相难以企及的神仙生活。

  三

  一大群家人,一大片家园,一大把花销,柴米油盐酱醋茶,所谓开门七件事天天摆在眼前,再清高的人也躲不开、逃不了。下海后的袁枚,也不得不面对生活,面对开销。

  日常生活的琐事,其实都是离不开钱的话题。袁枚自言自己常跟钱打交道,也谈钱,为钱犯愁,清贫并非好事,但闭口不谈钱的人难道就品行高洁吗?只是千万别只看到金钱,像河间姹女那样日夜数钱不止;即使像汉臣邓通那样在铜山自行铸钱,点石为金,最终还不是财物被抄,穷饿而亡。推己及人,他在以钱为题的《咏钱》诗中,真诚祈望天降能人,为民致富,让大家都富起来:

  人生薪水寻常事,动辄烦君我亦愁。解用何尝非俊物,不谈未必定清流。空劳姹女千回数,屡见铜山一夕休。拟把婆心向天奏,九州添设富民侯。

  聪明人对付困难自有千方百计,何况袁枚是聪明人中的人上人。名士的声誉,诗人的才情,使袁枚有源源不断的收入。例如,为人撰写行状、传记、碑铭,可以不费力地从达官贵人、盐商巨富那里赚来大把银子。但是无论如何他不可能成为富人,否则他也不会离家别妾路远迢迢地去秦中打工了。在他的人生中,既有寄即有所寄托、有所追求,又无求即不斤斤计较得失、不刻意追逐名利。只要生活过得去、过得快乐自在,他就别无所求,就像儿童追逐柳絮那样,即使抓不到手也无妨。袁枚在49岁写的一首《偶成》小诗中,坦露了这种知足是福、莫寻烦恼的心态:

  有寄心常静,无求味最长。儿童擒柳絮,不得也何妨。

  美园,美妾,美食,更有自己的美文,袁枚拥有的财富,不仅是大贪官和珅莫及,就是作为万乘之君的乾隆,也难与其比肩。袁枚死后,他的诗友、桐城三祖之一的姚鼐在为他写的《墓志铭》中说:袁君的古文、骈文,都能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通晓古人的作文之法,至于诗歌写作,则更能充分发挥他的才气工力。一般人心里想说而难以表述的意思,袁君都能表述清楚,有许多读书人仿效他的诗体。对他的《随园诗文集》,从朝廷达官到市井小民无不喜爱,海外琉球国也有人来寻取这部书。袁君仕宦虽不显赫,然而时论认为,百余年来,能充分享受山林的乐趣,获得文章的盛名,恐怕没有及得上袁君的。

  姚鼐为友人的盖棺定论,也正如袁枚自己对钱塘妓女苏小小做的注释。《随园诗话》中记述了一个故事:袁枚戏刻一私印,使用唐人钱塘苏小是乡亲之句。有一位尚书大人路过江宁,向袁枚索要诗册,袁枚就在书本上盖上了钱塘苏小是乡亲的印章。这位尚书一看此章十分不悦,大加呵责。袁枚开始时还赔笑解释,谁知这位尚书却责之不休,唠叨没完,这回轮到袁枚不悦了,就正色地对他说:你以为我这个印章不伦不类么?在今天看来,自然你是官高一品大人,苏小小是青楼下贱女人。恐怕百年以后,人们只知道有苏小小,不会有人知道你这个尚书的。

  古往今来,哪个朝代没有一夜暴富、一步登天的大富大贵之人?他们曾经叱咤风云,煊赫一时,或者挥霍无度,炫耀乡里。然而曾几何时,他们的权势、金钱、豪宅和财物,无不在历史的一瞬间化为乌有。而袁枚的名字以及他的巨大财富——《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十六卷及《补遗》十卷、《新齐谐》二十四卷及《续新齐谐》十卷、《随园食单》一卷,散文,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三十余种,却全都成为中华文化宝库的一部分,传之不朽。

  袁枚以文学为自己的终身事业,活跃于诗坛六十余年,存诗四千多首。他的诗直抒胸臆,清丽灵巧,流转自如,如《沙沟》、《马嵬》、《湖上杂诗》等,都是传世名篇。美中不足的是,其诗内容多为身边琐事,或风花雪月的吟哦,缺少社会内容,一些诗取向艳俗,不免浅薄甚至浮华。

  在37岁那年,袁枚赴陕西候补官缺,路过当年上演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悲剧之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唐代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曾对李、杨这对天各一方有情人的真挚爱情极力铺排渲染,而与袁枚同代又是他同乡的剧作家洪昇,以《长恨歌》为原本写成的《长生殿》,更在清代风靡一时。一诗一剧的巨大影响,使后人淡忘或转移了唐玄宗荒淫误国的罪责,为此袁枚写下四首《马嵬》诗。在《马嵬(其二)》中,他借杜甫名作《石壕吏》中老夫妻天各一方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指出这正是这位唐皇帝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对此祸国殃民的帝妃还有什么可同情的呢?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春,袁枚重返故乡杭州,踏青西湖,游览山水,写下二十首《湖上杂诗》。其中一首是:

  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湖上杂诗》二十首,既洋溢着诗人的山水之乐,又蕴涵着他的怀旧之情。阅读《湖上杂诗》中的清新诗句,感受诗人流露的喜悦心情,我仿佛置身湖光山色之间,竟不知不觉地回到当年在浙大求学的岁月。我想起了西湖玉泉,这一泓毗邻浙大的清泉,青年学生课余漫步泉边,在非鱼知鱼乐的楹联匾下,畅谈理想,遐想未来。我也想起了西湖岳庙,这一座离校咫尺的圣庙,莘莘学子曾在还我河山的匾下追溯史事,在尽忠报国的壁前缅怀英雄,先贤的爱国史迹多少次激起我们对投入三大革命的热切期盼。

  与纪晓岚并称南袁北纪的袁枚,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两个重大贡献。其一是他倡导的诗学主张,即著名的性灵说。他提倡提笔先须问性情,认为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又说:作诗不可以无我,也就是说,作诗应当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识作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佳品。他把脱离真性情而作假诗的神韵派讥为贫贱骄人,评维护儒家诗教和囿于诗歌定格的格调派是木偶演戏,抨击以学问为诗的肌理派是开骨董店。袁枚的文学思想对封建正统的文学观念无疑是一个冲击,体现了一种革新精神,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其二是袁枚提倡女子学习诗词,举办闺秀诗会,刊印《随园女弟子诗》,征集天下才女的诗作。他公开招女弟子授诗,一时闺阁才媛竞相拜师,以能成为随园女弟子而感到自豪。在他的《随园诗话》一书里,收录了大量的出自名门闺秀、小家碧玉之手以及描写青楼妓女的诗,并加以评价和推荐。这一大胆举动,曾引起当时卫道者的愤怒,千夫所指,连他的朋友赵翼也说:结交要路公卿,虎将亦称诗伯;引诱良家子女,娥眉都拜门生。但他将这些怒气报以微微一笑,大而化之,依然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真乃难能可贵!尊重女性,重视女性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显示了袁枚对封建礼教的背叛和挑战,也为中国妇女文学研究课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独到的见解。

  四

  袁枚是传统社会中的独行者,孔孟殿堂中的异教徒。在文学主张上,他竭力抨击宋儒和汉儒,斥责当世学风之弊,更力图挣脱儒经桎梏,直接向借先圣权威以实施文化专制主义的正宗儒学发起攻击,在一定意义上说,他是谋求思想文化上自由与解放的启蒙者。在思想研究上,他是一个攻击道统的狂叛。他怀疑甚至否定由孔子肇端、经宋儒发扬、明儒相继的一脉相承的道统,他认为:道统暞二字,是腐儒习气语,古圣无此言,亦从无以此二字公然自任者。(《策秀才文五道》)他宣传和追求多元的思想途径,并以各人去长安所选路径为例加以说明:今有赴长安者,或曰舟行,或曰骑行,其主人之心,不过皆欲至长安耳。(《代潘学士答雷翠庭祭酒书》)大路朝天各走各的,既然条条大路通长安,又何必非走一统之道呢?

  在袁枚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新齐谐》(又名《子不语》)中,通过讲述仙鬼禽兽的故事和笑话,深刻表现了他反对理学、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文中那些攻击道学、八股的文字,痛快淋漓,尖刻犀利。在《狐道学》中,作者嘲笑世上那些口谈理学而身作巧宦者的道学先生,剥下披在外面的道袍,还不如一只老实的狐狸。而在《夜航船》的故事中,那个自称一生讲理学的老学究,受人侮辱之后,口口声声喊伤我父母遗体,死不得见祖宗,大兴问罪之师,可只消两百来钱的酒肉,怨气便烟消云散,且高座大啖,谈笑如故,令人啼笑皆非。

  《全姑》描写的是一对年轻恋人被一个信奉理学的官僚置于死地的故事,系据当时轰动无锡全城的一个真实案件改编而成。故事叙述貌美的全姑与陈生私通,一点风流小过却受到自负理学名的某县令的残暴凌辱,有一侠士刘孝廉与县令为此发生争执,县令称:全姑美,不加杖,人道我好色;陈某富,不加杖,人道我得钱。刘斥之曰:为父母官,以他人皮肉,博自己声名,可乎?作者气愤地说:异哉,此岂仁人君子之所为哉?揭露了县令以他人皮肉,博自己声名的丑恶嘴脸。结尾虚构该县令受报应而死,表现了作者对这种心理阴暗的伪道学的极度厌恶。

  从情欲论的观点出发,作者赞美男女间真挚的爱情。如《蝎子精》描写了无锡华生与蝎子精的真挚爱情,歌颂了蝎子精历经千难万险,与华生相爱不渝的精神,尽管一个疥道人从中作梗,肆意阻挠,却不能改变他们的眷恋之情,最终胜利的还是那个生生不灭的情。

  《沙弥思老虎》是一则广为流传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小沙弥3岁上山修行,从不下山,长大后随师父下山,什么都不认识,禅师怕他见女色动凡心,就告诉他遇到的少女是老虎,不可接近。回山后,小沙弥却说:一切物我都不想,只想那吃人的老虎,心上总觉舍他不得,这是对禁欲主义形象的讽刺和抨击。

  《妓仙》的故事则谴责了一个为逢迎讲理学的巡抚而杖责妓女的太守,作者借妓仙之口公然提出,男女相爱,不过天地生物之心,惜玉怜香而心动者,人也;不知玉不知香者,禽兽也,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礼教。

  作者从人本主义思想出发,反对传统文化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他在《麒麟喝冤》中批判了汉儒造作注疏,穿凿附会,又幽默地勾勒了四个宋儒(即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张载)扛起稻桶(道统),捆缚天下聪明才智之人。对一遵其说,不讲不读他书,做宋儒应声虫的今之儒生,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在《凡肉身仙佛俱非真体》一文中,记述前朝某御史入全州大庙礼佛,取针刺佛之耳,出庙即颠仆而死,其家人即葬之庙门外,以示戒也。作者写到他曾去过御史墓,看过坟上碑,但记前朝姓名,而并无此语,还说自己虽不刺佛,然剥其所施衣彩十三层,叩其胸而弹之,亦自觉无礼矣!但却安然无恙,以此证明了这个传说之不可信。剥了佛的衣裳还弹其胸部,这种无礼正来自作者充满自信的有理,来自他破除迷信的无畏。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袁枚不仅登上了当时中国的巅峰,而且是逾越了那个时代的红线。他也因此必不可免地既听到为他叫好的掌声,更看到戳他脑门的指头,而更多的好评或恶语都出现在他潇洒地离开这个世界之后,聚讼纷纭,至今已经两个多世纪了。袁枚死后不久,首先跳出来声讨他的是其生前很尊敬他的后辈学者章学诚。但此兄骂街的水平并不比市井泼妇高明多少,声嘶力竭地骂来骂去,新鲜意思不多,无非是以优伶杂剧所演才子佳人惑人、专重男女慕悦之类的桃色旧闻。骂的用意只是为了败坏袁枚的形象,让他斯文扫地,将他逐出学界。

  章学诚是人所共知的卫道士,讨伐袁枚原在情理之中,但维新主将、学术大师梁启超对袁枚的追打就有点让人费解了。梁启超在其《清代学术概论》中居然道:乾隆全盛时,所谓袁、蒋、赵三大家者,臭腐殆不可向迩!不过乾隆三大家明明是袁枚、蒋士辁和赵翼,而梁启超所说三大家中之赵,并非赵翼,而是康熙元年出生的赵执信,按年龄说,赵执信可算是赵翼的祖辈了。彼赵非此赵,耳食之言,留下笑柄。

  192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一本《大思想家袁枚评传》,开篇第一句话便是袁子才先生是一位中国罕有的大思想家。全书共十一章,其中八章论述了袁枚思想之根本、人生哲学、文学、史学、政治经济学和法律学、教育学、民俗学、食物学方面的思想、学术成就。作者在书中给予袁枚以空前绝无的评价,袁先生所有对于文学的各种见解,在中国可谓独具只眼,光芒万丈的了,表示了对他五体投地、钦佩无极的极大敬意。

  《评传》问世后风靡一时,在1931年、1933年、1935年连续三次再版发行,并被列入国学小丛书。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本书的作者恰恰是梁启超的嫡系弟子,民国时期的法学大家杨鸿烈。在民间热传的这部《评传》,尽管在当时学界表现得波澜不惊,没有太多响应,但这本为袁枚翻案之作,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还是激起了一连串浪花。

  1928年10月29日《大公报·文学副刊》第43期上,刊登了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张荫麟的一篇题为《评杨鸿烈暣大思想家袁枚评传暤》的文章,表示了不能苟同的意见。他以为袁氏绝非深澈自忠之思想家也,并对《评传》作者揶揄道:不知学术史大势,无充分之学术史常识者,不足与言一家之学,以不明一家在历史上之地位,则无从评判其价值,必致见橐驼言马肿背暞而动辄五体投地暞为过劳也。

  然而著名历史学家、中国思想史研究专家蔡尚思,却与杨鸿烈遥相呼应,对袁枚予以很高评价,说他是秦汉以后两千多年来的学者,包括和他同时的戴震在内,都很难同他一比。蔡尚思提出了与梁启超向左的看法,认为袁枚理当成为中国哲学史、思想史、学术史共同研究的对象。在1988年第5期的《文史哲》上,刊载了他的一篇文章,文章的标题是《一位被冷落的大思想家》,其中写道:

  袁枚只列入文学史中,称为诗人、文人,这未免太小看他了,他首先是思想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秦汉以后,实不多见……我就乘此机会,对同他有关的历史人物作些比较。第一,袁枚与戴震比较:袁好女色,戴好男色,两人都是好色者,好男色比好女色更反常,后人为什么硬要提高戴而贬低袁?第二,袁枚与郑燮比较:两人都是自称为好色而纳妾者,后人为什么硬要抬高郑而贬低袁?殊不知,郑却极尊重袁,在郑未同袁见面以前,有误传袁死者,郑便大哭;后二十年与袁相识,又说:天下虽大,人才屈指不过数人。是今人连郑燮也远不如了。

  时至今日,袁枚的思想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萧萐父、许苏民的《明清启蒙学术流变》,将袁枚定位于一位集浙东之贵专家与浙西之尚博雅于一身的大学者,一位学识渊博、富于创造力的大思想家。《明清启蒙思潮流变》一书指出,袁枚在文学上主张文学不可纳诸德行,争取文学的独立地位;在史学上抨击史学界津津乐道的春秋笔法,认为这是为统治者随便篡改历史剧情而张目,主张作史者只须据事直书,给历史独立的地位。他还主张废道统之说,表现出一种多元开放的文化心态。这种学术品格的确具有了向近代转型的思想意义。

  李泽厚在其《华夏美学》中,从18世纪乃至明清以迄近代启蒙思潮的流变背景下,对袁枚的历史地位予以考察,提出了进一步的评价:清初是传统大总结的时候……袁枚大概就是最能代表明中叶以来这股以男女情欲的解放(所谓导欲宣淫暞)为基础,来突破儒家传统的近代倾向了。

  对袁枚研究的最新成就,大概是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2年5月版的《袁枚评传》了,此书为苏州大学清诗研究的著名学者王英志所著。《评传》将袁枚定位于一位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思想家。但他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思想家,而是一位思想学术批评家暞,不过作者的笔墨仍集中在文学领域。

  灵犀相通,理解万岁;惺惺相惜,有容乃大!这是一群现代学者对一个古代学者心灵挖掘后的新发现,又是数位大学教授对一个风流才子品行整理后的新评价。不管他们一家之言的权威性、正确性如何,也有理由启迪后来人对袁枚的一生加以重新审视,毕竟对袁枚的学术、思想的全方位研究,仍留有很大的空间。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