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雄踞世界最大城市行列并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此领导国际工人运动而闻名遐迩的英国首都伦敦,同样以位于伦敦古老而秀丽的圣詹姆士公园西端、自1837年起为英国历代君主宫阙的白金汉宫为世人所倾慕,但又往往可望而不可及。可望而不可及就愈发向往,愈发向往而不可及就觉得神圣无比。
1995年岁末那个令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社会各界的杰出代表人物兴奋而自豪的日子,来自以龙为图腾的国度颠沛流离到这个以英语为国语的国家并成为其公民的陈素勇先生也深感荣光和不辱祖宗,因为他被作为英国“东北华侨联合会”(NECA)的创建人并以多年来为发展英中两国的友谊作出不同凡响的贡献而跻身于白金汉宫皇家花园,接受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嘉奖。虽然这几年因安德鲁王子和约克公爵夫人以及年轻的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的婚姻被作为“宫闱丑闻”连连“曝光”,而导致王室声名狼藉和岌岌可危,但是能到白金汉宫接受年近七旬的伊丽莎白女王二世陛下的嘉奖依然被视为一种殊荣。
具骑士风度的皇家卫队守卫着气势壮观的白金汉宫大门,门厅内展示的炫耀君主地位的价值连城的古玩、绘画和家具,布局典雅如皇家花园,一个个绅士气派的“大腕”人物,兴奋欢愉间生发着庄严而肃穆的内在张力。嘉奖仪式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开始,头戴王冠颈佩金饰的伊丽莎白陛下以其华贵的雍容和端庄的气质不禁令被嘉奖者受宠若惊,一个个屈膝拜谢。可是,当主持者读到陈素勇的名字时,只见这位年已八旬的老人躬身施礼,然后脸上溢满喜悦地立着身躯,荣幸地接受了女王授予的荣誉勋章。事后,当有人惊奇地询问陈素勇为什么不像其他人屈膝接受女王的嘉奖时,他微微一笑:“当时我觉得我是一个具有中国血统的人,就没有照搬英国人的礼仪。”
陈素勇这番坦吐胸臆的回答,不是郑重其事的表白,不是出语惊人的造作,也不是刻意的暗喻,颇似细雨落地悄无声,飘逸、自然,然而有心者听了却感到如惊涛拍岸,似大江东去,澎湃着阳刚,奔腾着来自久远的接力……
原名陈阿素的陈素勇于1917年2月出生在我国著名的“侨乡”广东汕头一个叫“蜈田”的村落,他的父亲是个木匠。蜈田村依山傍湖,村民们或以农田劳作或以捕鱼为生。陈素勇家境殷实,六七间房屋环一口水井,红砖铺地。他父亲虽未饱读诗书,但也识文断字。有文化的人对孩子的期望值高。陈素勇的父亲供他上了两年学,然后迫使他到一个英国人家中做事。陈素勇在那个英国人家中当见习侍者,整理房间和清洗餐具,从早晨6点到夜间10点忙得马不停蹄。繁重的劳动,微薄的薪水,陈素勇都不在乎,而使陈素勇在乎的是这个英国家庭的人呼唤他时使用“Boy”或“伙计”的蔑称。对此,每天他都以麻利的动作和出色的效率证实自己并非是无能之辈。
不久,抗日战争爆发了。日本侵略者的飞机、炸弹和血腥的屠刀,引燃了血气方刚的陈素勇仇恨的怒火,他感到自己不能像日本人的一条狗那样摇尾乞怜地活着,他要到香港去。他父亲在万般无奈中答应了他,并让他发誓:不能碰毒品,特别是鸦片!他立刻对天盟誓,然后拜别双亲,孑然一身来到香港。他在香港最初的几个月,到餐馆当招待,在英国人家的厨房打下手。只要不在日本人的刺刀下活着,什么苦活累活他都不嫌弃。
人生旅程中有许多机遇,但是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是善于抓住机遇的人。陈素勇的姐夫的哥哥魏海东先生是“佛兰”号货船上的领班,一天他告诉陈素勇这艘轮船马上要去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和埃及,将历时两年多,恰巧有一个船员不愿意签这次航行的合同,问他肯不肯当船员。陈素勇虽然知道一年要在船上工作365天,生活也很辛苦,但考虑到每月能挣10英镑,若把钱寄回家,年迈的父亲就不必再干活了,便毅然应允了。当陈素勇真的成了船员并一连在水天一色的大海中航行了几个月后,他才真正尝到生活的孤独、枯燥并且随时遇到恶风巨浪及被鱼雷炸沉的惶恐不安。但他每当意志上发生动摇时都默默背颂“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诗句,激励自己以苦来锤炼不屈的气质。
陈素勇随同这艘绰号叫作“水上鸭”(航速不快)的货船完成第一个运送任务后,下一个航程是奉命将煤从亚丁运到南非的德班。德班是个美丽的海港,气派的船坞、旖旎的风光和温暖的气候构成一幅迷人的画图。但是,美丽的外表带给人的感觉未必都是美好的,有时反而令人生厌。此刻来到德班的陈素勇心里感受就是厌恶。他发现这里种族歧视十分严重,不仅被雇佣的非白种人只许干粗活,不允许非白种人与白种人走同一条人行道,而且居然连白种人进的酒吧非白种人都不许进。一个血性男人,往往不怕吃苦,不怕受穷,甚至不怕上断头台,最受不了的是人格受辱和尊严被嘲弄。于是,便有了为维护尊严而起的20多个中国船员袭击白种人的酒吧的事件,陈素勇被推荐为这次袭击酒吧事件的领导者和发言人。那是战争时期,陈素勇他们虽然被当地警察抓到警察局,但经过陈素勇的据理力争,加之局势所迫,警察局不仅释放了他们,还赔偿了他们的损失。陈素勇每当想起这件年轻时发生的往事,心里便充满正义和豪迈。不但如此,通过这次袭击白人酒吧事件,陈素勇在其他船员心目中的形象不再仅仅是老实能干,而且平添了智勇和无畏。
没多久,陈素勇的两个朋友和一艘英国“帝国友谊”号轮船签了约,他们亲切地拉陈素勇到这个轮船上工作。这艘先进而漂亮的轮船上除了陈素勇等3人是中国人外,其余都是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不知是这些英国人种族等级观念不强,还是他们3人对轮船上的英国人不卑不亢,陈素勇原来担心的种族歧视在他在“帝国友谊”号工作期间没有发生。
或许是陈素勇在“帝国友谊”号上对英国人“印象良好”吧,他决定结束自己的“飘浮”生涯,以勤奋加节省,创造一个成功的未来。于是,他选择了利物浦。
利物浦在英格兰西岸,临爱尔兰海,为英国第二大商港。船坞栉比,工厂林立,纺织、机器、食品、汽车等工业发达。与这一切形成鲜明反差是陈素勇的腰包里仅有65个英镑。凭这么几个钱在这物欲横流的城市能生活下去么?即使混个“三个饱一个倒”又能干出一番事业么?陈素勇默诵着中国的两句古箴“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并把其含义在胸臆中铸成意志。他把50个英镑存入银行,只剩下15个英镑维持生活,并且下决心让这15个英镑只能增加不可减少。他首先受雇于“蓝烟囱”船运公司,又给担任《中国新闻周刊》主编的徐教授当雇员,每周可以多挣到5英镑的酬金,除去生活,一周有三四个英镑的节余。抑或是在异国他乡的中国人警惕性比较高,同是在利物浦的中国人把陌生的陈素勇视若路人。可是他不介意,只要有机会他就帮助他们做事,而且常常是不要报酬。两年以后,这些中国人就亲昵地称他为“乡亲”了。
诚实是做人之本。信任是交往的根基。这既是陈素勇的人生信条,也是陈素勇人生旅程的感喟。正因为陈素勇以诚待人,以信取人,别人才肯真心实意地帮助他,引导他,甚至是提携他。在这之后,那个徐教授将他介绍给利物浦中国银行的经理翁似佳先生。翁先生也是汕头人,像兄长一样告诉他:“要想经商,就把每个星期的收入存入银行,以此向银行证明,特别向经理证明,你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人,因为他也在寻找投资对象。”陈素勇照此做了。随后,他结识的中国人中有一个叫叶富的先生,叶富先生常带陈素勇到他家里去,使他对叶富先生的大女儿玛芝莉小姐萌发了爱情,找到了生活和事业的知音及伴侣。叶富先生建议陈素勇到泰恩河畔的纽卡斯尔找他的朋友麦锡先生,在那里一定有发展。他去了,第一步与他人合伙买下一家洗衣店,成了洗衣店的“半个老板”;继之与他人合伙在位于市中心的诺森布兰大街开了一家取名“玫瑰餐馆”的中餐馆,以传统的中国佳肴加上英国人爱吃的汤菜和甜食,以价廉物美和周到的服务,一炮打响,“玫瑰餐馆”像那首《玫瑰,玫瑰,我爱你》的流行歌曲一样变成当地一个脍炙人口的名字。
陈素勇在事业上春风得意时,爱情之蓓蕾也随之催发傲放。玛芝莉的父亲叶富先生是陈素勇生意上的合伙人,玛芝莉的母亲是个善良有礼貌的英国人,全家人都信奉基督教。陈素勇尊重玛芝莉的愿望,于1953年6月27日在利物浦圣米迦勒教堂与玛芝莉喜结伉偭。结婚仪式虽然并不隆重,但在陈素勇心目中却是终生最庄严的圣典。因为它标志着陈素勇有了一个真正含义的家。家,在中国人心中是人生的大完满、大辉煌,既是人生的过程又是人生的目的。陈素勇为了使他这个家成为一个安谧而舒适的港湾,尽管生意上太多的压力和过长的工作时间曾一度使他的神经将要崩溃,可是当他恢复正常后又为在纽卡斯尔的丹顿地段建造一栋半独立式楼房作为寓所而奔波。当他和玛芝莉兴奋地搬进这个新居时,他们感到就像自己的第一个孩子神圣无比地呱呱落地。
人生是“S”形的,不会有绝对顺利和如意。陈素勇在45岁那年遭受到一场无情的厄运。他患了一次普通的感冒,当晚扁桃体肿胀得使他几乎窒息,要不是玛芝莉闻讯回家并火速将他送到医院并将他的喉管切开,后果不堪设想。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祸不单行”。这虽非至理名言,但在陈素勇身上却得到应验。他战胜疾病站起来后,不久又遭到来势凶猛的通货膨胀的残酷打击。那时,陈素勇与他人合伙在庞特兰德开办了一个工厂,名叫美生食品有限公司,并且办得很成功。后来,他除了买了一座带花园的美丽的别墅作为新家外,还投巨资兴建了一座新工厂。然而,没多久就出现了通货膨胀,工厂所需要的原料和包装材料异常紧俏,很多小公司相继破产,摆在陈素勇面前的局面异常严峻。面对合伙人的惊慌、妻子玛芝莉的忧虑,陈素勇不但没有变得手足无措,反而表现出超凡的冷静与果敢。他不断地默默告诫自己:“彼特,你千万不要恐慌,有许多重要的事情得做。”同时,他又毫不犹豫地减少董事们的薪水,将有关工资差额暂时作为信贷资金。他对工厂每一道生产环节严格把关,节约生产,杜绝浪费。他到银行向经理提供所有债权人和债务人的情况,以确保银行对公司的信任。最后,为了保住工厂,维护公司的信誉,陈素勇不得不忍痛割爱,含泪卖掉“玫瑰餐馆”。终于,陈素勇在通货膨胀的严酷风暴中昂然地挺住了,不仅还清了贷款,工厂还枯木逢春般迅速出现转机,以新的生命力在同行业中一枝独秀。那日,陈素勇和他的合伙人为了庆祝公司绝路逢生,在迷人的霓虹灯下,一瓶瓶高级香槟被把盏者一饮而尽,叮当的碰杯声,开怀的谈笑声,脸色红晕的陈素勇与其说是庆幸命运的逢凶化吉,莫如说是人格力量得以锤炼和显示而喜不自禁。
就在这一年,陈素勇和玛芝莉突然收到一封印制精美的请柬。他展开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只见上面印制的字句是: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宫务大臣谨奉女王陛下之命诚请
彼特陈素勇先生
陈素勇夫人
出席白金汉宫皇家花园招待会
1982年7月20日(星期二)下午4:00~6:00
礼服、制服或日常西装
莫不是有人开什么高级玩笑吧?不然怎么会得到女王的盛邀呢?但是,陈素勇冷静下来一想,这封请柬是货真价实的。他所以获此殊荣,除了他在事业上的成就外,更重要是他热心于华人社团的工作。他和几个德高望重的华人成立了“东北华侨联合会”,两年以后他被选为会长。尽管他在生意上很忙,但他对团结和联络华侨华人的服务性工作更是情有独钟。由于这个华侨联合会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对于促进纽卡斯尔整个地区的和谐及繁荣起到了很大作用。
那天,陈素勇和打扮得漂亮迷人的玛芝莉应邀到白金汉宫皇家花园参加了以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名义举行的招待会。陈素勇明白这份荣耀是代表在纽卡斯尔的中国人的。尽管他和几乎所有原来在纽卡斯尔的中国人都加入了英国国籍,可是在英国血统的英国人眼里,血管里流淌着中国血统的英籍华人永远是中国人,这是难以改变的客观事实。难以改变就不去改变它。当一个英国人眼里的中国人不同样自豪么?关键是你能不能当一个有质量的中国人,一个出类拔萃的中国人,一个有种的中国人!
当陈素勇即将步入古稀之年时,他又一次经受了最为沉重的打击。陪伴他度过了33载坎坷与顺利、艰辛与幸福的妻子玛芝莉由于患乳腺癌经治疗无效而溘然长辞。他呆痴地守候在玛芝莉的尸体旁,眼泪像决堤的洪水样流淌,心里一遍又一遍呼唤着“玛芝莉不能走呀”,神色绝望,痛不欲生。
不几日,陈素勇退休了。
不几日,陈素勇将原来准备与玛芝莉出国度假的500英镑捐献给玛芝莉曾在此治疗过的纽卡斯尔中心医院,希望作为一笔研究激光治疗的基金。
不几日,陈素勇辞去了“东北华侨联合会”会长,推荐了一个年轻的华人接替他的职务。
然而,这所有的几个“不几日”,加上几年后陈素勇因中风瘫痪,都没有使他彻底倒下。他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中风,战胜了沮丧,战胜了孤独,应广东省政府之邀与10名海外华侨华人联袂到广东参加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的庆祝活动。他回到纽卡斯尔立刻筹划在唐人街社区中心为老年人设立一个午餐俱乐部,并开办一所星期天汉语学校。他还应邀参加一些国际会议,热心讨论如何改善世界城市状况,解决种族歧视、居住条件和犯罪等问题。
今日,已是耄耋之龄的陈素勇仍腰板挺直,步履稳健,生活充实。他给自己余生出的最后一个课题是:以自己大半生在异国他乡生存下来的实践,告诫在英国纽卡斯尔成长起来的华人青年,要自立自强,学会根据“什么是正确的”而不是“谁是正确的”判断事物,走好人生之路。
人到老年容易回忆过去,已经到了老年的陈素勇给自己留下的是关于过去的美好的回忆。
1996.10.4